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谈佛说禅悟人生

心经:五蕴皆空,空中无六尘,那么五蕴与六尘又有什么关联呢

2024-04-27 04:05:48

心经:五蕴皆空,空中无六尘,那么五蕴与六尘又有什么关联呢

佛法汉传后,佛家的信徒众多,佛学经典已然溶入了中华文化,成了当下的国学经典之一。承载着佛法的佛家经典成了许多人日常学习的课本。篇幅最短的佛经之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是最被人们喜爱,最广为传诵的佛经之一。

历代以来已有许多的高僧大德对《心经》作过注释,那些注释往往触类旁征、内容殷实,会让读者收获良多。

严格来说我并不是一个佛教徒,只是一个读过些佛经的普通俗众,正因如此或许我对心经的理解倒是能给诸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我的文章看似是对佛经的分析,其实只是把心中的不解之处、疑惑之处写出来摆出来,试着把这些疑惑不解之处,整理成集、梳出头绪,希望能够形成比较系统的认知。今天在这里要梳理的是对《心经》中,五蕴与六尘的一些疑惑。

心经说“五蕴皆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又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似乎是可以略写为“空中无五蕴”;无色、声、香、味、触、法,似乎是可以略写为“空中无六尘”。在同一段经文中提及:空中无五蕴,空中亦无六尘,那么五蕴与六尘之间又会有什么关联呢?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这两个概念中有一个共同的字眼“色”字,“受”与“触”,“识”与“法”又多少包含了些相近的意蕴。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同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两个概念呢?如果可以从同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两个概念的话,那是不是说明这两个概念所描述的就应当是同一个维度的问题了。那么如果真的会是同一个维度的问题,为什么佛陀却会给出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呢?这样一来岂不是会给本就智慧不足的俗众增添疑惑吗?这岂不是有违佛陀述说佛经的本意——给俗众答疑解惑的本意。

如果“五蕴”与“六尘”是分属不同维度的概念,那么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难点就是为什么在不同维度的概念中都出现了“色”的理念。“色”顾名思义表达的是一种最直观的相,最为浅显的相。那么在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中都需要引入“色”的理念来充实概念的完整,就并不矛盾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吧,汽车是用钢铁等材料来制造出来的交通工具,高层建筑是用钢铁等材料来建造出来的住宅。都用到了钢铁这类基础材料,可是交通工具与住宅却并不是同一个维度的概念。

既然说到了建筑物,那么就用建筑来比喻五蕴与六尘吧。五蕴描述的好比是建筑物的层数,五蕴是对“依空立世界”的描述,依空而立的世界包含了五个层次的蕴集。因此世界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世界包含了上、中、下的方位,也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由延。世界五蕴而有,因此世界是多维的、世界是复杂的,世界是充满了变数的。

六尘所描述的又好比是建筑物中某个具体模块的构成材料,六尘就好比是分别供给六根吸附的六种材料,如果说世界都是依空而立的,那么六尘又是依何而有的呢?楞严经中给出了答案:“色、想结成尘”,色蕴与想蕴的不同组合,幻变出了六根所要吸附的六尘。

“依空立世界”与“色、想结成尘”这两个概念来自楞严经,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详楞严经,自己悟得的才是最为实在的受用,这里就不做庚述。

按照佛家的理念,人与植物同为众生之一,那么五蕴就是所有众生都能适用的参数,而六尘则不一样,对人对应的六尘,应当于植物对应的六尘会有所不同吧。您说呢?因此呢,我觉得“五蕴”与“六尘”是分属不同维度的两个概念。即便“五蕴”与“六尘”都能参照于“空”而作分析,二者之间并没有必要有所关联。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