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楞严经的入门

什么是佛教的六识

2020-08-06 08:54:44

“识”就是辨别各种事物的官能活动——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作用

“受”才是感觉各种事物的官能活动——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

在《佛学大辞典》中的解释

言六根如其次第,对于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而生见闻嗅味觉知之了别作用者。为大小乘通说之法门,位于大乘所说八识中第一至第六,故

常称为前六识。此六识在欲界,六识皆有,在色界之初禅天,有眼耳身意之四识,无鼻舌之二识,又第二禅天以上至无色界之有顶,唯有意识,无眼耳身之三识,以是为识相应而非与禅定相应故也。见百法问答抄,又此六识有体一体别之论。小乘之俱舍与大乘法相取体别,小乘成实取体一。参照一识条。

又云: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阿毗达磨佛教认为,此六识乃心之作用,其体乃唯一之心,六识不同时作用。大乘唯识家则在六识之外,另立末那、阿赖耶二识,而认其均能同时作用。

[俱舍论卷二、品类足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五](参阅‘六根’1284、‘根’4131)

什么是佛教的六识

在《三藏法数》中的解释

什么是佛教的六识

[出法界次第]六识者。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识也。谓依五根。能见五尘而为五识。于五尘境而起分别。为第六识。一眼识谓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但能见色。而未起分别也。二耳识谓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但能闻声。而未起分别也。三鼻识谓鼻根若对香尘。即生鼻识。鼻识生时。但能齅香。而未起分别也。四舌识谓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但能尝味。而未起分别也。六意识谓意根若对法尘。即生意识。意识生时。即能于五尘之境分别善恶好丑也。

在《佛教哲学大辞典》中的解释

(1)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识。谓心智作用中,眼、耳、鼻、舌、身(皮肤)、意的六个感觉器官(六根),于色(色、形)、声(音声)、香、味、触(寒暖、柔软等的物质触觉)、法(概念等为心所捕捉的事物事象)的各个知觉对象(六境)上,所产生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认识作用。(2)第六识。谓(1)项第六的意识。与西方心理学上的意识有重迭面、也有不同面。第六识的意识,是将现在以五根触及五境所形成五识的知觉,于内在层面予以反复捕捉的所谓思考、感情等等的作用,同时也包含作梦、想象过去或未来等等,与五识并无直接关联的自主性作用。形成此二种作用对象的事体、事物事象,称为法境。相应部经典(Samyutta-nikaya)中,是将一个生命体譬喻为四周城墻环绕的都市(都城),六根就好比六座城门,识犹如该城的统治者(君王)。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及俱舍宗等,则将六识视作对等,认为此皆一个本体的显现,而将之定位为心王(心智作用的本体),称做六识心王。将此譬喻为一只猿猴从六个窗口露出脸孔(六窗一猿)。成实宗是不在五识之外另立六识,认为五识皆一个本体的显现,称之为心王。大乘诸宗是假定还有比六识更属根源性的心智本体、本性,而说七识、八识、九识,真言密教更说有十识、无量识。犹如六道凡夫只见大海掀起的波浪,并未抓住更根源的心智本质,只有捕捉表面现象的六识在产生作用,所以天台大师在<金光明玄义>上卷(大正第三十九卷第四页),是将六识定位为凡夫的识。天台大师又说,观凡夫的一念(瞬间生命)中,本来即已具备一切事物事象的所谓一念三千法门,但此是以观照凡夫第六识的迷心(妄心),而观知其具备生命的真实、本性(真如)的清净九识。日莲大圣人在<覆上野遗孀女居士书>指出:“古德之言:『心地持九识,修行于六识』,实是至理”(第一五八八页)。 [4]

什么是佛教的六识

在《佛学常见词汇》中的解释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言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因为是八识中的前六识,故常被称为前六识。

在《佛学次第统编》中的解释

依于六根,接于六尘,所生之识有六,谓之六识。识者了别之义,以能了别诸尘之故。六识者:

一.眼识 即见色之(见)是。

二.耳识 即闻声之(闻)是。

三.鼻识 即嗅香之(嗅)是。

四.舌识 即尝味之(尝)是。

五.身识 即感触之(感)是。

六.意识 即知法之(知)是。

此之六识,即见、闻、嗅、尝、感、知之义,又有六情之名,兹不赘及。

在《藏传佛教辞典》中的解释

十八界中的六识界。指依据“六根”对于六境生起的见、闻、嗅、味、触、思虑等作用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佛学词典》

前面说过,识的定义是:了别所缘境。

我们谈过六根与六尘之后,已经知道什么叫缘,什么叫所缘境了,因此便可以接着谈六识。

当眼根去缘色尘时,光是眼根,不起了别的作用,一定要有眼识起作用,然后始生了别,也可以这样说,起了别作用的因素,便叫做识。换而言之,眼根只等于一个摄影镜头,它将外境摄入底片,丝毫不加识别。凡镜头所及的范围,它都将之摄了进去。

但有了眼识便不同了,等于能区别出摄影的主题。耳识等亦如是。正因为有了耳识,所以在音乐演奏会中,我们才不会将不经意的一声咳嗽,也当成是演奏的乐音。——可是耳根却将乐音噪音同时收进耳朵,丝毫不作了别。

既然根和尘各有六种,识当然便也有六种。这即是说,既有六种攀缘工具,也有六种被攀缘的对象(所缘境),便应该有六种了别攀缘境的作用。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前五者的作用是了别物质界,后者(即第六意识)的作用则是了别精神界。

所以,根和尘是客观的,而识则是主观的。学佛的人,对客观的存在无可修,可修的只是自己的内识。如何转变内识,即是修持。

佛学中的六识讲的是为了尽快的帮助我们修行有成。在我们学习楞严神咒的时候,我们要弄懂得佛教常识是非常多的,就比如楞严神咒五会的名字和解释,这就是我们也需要弄明白的。以上只是本人的个人观点,若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师兄多多包涵。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