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2 15:43:23
目次
前言
【学习缘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缘起甚深
「日常用语」与「法的语言」
缘起的原则
【缘起是佛教的核心】
缘起即是圆满的圣谛
缘起是什么?
为什么要了解缘起?
知道缘起有什么好处?
到底要以什么方法灭苦?怎么去做?
【缘起N在生活中】
缘起的十一种状况
缘起之流的产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缘起实例
缘起的苦必依于取
【佛陀发现并宣说缘起】
佛陀发现缘起
缘起的五种说法
缘起各支的解释
缘起用语中的有、生
缘起是四圣谛
【以违反缘起法则的方式解释缘起】
缘起中没有自我存在
错误的解释何时产生
错误地解释缘起,使佛教衰灭
解释错误的原因
【评析觉音对缘起的观点】
觉音的谦逊
觉音的背景
世间解
四遍净戒
两种涅槃
【缘起没有贯通三世】
不能以日常用语解释缘起
缘起无法在婴儿的身心中成立
缘起像闪电般生灭
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缘起的辐射轮】
缘起中的缘起
结论
◎本书段落标题为香光书乡编译组所加
关于「生活中的缘起」
-------------------------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依存于各种不同的因缘条件而生灭,让我们从「有个永存不灭的我」的谬见中解脱出来。根本没有任何「我」的存在,只有「我」的想法在无明所掩蔽的心中相续生起,无明的心被这些相续不断的生起所蒙,而耽迷于以为「有个永存不灭的我」的幻相中。然而,诚如佛使尊者所指出的,佛陀教导缘起是为了帮助我们看穿这些幻相。而贯通三世的缘起说,意味着有某种可从这一世跑到下一世的东西存在,这样就与佛陀的教导恰恰相反,事实上,它反而破坏了佛陀的教导。
佛使尊者对缘起的解说方式有强力的后盾作为凭借,他避绕各种论集,而直接回到原始巴利经文,探寻资料的源头,并时时着眼于如何使教理切合实用,让真正想于此生此世灭苦的人能够实践。缘起其实是苦的详尽分析,包含苦的生起、止息及灭苦之道。透过对因缘法则的了解,我们可清晰地看见践行之道:专注于当下的触,将可引生智慧并防止苦的生起,因为苦的生起及止息的各种成因均存在于当下。当无明掩蔽了心,苦就生起;而当正念与智慧调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时,苦就止息。这样的缘起是可实际应用的,因为其因与果均存在于我们所可及的今生今世。然而,若像觉音所宣说的,苦的因是存于过去世,那么要在此世解脱痛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的因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
对所有认真的佛教学习者,本书相当重要。一般人对缘起的误解就像躲在壕沟中般难以察觉,本书深入地加以澄清,并引领我们回到巴利经文中亲见佛陀的原始教导。感谢本书译者Steven Schmidt及Sublime Life Mission允许我们再版这本有价值的书。希望本书能厘清关于这个重要教义的混淆,并透过对苦的本质的清楚呈现,帮助所有人解脱痛苦且发现永恒的宁静。
佛法解行中心(The Dhamma Study & Practice Group)
学习缘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原本我决定为《法音集》里的《佛说缘起》一书作序并加以解说,但是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及其他各种条件不具足而无法完成。然而运气还不错,我所要表达的内容已经在另一本书中了,它可以很圆满地代替我所要写的序文,那本书即是《法音集》第七册【译注一】。我再次修改,以便让读者更容易了解。
另外想要向各位介绍的是,《法音集》第二册《依缘性》(Idappaccayata)的内容对于要学习缘起(Paticcasamuppada)的人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实际上,两者是一致的,只是解释上有广狭的不同罢了。以下的理由可以说明学习者必须要用本书做为学习缘起的基本原则。
【译注一】【法音集】第七册为《深深了解佛法真义》(Osaretabbadhamma),《生活中的缘起》即是译自该书的第十一章,内容倾向对传统缘起教法的批判,佛使比丘于此章中论说缘起并没有贯通三世,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缘起甚深
缘起是佛教徒必学的重要课题,正如巴利经典《长部》等诵经【译注二】所记载:?
有二种正等觉者所善说的法,是诸比丘所应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一、处善巧(ayatana-kusalata)。
二、缘起善巧(paticcasamuppadakusalata)。【译注三】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必须尽力互相帮助以正确了解缘起,这样将能为我们自己与宗教带来利益,也为人、天二道带来安宁。尤其我们佛教徒之间应该努力建立共识,以消除纷争,因为意见分歧会引生践行缘起的问题,我们必须利用任何可能的方法来帮助彼此达成共识。在此所作的阐释,不是企图制造纷争;相反地,是要消除教缘起的老师和学缘起的学生,以及其他想研究缘起的人之间的争执。
缘起非常深奥,正是佛教的核心或精髓。因为它本身非常深奥,所以必定会引起某些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反过来危害佛教,致使佛教徒无法从这核心的教法中受益。阿难尊者曾对佛陀表示,缘起看来非常容易而且浅显,当时佛陀答道:
阿难!别这样说,阿难!别这样说。缘起甚深,具深邃相,众生无法理解,不能明白我所教的,也无法彻底看透缘起,心就会很混乱。就像纠结难解的丝、缠结成球的线、攀生杂乱的文若草及灯心草,不得出离于苦界、恶趣、堕处、轮回。【译注四】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不可把缘起当成游戏来玩,而必须投入所有的精神智慧来学习缘起,不可漫不经心。
至于凡夫只有常见的认知,也就是常常觉得有个「自我」(sassataditthi),因而他会发现缘起非常深奥难以理解,对他们而言,缘起变成一种既深奥又复杂的哲学,好像刚才所说那束纠结的丝一样。这样一来,人们会花许多力气争辩,就像瞎子摸象,因为每个人摸到象的不同部位而产生争执。
但对阿罗汉而言,缘起就像一种自然的知识,是可被公开印证的科学,或是可放在手中把玩、观看的东西,就算不知道各缘起支的名称都无所谓,他已看清一切事物,不再执取,也不会由于接触任何情境而产生爱、取。他可以不必知道各缘起支的名称,也可能无法很详细地教导别人缘起的内容,甚至无法说明有关它的任何事,但因为阿罗汉已具备了最圆满的正念【译注五】,就能随着缘起还灭的方法而完全灭苦。
这就是缘起之所以深奥的道理,甚至像佛陀这样的智者,也花了全部的心力才发现它,并建立教法教导一切众生。虽然如此,缘起仍难以理解,所以佛陀觉悟之初,甚至考虑过不要教导众生缘起,因为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了解这深奥的教法,恐怕会白费心血,但是最后由于大悲的力量,激发佛陀肩负起教导这难懂、深奥真理的艰巨工作,对世间上少数能够理解缘起的人,佛陀满怀慈悲地教导,我们必须体会佛陀为凡夫解说这难懂的缘起,是多么地辛苦啊!
【译注二】?请参阅《长部》等诵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8册,228~232页),及《长阿含经》众集经(《大正藏》第1册,49页下-50页上)。
【译注三】?处善巧:以十二处为观察的对象而生起的智慧。缘起善巧:以缘起为观察的对象而生起的智慧。
【译注四】?记载于《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树品(10th Sutta, The Tree" Sutta,?The Kindred Saying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64)。?依《汉译南传大藏经》:「阿难!勿作是言。阿难!勿作是言。阿难!此缘起所见甚深而且深远。阿难!因未证此法,由于不知,如是,此如縺索之众生,被肿物所覆之众生,如文若草、灯心草之有情,不脱苦处、恶趣、无乐处之轮回。」(第14册,110页)。
请参阅《长部》大缘经(《佛教大藏经》第85册,169页)。叶均译,《清净道论》下册,245页,华宇出版社。
【译注五】?阿罗汉是彻底圆满觉悟的人,他在每一剎那都能起觉照,念念不中断,六根皆能清净无漏,所以称为圆满的正念。而凡夫只能偶尔生起正念,甚至没有正念,所以并不圆满。
「日常用语」与「法的语言」
在弘扬缘起教法上,有个奥妙的事实:当佛陀艰辛地弘扬佛教时,必须同时使用两种语言。那就是以「日常用语」教导为常见所惑的人,为他们解说一般道德,因为持常见的人时时有「我」、「我所有」的感觉,而这种执着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他们心中;以「法的语言」来教导那些眼睛只覆盖着微尘的人(指利根的人),令他们能理解胜义谛(paramatthadhamma),而抛弃长久执持且珍爱的常见,这就是两种语言。
缘起属于胜义谛,就必须用法的语言来解说,它与道德是完全相对的【译注六】,怎么可能以日常用语解释清楚呢?使用日常用语,不可能论说缘起;而如果用法的语言解说,听众听不懂,就会用日常用语来诠释一切,结果不是无法理解,就是完全误解。这就是教导缘起最根本的困难,也是佛陀刚觉悟时不愿教导的原因。有时即使教导了仍不能理解,就如渔夫之子嗏帝(Sati)比丘的例子,我将会在下面说到这件事。直到现在,我们被教过、讲过甚至讨论过,依然不懂,纵使接受了教导,也无法付诸行动,或愈修愈偏离正轨。
在宣说道德时,就必须说到有「人」、「众生」、「我」、「如来」,甚至教人造福时,也会说到死后将能获得福报。然而在宣说胜义谛时,并没有所谓的「众生」、「人」、「如来」,只有相互依存所生起的剎那,相续流转,每一支称为「缘生法」?(paticcasamuppanna dhamma),当它们被串连成线或成链时就称为缘起。在一一剎那中,即使是此时此刻,其中都不可能有个「我」,因此就没有谁生、谁死,或谁去承受旧有业报的常见,也不是死了就断灭的断见。因为从这一刻起,就没有那个断灭的人,此时此刻也只是胜义谛中道的缘起现象,它和八正道或可运用在道德上的中道,都是并行不悖的。
在善的因缘未改变之前,一般人的习性会执着于道德,以善行求心安。一旦因缘改变,由于执着而感觉到无常的苦(dukkha)和无我,他会明了道德也不是究竟的皈依处,必须回头寻觅如缘起这种胜义谛,以拔除痛苦的感觉。心逐渐提升到超越「我」、「我所有」、善恶、好坏、苦乐时,就不再有任何痛苦。把缘起教导成有个生生世世流转的自我,不但违反缘起法则,也违反佛陀说法的原则──要让人类彻底止息或超越任何一种自我。因此,缘起不涉及道德,因道德不论在任何情形下都以自我为根本,仍依存于常见中。
目前,有两种缘起的说法,其一是被歪曲渲染而无法奉行的缘起,这种扭曲的教法已经被教导了一千多年;其二是契入佛陀本怀的缘起,对于根门的触能有所警惕,不让受引生?爱,当下就可实践并有所收获。事实上,如果一般人能这样修行,纵使不称它为缘起,也能获得可观的成果。在这两种缘起的说法混淆之际,有心学佛的人必须善加谨慎,以契入佛陀的本意。佛陀所说的缘起本质不是断见──使人不行善、不负责,或如一般喜欢惹是生非而不自爱的人;也不是常见──像是极端份子,陶醉于现在的自我、生生世世的自我,或一切的「我」、「我所有」。缘起并不是如一般人以为的只是浮夸的理论,相反地,它是严谨的修行──当根门的触生起时,有正念来控制受,而不会引生爱、取、有、生──甚至不必使用「缘起」这种太过专门的术语。
我们必须互相提醒的是,别把佛教的心要──缘起,诠释成万物有灵论,即相信有个自我的灵魂、神识能去投生,或时常附在身体内。在这个原子、太空时代,西方学者都嘲笑、讽刺这种观念,但愿各位能共同认真地挽回泰国佛教的形象,别将日常用语(或以含有常见思想的语言)所教导的道德,掺杂于以法的语言(或以含有究竟正见的语言)所教导的胜义谛──缘起之中。依照缘起法则修行便是如实的中道,经典中说,透过了解缘起的慧力,便能拥有无上正见或出世正见,这种正见不偏向断见或常见【译注七】。缘起安住于有「我」(常见)和非「我」(断见)之间的中道,它的法则是「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就由于这种原则使佛教不致陷入断见或常见。我们要特别注意,别让缘起教义的教导,演变成非佛所说,甚至成为印度教或婆罗门教的教理。事实上,在持常见的人心中,根本无法建立缘起,因为两者是互相对立的。因此,以常见教导缘起,是在破坏缘起法则,这点我们必须要小心谨慎。
从原始巴利经典中探究佛陀所宣说的法,我们将能清楚地发现这两种区别:第一部分为道德,是教导还有常见的人;另一部分为胜义谛,为的是要破除常见且不偏向断见。而后,到了论书撰述的时代,产生一种极普遍的偏离现象,就是以常见来讲解胜义谛,甚至缘起也不例外。这些蛃v一有机会,就将缘起解释成有个自我,有个相同的人死了便去投生,或全部都以物质的角度来解说。譬如地狱就被解释成存在于地底下,是人死后才去的地方,而不是缘起之流中,当下就存在的恐怖地狱,即使是根据缘起而感受到的地狱,我们还是依然将它安置于地下或当成死后的地狱。
因此,研究缘起就必须以原始巴利经典作为基础,别盲目无知地臣服于论师,或百分之百地屈从于论典,如《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我相信《清净道论》的作者和整合所有巴利三藏注释的人是同一位。形成思想的垄断,让人们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甚至一致盲目地接受论典。虽然如此,但我们仍必须要以佛陀赐予的《噶拉玛经》【译注八】及《大般涅槃经》中所说「四大教法」的原则【译注九】,来维护和使用我们的自主权,如此我们就可以预防和保护自己不沦为后期偏向常见的书或论典的奴隶。
如果掌握《噶拉玛经》和「四大教法」,便可严格地依照佛陀所制定的抉择原则去找寻,我们就有本事从层层的垃圾堆中挑选出很多正确的东西。这并不是说所有论典都没有价值,而是必须很严格地依照佛陀所制定的抉择原则,去找寻正确的说法。当代泰国第五代王朝的论师杉马那照(Somdet Phra Maha Samanachao)也指示我们必须要这样研究,甚至巴利论典都不例外,我始终是尊长忠实的思想追随者。依照「四大教法」,凡是不符合「法」与「律」的,就应视为听错、记错、说错、教错了。缘起最主要是在破除常见和断见,所以缘起的教法,若被解释为人在三世中轮回,以「四大教法」来检核,是无法让人接受的。《佛说缘起》这本书将会帮助我们证明这点。
【译注六】?道德是一种「有我」的世间善法,仍有主体自我的观念,与缘起灭除主体自我的教义相对立。
【译注七】?记载于《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伽拉罗剎利品(The Fifth Sutta, Kalara?The Nobleman, in the Kindred Saying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PTS, p.43)。
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说法,缘生而有老死。」(第14册,71页)。?
【译注八】?依《增支部》三集,大品:「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勿信基于寻思者,勿信基于理趣者,勿信熟虑于因相者,虽说是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亦勿予信、〔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虽说〔此〕沙门是我等之师,亦勿予信之。」(《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9册,269页),此乃《噶拉玛经》之十大原则。
【译注九】?请参阅《大般涅槃经》(《佛教大藏经》第85册,204~205页)。「四大教法」是指任何说法不论是传说从佛陀那儿亲听亲受的,或从僧团多闻长老,或从众多善知法律或一善知法律的长老听来的都好,应把它与「经」、「律」相比较对照:如果合经依律,便确定「此言是真佛陀所说」;如果离经违律,便可断定「此言确非佛陀所说。」
缘起的原则
以下几点是缘起的原则:
一、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每一剎那中,若没有解脱的念、智,就会出现有(bhava)和生(jati)。换句话说,在与无明相应的接触中,剎那间就造作出缘起。
二、在缘起的语言中,没有所谓的「人」、「自我」、「我们」、「他们」可成为受苦的人、灭苦的人,或在轮回中流转的人。
三、在缘起的语言中,没有所谓的「乐」,只有「苦」和「苦的止息」,因为「乐」是常见的所依【译注十】,所以缘起中不谈「乐」。除非用在日常用语的解说上,才把不苦的状态当成「乐」,如说「涅槃是无上的乐」,以方便契合道德的教诲。
四、在缘起的语言中没有自我的结生识(patisandhi vinnana)【译注十一】。所以,在缘起里的识(vinnana)只是指六识(六根与六尘相触而生的)。但如果你企图把六识当作为结生识,那也可以,然而如此解释六识本身,将会造成名色、六入、触、受,且又不断地延续到缘起过程中最后的有和生。但佛陀从不将识解释为结生识,因为佛陀的用意是要让我们看清平常感官的六识【译注十二】。所谓结生识只有后期的论著才提到,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常见带进佛教中,并成为佛教中的害虫,慢慢地侵蚀佛教,直到瓦解整个佛教。事实上,我们已有平常感官的识或缘起无明缘行所引生的识,而不需要有结生识。
五、在缘起的过程内,只有缘生法。也就是说一切现象都要有其他条件的相互依存才能产生,而且也仅仅是剎那生灭,接着便继续辗转相依地衍生出其他现象,这种由各种条件相互依存而产生的现象称为缘起。在此有两个重要的原则,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一)别产生自我而成为常见的人;(二)别产生与自我相对立的观念,认为什么都没有,这是断见。更正确地说,只要保持中立,即所谓的中道,就不离缘生法。
六、以业(kamma)的角度来看,缘起显现的是非黑非白业及黑业、白业的灭尽,并把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anenja)全都当作是「苦」。必须超越这三种业才能够彻底灭苦,这样业才不会成为执着自我或一切常见的所在。
七、符合「现见」(sanditthika)【译注十三】才是佛教的原则。以一次流转包括三世的方式来诠释缘起,就不是「现见」的原则。缘起的十一种状况【译注十四】都必须不离「现见」,这才是佛说的缘起。
八、在经典中解说缘起的方式有许多种,譬如:(一)从无明到老死苦──顺说缘起(anuloma);(二)从老死苦到无明──逆说缘起(patiloma),这顺向与逆向的两种解说中也有缘起的还灭;(三)从根境的接触解说起,直到产生识、触、受等,但不必提到无明;(四)从受开始,相续到苦老死;(五)最后也许是最奇特的说法:生和灭在一次缘起的运行中同时解说,也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直到受缘爱,并反过来说明爱灭即取灭,直到苦灭,这是最奇特的说法。这种说法的涵意似乎是说,即使缘起已发展到爱了,也有可能即刻产生正念而中断了爱的流转,并倒转过来灭除苦。如果我们把经典中各式各样的缘起拿来讨论,那将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缘起实在不必涵盖三世。
九、缘起是剎那的现象,而非恒常。因此所谓的生或死,必须放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缘起流转中说明,也就是如前面第一段所说的,在根境接触时失去正念。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当贪、瞋、痴等烦恼生起,自我就已经诞生,每一次就是「一生」。如果有谁还喜欢「今生」、「来生」这些名词,就得掌握剎那的生,这样我还可以接受,因为它还能契入真理──当下可以体证并受用。如果要依照日常用语所说的生?从母胎所生?,就不是缘起的语义,它将阻碍我们对缘起的理解。我们应重视眼前可及的「来生」,只要想克服,就能做到,这比起无法预知投生于何处的「来生」要好得多了!
十、仅仅在理论上讨论的缘起称为哲学,它没多大用处,大可不必!真正的缘起是一种修行,它可以不让苦产生,亦即当根与境接触时,对六根都保持着醒觉。以这个原则,来守护六根而不产生漏(asava),才是圆满的缘起还灭。即使你不以「缘起」称之,实际上还是同一件事,这种缘起叫做正道(sammapatipada)。【译注十五】
前面所叙述的一切都可作为测试是否理解真正缘起的准绳,简单地说,真正的缘起是直接灭苦的实际修行。苦之所以生起是因为一旦有烦恼,就会有缘起(从无明到老死)的一次流转。这就好像两回合的生,因为当内根和外尘接触时,产生与无明相应的识,(第一回合的生是指名色的生),相续地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然而在尚未发生之前,识似乎不存在,因为此时识处于休止状态,这种识只在持有常见观念的人中,才称它为结生识。由于触而引生受,相续地就直接产生爱和取的烦恼,继而发展出有和生,就是我与取──执取「我」、「我所有」的生,这就是第二回合的生。如此就得承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等的痛苦,简称为五取蕴(pancupadanakkhandha),也就是苦。总而言之,缘起的一次运行含有两回合的生,不必等到进入棺材才有死或再生,以日常用语来解释肉体的生和死,与佛陀所教导的缘起无关。
很明显地,佛陀教导缘起的用意在于更加彻底灭除我见或灭除自我。单靠一一分析五蕴来看「无我」还不够,才必须看清缘起的现象。每一蕴依「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的因果法则,只在缘起的十一种状况圆满地生起时才出现。这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出「无我」、惑(烦恼)、业、异熟(vipaka),或从因到果的整个过程现象都是「无我」。若只听闻「五蕴无我」而不能看清缘起的现象,那也可能会产生可笑的迷惑。就像巴利经典中记载,曾有位比丘对佛陀说:「可敬的佛陀!听说五蕴无我,那么无我所造的业由谁承受呢?」【译注十六】?这点足以看出只听闻「五蕴无我」,但对「无我」一知半解的情形。一谈到造业和业报,就认为有个「我」去接受苦或乐的业报,这会造成可笑的情况,然而如果能彻底看清缘起的现象,就不会产生这种疑惑。
若能彻底看清缘起法则中的剎那现象,就不会像前面典故中所说的,有个自我在运作。即使在缘起之流中,仍然可能出现今生、来世、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神及梵天,甚至佛、法、僧。这皆是由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的造作力(abhisankhara)所驱使。如果其造作力已成功地引发受或生,而心又处于烦恼忧虑如火焚烧的状态,此刻地狱就生起了。有如《相应部》谛相应深崄品第三热烦经里,佛陀所称的「大热地狱」(Mahaparlaha)【译注十七】,而在其它地方则称为「六触处所属之地狱」(Chapassa?yatanika niraya),这才是真实的地狱,比起持有常见的人所相信的那地底下的地狱更为恐怖。同一部经典的下几段里,说明天堂为「六触处所属之天」(Chapassa yatanika deva),这才是真正的天堂,比起持有常见的人所相信那天空之上的天堂更为真实?【译注十八】?。假如我们的感受或(内心的)苦都充满着恐惧,就是阿修罗(asura);倘若饥饿得喘不过气来,就是饿鬼(peta);愚痴就是畜生;苦乐参半,就是人类;享受着各式各样和各种层次的情趣,就是不同层次的天神;若饱尝色定(rupa-jhana)或无色定(arupa-jhana)的乐受和非苦非乐受,就是不同层次的梵天,这比进入棺材后才能经验的境界更为真实。那些误解都是由于对佛教的「化生」(opapatika)持有歪曲的观念所致。
在缘起还灭中,我们就可发现真实的佛、法、僧是当下可体证的,并只有智者能亲身体证。这比持常见的人所说的三宝更真实,持常见的人所说的三宝只是无心的唱诵而已,毫无意义可言。今生是缘起流转运作当下的一个运行,来生是缘起流转的下一个运行,如此去了解,比持常见的人更真实。在他们看法中,「生」是从母亲子宫中出生,「死」是进入棺材的肉体死,这是日常用语或儿语,而不是佛陀教导缘起的语意。这样正确地去了解缘起才是佛陀教导论说的缘起,而不是后期常见论师们论说的缘起,后期论师论说的缘起是他们自己的创作,并一代传一代授受至今。
缘起的语言或无上的法语可以帮助我们如实理解事物的真象,这和一般被许多常见所渗染的语言不同。例如正见(sammaditthi)有他方世界;有父、有母;有天堂、有地狱;有业、造业者和受业者;有今生和来世,这都依照着一般人所理解执持的语言来说明。一旦升到中级的正见,做为八正道之一,就不是这么解释,它只指出苦和苦的灭尽而已,且不提也不承认有个受苦者或有个「人」在灭苦,这都被称为正见。至于无上的正见,或如实的出世境界,这在经典中就有更深一层的说明?【译注十九】,乃如实看清缘起的知见,既不偏向存在主义(atthita),也不偏向虚无主义(natthita),而是彻底看清且安住在中道,也就是看清「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的缘起之流,其中并没有任何的「我」、「人」,甚至天堂、地狱存在。有了这种程度的知见,称为如实的中道,因为它不会偏向于断见或常见。
请各位注意,依世俗谛的正见说明有自我,至于胜义谛的正见,则没有自我,那里有个自我呢?这都可称为佛教的正见,不过日常用语是用来教导一般人的道德,法的语言则用来教导那些眼睛只覆盖着微尘的人,让他们了解如实的真理,以便成为圣人,佛陀总是用两种语言来说法。缘起不是伦理道德,而是无上的胜义谛,没有一个主体能在一生又一生之中流转,也没有把缘起的一次运行分段到三世的必要。
最后我们必须来讨论,以三世轮回解释缘起的目的何在。
把缘起的一次运行解释为贯通三世,若追溯这种说法的起源有部分很清楚是从觉音的《清净道论》而来,而某些部分不很清楚它的出处,由于就文献的考证,没有比《清净道论》更古老的了,因此我要针对这本论著或作者做一些评论。实际上,我的评论不是指向觉音,而是因为我们必须要以正确的方法互相学习,来奉行佛教或佛陀所教导的缘起,这才是有益的。我们只是不满意与佛陀的旨意不同的解释,因此所谓的评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评论,只是把原始巴利经文中,有关缘起的理论重新拿来研究讨论,以便使每个人都能自己去理解,或看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不必相信我或其他任何人。如果因人云亦云而相信,就违反《噶拉玛经》的精神,如果盲目去做违反《噶拉玛经》的事,那么就是个没用的家伙。我们必须要运用「法眼」【译注二十】来做为判断问题的工具。
假如我真的要来评论觉音的话,那就得这么评论:觉音所著作的《清净道论》只是把已存有的《解脱道论》【译注二十一】加上譬喻故事或注疏、评论,这将会使情况越来越严重。在此我必须要提醒各位注意,爱护佛陀比爱护别人更为重要,我们必须重新注意佛陀时常宣说的缘起,尽管这件事是多么困难,我必须牺牲到底,使佛陀所开示的缘起能真正为众生带来利益,而不像沈睡般无所事事,只是拿来互相争论,没有任何益处。
由于觉音的论述,无法与佛陀巴利经典如《噶拉玛经》中的原理相印证,因此我──佛使比丘,就必须有如虾蜉撼树,螳臂挡车似的,靠着我的智慧来评论觉音。虽然别人看来会哈哈大笑,但是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法喜充满,因为如此能将正确的理论带进缘起的教育领域中,缘起是佛教的核心,与我在一开始便提到的《长部》等诵经中所解释的一样。
【译注十】?因「乐」易引生常见,而「苦」易引生断见。
【译注十一】?结生识指连结此生至彼生的主体。
【译注十二】?平常感官的六识是未在缘起中流转的识,缘起的识是受到无明缘行所污染的六识,而感官所产生的六识就纯洁如天真的孩子,是一种纯粹觉知的作用。无明相应的识?是一种错觉的识,天真孩子的识是一种知觉的识,圣人、佛陀、阿罗汉的识是一种正觉的识,所以识分为三种:错觉的识是无明缘行的识,是一般凡夫受到无明所污染而产生的错觉的六识;知觉的识是纯洁的孩子未受到无明或后天邪知邪见所污染的六识;佛陀正觉的六识,是已经如实了知万物现象的识。
【译注十三】?「现见」的原则即是此时此刻可体证的原则。
【译注十四】?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共有十一种状况。
【译注十五】?记载于《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佛陀品第三道迹:「所谓正道迹者何耶?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故行灭,因行灭故识灭,……如斯是全苦蕴之灭。诸比丘!以此谓正道迹。」(《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4册,5~6页)。?
【译注十六】?记载于《相应部》牲度篇,蕴相应,中五十经,第三所食品(On What must?be Devoured, The Middle Fifty Suttas, The Kindred saying on elements, Khandha?vagga, Samyutta nikaya III, PTS, p.88)。?
依《汉译南传大藏经》:「……其时有一比丘,心生思念:『如是色乃无我,受……想……行……识乃无我,〔然〕无我所作之业,何者之我应受?』……」(第15册,150页)。
【译注十七】?依《汉译南传大藏经》:「诸比丘!有名大热之地狱。于彼处,眼所见之色,唯见非可爱相、不见可爱相,唯见非可乐相、不见可乐相,唯见非可意相、不见可意相。耳所闻之声……鼻所嗅之香……舌所味之味……身所触之所触……意所知之法,唯知非可爱相、不知可爱相,唯知非可乐相、不知可乐相,唯知非可意相、不知可意相。」(第18册,352页)。
【译注十八】?记载于《相应部》六处篇,第三五十品,提婆陀诃品( On Devadaha, The Kindred Sayings on The Sixfold Sphere, The Third Fifty Suttas, Sala yat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V, PTS, p.81)。
依《汉译南传大藏经》:「诸比丘!余见名为六触处所属之地狱。于此凡以眼见色,仅见不乐之色,不见乐色;……。凡以耳闻声……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触触……凡以意识法,唯识不乐之法,不识乐法;……诸比丘!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诸比丘!余见名为六触处所属之天。于此,凡以眼见色,唯见乐色,不见不乐色;……。凡以耳闻声……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触触……凡以意识法,唯识乐法,不识不乐法;……诸比丘!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第16册,166页)。
请参阅《杂阿含经》二一(经?《大正藏》第2册,53页上)。
【译注十九】?记载于《相应部》因缘篇,食品( The Sustenance Suttas, The Kindred?Sayings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12-13)。
依《汉译南传大藏经》:「迦旃延白世尊:『……大德!正见者何耶?』『迦旃延!此世间多依止于有与无之两〔极端〕。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集者,则此世间为非无者。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灭者,则此世间为非有者。迦旃延!此世间多为方便所囚、计、取着。圣弟子计使、取着于此心之依处,不囚于『予是我』,无着、无住,苦生则见生,苦灭则见灭,不惑不疑,无缘他事,是彼智生。迦旃延!如是乃正见。……迦旃延!说『一切为有』,此乃一极端。说『一切为无』,此乃第二极端。迦旃延!如来离此等之两端,而依中道说法。」(第14册,19页)。?
【译注二十】?记载于《相应部》因缘篇,现观相应( The Eighth Sutta, The Kindred?Sayings on Understanding,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95)。
依《汉译南传大藏经》:「诸比丘!如是大利为法现观,如是大利,为得法眼。」(第14册,19页)。
【译注二十一】?《解脱道论》( Vimuttimagga)收录于《大正藏》第32册,399~461页,论集部。相传为阿罗汉优波底沙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
缘起是佛教的核心
对一般人来说,缘起这个名词还是很陌生,但是我们无法用别的字来替换,因此尽力去理解缘起这名词是各位的责任,要不断地去领悟这个名词,直到它能成为一个惯用的字眼。曾经出家或研究过佛学的人可能听过缘起这个词,但是一般在家人可能会感到困惑而不去注意,因此就无法理解佛教中最重要的法。我觉得必须要解释,让它能被接受并成为最平常的一件事。
缘起即是圆满的圣谛
我必须要把它提出来,因为这是佛教的核心。
一提起佛教的核心,大多数的人会联想到四圣谛。在此希望大家能明白,缘起是最圆满、最究竟的圣谛,所以请称之为「摩诃圣谛」(大圣谛)。缘起是「摩诃圣谛」,是佛教的核心,因此必须先来讨论,一直到能完完全全地了解缘起。
接着应该要知道的是,这难以理解的缘起几乎时时刻刻存在于每个人的身心之中,然而我们却不知道。这可说是我们自己的过错,而不是「法」的错,因为我们没有去注意,就不知道它几乎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身心。接下来就为各位讲解,到底它如何常存于我们的身心呢?
能理解缘起的人就有本事自己修行,进而止息自己的苦。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把它当作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必须要去了解和帮助别人,让大家都能了解缘起。这是佛陀的心愿,若我们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佛陀觉悟缘起才不会徒劳无功。
就好像四圣谛一样A如果没有人理解,那么佛陀所觉悟的「法」便会徒劳无功,没有任何用处。实际上缘起比四圣谛更重要,它可以说是最圆满、最究竟的圣谛。在此做个结论:我们必须要互相帮助来理解缘起,并把它推广到每个佛教徒身上,这就是为何我们要讨论「摩诃圣谛」──缘起的首要原因。
为了理解缘起,以下就列举几个问题来作说明:缘起是什么?为什么要了解缘起?知道缘起有什么好处?要依什么方法灭苦?
缘起是什么?
如果有人问:「缘起是什么?」我们可以回答:缘起很详尽地指出苦的生灭如何发生,它揭示苦的生灭是辗转相依的自然现象,并没有鬼、神、灵物或其他东西能制造苦或灭除苦。缘起是相互依存的自然现象,当各个阶段相依地生起时,苦就随着生起或消失。所谓「缘起」(paticcasamuppada),「缘」(paticca)是指互相依靠,「起」(samuppada)是指同时发生,缘起就是因缘条件辗转相依而生的。
缘起同时在说明没有「人」、「我」、「众生」的存在或相续轮回,一切只是自然地生、住、灭。如果能明了缘起,就能理解:没有所谓有个自我的「人」、「我」、「众生」。当人们不了解这点,就随着平常已被无明主宰的思想去感觉,那就觉得有「人」、「我」、「众生」。缘起指出:苦如何生灭,以及苦的生灭是因缘条件相互依存而成的,根本不必谈到「人」、「我」、「众生」。
此外,辗转相依的生灭现象就如闪电般地迅速且剧烈,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注意:念头的生起相当迅速强烈,例如生气的产生有如闪电般地迅速剧烈。日常生活中,内心作用如闪电般地出现,而形成苦,这当下就是缘起。如果能看得到,就会觉得实在是太恐怖了;但如果看不到,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倘若要问缘起是什么,那可以用很通俗的语言来回答:造成苦的心理作用如闪电般地迅速、强烈,并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为什么要了解缘起?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了解缘起?」
为了学习和修行,我们必须要明了缘起。由于现在没有人明了,缘起反而成为邪见。一般人的邪见有如嗏帝比丘一样,嗏帝比丘坚持的观念是:「在轮回中流转和游玩的只有识,而没有别的。」【译注一】这名比丘坚持地说这识有个「人」、「我」、「众生」,在轮回中一生又一生不停地流转游玩,而没有别的。相信「识」是有个「人」、「我」或「众生」,恒在轮回中流转游玩,这是因不了解缘起的本质,而产生的邪见。
当时比丘们都尽力设法劝谏嗏帝比丘离弃邪见,而嗏帝比丘仍固执邪见,默守自己的主张,比丘们只好禀告佛陀。佛陀就召见嗏帝比丘,询问他说:「你真的有这种观念吗?」嗏帝比丘承认说:「这种识在轮回中流转游玩,而没有别的。」佛陀反问他:「你所谓的识是什么?」他回答:「可敬的佛陀,那一种能说、能感觉,或能承受一切善恶果报的主体,就是识。」
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邪见:识本身能促使我们说话、感觉以及承受日后的一切果报。
一般人都听不出为何把它当作邪见,因为他们都像嗏帝比丘这样地相信识是常存的,所以习以为常,也就不知道这是邪见。
这是一种邪见的说法:坚持地认为识是恒常、存有、能自主,而不是缘生法或缘起现象。实际上,识只是一种缘生法,它没有自我,仅是条件相互依存、和合而剎那产生,然后相续地流转,可见识是缘生法。依照缘起,将可了解根本没有自我。
嗏帝比丘坚持有自我或自我的识能去流转游玩,它不仅存在于当下且延续到来生。这种能说话,能接受各种情境的感受,或承受善恶业报的自我,称为识。
这是因为人们已普遍存有这种见解,而不知道这是邪见。我们必须把缘起说出来,让大家都能明了「空无自我」的实相──识不是自我。如果说识是存在的话,它也是缘生法,即是条件相互依存而相续衍生的自然现象而已,并非是任何东西的主体。因此我们才必须要知道缘起。
【译注一】?记载于《中部》双大品,爱尽大经(Mahatanhasankhaya Sutta, Greater Discourse on the Destruction of Graving, Mahayamaka-vagga, Majjhima-nikaya I, PTS p. 311—324)。
请参阅爱尽大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9册,346~363页),本经是记述啊帝比丘主张,有个自我的识在轮回中流转,并且认为这是佛说,佛陀教诫他,且与诸比丘对谈,以匡正他的误解。
见《中阿含经》大品第二○一经啊帝经(《大正藏》第1册,766~770页)。
知道缘起有什么好处?
下个问题是:「知道缘起有什么好处?」
知道缘起的目的是要我们脱离邪见并产生正见,以彻底灭苦。邪见就是误以为有「人」的存在,且会去投生,随着业报而成为(某种众生)。如果还迷惑地认为识是自我,那还是邪见,仍会经历痛苦且无法灭苦。所以必须知道识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明了识是缘生法,识依缘而生起,这样才能够以正见──正确的理解──彻底灭苦,这点在巴利经文有简短的记载:「识是缘生法,即是相依互存而产生的现象,如果没有因缘条件,识无从生起。」?【译注二】
这一点是说明若识真的有个主体,它就能自主地出现,而不必依靠因缘条件,事实上,「识」本身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只有在因缘互相依存的情况才能产生。它细微到使我们去思考和感觉,让名色(身心)去做事、说话……等,因此就被误解成在身心里面有个主体,而把它称为识,缘起有助于我们抛弃邪见,彻底灭苦。
【译注二】?出处同上经。依《汉译南传大藏经》:「除缘识即不生!」(第9册,348页)。
到底要以什么方法灭苦?怎么去做?
下个问题是:「到底要以什么方法灭苦?」
答案就如一般原则常提到的:正确地修行,也就是正当的生活或正命。所谓正当的生活,即是能运用智慧来摧毁无明,以知识来破除愚痴的生活,或时常保持了了分明,尤其是当接触外境时都了了分明。希望大家都明白,所谓正命,就是在生活中,特别是在接触外境时,能时时具足圆满的正念。一旦能这样生活,愚痴无明就无法生起,也就有本事驱走无明,只存有智慧或正见,这即是正命──生活在不苦之中。
缘起的重要主题如下:
一、如果被问到:缘起是什么?请如此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内心的作用如闪电般地出现,而生起苦,那当下就是缘起。
二、为什么要了解缘起?因为人愚痴而不懂缘起。
三、知道缘起有什么好处?以便产生正知正见而止息苦。
四、要以什么方法灭苦?要以正T的方法来修行──遵守缘起的法则,即是别让缘起的流转产生,时常保持了了分明,让它只停留在触。
总结以上四点就是缘起。
缘起就在生活中
缘起的十一种状况
现在有一个比上述更严重的问题。目前所教导的缘起未契合且未依据原始巴利经文,原始巴利经文说的和现在传授的是两回事。在巴利经文中,缘起是一组由十一种状况环环相扣而成的锁链,这十一种状况组成缘起一次的轮转,但现今这十一种状况则被解说为贯通三世──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如此解说的缘起是无法用来修行的。
原始巴利经文说,每当我们心中产生烦恼,十一种状况即相依相续地产生缘起的运行。因此它不必被解说为包含三世,甚至一世、一年、一个月或一天的时间。在一眨眼间,一次完整轮转的缘起以及随之而起的苦,可能就已发生并结束了。当缘起被错误地教导时,它就成了没用的东西,仅助长无聊的争论而已。但如果像原始巴利经文中那样正确地解说它,缘起将可提供最大的利益,因为它直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请注意下面所讨论的事项。
为了彻底明了,首先要知道缘起的十一种状况:
@ 一、无明缘行:因以无明为缘,才产生行。
二、行缘识:因以行为缘,才产生识。
三、识缘名色:因以识为缘,才产生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因以名色为缘,才产生六入。
五、六入缘触:因以六入为缘,才产生触。
六、触缘受:因以触为缘,才产生受。
七、受缘爱:因以受为缘,才产生爱。
八、爱缘取:因以爱为缘,才产生取。
九、取缘有:因以取为缘,才产生有。
十、有缘生:因以有为缘,才产生生。
十一、生缘老病死:因以生为缘,才产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集。
由此可看出这十一状况辗转相依的运作。
当这十一种状况辗转相依,即形成一次完整的缘起流转,如巴利经文所说的,你可以看到十一种状况中间没有任何分割。因此没有必要将前两种状况归为过去世,接着的八种状况归为现在世,其余的归为未来世,而把缘起的一次流转解说为贯通三世轮回。如果一定要这么解释,那要如何掌控缘起并修行灭苦呢?因为缘起己被分割了:「因」在此世,「果」在彼世。所以,目前的缘起教义并未带给我们任何帮助,是由于它被误解和解说成贯通三世轮回的缘故。
如果各位研读巴利经文,就会发现缘起并不是这样的。它不需要等待三世来完成一次缘起的流转,只要一剎那,一次完整的缘起就可进行,或两、三个剎那便可进行。这视情况而定,不必等待三世,只要一剎那就足够了。
缘起之流的产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缘起实例
[从眼根而入的缘起实例]
现在,我来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缘起的实例。譬如一个小孩因为洋娃娃坏了而大哭。请先稍微思考一下,然后我再解释缘起是如何产生的。
一个小孩为了洋娃娃坏掉而大哭。当看见坏的洋娃娃,她的眼睛和这个物体产生接触,这时眼识生起,并且知道洋娃娃坏了。
当然,这小孩充满着无明,因为她不懂佛法。当她看到洋娃娃坏掉时,内心就充满着?无明,无明便产生行,行是一种造作起念的力量,将引生识。在这个例子中,所谓的识即指看见坏了的洋娃娃,并且知道这洋娃娃坏了。此为眼识,因为它依靠眼睛看到坏了的洋娃娃。?
因为小孩不懂佛法,生起无明,没有正念,于是生起一股造作的力量(行),从而产生识,识即以将受苦的方式看待这个洋娃娃的色相。因此眼睛、色相(洋娃娃)和眼识,这三样结合起来称为触。现在小女孩的眼触产生了。更详细地说,由触产生名色,就是这小女孩的身心正准备受苦。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身心并不处于受苦的状态,需有无明或某种力量的造作,把身心改变为即将受苦的身心。因此,身心也只有在这时才起作用。也就是说,由无明造作出识,识改变身心的状态而产生作用,并使身心准备受苦。
当身心在这样的状态下时,六入生起,也准备去感受苦,它们并不是处在一般的睡眠状态下?【译注一】,所以触正准备去受苦;然后就产生受,就是苦的感受;从这苦受生出追求苦受的欲望──爱;接着因为执着这苦为「我所有」,称为取;相续地产生「我」,称为有;当这「我」的感觉进行到最旺盛时,称为生;接着就产生看到坏了的洋娃娃的苦──哭,这就是所谓的「纯大苦聚集」。
至于生的意义非常广泛,包括老、死。如果没有无明,就不会生出洋娃娃坏了、死了或类似的想法。如果没有这样的想法,就不会生出任何的苦了,但是现在生出了十足的苦,是因执着「我」和「我的」洋娃娃。当洋娃娃坏了,由无明生出错误的反应,小女孩就哭了。「哭」象征彻底的痛苦,也就是到达缘起的终端。
大部分的人无法正确了解法的语言或缘起语言中的深奥涵意。他们不相信,每一分每一秒中,「人」不断地出生,身心不断地产生,「六入」也不断地起作用。他们不相信,平时的状态和未出生前是同样的,因为还没有起作用,当有任何自然因缘使它发生作用,这就是生了。以眼睛为例,我们认为它早已存在,早已产生,但就佛法(法的语言)而言,直到眼睛看到物体,它才产生出来。当眼睛看到物体,发生作用,才可以说是眼睛生出来,色相生出来,然后眼识也生出来了,这三者相依相存而产出所谓的触。触缘受、受缘爱,直到完成这一次流转。
之后,小女孩如果上床睡觉,想起坏掉的洋娃娃,就又哭了。这时是意识的作用,而非眼识。当她想到坏掉的洋娃娃,这个念头是法尘,而后这法尘与心相应,于是便产生意识。她想到洋娃娃,由此造作出(有意识的)身心,并立即转变身心为可以感受痛苦的「六入」,由这「六入」生出感受苦的触,相继产生受、爱、取,最后是苦。就在此时,小女孩又哭了,虽然也许洋娃娃已坏了几天,甚至几星期了。这些相续不断的念头,就称为缘起,它时时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让我们看看另一个例子。假设一名年轻男学生得知考试落榜,他可能当场昏倒在地或晚上在床上偷偷哭泣,这到底怎么回事?原来这学生到放榜处查成绩,看看自己是否通过考试。他用眼睛看榜单,这榜单对他是个有意义的色相,不是单纯的色相,它提供了这名学生想知道的讯息。当他的眼睛一看到榜单上没有他的名字,眼识便产生,并由此生出身心。也就是说他的身心本来处于正常的状态,现在突然改变了,它们现在受到主宰而产生「六入」和将导致痛苦的「触」。
「六入」在正常状态下并不具痛苦,但当「无明」介入,「六入」即起作用助长身心走向痛苦。然后生出「触」、「受」,直到执着于「我」:「我落榜了!」在看到榜单时,这名学生便昏倒在地──就在看到榜单的那一剎那。这就是缘起中十一种状况的完成,这名学生有个自我,而这个自我失败了(未通过入学考试),因此这个自我经历绝大的痛苦、悲伤和苦难。
几个小时或甚至两、三天之后,这名学生又想起落榜的事,他可能再度昏倒,同样的症状重复出现。缘起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出来,但这次是由心门(意识)而入,当意识生起,受苦痛支配的名色也从而产生。接着产生六入、触、受、爱、取、有等,而趋向苦痛,无明?造作整个受苦的过程,最后苦到达最强烈的程度,缘起的生便再度产生:「我落榜了!」?
第三个例子是一位年轻女孩见到她的男友与别的女孩走在路上,她立刻感到怒火中烧,剎那间像跌入十层地狱,她实在火大了,这一切都发生在她一看见男友与别的女孩并肩而行的那一剎那。
这情况是,她的眼睛看到男友和别的女孩在一起的色相,眼识立刻产生。在此之前,这眼识并不存在,只有一个没有作用的识,你也可以说没有识的存在。但是现在,因为这色相、眼根和眼识三者和合,触便产生了,而在前一秒钟,其实并没有触的存在。但是现在,眼睛、色相以及眼识相接而产生了触。
触产生,并相续引发受、爱、取等。更详细地说,一旦识发生,就把身心转变成另一个身心,这样的身心引发出能感受苦痛的六入──在这个例子里是指眼睛,接着产生苦的?受和挣扎不已的爱。而后取──执取「我」:「『我』……『我』……『我』快疯了!『我』要死了!」这一切都是因眼睛而引起的。
这就是生,一个痛苦的「我」出生。产生痛苦的自我便是生!或只是存有自我而已,就执取此生而受苦。这是失去「我所有」而引发老、病、死等的苦,是在这年轻女孩心中发展到具足十一种状况的缘起,这个缘起的例子,是透过眼睛而引起的。
[从耳根而入的缘起实例]
现在我们假设这位年轻女孩是被朋友愚弄。事实上,她的男友并未跟别的女孩在一起,只是有人开她玩笑,说看见她的男友跟别的女孩在一起,而她也信以为真。这是耳触,即声音藉由耳朵传入,因为没有正念,而产生与无明相应的耳识,由识又生出新的名色,也就是她的身心正准备使那会引发痛苦的六入产生。一旦产生完整的触,以及相应此一情况的受(苦受)就会生出,挣扎不已的爱也随之发生,并且引发取,然后产生十足的「我、我所有」的观念,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痛苦、老、病、死的「我」的诞生。依照缘起,苦痛藉由耳朵而产生。
同样地,几小时或数天之后,年轻女孩也许又会怀疑男友的真心。没人跟她说些什么,她自己也没有看到什么,但她的心里郄开始怀疑男友是否跟别的女孩在一起。她开始胡思乱想,所以缘起由她的心门进入:法尘碰到她的心,意识就生起,这识造作新的名色,即原本平静、不受苦的身心,已变成将要受苦的名色,并建立起将会受苦的六入、触、受,随受接着而有挣扎不已的爱,进而执取,苦就产生了。这个例子说明,凭借着意识,缘起在年轻女孩的身心运作起来。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当年轻女孩藉由眼睛看到色相,缘起依眼识在她身上运作起来。当她一听到朋友戏弄的话,缘起就依着耳识运作起来。最后,当她全凭自己的意念怀疑时,缘起便藉由意识产生作用了。由此看出,缘起可以依靠不同的六入发展,每一种情况都会产生苦。
请注意,导致受苦的一次完整缘起,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发生了,这就是十一种状况的一个完整缘起。当媳妇看到婆婆面孔的一瞬间,平日压抑着的局促不安便生起了,就在这一瞬间,缘起便藉由十一种状况显示出来。她的眼睛看到色相,眼识于是产生,并把名色改变成准备接受苦的名色,且相续地建立起将要受苦的六入、触、受。因为她不喜欢婆婆的面孔,而后生出挣扎不已的爱,接着相续出现取、有和生──不喜欢婆婆面孔的自我,于是最后便产生苦。
[从舌根而入的缘起实例]
最后一个例子,不谈某个人或某种情况,我来谈谈一般人。大部分的人在享受佳肴时,都会失去正念,而无明也主宰着身心。请各位明白这点,当在享用美食时,由于美味而失去正念,就混杂了无明。
一个人在享受美食所生起的念头,就已经是一次完整的缘起了。如前面的例子,当舌头和它的对象(味道)相接,舌识生起,并创造出一个新的名色,由平常的名色转变为可以受苦的名色。而后生出六入,六入能引生触与受,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感受苦或乐。
如果这是美味的,一般人会认为这是乐受,一旦执着美味,便会产生取。而后因为想去保留或持续这种美味,人们会去追求、执着这美味,并且开始为它担忧、烦恼,因此,贪着美味的乐受很快地就变成苦。「味道真好!我很高兴!我真得很高兴!」此时这颗心已成为快乐的奴隶,因为它执着于乐受。
这是缘起的陷阱,它显示出缘起深奥的一面。如果是一般人一定会认为这是乐;但如果由缘起来说,这都是苦。人们一感到美味的当下,完整的缘起就发生了。
[从意根而入的缘起实例]
而且还不只这些,当他吃到美食而想到:「这味道好极了!明天我去偷拿一些,那我就有更多可以吃!」在这一刻,这个人就成为(生)小偷了。每当人有偷窃的念头,就已经是个小偷了。所以有人去邻家偷榴椰,吃了之后,发现很好吃,第二天就想要再去偷,这种成为小偷的想法就在心中产生一次的有。同样地,如果有人吃肉,而且决定第二天再去打猎找更多的肉,他就成为(生)猎人,即使他只是迷醉在食物的美味中,就已化生为天神了。或者如果因为味道太好而觉得吃的速度不够快,这个人就成为饿鬼,他永远没有够快的速度吃够多的食物,以满足饥饿感。
看这个例子,你就会发现,光是咀嚼美味的食物,种种缘起就可能发生了。请小心注意,缘起所说的是关于苦的运转,它能让我们知道由于取的力量而产生苦的完整过程。根据缘起,一定先有取,才会导致苦的生起。如果没有取,即使苦产生了,也不算是缘起所生的苦。
【译注一】?在睡眠状态下,六入不起作用。
缘起的苦必依于取
缘起的苦必须依取的助缘才能产生。譬如农夫受风吹日晒,在非常炎热的田园中耕种,但如果不取着:「噢!我好热!」,这种「非常炎热」的感受只不过是自然的苦罢了,而不是缘起的苦?【译注二】。如果是缘起的苦,则必须有取,直到有「我」的产生。若农夫变得烦躁,心想:「我是农夫,这是我的业报,所以必须这样汗流浃背地工作。」因而垂头丧气,人一旦这么想,缘起的苦就产生了。
若感觉到背部的灼热,只是纯粹感觉并知道它灼热,而不去取,就不会进一步发展出「我」,那就不是缘起的苦。请各位好好注意,并分析出这两种苦的不同:如果有取,苦就会完整地生起,这便是缘起的苦了。假如我们的手被利刀割伤,血流如注,若只感觉痛,但不去取,这种只是自然的苦而不是缘起的苦。
请别弄乱了!缘起的苦必须是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一次完整的流转,才可称为缘起的苦。
接下来简要地谈谈缘起之苦的原理。学佛的人可能会明白,六根和具备某种价值或意义的六尘接触时,六尘就变成了无明的所依。例如眼睛瞥一眼看到了树木、石头等等,而没有产生苦,那是因为对我们而言,树木和石头不具价值和意义;但若看到的是老虎、女子,或具备某种意义的事物时,那就与前者不同了。若一只公狗看到一位美女,美女对它并无意义,但换成一名年轻男子看到美女,那美女对他来说就很有意义了。在这个例子中,公狗的「看」与缘起无关,而年轻男子的「看」就与缘起有关了。
在此我们所谈的是人──能观看的人,不论何时,当眼睛观看时,便会很自然地看到周遭的事物,若所见的事物不具意义,就与缘起无关。也许眼睛所看到的是树木、野草、石头,这些东西在正常情况下,不具任何意义,但也可能看到了钻石、神圣的石头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树木等,心就会起来造作而形成缘起。因此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接触时,六尘必须对能观看的人具有意义,于此六尘就成为无明、愚痴、迷惑的所依。只有与这样的根尘接触,才会引生识,并从接触当下所生起的识,相续地发展出行,行就是一种不断起造作的原动力,它将会创造出名色,把观者原本正常的身心瞬间转化成「不正常、发狂」的身心,因此身心即将受苦。
一旦名色有所改变,眼、耳、鼻、舌、身、意也随之转变成「不正常、疯狂」的六根,相续地引生「疯狂」的触、受、爱、取、有,造成最后的生,所谓生即是完整的「我」的产生,并且由于取,生、老、病、死或各种苦痛就会立刻产生。
以上是日常生活中的缘起实例,我想这已足够让各位理解缘起了。它是当下完整十一种状况的流转,在一天当中可能就有几十、几呇葫y转,而我们并不知道。硬要把一次流转贯通到三世──前世、今世、后世,这是不对的,完全不对!
大家普遍误解缘起,我相信贯通三世的缘起已脱离原始巴利经文的原义了。后面我会把理由说清楚,在此我先总结一下:缘起如闪电般生灭,制造出心中的苦,而且就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译注二】?「自然的苦」是指能清楚地感觉到冷、热等外在自然的刺激,但内心并不执着,所以没有苦感。「缘起的苦」是内心对外界自然的苦产生执着,而生起烦恼。
佛陀发现并宣说缘起
佛陀发现缘起
接着要来谈谈缘起说的由来,到底缘起说是怎样形成的?在《相应部》佛陀品中,佛陀谈到他出家后六年中修了种种苦行,最后,才发现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缘起。下面,我将佛说的巴利经文引述出来:
比丘们!当我还没大彻大悟,仍是一位菩萨时,就意识到一切众生都在生、老、死,死了又再生的苦受中,众生不知道离苦(老死)的方法,那又如何能离苦呢?
比丘们!我生起了疑问:「为什么会产生老、死?老、死的因缘条件是什么?」比丘们!由于我善巧地训练心灵,无上的智见就从心中出现:
生缘老死,因为有生才有老死;
有缘生,因为有有才有生;
取缘有,因为有取才有有;
爱缘取,因为有爱才有取;
受缘爱,因为有受才有爱;
触缘受,因为有触才有受;
六入缘触,因为有六入才有触;
名色缘六入,因为有名色才有六入;
识缘名色,因为有识才有名色;
行缘识,因为有行才有识;
无明缘行,因为有无明才有行。
过后又以另一种方法重复地思惟:
无明缘行,无明为缘才产生行;
行缘识,行为缘才产生识;
识缘名色,识为缘才产生名色;
名色缘六入,名色为缘才产生六入;
六入缘触,六入为缘才产生触;
触缘受,触为缘才产生受;
受缘爱,受为缘才产生爱;
爱缘取,爱为缘才产生取;
取缘有,取为缘才产生有;
有缘生,有为缘才产生生;
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集。
比丘们!世人从不曾听过有关纯大苦聚之集的智慧、知见、法眼、光明就在我心中涌现了。【译注一】
这就是佛陀在觉悟后所发现的缘起,也可说发现苦的锁链,发现苦是由十一种状况产生的。当与外境接触时,若无明成为自己的主人(失去正念),当下就发展出识。请别误解识有个什么永恒的主体,事实上,只是在根、境接触时,才产生识。有了识,相续而迅速地发展出行(造作出新的名色的原动力),这新的名色将会受苦,随之产生助长苦的六入,而发展出含藏着苦的触,相续地发展出促成苦的受,而后便相续地发展出爱、取、有、生(「我」的出生),至此阶段苦便完全具足了。
就我们所知,在佛教和人类的历史中,佛陀是第一位发现缘起的人,发现缘起后,佛陀就大彻大悟了,这就是经中所记载缘起的起源。
现在所要谈的,一般人较难以理解,但为了使解说圆满,还是必须拿来讨论,那就是在佛陀觉悟后所说的各种教法中,缘起的十一种状况有五种解说。
【译注一】?记载于《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佛陀品(The Buddha Suttas, The Kindred Sayings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6-7)。请参见《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4册,6—10页。
缘起的五种说法
[顺说缘起]
有时佛陀以我们常诵念的方式顺说缘起,从无明直到生老死涵盖所有的十一种状况:?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集,这称为缘起的一次流转。这种从开始而说到最后的缘起,是我们平时最常听闻的缘起,它出现在数百部经典中。
[逆说缘起]
有时则从最后说到最初,本来是从无明开始直到生、老、死,在此却相反地从苦说起:苦是因为有生,生是因为有有,有是因为有取,取是因为有爱,爱是因为有受,受是因为有触,触是因为有六入,六入是因为有名色,名色是因为有识,识是因为有行,行是因为有无明。这也是缘起的一次流转,但从最后说到最初,称为逆观;如果从最初说起,称为顺观。这两种说法,比较容易记诵。
[从中间开始而至最初说缘起]
第三种不解说全部的十一种状况,而从中间开始,即四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以渴爱为助缘。以段食(kabalinkarahara)为例,段食来自爱,爱来自受,受来自触,触来自六入,六入来自名色,名色来自识,识来自行,行来自无明。这是从中间开始说到最初无明的缘起。
[从中间开始而至最后说缘起]
第四种是从中间开始而至最后的说法,这种说法以受为起源,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先决的因缘条件,相续地产生爱、取、有、生,最后是苦。虽然是缘起的一半,但仍称之为缘起,因它有助于说明苦如何生起。因此,佛陀可以说是依时间、人、事而应机说法。
觉音的《清净道论》中有个很好的比喻说明为什么有四种缘起的说法:犹如有四位都需要一段藤蔓的人,一人可能从根割断,全部都拉来使用;一人可能从顶端拉起,直到根部取来使用;一人可能从中割断,只拉其下部,取而使用;一人也从中割断,向上而至于顶端,取而使用。【译注二】采蔓而取之使用的方法,随个人的需求而定,每个人采蔓的方法都不尽相同,然而一切都能受用。这就是《清净道论》中用来说明四种缘起的比喻。
[在中间的灭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