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奘法师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揭密历史上最真实的玄奘法师,与西游记唐僧判若两人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神鬼小说,这本成书于明朝中叶的小说,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普及度超过了其他三部名著。

书中所描述的几个典型人物机智多变、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憨厚幽默、爱耍点小花招的猪八戒,忠厚老实、勤勤恳恳的沙和尚,不畏困苦、立志取真经、但不免又有些不明事理的唐僧,几乎是家喻户晓。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


小说《西游记》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捉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从西天佛祖如来那里取得真经的故事。由于历史上真有位法名玄奘的唐代高僧去印度西天取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有些人难免会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混为一谈。事实上,神话小说《西游记》虽取材于玄奘取经的故事,然而书中描述的那位玄奘已经被神化,求法取经情节几乎都是想象编造出来的,至于玄奘的三位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也皆属虚构。

真实的唐僧一路上虽然没有遇到什么妖魔鬼怪,但其历程也极其惊险。

为什么出家?

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出生有着传奇的经历: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唐僧出生后也差点遭灭口,幸得母亲偷偷把他放入木盆顺江漂走,才算暂时保留性命。小唐僧在漂过金山寺时被法明和尚所救,取乳名叫江流,成人后取法号叫玄奘,从此与佛祖结下不解之缘。

真实的玄奘出生经历至今还是个谜,他生于何时、何地,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玄奘于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出家前姓陈名祎,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

那么,玄奘出生时是否有什么异常迹象呢?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曾有这样一段故事:大师初生时,他的母亲梦见一位白衣法师向她辞行,法师说:为了求法,所以要西行。这位白衣法师就是玄奘。虽然这只是一段传说,但玄奘法师小时候的表现不同常人确有其事。

另有一种说法是,玄奘大师是父母晚年所生,当时他的父亲大约在五十岁左右。晚年得子,让父母对他格外疼惜。玄奘幼年时聪颖早慧,过目不忘,日记千诵。

玄奘大师是佛学奇才,那么他是如何出家的呢?《西游记》中记载,玄奘是如来座下金蝉长老转世,踏上西天之路是命中注定的。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都将玄奘出家的动机解释为对佛法的崇信。相比之下,道宣在《续高僧传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中的记载则颇为微妙,其中提到少罹穷酷四个字,似乎暗示玄奘是因为少年时期生活困顿才出家的。

按照《续高僧传》的记载,玄奘的家境开始还是不错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其父陈惠曾是县官,母亲是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玄奘法师是第四子。玄奘的母亲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八岁前他的父亲又因年迈多病而辞官归故,这造成了玄奘幼年困顿的局面。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十三岁时玄奘也出家了。成年后玄奘便云游各地,参访名僧。先后向慧休、道深等高僧学习贯通众多佛教经书,造诣日深。

那么,是谁促使玄奘西行取经?他西去取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小说中是这么说的:观音菩萨在唐僧举办水陆法会时,问他是否会谈大乘法。唐僧正苦于在国内学不到大乘,就很虚心地向菩萨请教,菩萨趁机指点他到西天取大乘经普度众生。于是玄奘主动向唐太宗请缨,踏上了漫漫西行道路。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在中国历史上,早在玄奘之前就有很多人西行取经,这些事迹让玄奘心生向往。其中东晋僧人法显的成功及其所撰《佛国记》,更直接激发了玄奘求取佛教经典的决心。另外一个促使玄奘西行的重要原因是,玄奘在学佛过程中发现,当时佛教界对同一经典的诠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歧义不能相互统一、协调,对于佛教的发展是明显的隐患。

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纳兰陀寺权威佛学家戒贤的弟子,能记诵大小乘经典十万颂。玄奘听到这个消息如获至宝,亲自登门向这位印度高僧请教。玄奘听他说戒贤深谙百家佛学经典,并且正在纳兰陀寺讲学,于是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查看更多
玄奘法师生命最后的日子是这样度过的

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的历史记载中,玄奘法师对译场的助手和弟子们这样说:“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


在玄奘法师的一生中,他第一次发出了担忧之辞。不久,他又对弟子们说的一段话几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遗言:“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须屏远。”

同年正月初三,玄奘法师的弟子恳请玄奘翻译《大宝积经》。玄奘法师在勉强翻译了几行后,突然停了下来神色黯然地说:“此经部轴与《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说完这句话以后,玄奘法师从此绝笔。他表示,要把此后有限的岁月去为离开这个世界做准备。

正月初八,玄奘法师的弟子玄觉法师梦见一尊庄严高大的佛塔突然倒塌,他赶紧就去找玄奘法师。玄奘法师明确告诉他:“非汝身事,此是吾灭谢之征。”仅仅一天以后,正月初九,曾经翻越过无数崇山峻岭、滔滔江河的玄奘法师居然在屋子后面跨越一道小沟时摔了一跤。虽然只不过是稍微擦破了一点点皮,但玄奘法师却从此倒下,病情急转直下。

正月十六,玄奘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口里喃喃自语:“吾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第二天,玄奘又梦见禅房里突然出现了成百上千的人,非常高大,身穿锦绣服装,来回穿行,院子后面的山陵之间突然布满了鲜艳的金幡、旗帜,林间奏响了各种各样的音乐,门外停满了装饰华丽的车子,车子上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来供养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一面说:“玄奘未阶此位,何敢辄受?”一面却还在进食。弟子赶紧把玄奘法师叫醒,玄奘法师睁开眼睛,把自己刚才看见的事情告诉了身边的玉华寺寺主慧德法师,这个寺主非常恭敬地玄奘法师的这些描述记下来,留给了后人。玄奘法师同时还对慧德法师说:“玄奘一生已来所修福慧,准斯相貌,欲似功不唐捐,信如佛教因果并不虚也。”意思是说:我在梦境当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好像表明我这一辈子所修的福慧没有白费。我确信,佛教因果不是虚妄。

在生命弥留之际,玄奘下令弟子把已经翻译完成的佛经编一个目录,看看翻译了多少。玄奘法师又吩咐众僧为他造像写经,广为施舍,同时他按照佛教的戒律,把自己用的东西全部施舍给寺里的僧众。

那么玄奘法师在人世间的最后时刻留下的遗言是什么?玄奘法师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圆寂的呢?

从文献记载上来看,之后玄奘的病情稳定了一段时间,或者是所谓的“回光返照”。在正月二十四日那天,玄奘法师让一个叫宋法智的塑像工人在玉华寺的嘉寿殿竖起一个菩提像,把骨架搭好。他召集了所有身边的翻译佛经的弟子,留下了在人世间最后的话:“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做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玄奘法师意思是说自己的俗身是不净的,已经厌恶了,在这个世间所要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不必要再待着。我不是为个人修福慧,我修的这一切愿意把它回报给人世间仍然活着的人。我祈愿,我能跟大家一起上生到弥勒菩萨身边,去奉侍弥勒菩萨。我发愿,当弥勒佛下生的时候,我愿意跟着他下来“广作佛事”,去追求无上菩提,追求最高的智慧。

在接下来的日子,玄奘法师几乎不说话,只是不停地念诵佛经,皈敬弥勒、如来,愿往生弥勒净土。

二月初四夜开始,玄奘法师右手支撑着头部,左手舒放在左腿之上,非常平缓地,右胁而卧,不动半分。这是玄奘圆寂前肉身的最后姿态,我们看见卧佛就能想到这个姿势。

二月初五夜半时分,他的弟子问玄奘法师:“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即弟子问玄奘,和上(“和尚”在佛经中是个尊称,但自己不能称自己为“和尚”,只能称“贫僧”或者“小僧”,而最尊敬的写法应该是作“和上”),您是不是已经决定可以生到弥勒佛净土呢?

玄奘法师回答:“得生”。

这是玄奘法师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最后两个字。

玄奘法师圆寂的消息传到长安,举国悲悼,唐高宗哀叹:“朕失国宝矣!”甚至为了玄奘法师而罢朝数日。二月二十六日,唐高宗下旨,玄奘法师所有丧事费用由朝廷负责。三月初六,又下令暂停翻译工作,已经完成的部分由政-府出资传抄,尚未完成的交慈恩寺保管,不得遗失。

四月十四日,按照玄奘法师临终前的心愿,将他葬于浐水之滨的白鹿原,当时赶来送葬的人不计其数。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到樊川北原,并在当地营造塔宇寺庙。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又下令在两京,也就是长安和洛阳各建造一座佛光寺,追谥玄奘为“大遍觉法师”。

在玄奘法师圆寂后一百八十年后的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发生了中国佛教史上最大的一场法难——会昌法难,统治者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摧毁一切寺庙,淘汰僧尼。而就在这样大规模的会昌法难中,长安的慈恩寺也被明令保留了下来。这足以说明玄奘法师的功德和声望。

转自:学佛一记者 新浪博客


...查看更多
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


文/清凉

玄奘法师,堪称千古一僧。


启功题“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唐太宗赞云:“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大唐三藏法师圣教序》),这既是很高的赞誉,也是形象传神的譬喻,“松风水月”、“仙露明珠”虽不足比方,我们仍可以概见大师的风神。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躡霜雪而前踪。”法师西行求法旅程的艰辛不是这几句能传达的,也绝不是这么充满美感。而其志行之坚确,却是千年不磨,后人称仰。

大师游学五印,遍参三乘,寻礼圣迹,饱参硕德,以其德学遍受国王、僧侣、士庶的礼敬供奉,并在曲女城斗法、无遮大会中辩才如海,摧破外道之论,义云弥天,显扬三乘之旨,遂获得“大乘天”与“解脱天”的盛誉。高驾象王,游步通都,万众瞻拜,极盛于时。《圣教序》所谓:“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玄奘大师

而大师不违初愿,折道返国,孜矻穷年,不辞衰朽,终使贝叶灵文,著于东土,三藏奥义,流遍诸夏,其传译之功,泽被万世,举扬之劳,服膺亘古。文辞义理双美于前,真谛俗言畅达于后。缁门宏规,独步千古,华夏贤哲,岂遑多让!正所谓“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拨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法师所处之时代,正当瑜伽教兴,故其所学以《摄论》、《瑜伽》、《因明》为主,那烂陀师承戒贤,为瑜伽论主,随胜军居士,修学《唯识》。师之高足窥基,依唯识经论立宗,曰唯识、法相、慈恩。而大师之学修、翻译,实不限于此也。

赵朴初《 唐代青龙寺——空海之足迹 序言》将玄奘与日僧空海并论,于玄奘法师则言:“且奘之学虽承护法、戒贤,至其译述之业,则体大思精,释迦一代时教,包举无疑。其于小乘,则弥勒、无著一本、十支之作无不译。晚年独皈心般若,六百卷宏文实括释尊大乘学说之大全,而以《金刚》、《理趣》二经为枢轴”。

《大般若经》600卷为玄奘法师最重要之译著,依《慈恩传》卷十,“东国重于《般若》,前代虽翻,不能周备,众人更请委翻。然般若部大,京师多务,又人命无常,恐难得了,乃请就玉华宫翻译,帝许焉。”

玄奘法师的译经事业得到太宗支持、赞誉,同时,不时受太宗召对,就军国政务、皇族休咎为太宗解疑,这对焚膏继晷、自感时促的法师来讲自然有无暇之感。所幸,法师生命的最后时光给予了600卷大般若,且终于获得高宗许可。离开京师长安,到铜川玉华宫以竟其业。

显庆四年冬十月,法师与翻经大德及门人同去玉华宫,安置于肃诚院。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春正月初一,开始翻《大般若经》。因其文总二十万颂,门人请删,师欲顺众意,如罗什所翻。是夜,梦境怖畏,或见乘危履险,或见猛兽搏人,梦觉向众述异,还如前翻。果得夜梦光明,诸佛菩萨放光触身。

玄奘法师初译佛经,每日数卷,至翻《大般若经》时,每日竟至十九卷。法师自谓至玉华宫,悉为《大般若经》因缘,并自感“必当卒命于此”,“经部甚大,每惧不终”,勉励徒众“人人加勤,勿辞劳苦”。

玄奘法师得《大般若经》梵册三种,“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疑义踌躇之时,自觉豁然冥加。翻初会“严净佛土品”时,玉华寺主及翻经僧均梦见寺宇严净,无量菩萨、诸天供养经卷。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十月二十三日,《大般若经》终于译完,大众欢庆。众迎经时,《般若》放光,照烛远近,香气弥漫。

麟德元年,玄奘法师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正月初一,众请再译《大宝积经》,法师勉强执笔,翻译数行即感体力不支。二十三日,师设斋供众,复作辞别,口中诵念:“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亦不可得;眼识界不可的,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亦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这正是《大般若经》中的言句。这是否可以看作玄奘法师“晚年独皈心于般若”的表征?

二月初五,玄奘法师圆寂。圆寂前弟子普光等问;“和尚得生弥勒内众否?”法师答云:“得生”。

上述法师所诵《般若》经的言句与《心经》几乎全同。玄奘法师毕生之翻译,亦以《般若心经》流传最广。而法师得此经卷,据传是西行之前,于成都照料病僧蒙授梵文,于西行中,遇有神怪之难,即诵此经以克之。而法师于印度,复遇前僧,云是观音应化。

《心经》为《大般若》之心髓

可知玄奘法师之因缘,始终与《心经》攸关。而《心经》确为《大般若》之心髓,即其义理含《能断般若》(即《金刚经》)与《理趣般若》,赵朴初语此为“《大般若》之枢轴”,《心经》则为此《能断》、《理趣》之合璧也。

般若向分甚深、广行二派,甚深由文殊司掌,广行由弥勒司掌,法师求生内院,即为弥勒眷属,则亦般若眷属矣。而甚深、广行本不二者,则甚深为内证,广行为外显也。

亦可知瑜伽、中观,皆本般若,正所谓析相显性,称性辩相也。则法师以瑜伽宗主,复归心于般若者,理故宜然,事复何疑?


而印土之有性相义歧,由聚讼而分饮,法师于那烂陀乃有《会宗记》梵文三千颂之作,所惜已佚,而其会通之见行,固由学修所致,则无疑也。


...查看更多

海南黄花梨丨玄奘法师说你们都把弥勒佛的名字念错了!

海南黄花梨丨玄奘法师说你们都把弥勒佛的名字念错了!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 笑口常开,...
https://m.pzlf.com/fjgs/jxdwsjs/279776.html

温金玉:孤身西征 玄奘法师纪念

温金玉:孤身西征 玄奘法师纪念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
https://m.pzlf.com/csff/fjjc/277742.html

玄奘法师的生命丰碑—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另一条心路

玄奘法师的生命丰碑—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另一条心路当我们在恭览中国西行求法高僧传略时,那一...
https://m.pzlf.com/csff/rmzs/275257.html

玄奘法师: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玄奘法师: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第一卷第二卷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卷上分别界品第一(四十四颂)诸一...
https://m.pzlf.com/csff/rmzs/275230.html

玄奘法师远赴印度取佛经之二

玄奘法师远赴印度取佛经之二上次说到玄奘法师在瓜州马匹、物资准备好后,但是不知道具体怎么走...
https://m.pzlf.com/fjgs/jyly/274537.html

玄奘法师长眠地兴教寺面临滑坡威胁今年尤为严重

兴教寺是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奘法师长眠之地,有着被列入“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的千年...
https://m.pzlf.com/fjgs/jxdwsjs/272510.html

玄奘法师往生的弥勒净土和极乐净土有什么区别?

玄奘法师往生的弥勒净土和极乐净土有什么区别?玄奘十三岁皈依佛门,二十八岁只身一人远赴西天...
https://m.pzlf.com/csff/fjyg/272470.html

结语

玄奘一生专事研究佛教经论,不畏艰险,远度重山,由印度运回梵文经卷,在长安讲经传教19年,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