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2 04:06:51
「又《净修捷要》赞念佛法门云: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全事即理,全妄归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是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赞叹念佛法门。「六字」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统摄万法」,前面已经详细的说过。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最后都归到这一句名号,即使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所说的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法门,到最后也是归这一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一门」就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就是普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一门也统摄。「全事即理」,事是指我们发心念佛这桩事,理是自性,这桩事情与性体相应,因为这句名号是自性的德号,无量觉。一切诸佛如来的德号,正像《华严经》上所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全妄归真」,妄是指阿赖耶,阿赖耶所变现的万事万物,十法界依正庄严,阿赖耶变的。阿赖耶有没有离开自性?没有,阿赖耶所变的依正庄严没有一样离开自性。所以教下常讲万法归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性是一切万法的理体,没有理体就没有现象,所以现象是从理体里面流出来的。「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是一,性修不二。什么时候我们能见到这个事实真相,那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这是说,弥陀名号、净宗法门跟性相的关系,它是一不是二。
「广学原为深入,专修即是总持」,这两句话说得很好。广学的目的在哪里?目的是明心见性,这才叫深入;如果广学,目的不是在明心见性,那你就学杂、学乱了,愈学愈远。所以,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最后的目的是一个,全都是明心见性。包括我们老实念佛,这是一个方法,是法门之一,这个法门的终极目标也是见性。如果学习最后的目标不是明心见性,这就不是佛法,决定不是大乘,这个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国传统学术讲圣学,圣学最后的目标是成圣人,比圣人低一级的是贤人,再低一级的是君子。就像佛法里面的佛陀、菩萨、阿罗汉,是一个意思。再认真、再努力的学习,终极的目标达不到,我们就修学错了。学佛,前面讲得很清楚,学佛的目标就是成佛,佛成不了要成菩萨,我们真的学到了。真学到了,就像前面所说的,智慧、福德圆满了,佛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相,真得到了。为什么能得到?因为圆满的智慧、究竟的德相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真的,不是假的。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法性,法性里面圆满具足,讲佛性是法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向外求,外面没有东西。我们要深深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佛告诉我们,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心就是心性、就是自性。学佛最后的目标是明心见性。
佛教传到中国两千年了,确实把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了、丰富了,儒也讲明心见性,道也讲明心见性。学儒他也学佛,学道的他也学佛,儒释道这三样东西,在中国成为普遍共同修学的课程。学佛的人没有离开传统文化,不但没有离开,用传统文化代替戒律,做为我们基础的课程,扎根教育。所以,佛教在中国有这样殊胜的成就,两千多年来至少成就三千以上的人成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惠能大师最为突出,这是因为他不认识字,他没学过。在五祖忍和尚会下,一席谈话就大彻大悟,这个是利根当中的上上根。这种人只有他一个,六祖之前没听说过,六祖之后没看见过。但是三五年开悟的、七八年开悟的、十年二十年开悟的很多!
开悟的时间虽然不一样,悟入的境界是相同的,至少《华严经》上所说的圆教初住以上,别教是初地以上。大彻大悟的人,他超越十法界了,不但超越六道,他超越十法界,在六道十法界里头一尘不染,所以他智慧现前。世间人有智慧,因为染污把智慧变成烦恼、变成妄想、变成执着。大经里常说「烦恼即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迷的时候叫烦恼,悟的时候叫菩提,一桩事情。「转烦恼为菩提」这句话是决定正确,不会让人误会;「断烦恼证菩提」,烦恼真的断了,菩提就没有了,你证什么菩提?只是迷悟的差别,从迷转到悟,那就是烦恼断了,菩提生了,就这么个意思。由此可知,烦恼是永远断不了的,菩提是永远出生无尽,就是智慧。不放下,烦恼就转不过来;要转过来,才真正享受到和谐、幸福、美满的一生。转不过来没有,假的,再大的福报、再高的地位都没有幸福可言。这是我们亲眼看见的,这个社会上有很高地位的人,拥有很多财富的人,他不快乐,他有烦恼、他有忧虑、他有牵挂;换句话说,他没有幸福可言,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幸福、美满与贫富贵贱不相干,与地位、与财富不相干。真能够在六道、在十法界,六根接触六种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究竟圆满的幸福人生。你超越了,你脱离了,脱离之后,你看这个世间人就看得清清楚楚。中国古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跳出这个圈子就是旁观的,那你比什么都看得清楚。他今天出了事情,来向你请教,你就可以教他。为什么?因为你是局外人,你看得清楚,他迷在里头他看不清楚,你一指点,他觉悟了。如果我们也在六道里头,也跟他们一样迷惑颠倒,那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怎么能帮助别人?这就是古大德所谓的,必须要跳出红尘,红尘是六道轮回,你才能够帮助红尘里苦难众生;你自己没有跳出,你就没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本能,一切众生个个都有。
所以记住,「广学原为深入」。但是广学绝对不是初学人能做到的,初学就广学就错了,那广学变成了严重的所知障。初学应该着重在底下这一句,「专修即是总持」,要用这个方法,专修修到开悟了再广学。善财给我们表演,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中专修,一门深入。他修什么法门?现在我们知道,他修念佛法门。为什么?文殊菩萨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善财是文殊得意门生,入室的弟子,怎么可能跟老师相违背?他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这在教下讲,成就了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了。《般若经》上说「般若无知」,根本智是无知。根本智是什么?是一心、是一念,最极清净心,这是根本智。清净心起作用叫后得智,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广学,无知是专修;无知是见性,无所不知是从性起用。起用,记住,不是自受用,没有自受用,全是为他的。
法身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就能够普遍应化在十方世界,与十方世界一切六道众生,这特别指六道,六道里头有缘众生。经上讲的这个话我们要记住,「佛不度无缘之人」。无缘是什么?他不接受你,他不相信你,不听你的,这个佛就度不了。有缘,全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我们现在知道,我们并不是只有这个地球,我们在这个地方生活,不是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剎土,太空当中无量的星系我们都曾经住过,都曾经在那边生活过,所以我们的有缘众生遍在法界里头。不管是善缘、是恶缘,他们有求救的念头,有求帮助的这个意愿,你要是法身菩萨,就是初住以上,你统统知道。他念头还没起来,那个波动的现象就周遍法界,你就收到了。你跟他有缘,自自然然你就会现身,就会帮助他,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现什么身。
他起心动念来求帮助,求佛、求神,佛菩萨应化到世间,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没起心动念怎么应?我们用一个比较容易懂的名词,佛家的名词叫感应,一般讲响应、反应。像江本博士做水实验,这一瓶水,它会看、它会听,它懂得人的意思,确实具足这个能力,见闻觉知、受想行识,真具足。我们一个善念对它,我喜欢你、我爱你,它是不是起心动念来回答我?不是的,它没有起心动念,直捷回应给你。佛在经典里面举的比喻,像敲鼓、敲钟,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我们叩的人有心、有分别执着,它响应没有分别执着,也没有起心动念。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没起心没动念,这个要知道;他要起心动念他堕落了,他变成凡夫了。起心动念尚且没有,他怎么会有分别执着?他能把我们的问题解决得那么圆满、那么自在,那是自性的性德。他帮助我们,如果我们自性里头没有这个性德,他帮不上忙。他晓得,他的性德跟我们的性德是一不是二,他才能帮得上,如果是二帮不上,它是一不是二。所以这个是广学跟专修,也是一不是二。
善财童子在老师文殊师利会下得根本智,用净宗的术语,得理一心不乱,那就是根本智,那就是自性本定。起作用是后得智,应化在十法界起作用,显示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表演给我们看的,怕的是我们看不懂,故意做出这个样子出来给我们看,这样子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什么意思一定要懂,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这一天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是在家出家统有,有帝王大臣、有贩夫走卒,就是社会现象。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心里头如如不动,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是定。天天经历,定慧是天天增长,这是智能,不是知识。现在人学佛,碰到最大的一个难关是什么?把佛法当作知识去求,错了。知识纵然你听得多、读得多,还是古人所说的记问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