首页

弘一法师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1916年(丙辰民国五年)37岁因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以修养身心之方法,遂生入山断食之念。冬,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试验断食17日,有《断食日志》详记。入山前,作词曰:“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返校后,开始素食。时,受马一浮之熏陶,于佛教“渐有所悟”。
明贤法师:“以护止杀、教启人文”的弘一法师


图片来源:北海禅院网站

原名:为护法故不怕炮弹的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1880-1942年),是佛教南山律祖,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人,朱自清评论说:他虽然避世绝俗,却无处不近人情,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抗战爆发后,举国上下生灵涂炭,中华子民惨遭屠杀,弘一法师破除俗见,突破抗战杀生的重大伦理挑战,提出“以护止杀”的独特创见,推动《护生画集》的创作(刘泽亮《弘一大师与抗日战争》),为中华民众的抗战提供了有益而必不可少的精神源泉,是对国民抗战所做的重要精神补充。柔石、曹聚仁等撰文批评说,“对敌人是不该保留着了”,认为在抗战杀敌时鼓吹佛法不杀生的教义是不合时宜的,在抗战时期不该出现“护生”及“慈悲”等概念。

弘一法师认为,画集是“以艺术做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国学大师马一浮对此发表评论云:“务望尽力发挥非战文学,为世界人道留一线生机,目睹战火之烈,身经乱离之苦,发为文字,必益加亲切,易感动人。”在日军侵华、国人民族精神遭受灭顶践踏的绝望时刻,弘一法师与弟子丰子恺合著的《护生画集》,以“非战文学”的高度,对涉战国民作人性的温暖关照,给苦难者送去了生存希望。在人文精神灭绝、人性被践踏的非常时期,让佛法的光明为世间重铸人文精神。《护生画集》自1929年开明书店第一版印刷以后,立刻引起佛教界内外巨大反响,大中书局、大雄书局、佛学书局等相继印行,一时竟有15种版本之多,英译、日译本畅销海外,影响颇为深广(林子青《弘一法师书信》)。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此举有效破除了佛教信徒信仰情感中抗战与不杀生之间复杂的心理包袱。弘一法师主张,“护生就是护心,救护禽兽鱼虫是手段,倡导仁爱和平是目的。抗日不是鼓励杀生,我们是为护生而抗战。”

弘一法师发誓振兴数百年来濒临绝迹的南山律宗,他强调,“戒律不是消极,需要律己,不要律人;学了戒律,便拿来律人,这就错了。”

1938年初的一个早晨,法师在承天寺斋堂用早斋,当食之际,禁不住潸然流涕,备极痛苦,对弟子们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此时此刻,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为释迦如来张点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却一无所用,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金梅《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从此节衣缩食,积攒钱物,悉数寄往前线,奉诸卫国将士。

弘一法师自度度人的精神以及对社会青年的期望时时溢于言表。1941年1月,他对慧田充满深切希望地说:“如果出家,希望你做个佛门的栋梁;如果在家,希望你成为国家社会的中坚,做个佛教的大护法。要出家就得亲近明师,精心研究佛法,以便自度度人。”

法师鼓励杜培才医生不仅救疾苦于当人,也要视万民如同体。1941年,法师将战时14种非常昂贵的随身药物赠与杜医生,嘱其普施贫民,并以其名撰冠头联,手书赠之曰:“安宁万邦,正需良药;人我一相,乃谓大慈。”杜医生乃决心:“真正地把关怀民瘼的精神培植起来,借符法师为我题赠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之箴言。那么我所受惠的,其于精神方面的价值,将较胜于物质的百万倍矣!


抗战期间,大师书写大量“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字句,分赠各方,勉励佛教徒爱国、救国。1937年北方战争爆发,法师所在的青岛湛山寺成为军事上的争点,蔡丏因急催至上海避难,法师回信云,“青岛有大战争,亦不愿退避也,预定住至中秋节为止(决不能早动身)”。战争形势愈发激烈,时值法师58岁生日,他书写“殉教”横幅,悬于住所,并作题记:“曩居南闽净峰,不避乡匪之难;今居东齐湛山,复值倭寇之警。为护佛门而舍身命,大义所在,何可辞耶?”

1937年9月中旬,法师由水路离青岛,经上海南返。值上海“八一三”事变,战火连天,炸弹如雨。弟子等皆劝暂住青岛,不要来沪,但他还是来了,在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法师镇静如常地与夏丏尊进行了长谈。刚回到厦门,战争气氛即当头袭来,各方皆劝内避。他凛然一一回复云:“为护法故,不怕炮弹!”并自题居室为“殉教堂”。他说:“今日厦门甚为危险,但朽人未能他往。因出家以来,素抱舍身殉教之愿。今值时缘,应居厦门,为寺院护法,共其存亡!”复书古人诗自励云:“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他劝导佛弟子云:“常人见飞机来,惟知惧,空害怕,何益?念佛可避飞机炸弹大炮,决定无疑也!”在致李芳远的信中,弘一法师说:“近日厦市虽风声稍紧,但朽人为护法故,不避炮弹,誓与厦市共存亡……吾人一生之中,晚节为最要,愿与仁等共勉之!”1938年4月,弘一法师抄录《灵峰宗论》中藕益大师的一首诗,以明心志:“日轮挽作镜,海水挹作盆;照我忠义胆,浴我法臣魂;九死心不悔,尘劫愿犹存;为檄虚空界,何人共此轮?”

1937年,柳亚子以为弘一法师态度消极,在弘一法师六秩世腊借祝寿词,下意做积极劝谏,词云:“君礼释迦佛,我拜马克思;大雄大无畏,救世心无歧;闭关谢尘网,吾意嫌消极;愿持铁禅杖,打杀卖国贼!”见者缩颈咋舌,大师不以为忤,以偈报云:“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林子青编《弘一法师年谱》)弘一法师很好地把握了人文佛教精神与生杀恩怨之间极易混淆的人性分寸。

弘一法师以护教护国的高标劲节,如亭亭之菊,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独出其特别的护国之道。其郁郁黄菊般超拔的风姿,独立于祖国的高山大河,以其掩映的夕阳余晖,染红了十方世界的每一寸土地。


...查看更多
春节烧香拜佛是迷信吗?请看弘一法师的讲解

自古以来世人对于佛教就有诸多误解,当然这些误解也分不同情况,有些情有可原,经过合理解释,就能消解误会。还有一些现象,世人若不明白其中真义,也很容易产生误会,比如拜佛供佛烧香礼忏。近代高僧弘一大师总结世人对佛教的各种误解,分为不同类型,逐条分析,世人看完大师解答,误解也就烟消云散。

导言

不了解佛教的人,到寺里去看见礼佛念经、拜忏、早晚功课等等的仪式,不明白其中的真义,就说这些都是迷信。这里面问题很多,现在简单的说到下面几种。

一、礼佛

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西洋神教徒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当有所表示,好像恭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

可是现在释迦佛已入涅槃了,还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都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得不用纸画、泥塑、木头、石块来雕刻他们的形象,作为恭敬礼拜的对象。因为这是表示佛菩萨的形象,我们才要恭敬礼拜他,并不因为他是纸、土、木、石。如我们敬爱我们的国家,要怎样表示尊敬呢?用颜色布做成国旗,当升旗的时候恭恭敬敬向国旗行礼,我们能否说这是迷信的行为?天主教也有像,基督教虽没有神像,但也有十字架作为敬礼的对象,有的还跪下祷告,这与拜佛有何差别呢?说佛教礼佛为拜偶像,这是西洋神教徒对我们礼佛的意义不够理解。


至于香花灯烛呢?佛在世时,在印度是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的,灯烛是表示光明,香花是表示芬香清洁。信佛礼佛,一方面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以表示虔敬,一方面即表示从佛得到光明清净,并不是献花烧香使佛闻得香味、点灯点烛佛才能看到一切,西洋宗教尤其是天主教还不是用这些东西吗?这本是一般宗教的共同仪式。礼佛要恭敬虔诚,礼佛的时候要观想为真正的佛。如果一面拜,一面想东想西或者讲话,那是大不敬,失掉了礼佛的意义。

二、礼忏

佛教徒礼忏诵经,异教徒及非宗教者也常常误以为迷信。不知道“忏”,印度话叫忏摩,是自己作错了以后承认自己错误的意思,因为一个人在过去世以及现生中,谁都做过种种错事、犯有种种的罪恶,留下招引苦难、障碍修道解脱的业力,为了减轻及消除障碍苦难的业力,所以在佛菩萨前、众僧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佛法有礼忏的法门,这等于耶教的悔改,在宗教的进修上是非常重要的。忏悔要自己忏,内心真切的忏,才合乎佛教的意思。

一般人不会忏悔,要怎么办呢?古代祖师就编集忏悔的仪规,教我们一句一句念诵,口诵心思,也就是知道里面的意义,忏悔自己的罪业了。忏仪中教我们怎样的礼佛,求佛菩萨慈悲加护,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道杀生、偷盗、邪淫等的不是,一心发愿改往修来,这些都是过去祖师们教我们忏悔的仪规(耶教也有耶稣示范的祷告文),但主要还是要从心里发出真切的悔改心。

有些人连现成的仪规也不会念诵,就请出家人领导着念,慢慢地自己不知道忏悔,专门请出家人来为自己礼忏了。有的父母眷属去世了为要借三宝的恩威来消除父母眷属的罪业,也请出家人来礼忏以求亡者的超升。然而如不明佛法本意,为了铺排门面,为了民间风俗,只是费几个钱请几个出家人来礼忏做功德,而自己或不信佛法,或者自己毫无忏悔恳切的诚意,那是失掉忏礼的意义了。

佛教到了后来,忏悔的意义糢糊了。学佛的自己不忏,事无大小都请出家人,弄得出家人为了佛事忙,今天为这家礼忏,明天为那家做功德,有的寺院天天以佛事为唯一事业,出家人主要事业放弃不管,这难怪佛教要衰败了。所以忏悔主要是自己,如果自己真真切切的忏悔,甚至是一小时的忏悔,也是超过请了许多人作几天佛事的功德。了解这个道理,如对父母要尽儿女的孝心,那么为自己父母礼忏的功德很大,因为血缘相通、关系密切的缘故。不要把礼忏、做功德当作出家人的职业,这不但毫无好处,只有增加世俗的毁谤与误会。

三、课诵

学佛的人,在早晚诵经念佛,在佛教里面叫课诵。基督教早晚及饮食时候有祷告,天主教徒早晚也要诵经,这种宗教行仪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为了这件事情,有几位问我:不学佛还好,一学佛问题就大了。我的母亲早上晚上一做功课就要一两个钟头,如学佛的都这样,家里的事情简直没有办法推动了。在一部分的居士间确有这种情形,使人误会佛教为老年有闲的佛教,非一般人所宜学。其实,早晚课诵并不是一定诵什么经、念什么佛,也不一定诵持多久,可以随心所欲依实际情形而定时间,主要的须称念三皈依,十愿也是重要的。日本从中国传去的佛教,净土宗、天台宗、密宗等,都各有自宗的功课,简要而不费多少时间,这还是唐宋时代的佛教情况。我们中国近代的课诵:一、是丛林所用的,丛林住了几百人,集合一次就须费好长时间,为适应这特殊环境,所以课诵较长。二、元明以来佛教趋向混合,于是编集的课诵仪规,具备各种内容,适合不同宗派的修学。其实,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如此。从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时间短些不要紧,次数不妨增多。终之,学佛不只是念诵仪规,在家学佛绝不可因功课繁长而影响家庭的工作。

四、烧纸

古代中国祭祖时有焚帛风俗,烧一点绸缎给祖先享用。后来为了简省就改用纸来代替,到后代做成钱,元宝、钞票,甚至于扎房子、汽车来焚化,这些都是古代传来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成,不是佛教里面所有的。

这些事情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做儿女的对父母表示一点孝意。自己饮食,想到父母祖先;自己住屋穿衣,想到祖先:不忘记父祖的恩德,有慎终追远的意义。佛教传来中国,适应中国,方便的与念经礼佛合在一起,但是在儒家“送死为大事”及“厚葬”的风气下,不免铺张浪费,烧得越多越好,这才引起近代人士的批评,而佛教也被认为迷信浪费了。佛教徒明白这个意义,最好不要烧纸箔等,佛教里并没有这些。如果为了要纪念先人,象征的少烧一点,不要拿到寺庙里去烧,免得佛教为我们受罪。

五、抽签、问卜、扶乩

有些佛寺中,有抽签、问卜甚至有扶乩等举动,引起社会的的讥嫌,指为迷信。其实纯正的佛教不容许此种行为(有没有效验是另外一件事),真正学佛的只相信因果。如果过去及现在作有恶业,绝不能靠趋吉避凶的方法可以避免。修善得善果,作恶将来避不了恶报;要得到善的果报,就得多做有功德的事情。佛弟子只知道多做善事,一切事情如法合理的作去,绝不使用投机取巧的下劣作风。这几样都与佛教无关,佛弟子真的信仰佛教,应绝对避免这些低级的宗教行为。

...查看更多
昌莲法师: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

弘一大师毕生钻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处处宣讲。虽然他对戒律深刻地探索,但修持上,全力以赴修行弥陀净土法门,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民国初年,弘一大师弘扬南山律,躬身践行。戒律为三学之基,入道之本。不论修持何宗何派,皆以严持净戒为前提。今对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作一初探。

一、弘一法师力弘净土法门的时代意义

弘师教宗华严,兼学般若,对中国汉传佛教各宗平等看待,主张“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他在讲《佛法宗派大概》时总结:

“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别。而大乘之中复有种种不同。吾人于此,万不可固执成见,而妄生分别。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乃是随顺世间众生才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佛法便适应之有种种差别,其价值亦低昂不等。不得仅尊贵价者,而废廉价者。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顿渐显密,能契机者即是妙法也。故法门虽多,吾人宜各择与自己根机相契合者研习之,斯为善矣!”

强调择修法门须契理合机。法不契理,属外道邪见;法不合机,则徒劳辛苦。关于契理合机,他强调说:

“但是佛所说的法门很多,深浅难易,种种不同。若修持的法门与根器不相契合,用力多而收效少,倘与根器相契合,用力少而功效多。”

弘师于各宗中,认为唯净土宗“三根普被,甚为简易,极契末法时机。明季时,此宗大盛。至于近代,尤为兴盛,超出各宗之上。弘师曾依圭峰禅师所著《华严原人论》,判立如来一代圣教为五教:(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他认为“此五教从浅至深,我辈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义理高深,甚难了解。即能了解,亦难实行。故欲普及社会,又可补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应以“人天教”最为合宜也。”但若只修人天教,难以达到出世的解脱,因此他普劝行人兼修净土,正如他云“唯修人天教者,虽较易行,然报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诸大善知识尽力提倡净土法门,今无论习何教者,如兼学净土法门,能获最大之利益。净土法门应判为‘一乘圆教’,但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所谓‘三根普被’也。”因为佛法的修持建立在“了生脱死”的基础,务须即世间而出世间方可。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人处水深火热中,个个肩负救亡图存的使命,佛教徒亦不例外。弘师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的确是冥阳两利的无上妙法。他曾作《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一文:

“近印光法师尝云:飞机炸弹大炮常常有,当此时应精进念佛菩萨名号。不应死者,可消灾免难。若定业不可转,应被难命终者,即可因此生西方。以上法师之言,今略申说其意。念阿弥陀佛,常人惟知生西,但现生亦有利益,谓念佛有十大利益。念观世音名号,常人皆知现生获益,故念佛菩萨可避飞机炸弹大炮,决定无疑。常人见飞机来,惟知惧,空怕何益?入地洞上山亦无益。惟有诚心恳切地念佛菩萨。于十分危险时,容易获感应。若欲免难,惟有勤念佛菩萨,危险时须念,平日亦须念。因平日勤念,危险时更得力。”

弘师认为在此危难之时,若依《心经》《金刚经》等所说,修空假中三观,则至为困难,我人仅可解其义,难以下手真实修持。即勉强修之,遇逆境亦不得力。故印光大师劝人专修净土法门也,净土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他在结尾处云:

“故劝诸君须深信净土法门。又须于印光法师前所说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萨名号,不必忧惧也。此次与日本抗战,他处皆多少受损害,惟泉州安然。此是诸君念佛诵经之力,故能免一时之危险。但后患方长,不可安心,必须精进念佛菩萨,俾今生命终时,决定生西。乃是十分安全之道也。略说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至要至要。”

弘师禀承印老力修净土的教导,普劝一切行人修净土法门,他认为净土法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上契诸佛之理,下亦随顺时机。其目的是即人天乘而修佛乘,即世间而得出世解脱,看似消极实则积极。

二、弘一法师的净土思想及其内涵

虽然弘一大师毕生践行净土法门,但关于净土方面的文字并不多见,只能略谈一二。

1.修学净土之人,应以“深信因果,发菩提心”为宗旨

弘一大师在讲《佛教之简易修持法》中谓: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也。在讲《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一文中,特举印老“注重因果”曰:“大师一生最注重因果,尝语人云: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大师无论见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弘师还强调净土法门亦以发菩提心为宗要,在《净土法门大意》一文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其文:

“常人谓净土宗惟是送死法门(临终乃有用),岂知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恶业应受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因最初发誓愿,决定愿以一人之力救护一切故。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今以一人之力,负担一切众生。”

为令修净土者发起菩提心,弘师劝诫行人读诵《普贤菩萨行愿品》,广作社会慈善事业等。

“劝大家应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将谓净土法门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菩提心者,自无此讥评)。”

从上可知,弘师要修净土者深信因果,一方面俾其严持净戒,另一方面说明净土法门建立在“净业三福”基础上,从而念佛为因,往生西方为果。

2.以求生西方为究竟归宿

修净土者,须以现生念佛及种种功德,悉皆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究竟归宿,万不可求来生。或因贪恋尘境,口虽念佛而不肯发愿往生,此为修净土者之大忌。务必唯弥陀是念,唯极乐净土是求。于十方佛土中,亦须只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因为他方诸佛净土皆依自力修持方可往生,而弥陀净土则兼仗佛力,于现生中无法断尽惑业者亦可“带业往生”也。弘师亦十分重视这点,常执般若慧剑斩除行人之不正确的见解,以俾其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他在《净土问辨》一文中,有问有答地甄别云:

问:菩萨应常处娑婆,代诸众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答:灵芝疏主初出家时,亦尝坚持此见,轻谤净业。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以初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志虽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未证无生法忍者,要须常不离佛也。”

问:兜率近而易生,极乐远过十万亿佛土,若欲往生不綦难欤?

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灵芝《弥陀义疏》云:“十万亿佛土,凡情疑远,弹指可到。十方净秽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议故。由是观之,无足虑也。”

问:闻密宗学者云,若惟修净土法门,念念求生西方,即渐渐减短寿命,终至夭亡。故修净业者,必须兼学密宗长寿法,相辅而行,乃可无虑。其说确乎?

答:自古以来,专修净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寿者。前说似难信也。又既已发心求生西方,即不须顾虑今生寿命长短,若顾虑者必难往生。人世长寿不过百年,西方则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智者权衡其间,当知所轻重矣。

问:有谓弥陀法门,专属送死之教,若药师法门,生能消灾延寿,死则往生东方净刹,岂不更善?

答:弥陀法门,于现生何尝无有利益,具如经论广明,今且述余所亲闻事实四则证之,以息其疑。一、瞽目重明;二、沈屙顿愈;三、冤鬼不侵;四、危难得免。

以上几番问答中,可窥见弘师发扬善导高风,秉承印老叮嘱,导一切行人以求生西方为究竟归宿,除此胜异方便之净土法门,欲于现生中了生脱死者,百千人中难得一二。

3.临终关怀,助念往生

净土法门的关键,在于确保临终一念往生西方。平日念佛工夫,主要为临终一念而施设。印老曾著《临终三大要》,弘师亦作《人生之最后》,分“病重时”“临终时”“命终后一日”“荐亡等事”“劝请发起临终助念会”等,略述梗概如下:

病重时,病人应早作遗嘱,然后将家事及自己身体悉皆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忧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此中,尤为强调病未重时,亦可边服药边精进念佛,勿作服药愈病之想。病既重时,可以不服药也。若病重时,病苦甚剧者,切勿惊惶,痛苦乃宿世业障。或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以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

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定生西。


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被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康健时书写,付人保藏。其人即将临终,其沐浴更衣,皆须随宜而为,不可强行而为。无论亡者,或坐或卧等姿势,毋须执著,亦应任其自然,不可勉强而为。尽量让亡者舒坦些,以免因生瞋恨发怒而堕落恶道。因为人将临终时,身体四大分散,痛苦非常,此时最易起瞋生怒。

既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即为洗净,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因八小时内,若移动者,亡人虽不能言,亦觉痛苦。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若必欲哭者,须俟命终八小时后。命终之后,念佛已毕,即锁房门,深防他人入内误触亡者。八小时后着衣,若手足关节硬,不能转动者,应以热水淋洗。用布搅热水,围于臂肘膝腕,不久即可活动,有如生人。殓衣宜用旧物,不用新者,其新衣应布施他人,能令亡者获福。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坟。此等奢侈事皆不利于亡者。

荐亡等事,宜在“七七”日内举行,其法事应以“念佛”为主。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众生,则其功德乃能广大。而亡者所获得利益,亦更因之增长。开吊时,宜用素斋,万勿用荤,致杀害生命大不利于亡人。出丧仪文,切勿铺张!毋图生者好看,应为亡者惜福也。“七七”以后,亦应常行孝道,以尽孝思。

如上是弘师关于“临终关怀,助念往生”的大概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他将“俭以养德”、孝慈之道等内容,完全含摄于临终关怀中,若对其父母做到临终关怀,助念往生,则是随顺佛道,孝敬父母。

4.摄心念佛,唯贵耳闻

当年弘师掩关念佛时,印老曾训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弘师秉此《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法》而执持名号,印老注重摄耳谛听,为“都摄六根”的下手方便处,强调口里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耳内佛声听得明明白白,里应外合,以二重圆通工夫成就念佛三昧。弘师在《劝人听钟念佛文》中透露了“摄心念佛,唯贵耳闻”的气息,屡经自己的亲身勘验而加以发扬。他的理论根据印光大师所谓“凡夫之心,不能无依,而娑婆耳根最利,听自念佛之音亦亲切”。他提倡听钟念佛者,鉴于“但初机未熟,久或昏沉,故听钟念之,最为有益也。”钟声堪破昏沉,似引磬之功能,有警觉作用,并且还能调试的当,缓慢适中。“初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难以确保“净念相继”。而听钟念佛,正好对治此病。这便是弘师极力传播此法的真正原因。

5.总结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主要传播了印光大师的宗旨与精神。弘一大师之所以极力弘扬净土法门者,受印老影响,末法时至,唯净土法门方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加上战火连绵的环境,其“契理契机”莫如净土法门。他对华严与般若的研究,亦是为了更为深信净土,增强道念的一种权便,其种种文字与著作亦是发挥净土法门的注脚而已。弘师尽其毕生精力与心血探索戒律学,严于律己,以“深信因果,发菩提心”为净土法门宗旨的思想光芒,正是“悲欣交集”的写照。


...查看更多

李叔同出家前的书法,写什么像什么,那时他还不是“弘一法师”

李叔同出家前的书法,写什么像什么,那时他还不是“弘一法师”上图为李叔同,“弘一法师”画像...
https://m.pzlf.com/fjgs/wrcs/300700.html

武则天时盖的佛寺,建筑本身拥有三项全国第一,弘一法师在此出家

武则天时盖的佛寺,建筑本身拥有三项全国第一,弘一法师在此出家写在前面:福建泉州开元寺,福...
https://m.pzlf.com/csff/ffxz/298866.html

李叔同(弘一法师)为何要出家做和尚?

李叔同(弘一法师)为何要出家做和尚?丰子恺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
https://m.pzlf.com/fjgs/tfsc/298252.html

梦参老和尚:弘一法师为何听到地藏经第十三品放声大哭

梦参老和尚:弘一法师为何听到地藏经第十三品放声大哭我们昨天念《地藏经》,我跟大家道友讲,...
https://m.pzlf.com/csff/rmzs/297581.html

李叔同纪念馆印制弘一法师手书《佛说阿弥陀经三种》

李叔同纪念馆印制弘一法师手书《佛说阿弥陀经三种》为纪念弘一大师出家95周年,李叔同纪念馆历...
https://m.pzlf.com/fjgs/bybx/297320.html

柳亚子与弘一法师的一次诗词对话

柳亚子与弘一法师的一次诗词对话1939年10月,弘一法师花甲初度,友朋纷纷写诗祝寿,其中当然少不...
https://m.pzlf.com/fjgs/fjyy/295706.html

弘一法师与护生诗

关爱生命,保护生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假如某天醒来,人类由于自身不注重环境保...
https://m.pzlf.com/jtz/fszs/279339.html

结语

豁然颖悟认来因,孽海回头感慨频。妙相浑忘儒与释,禅心参透假和真。浮生浪迹缘三业,一串牟珠净六尘。莫道英雄离本色,散花早已不沾身。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