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楞严经的入门

妙印法师诵楞严经

2020-03-22 14:55:44

妙印法师诵楞严经

楞严法会,缘起于阿难遭遇摩登伽女之“欲难”。阿难自恨,从无始以来,一向多闻,多解少行,未全道力,于是向佛陀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的最初修习方法或方便。也就是说,阿难直接向佛陀询问祈求‘成佛的最初修行方法’。佛陀为了让阿难真正开悟,契入真实修行,直接契入不生不灭的自性,打算给他介绍一种、不同于以往所开示过的“妙奢摩他、三摩、禅那”的法门,也就是娑婆世界的第一成佛法门,大佛顶首楞严王---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我们从《圆觉经》中了解到,过去佛陀所讲的“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一般都是在“意根”上做功夫。这次佛陀所介绍的法门,与以往不同,不在意根用工,而是在耳根用功,在耳根修“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佛陀说法,善巧方便,先从询问“心、目(眼睛)在哪里?”开始,通过“七处征心”(实际上,佛陀一共两次征问阿难,“心在何处?”而阿难第一轮回答,共答了七个地方。答了七处,佛陀否定了七处。第二轮回答,依然没有地方可寻,而是被逼得走投无路,干脆就直接回答说,“正在推测的这个思虑,就是我的心。”认妄想为心。)和“十番显见”,让阿难及其一切有缘大众,莫取“妄想为心”,取眼根见性为心,最终得以明心见性,就在当下而不用经历阿僧祇劫,就亲自证得了清净法身。

在这个过程中,佛陀让大众明白了,一切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生灭妄想心;悟见了,或体悟到了一切如来的秘密成佛之因或如来密因---见性或闻性。劝导修行人,一定要“弃生灭心,守于真常,令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并说:“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妙印法师诵楞严经

期间,佛陀与波斯匿王就观恒河水的一番对话,令匿王及大众,悟见了不生不灭的“见性”,亲自验证了自己确有生死轮回的事实。

阿难开悟自性之后,富楼那尊者,又向佛陀提出了宇宙或者十法界的起源,乃至六道轮回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了一个修行上的重大问题,那就是,“众生觉悟之后,永远不会再迷”。

之后,阿难继续就如何修行,如何从“华屋入门”,成佛修行的最初下手处,而向佛陀进一步发问。佛陀哀悯当时的与会大众,同时也可怜我们现在末法时期的众生,于是为我们开示了“发菩提心,修无上乘,行‘妙修行’路的二决定义。”

第一决定义,也就是第一先决条件: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意思是说,因地修行时,我们所坚守的那个禅定的“定体”一定要与如来果地上的那个“自性”,完全是同一个“觉性”才可以。也就是说,在因地修行,一定要依守“真心”----守“根性”或守“闻性”起修,这是成佛的第一先决条件。为什么呢?佛说:“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第二决定义,也就是成佛的第二个先决条件:“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也就是,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别和执着。若用“妄尽还源”来解释的话,那么,第一决定义,就是“一定要还源”,还源即是明心见性;第二决定义,就是“一定要妄尽”。这就是成佛的二决定义。用唯识的话就是:捨七还六。舍弃第七末那识,还归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知性。

接下来,佛陀进一步开示阿难‘妄尽还源’的下手处,那就是六根。人人都有六根,虽然行者,从任何一根下手,都可以见到自性,虽然行者,若能一门深入(或沿一根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但是,凡夫六根,毕竟不同,六终非一(在初明心见性时,六个根的根性,感觉上是六个,而不是一个。这就是六结。六结若解,成一圆融清净宝觉,得六解还一。进而,亡一成佛。),于是就有了圆通根和非圆通根的区别。而佛陀敕罗侯罗,击钟验闻性,则为观世音菩萨开示耳根圆通法门,做了前期铺垫。

到了第五卷,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由此可知,生死轮回的根本,是六根;安乐涅槃的根本,还是六根。修行一定要在六根处下手。明白了“一六亡义”之后,佛陀开始询问在场菩萨声闻等众,他们在因地的最初修行的方法。佛问:“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于是就有了二十五圣,各自叙述圆通修行最初方便法门篇。

二十五圆通,前二十四圆通叙述完毕之后,从第六卷开始,整卷经文,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然后,文殊菩萨奉佛旨意,实事求是地出来讲评了二十五圆通法门的不同特点和彼此差别,为阿难及我们娑婆世界末法时期的修行者,选择了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在这里,文殊菩萨,睿智犀利,言辞不寐,肯定了一个圆通,判定了二十四个非圆通。

接下来,为了要修持这个法门,经中在第七卷和第八卷,专门提出了修行者所必须要接受的两个助行条件,第一必须要持《楞严神咒》;第二,必须要严持四重戒,也就是四种清净明诲。然后,用“三渐次”,表述了修真如三昧的次第或前方便,其中包括主修和助行的方法,乃至从凡夫因地一直到如来妙觉位的五十多个位次的状况。

佛陀为了帮助我们末法时期修行人,识别修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境界,防止魔王捣乱干扰,于是又慈悲详细阐述了修楞严大定过程中出现的五十种阴魔的具体表现形式。五十阴魔篇,成了末法众生,修行楞严大定或修真如三昧行,乃至般若波罗蜜的照妖镜和护身符。

最后,本经的流通分,用了极其简单的篇幅,阐述了弘扬护持《楞严经》的殊胜利益和功德。

简言之,《楞严经》的脉络是,认识并舍弃妄想心,悟知见性是自己的因地真心,依耳根为圆通根,依“反闻闻自性”而起正修,悟入并坚守耳根之闻性,持咒并持戒为助修。耳根即还源,六根得妄尽(实际是意根得妄尽:一旦入闻性,狂心当下歇。)

妙印法师诵楞严经

以上就是妙印法师诵楞严经了,我们修行的时候可以多看看这些讲解,这些东西是能够帮助我们很快的去理解和修行经文的,能够让我们知道楞严经的大意是什么,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修行的。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