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3 18:25:07
一 “即心即佛”的思想溯源
1.大乘经典
《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六十华严》卷十)
《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马祖开示时称引《楞伽经》的这两句经文,见《景德传灯录》卷六。圆悟克勤评论道:“‘马大师尝举《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乃云: ‘诸人要识佛语心么?只尔如今语便是心,心便是佛,故云佛语心乃是宗也。此宗无门乃是法门,古人太煞老婆,拖泥涉水。若一举便透,犹较些子。或穷研义理,卒摸索不著。”’(《圆悟录》卷十五,参《圆悟录》卷十六、 《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四)指出这两句出自《楞伽经》的,则有《碧岩录》卷二、《无门关序》、 《宗镜录序》、 《宗镜录》卷一、卷五十七、卷八十三、卷一百,《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等。
2.唐前禅者
2—1.傅翕小b王铭》: “慕道真士, 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沉。”(《善慧大士录》卷四《心。王铭》, 《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联灯会要》卷三十, 《五灯会元》卷二,《禅门诸祖师偈颂》下之上,《居士分灯录》卷上)
2—2.宝誌《大乘赞》:“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一切不憎不爱,这个烦恼须除。”(《景德传灯录》卷二九《宝志大乘赞》)
3.唐代禅师
3—1.慧能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 问日: “即心即佛,愿重指
谕。”师日: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 离一
切相即佛。吾若具说, 穷劫不尽。听吾偈日: ‘即心名慧, 即佛乃
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 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
正。”’法海言下大悟, 以偈赞日: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
定慧因,双修离诸物。”(《坛经·机缘品》,《联灯会要》卷三,《正
法眼藏》卷三之上,《五灯会元》卷二)
时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则王孝和皇帝诏大师云: “朕虔诚慕
道,渴仰禅门。诏诸山禅师集内道场,安秀二德最为僧首。朕每谘求
法,再三辞推,云: ‘南方有能和尚, 受弘忍大师记,传达摩衣为
信,顿悟上乘,明见佛性。今居韶州曹溪山,示悟众生即心是佛。”’
(《祖堂集》卷二《惠能》)
3—2.神会
唯指佛心,即心是佛。(《神会禅话录·南阳了性坛语》)
3—3.本净
中使设礼再请, 师日: “为当求佛,为复问道?若求作佛, 即心
是佛;若欲问道,无心是道。” 中使不会,再请说之。师又日: “若欲求佛,即心是佛,佛因心得。若悟无心,佛亦无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于是惠真赞日: “事无不尽,理无不备。此是顿见真门, 即心是佛,可与后世众生轨则。” (《祖堂集》卷三《司空本净》,《景德传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二)3—4.慧忠
又问:“阿那个是佛?” 师日: “即心即佛。”进日: “心有烦恼,如何是佛?” 师日:“烦恼性自离。”进曰: “岂不断烦恼耶?” 师曰:“断烦恼是声闻缘觉,若见烦恼不生,名大涅槃。”(《祖堂集》卷三《慧忠》,《景德传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二)3—5.希迁
师一日上堂日:“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惟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景德传灯录》卷十四《石头希迁》, 《联灯会要》卷十九, 《正法眼藏》卷二之上,《五灯会元》卷五)
二 “即心即佛”的思想内涵在禅宗典籍中,关于即心即佛的典型出处是:
大梅和尚嗣马大师。……因一日问: “如何是佛?”马师云: “即汝心是。”师进云:“如何保任?”师云:“汝善护持。”……因至大梅山下,便有栖心之意。乃求小许种粮,一入深幽,更不再出。后因盐官和尚出世,有僧寻拄杖迷山,见其一人,草衣结发。……僧问:“师于马祖处,得何意旨?” 师云: “即心是佛。”……其僧归到盐官处,具陈上事。盐官……遂令数人,教依旧路,斫山寻觅,如见,云:“马师近日道: ‘非心非佛。”’其数人依盐官教问。师云:“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盐官闻而叹日: “西山梅子熟也。汝曹可往彼,随意采摘去。”(《祖堂集》卷十五《大梅》,《景德传灯录》卷七,《联灯会要》卷四, 《五灯会元》卷三, 《四家语录》卷
一《马祖道一》)
通过对禅宗史上有关“即心即佛”的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思想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l见性成佛,禅门要旨
《涅槊经》等大乘佛教经典标举“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即心即佛”的内涵之一,是基于众生平等的立场,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此众生之“心”便是佛性。从觉悟性上来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如果有高下的区别,也是由于各人修行的程度不同而已:
如僧问马祖: “如何是佛?”祖云: “即心是佛。”观其所以, 即
知众生本来成佛,无有高下。其高下在人,不在法也。 (《大慧录》
卷上)
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 皆有佛性, 同一心体。所
以达磨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
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古尊宿语录》卷三《宛
陵录》)
梁魏二国,只有可大师一人, 密信自心,言下便会即心是佛,身
心俱无,是名大道。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古
尊宿语录》卷三《宛陵录》)
即心即佛,人的本心本性即是佛性,正是禅宗“直指人心”的要旨。从古到今,禅门宗师传授的都是此旨:
即心是佛,佛不远人。无心是道,道非物外。三世诸佛,只以此
心说法,只以此道度生。(《大慧录》卷二)
即心是佛祖师言,古圣从来不异传。一句了然超百亿,十方诸佛
亦同缘。(《慧林宗本禅师别录》, 卍藏第126册)
有人若问西来的意,但向伊道即心即佛。 (《憨山老人梦游集》
卷三十五)
马祖和禅门宗师还指出,这个本心即佛性,人人本来具备,并不是禅宗初祖达摩大师给予我们的。只是由于世人执著于事相,未能直下领悟,所以达摩及历代祖师才出来点明此事: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
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 《楞伽经》文,
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
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景德传灯录》卷六《江西道一》)
问:“何者是佛?”师云:“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故
云即心即佛。若离于心,别更无佛。”云: “若自心是佛,祖师西来
如何传授?”师云:“祖师西来,唯传心佛。直指汝等心,本来是佛。
心心不异,故名为祖。若直下见此意, 即顿超三乘一切诸位。本来是
佛,不假修成。”(《古尊宿语录》卷三《宛陵录》)
即心即佛,犹如六祖慧能在曹溪开创的禅宗的活水源头,禅宗的一千七百则公案都是它的变现,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着它的思想:
曹源一滴, 巨浪滔天。即心即佛,语直而圆。穷其变相,千七百
则。(《湛然禅师语录·塔铭》,卍续藏第126册)
由此观之,即心即佛乃是佛教经律论三藏、历代禅师的佛法总纲领:
如三藏十二部,无非敷演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教外别传,历代
祖师提唱,无非即心即佛一句。汝但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
心,心即是色。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空, 空即是佛。能将此
四句合成一句承当,一生参学事毕。(《御选语录》卷十二《和硕雍
亲王圆明居士》,卍续藏第119册)
2.本来现成,莫更他寻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的佛性,圆满自足,参禅就是要体认这个本具的佛性,而不可向外求佛,否则就是“心上生心”、“著相修行”,就是违背菩提之道的“恶法”:
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 向外求
佛,著相修行, 皆是恶法,非菩提道。(《四家语录》卷四《传心法
要》,卍续藏第119册)
问:“何谓即心即佛?” 师曰:“心佛无二,莫向外求。” (《万法
归心录》卷中,卍续藏第114册)
人人本具的佛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超越时空,以活泼泼的形式显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保持当下之心灵的晶莹澄澈,就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中获得解脱:
人人分上,本自混然,各无增损。明来暗去, 自古自今,一段灵
光,法尔莹彻。即心即佛, 日用堂堂。非佛非心,物物觌体,是个微
妙大解脱门。(《续古尊宿语要》卷一《长灵卓》,卍续藏第118册;
《长灵守卓禅师语录》,卍续藏第120册)
心生万法,万法都是真如自性的显现,触目皆是菩提,任何一件事物,都是自心的显现,都是悟道之门:
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 “汝疑那个不是?指
出看。”行者无对。师云:“达则遍境是,不悟则永乖疏。” (《祖堂
集》卷十四《大珠》,《五灯会元》卷三,《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下)
马大师道即心是佛,又道非心非佛。诸人即今要见马大师么?处
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首到长安。 (《续古尊宿语要》卷三《白云
端》;《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卷二,卍续藏第120册)
大海波涛阔,千峰气象雄。古今无间断,南北路头通。 (《密庵
语录·即心是佛颂》,大正藏卷47; 《续古尊宿语要》卷四《密庵
杰》)
禅宗以《楞严经》等大乘经典中的“迷头认影”之喻,来譬喻众生执幻为真,忘却自己本有的佛性,而向外寻求的迷妄。对此种迷妄,禅宗也用“骑驴觅驴”之喻予以批评:
伞,此相者,迷头认影相。何以故?若有人不了自己佛及净土,
情知他方佛净土,一心专求往生净土。见佛闻法,故勤修善行。念佛
名号,及净土名相。故表此相也。志公笑云“不解即心即佛,真似
骑驴觅驴”者, 即此相也。(《祖堂集》卷二十《瑞云寺》)
禅宗认为,“即心是佛”之“心”,是超越了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一切分别观念的圆满无缺的佛心。既然本来现成,圆满无缺,任何向外寻求的意念和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画蛇添足之举:
公著传心偈云: “……即心即佛,佛即无生。直下便是,勿求勿
营。使佛觅佛,倍费功程。”(《联灯会要》卷八《相国裴休》)
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动念,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
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虚空,所以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不
用别求,有求皆苦。设使恒沙劫数,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
竟。何以故?为属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 (《古尊宿语
录》卷三《宛陵录》,《居士分灯录》卷上《裴休》)
3.心性本净,离垢即佛
大乘经论的“本意”是主张生佛不二,迷时为众生,悟时为佛道。众生心性本来清净,只要去除迷妄,即可见到清净的本心本性,亦即佛性:
今时弟子彼此迷源,……闻说即心即佛,便推属胸襟之禅,不知
心佛正是经论之本意。(《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师礼而问日:“三乘至教,粗亦研穷。常闻禅门即心是佛, 实未
能了。伏愿指示。”马大师日: “即汝所不了心即是,更无别物。不
了时即是迷, 了时即是悟。迷即是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别更
有佛也,亦如手作拳、拳作手也。” 师言下豁然大悟, 涕泪悲泣。
(《祖堂集》卷十五《汾州无业》,《景德传灯录》卷八,《联灯会要》
卷五,《五灯会元》卷三,《四家语录》卷一《马祖道一》)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
静明妙,初无纤毫隔碍,而以妄想翳障,于无隔碍, 自生染障,背本
逐末,枉受轮回。若具大根器,更不外求,于自脚跟,脱然独证,恶
觉浮翳既消,本来正见圆妙,谓之即心即佛,从此一得永得,如桶底
子脱,豁然契合,无一法当情,觌体纯静,受用无疑,则一了一切
了。(《圆悟心要》卷上《示坚道者》,卍续藏第120册)
祖师诸佛,单传显示,不出人人脚根下本有之性,唯圣凡器界,
根尘正体,历劫以来, 曾未间断,但以各人人妄想,缘尘翳障,若发
起本根大力量,勇猛操持,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直下明信此心,明
见此体,宽若太虚, 明如杲日,不分能所,不作限量,透顶透底,直
下彻证,便透得即心即佛,无别有心是佛,无别有佛。(《圆悟心要》
卷下)
禅宗门下,从上已来,但了即心是佛,便入祖位,即坐道场。但
信之,凡圣不隔一念。若不信,天地悬殊。如经颂云:“诸佛从心得
解脱,心者清净名五垢。五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直饶
末信自心是佛,虽沦五道,心性常净,染不能染,故云“五道鲜洁
不受染”。以众生法身, 即诸佛法身,不增不减, 虽随流返流,其性
不改,是以喻众生随流作众生时不减,返流成佛时不增。 以一切众
生,垢深障重,设遇善友开发,亦不信受,唯逐情生,不见自性,故
先德云:“妄情牵引何年了,辜负灵台一点光。” (《注心赋》卷一,
卍续藏第111册)
马祖谓即心是佛, 即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佛是觉义,
盖谓你从无量劫来,流浪生死, 背觉合尘, 为生死漂荡, 为爱河汨
没,为无明烦恼, 昏沉散乱所罩,要这一著子脱尔现前,卒不能得。
所以劳他先圣,递相出兴,分宗列派,激浊扬清。(《雪岩和尚语录》
卷二,卍续藏第122册)
禅宗的修行,非常注重当下的一念。如果这一念是正念,则此心即佛;如果这一念是妄念,则此心即魔。是众生提升为佛,还是佛退转为众生,关键在于当下的这一念:
佛佛授手,祖祖相传,莫非以心印心,将法付法, 曾无一毫自外
而至者。唯是气类相合,机感相应,发得出来, 自然出人意表。盖本
于正因,不染邪解。如芬陀利华,虽生淤泥中, 一点也沾他不著。然
而真性明妙,本自天然。一念回光,便同诸佛。岂不见大梅见马祖,
只于即心是佛言下,便得安乐。 (《了庵和尚语录》卷八《示琮藏
主》)
真心本来清净, 因妄想染污,而苦恼旋生。佛身元是自心, 因无
明障蔽,而光明不现。即心是佛, 自心作佛。念佛念心,观心观佛。
一念妄心起,佛做众生。一念恶心起。佛即造业。一念觉心起,众生
即化佛。一念善心起,地狱即变天堂。(《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十四)
古德云即心即佛, 以此心本来是佛; 因迷之而为众生,是迷觉之
变也。吾人日用现前,一念觉则一念佛。念念常觉,则为常住佛。不
觉则永堕迷途,失其故有。如人有目而居暗室,一无所见,所谓颠瞑
而不自觉者也。(《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九《觉之字说》)
在佛教思想史上关于清净向来有两种观点,一是本来清净,一是离垢清净。本来清净强调成佛的可能性,而离垢清净则强调修行的必要性。如果只强调离垢清净,容易对禅宗的即心即佛生起片面的理解,认为禅宗即心即佛所“即”之“心”乃是染污心,从而对禅宗妄加诋毁;如果只强调本来清净,容易流于轻视经典、持律、坐禅,而忽略了修行的长期性、艰苦性。因此,对此二者,均不可偏执:
“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 [既云本净,不待断障, 即知群生
本来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悟。故佛开示, 皆令悟入, 即《法华》
中“开示悟入佛之智见”。如上所引,佛本出世只为此事也。彼云:
“使得清净者, 即宝性中离垢清净也。”此心虽自性清净,终须悟修,
方得性相圆净。故数十本经论, 皆说二种清净,二种解脱。今时学浅
之人,或只知离垢清净, 离垢净解脱,故毁禅门即心即佛;或只知自
性清净,性净解脱,故轻于教相,斥于持律,坐禅调伏等行。不知必
须顿悟自性清净,性自解脱,渐修令得离垢清净,离障解脱,成圆满
清净,究竟解脱。若身若心无所壅滞, 同释迦佛也。) (《禅源诸诠集
都序》卷上之二)
4.超越凡圣,剿绝思量
即心是佛所“即”之“心”,一是无心之心,一是本心、真心。基于心性本净、本觉的立场,禅宗强调此心乃纤尘不染的本心:
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 皆是汝
本心, 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
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达磨大师血脉论》,卍续
藏第110册)
本心是六和合(简称“六合”)的根源。《传心法要》卷上: “所言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而此一“精明”,就是“即心即佛”所“即”之心,也就是临济所说的绝对的、超越时空方位的纯真的佛性:
无外一精明,六合同出自。若能知本原;佛亦不相似。诸人还知
本原么?无外一精明是也。此一精明,马祖所谓即心即佛,南泉所谓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临济所谓有一无位真人,常在汝等面门出
入是也。名虽异,体则同。说虽别,意不别也。 (《环溪和尚语录》
卷下,卍续藏第122册)
然而,如果将本心只看做是扬眉动目、一语一默的肉团心,则将本心流于庸俗化、浅易化,仍然不是透彻的见解,对这种看法必须予以纠正:
夫学道人,须识自家本心,将心相示,方可见道。多见时辈只认
扬眉动目,一语一默,蓦头印可, 以为心要,此实未了。吾今为汝诸
人分明说出,各须听受。但除却一切妄运、想念、见量, 即汝真心,
此心与尘境及守认静默时,全无交涉。即心是佛,不假修治。何以
故?应机随照,泠泠自用,穷其用处, 了不可得。唤作妙用,乃是本
心。大须护持,不可容易。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潮洲大颠》,
《联灯会要》卷十九,《正法眼藏》卷三之下,《五灯会元》卷五)
禅宗固然明确指出本心是佛、真心是佛,但始终体现着禅心无住、随说随扫的智慧。金屑虽贵,落眼成翳。本心、真心再可贵,如果执著于本心、真心,则仍然是生起了分别智,违背了真正的本心了。因此,禅门宗师为了破除对本心的执著,在说法中强调即心即佛之心,乃是超越凡圣之心:
山河大地,万象森罗, 皆不出此心。此心能与一切安名立字,一
切与伊安名立字不得,故诸佛诸祖不得已随你颠倒著个名字,唤作真
如佛性、菩提涅槃,强立种种差别异号,为你众生界中见解偏枯,有
种种差别,故立此差别名号,令汝于差别处,识取此无差别底心,非
是此心有差别也。所以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 日:“即心是佛。”
你若实证实悟,有何差别?你若不悟;求奇特解会,不实证实悟,不
信此心决定是佛,只此“即心是佛”,便是差别因缘。(《正法眼藏》
卷三之下)
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那个心是佛?”师云: “你有
几个心?”云:“为复即凡心是佛, 即圣心是佛?” 师云: “何处有凡
圣心耶。”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师云: “三
乘中分明向你道,凡圣心是妄。你今不解,返执为有,将空作实, 岂
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
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 向外驰骋,还自迷心。
所以向汝道, 即心是佛。一念情生, 即堕异趣。(《古尊宿语录》卷
二《黄檗希运》,《四家语录》卷四《传心法要》)
而超越凡圣的禅心,即是“虚空扑落,大地平沉”、三更日当午的境界,是以禅师颂云:
即心即佛,亘古亘今。虚空扑落,大地平沉。昨夜三更日卓午,
大虫咬杀南山虎(《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十二, 卍续藏第124册)
既然“即心即佛”所“即”之“心”是超越凡圣之心,则一切思量揣度,都是对它的违背,因此,必须超越分别计较,而要以直观来加以体会。只要起心动念,就与它相差十万八千里,绝难觑透其意义;言语拟议、分别度量,都是对它的涂抹,使它失却了自然本色:
马大师即心即佛,丧我儿孙。盘山非心非佛,其言极谬。此二尊
宿。犹是度脚买靴,看风便帆,衲僧门下争敢咳嗽?若将意解度量,
迢迢十万八千。更乃息念观空,大似水中捉月。语上觅会,永劫沉
沦。寂照观空,编为外道。(《天圣广灯录》卷十九《双泉郁》)
即心即佛即是心,非心非佛即是佛。拟议堕落野狐坑,不拟仍沉
魂鬼窟。(《无明慧经禅师语录》卷三,卍续藏第125册)
即心便是佛,妲娥不画眉。才将脂粉污,妍好却成媸。 [天目
礼)(《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九,卍续藏第115册)
5.自信是佛,直下承当
南泉后来虽然对此公案重加发挥,有“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的名言,究其用心,乃是扫除学人对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执著。只要直下承当,则“即心即佛”仍然是禅宗开悟的最为根本的法门;
一日有大德问师日:“即心是佛又不得, 非心非佛又不得, 师意
如何?”师云: “大德且信即心是佛便了,更说什么得与不得?只如
大德吃饭了,从东廊上西廊下,不可总问人得与不得也!”(《景德传
灯录》卷八《南泉普愿》,《联灯会要》卷四,《五灯会元》卷三)
禅师对接引学人的机锋进行归纳,指出临济宗接引学人方式之一,就是师家用“即心即佛”来“直示”、学人,使其直下承当:
济宗八大势第四、直示大势: 如即心是佛, 汝是慧超,直捷提
时,更无粘滞。(《五家宗旨纂要》卷上,卍续藏第114册)
对即心即佛当下承当,即可一超直入,成佛作祖:
一钵和尚歌云: “万代金轮圣王子,只这真如灵觉是。”所以祖
代相传,但示即心是佛。才生信解,即绍祖位矣。(《注心赋》卷一,
《卍续藏》第111册)
即心即佛,若真信得及,真见得彻,千了百当,更无疑滞者,方可
任运过时。(《御选语录》卷十三《云栖莲池语录》,卍续藏第119册)
禅宗一致推祟大梅的作略,认为它体现了果断蹈厉的风格:
是故古人即心即佛,得大力量向上,上不立佛祖,如红炉猛焰处
透彻,但把得住作得主,便住山去。(《圆悟心要》卷下,卍续藏第
120册)
若是宿昔蕴大根利智,便能于脚跟直下承当,不从他得, 了然自
悟。廓彻灵明,广大虚寂,从无始来,亦未曾间断,清净无为,妙圆
真心,不为诸尘作对,不与万法为侣,长如十日并照, 离见超情,截
却生死浮幻,如金刚王坚固不动,乃谓之即心即佛,更不外求,唯了
自性,应时与佛祖契合到无疑之地,把得住作得主,可不是径截大解
脱耶。(《圆悟心要》卷下, 卍续藏第120册)
对大梅勇于担荷、立定脚跟的作略,对其深信不疑的决心,禅宗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大梅咨马师, 受个即心即佛,便深入阃奥, 自去住山,后闻非心
非佛之语,便云,这老汉,鼓弄人家男女有甚了期,你但非心非佛,
我只即心即佛也, 岂不是有逆水之波,觑破马师漏逗耶。 (《圆悟心
要》卷上,卍续藏第120册)
大凡行脚,也须具大信根,作个丈夫始得,何处得与么难信。他
古人只见道个即心是佛, 即心是法,便承信去,随处茅茨石室,长养
圣胎,只待道果成熟。(《古尊宿语录》卷十二《子湖神力》)
大师云: “梅子熟也。” 师云: “这僧用尽神力, 只图转换大梅,
殊不知被大梅不动丝毫,和马大师一时转却。” (《介石智朋禅师语
录》,卍续藏第121册)
老大梅如龙得水,似虎靠山。若非深辨来风,未免遭它惑乱。
(《古林和尚语录》卷一,卍续藏第123册) 。
常日:“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在。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
心即佛。“其僧回举似祖,祖日: “梅子熟也。”这个便是有决定信,
无疑惑心,参禅学道第二个样子。 (《福源石屋珙禅师语录》卷上,
卍续藏第122册)
“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江西信息通也。“任你非心
佛,我只是即心即佛”,大梅梅子熟也。此乃从上古德风规,丛林榜
·样。(《月江和尚语录》卷上,卍续藏第123册)
禅宗史上,也有禅师将大梅“只管即心即佛”奉为圭臬,当作自己学习的范本:
我这里只是即心即佛,莫管佗非心非佛。(《普庵印肃禅师语录》
卷中,卍续藏第120册)
我所以处处都提即心即佛。我即以即心即佛为宗旨, 汝等悉之。
(《长庆宗宝独禅师语录》卷一,卍续藏第126册)
道独不知何幸,熏得此心,一闻即心是佛,便信得及,舍此必无
他向。(《宗宝道独禅师语录序》, 卍续藏第126册)
禅宗认为,既然在“即心即佛”上已经得到受用,对其他再珍贵的见解,也不会生起贪恋。禅宗借用释道潜风情袅袅的禅诗,来表示“我只管即心即佛”、不为非心非佛所扰乱的决心:
常禅师见马祖,得即心即佛之旨,遂入深山。祖令人去试验他,
以非心非佛之语,终是椤憾不动,祖便知是梅子巳熟。所谓东家点
灯,西家暗生。龙衔海宝,游鱼不顾, 岂无旨哉。 (《石田薰和尚语
录》卷三,卍续藏第122册)
多谢尊前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
上下狂。(《禅宗杂互不海》卷一绿雨蕉颂“我只管即心即佛”, 卍续
藏第114册。按原诗系释道潜《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
收于《全宋诗》第16册)
基于自信是佛、直下承当的观点,禅师对缺乏自信的学人予以批评:
是以信心是佛,罕遇其机。乃诸佛出世之本怀,祖师西来之正
意。 自古先德,一闻即心是佛之言,疑根顿尽。或欲灯传后嗣,便坐
道场。或乐灰息游心,住深兰若。其或障浓信薄,唯思向外驰求。随
他意似鹦鹉之徒,借彼眼如水母之属。(《宗镜录》卷八一)
如云即心即佛,谁云不信;及乎问汝是佛耶,则支吾排遣,承当
不下。《法华》云:“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何以有尽思度量之
心?盖信不具耳。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卷上》, 卍续藏第112册;
《禅宗直指》,卍续藏第112册)
对与“即心即佛”相联系的“非心非佛”,禅师从遮语与表语两个角度加以诠释,并认为能够信受奉行“即心即佛”表语的禅者.,乃是具备大信心的“过量大人”。而大梅之所以能够立定脚跟,不再受“非心非佛”之类机语的扰乱,乃是因为有亲证亲见、实证实悟的体验:
马祖云即心即佛,又云非心非佛,又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东
寺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久矣,尔方刻舟。若各随语去, 岂
有定论。若忘言契证,虽更宣演百千亿句,亦不过一实。且什么是实
处?如大梅云: “你但非心非佛,我则即心即佛也。” 岂不实耶。要
彻底信得及,须是亲证亲见, 自然不受人谩也。(《圆悟心要》卷上,
卍续藏第120册)
梅云: “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便向者里住。”者个岂不是实证
实悟?于实证实实悟处,靠者一著,能信自心决定是佛,更不别求。
(《古林和尚语录》卷四,卍续藏第123册)
即心即佛,表语也。非心非佛,遮语也。今人多重遮语,谓无痕
迹,而忽表语。不知即心即佛,惟过量大人,方能担荷。马祖下出八
十余善知识,如大梅能有几人?看渠问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
佛,渠便礼拜。正如良马见鞭影,追风千里。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
即心即佛。三世诸佛,列代祖师,移他不动。 (《长庆宗宝独禅师语
录》卷五,卍续藏第126册)
在此种意义上, “即心即佛”已经足以启人开悟,而“非心非佛”,则纯属画蛇添足之举:
即心即佛,守定牢关。非心非佛, 断为增语。 (《长庆宗宝独禅
师语录》卷六,卍续藏第126册)
6.黄叶止啼,权巧方便
禅宗认为, “即心即佛”,如同后来发挥的“非心非佛”、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一样,是指引学人悟人禅法的方便法门:
僧问:“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 师云:“为止小儿啼。”僧云:
“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僧云:“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
示?”师云: “向伊道不是物。”僧云: “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 师
日:“且教伊体会大道。”(《景德传灯录》卷六《江西道一》,《联灯
会要》卷四,《五灯会元》卷三,《古尊宿语录》卷一) 《四家语录》
卷一)
问:“如何是佛。” 师日:“即心是佛。” 日:“学人不会,乞师方
便。”师日:“方便呼为佛。回光返照看。身心是何物。”(《景德传灯
录》卷二六《云居道齐》,《五灯会元》卷十)
即心佛,非心佛,历世明明无别物。即此真心是我心,我心犹是
权机出。(《雪峰慧空禅师语录》,卍续藏第120册)
即心即佛:谁家饭挂空梁?指与小儿令看。解开即是灰囊, 当下
命根便断。(《嘉泰普灯录》卷二十八《颂古下·开善谦》,《云卧纪
谈》卷下《谦问张浚》)
上堂。举僧问马祖: “如何是佛?”祖日: “即心是佛。” 师云:
“马大师也是看孔着楔。”(《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三《真净克文》)
宗门之中,诸祖许多言句,都是为对治学人的妄执愚迷解粘去缚而设施的,如果学人把抽钉拔楔的语句,迷执为是,则大错特错。对于不敢承当的学人来说,即心即佛是扫除其舍却当下之心向外求佛的弊病。但如果学人据此而将见闻觉知的本身认同为佛,则又违背了马祖的本意了:
江西和尚说“即心即佛”,且是一时间语,是止向外驰求病, 空
拳黄叶止啼之词。所以言“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如今多有人
唤心作佛,认智为道,见闻觉知, 皆云是佛。若如是者,演若达多,
将头觅头,设使认得,亦不是汝本来佛。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马有
角;若言非心非佛,如牛羊无角。你心若是佛, 不用 “即”他;你
心若不是佛,亦不用“非”他。(《祖堂集》卷十六《南泉》,《古尊
宿语录》卷十二)
或言即心是佛,更不参寻。或则妄认尘缘,强作主宰。无非私心
作解,捏目生花。缘木求鱼,守株待兔。(《法昌倚遇禅师语录》,卍
续藏第126册)
若言即心即佛,权且认奴作郎。(《古尊宿语录》卷十六《云门
广录中》)
又大梅初参马祖问: “如何是佛?”祖日: “即心是佛。”师云:
“如今往往向即心里丧身失命。须还他马大师,观机设法,应病与
药。一切临时,无可不可。” (《古尊宿语录》卷四三《真净克文》)
僧问马祖: “如何是佛?”祖云: “即心是佛。” 师云: “众中商
量, 皆谓心本是佛,佛外无心,故云即心是佛。苦哉苦哉!若作遮般
见解, 明后日吃铁棒有分在。” (《高峰大师语录》卷下, 卍续藏第
122册)
我佛世尊,为一切众生,作大医王。经云: “我如良医,知病说
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 一大藏教五千四十八卷, 皆治世药方
也,将谓应病与药,殊不知药多病甚。后代祖师, 不能与之除去病
源,却于灸瘢疮上,重加艾炷。或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云即心即
佛,非心非佛,或拟议便喝,或开口便打。根性不等,用药非一。消
则成醍醐,不消成毒药。病去药存,是亦病也。 (《无见先睹禅师语
录》卷上,卍续藏第122册)
宗门事,惟上根人,直下承当, 中下之机绝分。不开户牖,不设
蹊径,觌面全提,亲证亲得,更无如何若何。极而言之,即心是佛一
句道尽矣。然即此一句,亦属引诱, 因人有说。若当机领会时,绝诸
气息,绝诸思议,嘿契而已。苟不如是,便是妄认识神, 强作主宰。
因渠平日不曾发得出生死心,又善根微弱,或看教乘理路, 以为己
解,遂乃忽略,不信有悟,还说悟是落第二头。如此等,正所谓识心
卜度也。(《长庆宗宝独禅师语录》卷五,卍续藏第126册)
也有禅师从般若空观的立场出发,指出“心”、“佛”俱是假名,而“真心”、“真佛”,则是“无佛复无心”的“真如法身佛”。既然“心”、“佛”俱是假名,则“即”心、“非”心,均无从安立:
即心是佛,更无别佛。即佛是心,更无别心。如拳作掌,似水成
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此心不属内外中间,此佛不属过未现在。
既不属内外中间,又不属过未现在。此心此佛,悉是假名。既是假
名,一大藏教所说者, 岂是真耶?既不是真,不可释迦老子空开两片
皮掉三寸舌去也。毕竟如何?但知行好事,休要问前程。(《大慧录》
卷三)
《即心是佛颂》: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
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御选语录》卷八《悟真篇外集》,卍续
藏第119册)
《心佛》: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心佛本空, 即非何有?(《御选
语录》卷十九《觉生寺文觉禅师元信雪鸿》)
由此可见,“即心即佛”既然是权且设立的方便法门,学人就要切忌执著于它,而要以洒洒落落的态度来超越它:
马祖因大梅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无门日:若能
直下领略得去,着佛衣、吃佛饭、说佛话、行佛行,即是佛也。然虽
如是,大梅引多少人错认定盘星。争知道说个佛宇三日漱口,若是个
汉,见说即心即佛,掩耳便走。颂日:青天白日,切忌寻觅。更问如
何,抱脏叫屈。(《无门关》三十《即心即佛》)
为了破除学人的执著,禅师对执著于即心即佛而产生的弊病予以详细的剖示:
后止长沙东寺,大播洪规。每日: “自大寂禅师去世,常病好事
者录其语本,不能遗筌领意,认即心即佛,外无别说, 曾不师于先
匠,只徇影迹。且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画师,贬佛甚矣!”遂
唱于言: “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远矣, 尔方刻舟。” 时号东寺
为“禅窟”。(《祖堂集》卷十五《东寺》,《五灯会元》卷三)
禅宗进一步指出,不但执著于“即心即佛”是妄见,而且执著于对治“即心即佛”的“非心非佛”也是妄见,对这两种执著应当一律予以破除。出口便错,动念即乖,不论是什么机语,只要一说出来,就与原旨“千山万水”之遥,而堕入语言缠绕的“草窠”里:
马祖即心是佛,劈头便错。盘山非心非佛,末后犹乖。 (《续古
尊宿语要》卷六《东山空》,卍续藏第118册; 《雪峰慧空禅师语
录》,卍续藏第120册)
即心即佛,千山万水。非心非佛,草窠里辊。(《续古尊宿语要》
卷五《谁庵演》,卍续藏第118册)
即心即佛成妄见,非佛非心妄转多。拈却两重关捩子,大平何用
动干戈?(《呆庵庄禅师语录》卷五,卍续藏第123册)
从破除执著的立场出发,禅宗对“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一概予以破斥:
上堂,举: “马大师道: ‘即心即佛。”’ 师日: “错。” “又道:
‘非心非佛。”’师日:“错。”(《嘉泰普灯录》卷十八《开善道谦》)
即心即佛,认奴作郎;非心非佛,斩头觅活。 (《联灯会要》卷
十七《南华知炳》)
即心即佛,无端带锁担枷。非佛非心,还同避溺投火。 (《石溪
和尚语录》卷中,卍续藏第123册)
以上是禅宗关于即心即佛的几个主要观点。关于即心即佛,禅宗还有其他的体会,如心空即佛、念佛即佛之类。在禅宗看来,由于所即之心,乃是本非实有的佛心,故曰心空即佛:
进云:“即心是佛,又且如何?” 师云: “心空即是佛,有心即非
佛。”士拟议,师便喝。(《愚庵和尚语录》卷六, 卍续藏第124册)
至于主张念佛之心即佛的观点,则是将禅与净土,会归一门,也是禅门对即心即佛的一种解释:
今念佛一门, 以心念佛,全佛是心。 以佛摄心, 即心是佛。
(《永觉和尚广录》卷十三,卍续藏第125册)
对这种看法,在禅宗史上应者寥寥,今人印顺法师、元音老人有类似的观点:
念佛而悟入唯心所现,于是乎“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的法
门展开了。后代禅者常说的“即心即佛”,不是禅者创说, 而是大乘
经中, 与念佛有关的三昧。(《中国禅宗史》第二章《双峰与东山法
门》)
其实净土宗就是禅宗,禅宗即是净土宗,二宗并无两样,不要妄分自力他力。但禅宗须是大根上智人方能参透玄机,识得即相即性,即心即佛,时时处处不为物转,而自在转物。而净土宗则不一定要研讨这些玄理,只要把一句弥陀圣号,安顿在行人心上,密密提持,毋令间断,自然于不知不觉中将散乱妄心,渐渐转换成清净佛心,从而证成佛道。(元音《碧岩录讲座·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
当然,这种看法是否成立,则有待进一步的讨论了。
三 “非心非佛”的禅学意蕴
即心非心,其旨则一
在禅门宗师中,将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进行比较,并明确表白对后者的推崇,无过于百丈怀海:
是心是佛,即心即佛,是佛说,是不了义教语,是不遮语,是总
语,是升合担语,是拣秽法边语,是顺喻语,是死语,是凡夫前语。
不许修行得佛,无修无证,非心非佛,亦是佛说,是了义教语,是遮
语,是别语,是百石担语,是三乘教外语,是逆喻语,是拣净法边
语。是生语,是地位人前语。 (《天圣广灯录》卷九《百丈怀海》,
《古尊宿语录》卷一)
然而,这种看法,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相反,更多的情形则是对禅宗对学人注重非心非佛的现象提出了批评:
问: “如上所说,即心即佛之旨,西天此土,祖僧同诠,理事分
明,如同眼见,云何又说非心非佛?”答: “即心即佛,是其表诠,
直表示其事,令证自心, 了了见性。若非心非佛,是其遮诠, 即护过
遮非,去疑破执。……近代有滥参禅门,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
佛之旨,判为是教乘所说,未得幽玄。我自有宗门向上事在,唯重非
心非佛之说, 并是指鹿为马, 期悟遭迷,执影是真, 以病为法。
(《宗镜录》卷二十五)
禅宗认为,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虽然运用了不同的机法,但都契合禅宗的宗旨,都是为学人指明回乡之路:
只如古人道即心即佛,又道非心非佛,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
是物,又道麻三斤,又道锯解秤锤。万别千差,若直下领略, 岂有二
致?(《圆悟心要》卷下,卍续藏第120册)
即心即佛眉拖地,非佛非心双眼横。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
月三更。(《佛海瞎堂禅师语录》卷四, 卍续藏第120册)
问: “即心即佛即不问, 非心非佛事如何?”日: “昨日有人问,
老僧不对。”云:“未审与即心即佛相去多少?”日: “近则千里万里,
远则不隔丝毫。”(《嘉泰普灯录》卷十一《佛鉴慧勤》,《五灯会元》
卷十九,《续传灯录》卷二十五)
即心即佛黄叶止啼,非心非佛验病施方。 (《古尊宿语录》卷二
十六《法华全举》)
一簇人烟岛外村, 落花流水月黄昏。百川到海应须住,毕竟何曾
别有源?(《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九铁山仁颂,卍续藏第115册)
具体言之,.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分别从肯定、否定两个方面显示自性:
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少盐酱。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马大师,
一手抬,一手搦。(《续古尊宿语要》卷四《松源岳》, 卍续藏第118
册)
、马大师因让祖一言之下会去,便力荷百二十斛担子,一气走百二
十里,更不回头。及乎为人,拈出个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物。杀
人刀,活人剑。能断自己命根,又能断他命根。 (《楚石梵琦禅师语
录》卷九,卍续藏第124册)
昔马祖向大梅道个即心即佛,好似个九转灵丹,服之者顿令凡身
变为仙骨。后来又道个非心非佛,好似个金刚宝剑, 当头一挥,直要
断人命根。后来南泉又道个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好似婆心太切,彻
底相为。学人不必思量,千玄万妙,且于此三转语中透去,便可归家
稳坐。(《永觉和尚广录》卷四,卍续藏第125册)
与认为“即心即佛”是“表诠”、“非心非佛”是“遮诠”的一般看法不同,有禅师指出,“非心非佛”乃是对“即心即佛”的真意的叙说:
若向遮里说“即心即佛”,大似头上安头;若说“非心非佛”,
何异迷头认影?赏个名,安个是,立个非, 向甚么处见达磨祖师?然
虽如此,放一线道,别有商量。诸仁者! “是” 复谁“是”? “非”
复谁“非”? “是”、 “非”杳绝,分明万机。还会么?前是官不容
针,后是私通车马。(《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二六《少林恩》,《嘉泰
普灯录》卷三,《联灯会要》卷二)
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一颂:“即心即佛无蹊径, 非佛非心有
变通。直下两头俱透脱,新罗不在海门东。”(《古尊宿语录》卷四八
《佛照德光》)
2.即非双遣,超越执著
禅宗认为,既然“非心非佛”是为避免执著于“即心即佛”而设,则必须将它也予以超越,否则就会陷于新的执著:
即心即佛, 巳是八字打开, 非心非佛, 重向当阳点破。不寻其
言,一直便透,方见古人赤心片片。若也踟蹰, 当面蹉过也。 (《圆
悟心要》卷下,卍续藏第120册)
即心即佛莫妄求,非心非佛休别讨。红炉焰上雪华飞, 一点清凉
除热恼。(《大慧录》卷八)
正法无言,何劳名貌。若论即心即佛,大似不知时;更道非心非
佛,恰是斩头觅活。(《天圣广灯录》卷二十《铁幢觉》)
有僧问: “即心即佛,埋没宗风。绝境沉机,全乖道体。去此二
途。请师别道。”师云:“正当一阳景,瑞雪落纷纷。” (《天圣广灯
录》卷二三《洞山晓聪》)
非心非佛,即心即佛。妙用纵横,随机自在。言语诠之不及,情
量莫测其端。不立是非,坐断圣凡。便是释迦佛亲现丈六金身,也与
三十棒趁出。为什么如此?祖祢不了,殃及儿孙。 (《普庵印肃禅师
语录》卷上,卍续藏第120册)
即心是佛,头上安头。离心是佛,斩头觅活。不即不离,若是佛
者,总成埋没,终不成佛。若欲成佛,须悟此旨。(《紫柏尊者别集》
卷四,卍续藏第127册)
进云: “祖师道即心即佛,又道非心非佛,学人如何趣向?”师
云:“拟向即乖。”(《愚庵和尚语录》卷五,卍续藏第124册)
即心即佛错承当,非心非佛也寻常。残羹馊饭谁肯吃,好肉更来
剜作疮。(《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十七,卍续藏第124册)
“即心即佛”“是” 非“是”, “非佛非心” “非”不“非”。试
把是非皆坐断,管他心佛作何依。(《御选语录》卷十二《和硕雍亲
王圆明居》,卍续藏第119册)
“非心非佛”迥绝思维,如同“无根树”,但对于透彻的禅者来说,照样要将它剪却,以免陷于新的执著。“即心是佛”的话头,又好比生铁秤锤,一切言语思虑的针锥,对其无法穿透:
碧海珠,荆山璧。耀乾坤,谁别识?利刀剪却无根树,万叠峰峦
敛烟雾。(《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九圆悟勤颂,卍续藏第115册)
金毛狮子,生铁秤槌。浑仑无缝,切忌针锥。(《禅宗颂古联珠
通集》卷九无准范颂,卍续藏第115册)
超越了非心非佛之后的禅者,卖尽了“田园家产”,贫穷彻骨,对任何外物都不再依倚;也如同吕洞宾横吹铁笛飞越洞庭,意态洒落奔放:
卖尽田园彻骨贫,不知何处可容身。楼头浪荡无拘检,铁笛横吹
过洞庭。(《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九开善谦颂,卍续藏第115册)
对于非心非佛,后来马祖、南泉又以“不是物”来进一步破除:
师有时云: “江西马祖说即心即佛,王老师不恁么道。不是心,
不是佛,不是物。恁么道,还有过么?”赵州礼拜而出。时有一僧随
问赵州云: “上座礼拜了便出,意作么生?”赵州云: “汝却问取和
尚。”僧上问日:“适来谂上座意作么生?” 师云: “他却领得老僧意
旨。”(《景德传灯录》卷八《南泉普愿》,《联灯会要》卷四,《五灯
会元》卷三,《古尊宿语录》·卷三四)
对这则公案的意旨,可以从禅门颂古中窥见端倪。赵州转身而出,却会得南泉意旨,这是因为禅者对任何语言、机法都是“无丝发可相依”;如同心国太平之时,没有必要再唱渴盼太平的歌曲:
倒腹倾肠几个知?更无丝发可相依。直饶彻底承当去,也落他家
第二机。(《嘉泰普灯录》卷十七《灵岩圆日》)
古佛场中不展戈,后人刚地起誵讹。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
太平歌。[龙门远) (《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四《佛眼清远》)
三关都是引导学人,使其避免陷于执著,而臻于向上一路,千圣不传之境:
“即心即佛,为止儿啼。粗餐一顿, 了忘百饥。非心非佛,儿啼
已止。夺却匕箸,休粮方美。除是二人, 向道不物。离相超名,剜心
剖腹。其中人来,教会大道。涧底鱼游,林间鹊噪。” 召大众云:
“面目分明,各自证取!”(《鼓山为霖和尚餐香录》卷上,卍续藏第
125册)
然而,如果学人执著于三关,则一概成非:
即心即佛, 咄!非心非佛, 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咄!
(《了庵和尚语录》卷三,卍续藏第123册)
即心即佛,头上安头;非心非佛,无绳自缚;不是心,不是佛,
不是物,泥里洗土块。(《宗门拈古汇集》卷八黄檗琦评语, 卍续藏
第115册)
对于不谙其旨的人来说,即心即心、非心非佛、不是心佛物三关,如同聋人不闻清音,徒使人嗟叹而已;而对于深谙其旨的人来说,超越了此三关的禅者,则已经破业亡家,将固有思维定式彻底粉碎,呈现出洒落不拘、自由奔放的意态:
惯弄瑶琴与琵琶,清音历历遍天涯。堪嗟不入聋人耳,空使西山
月又斜。(《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息庵观颂,卍续藏第115册)
破业亡家后,浑身没处安。倒拈无孔笛, 吹过汨罗湾。 (《禅宗
颂古联珠通集》卷十如庵用颂,卍续藏第115册)
四 结 论
一,“即心即佛”是《华严经》、《楞伽经》等大乘经典的思想之一,此思想为禅门所普遍接受;
二,唐代之前,傅翕《心王铭》、善慧《大乘赞》的相关观点,是禅宗经常引用、诠释的话头;
三,唐代慧能、神会、本净、慧忠、希迁也有“即心即佛”的表述。以上这些观点,是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渊源。
四,马祖道一倡导“即心即佛”,使“即心即佛”成为禅宗史上的著名公案,历代禅师都从不同层面对之进行体会与诠释。“即心即佛”思想所体现的意义:
1. “即心即佛”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典型表述,得到了历代禅师的高度推崇。
2.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佛性本来现成,圆满自足,因此不可向外求佛。
3.即心即佛具有本净、始净两重意义:心性本净,不为妄念染,本来无一物,顿悟本心,即可明心见性;心性始净,为妄念所染,时时勤拂拭,去染返真,即可明心见性。
4.为破除对清净心的执著,禅宗强调即心即佛之“心”乃是超越凡圣之心。
5.对即心即佛的深信不疑,是禅宗开悟的径截法门。
6.从心净本净、去染成佛的本体论来看,即心即佛是明心见性禅门旨归;从应机说法、旋立旋破的方法论来看,即心即佛是应机说法的权巧方便。既是禅门旨归,就当信受奉行;既是权巧方便,就要不断超越。
五,被看做是马祖思想的“发展”或是“南禅思想的发展”的“非心非佛”,以及“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禅宗的旋立旋破、随说随扫的机锋。从肯定的角度看,三者虽然形式不同,但都为学人指明了一条回乡之路;从否定的角度看,三者都是对本来圆满自足的真如自性的头上安头、画蛇添足式的染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