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7 04:06:26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 (第九集) 1992/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5-06-09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三面第一行:
经【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是本经最后的一段。首先要叙说《楞严经》第五卷的开端,佛问众弟子们,每一个人从修因到证果是怎样成就的,才引起二十五位菩萨代表大众,也代表许多法门,向佛跟参加法会的大众提出报告。
疏钞【一、楞严五经云。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今正结答。】
『楞严五经云』,「五」是第五卷,有一段话:『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今正结答。』这一段是佛在第五卷开头时向大家提出的一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言语不多,句句话都问到重点,没有一句废话,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们要学习的。「最初发心」是问你初发心,「悟十八界」是证果。十八界,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现象,著重在「悟」。悟是真正知道十八界的真相,就是觉悟。
十八界是讲六根、六尘、六识。六根就是说我们的身体「眼、耳、鼻、舌、身、意」,是自己。六尘是外面的环境,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六种环境,眼所接触的是色尘,耳所听的是音尘。六识是精神,六根是身体的物质。十八界包括个人的肉体与精神,以及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环境太大了,不只是一个城市、我们的国家、这个地球,乃至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十八界把一切都包括了,悟是真正明白它的真相。简单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是怎么明了的。
「谁为圆通」,谁能悟的。「圆」是圆满,没有一点欠缺,通是都明了、通达了,圆圆满满的通达明了。
「从何方便」,用什么方法。
「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本经讲的楞严大定。因为你心不定,你不会明了,你就不可能圆通。一定要心清净到极度时,圆满通达的能力才会现前。佛提出这一个问题。
「今正结答」,到这一句,大势至菩萨正式答覆世尊这一段的询问。佛虽然说这么多,重点在圆通。因此,二十五位所答覆的都是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念佛就是「从何方便」,他是用念佛的方法。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所以这是每一位菩萨说出他们开悟所选用的方法。什么是圆?什么是通?此处有简单的解释。
疏钞【二、包含众妙。总摄万化。不滞一隅。曰圆。遍入诸有。统生一切。无有间隔。曰通。】
这才圆满。「包含众妙」,众是众多的意思,妙是有,这一句就是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包括在里面,就是佛法里面讲依正庄严。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众妙。
「总摄万化」,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时时刻刻在变化。它不是不变,不是不动的。不但动、不但变,而且是刹那刹那在变动,从来没有静止过。过去,有一些人以为宇宙之间有静的,不动的东西,像星球里面有恒星、有行星。现在才知道了,从前所说的恒星不动的,其实都在动,没有不动的。
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到今天,差不多将近三千零二十年了。三千年前科学工具都还没有发明,佛以他的一双眼睛(经上讲佛有天眼、法眼),以他的佛眼来观察宇宙,看得这么清楚,这样透彻,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动的。它为什么会动?诸位要晓得,宇宙之间确实有不动的,真心、本性是不动的。所有一切现象是动的,现象从哪里来的?从无明来的。大乘经典,特别是唯识经论里面就讲得非常详细,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实在说,佛经里所讲的,与中国《易经》里所说的很接近。
《易经》只讲原则,「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个说法是佛法没到中国来,中国人自己说的。佛法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从无明生三细相,由三细相生六粗相,辗转变现了宇宙万法。这个说法与中国的太极、八卦很接近。太极是不动的,本性是不动的。本性一有无明,无明是动的。无明才动,明就不动。明是真正的智慧,动是我们现在所讲世间的聪明智慧,它是动的,他的心念念生灭,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这是无明的现象。因此,能生万物。无明是动的,它所生的万法,哪有不动的道理!不可能的。所以从原理上来说,宇宙之间一切万事万物决定没有静止的,都在运动。
第二句「总摄万化」,一切万物的变动,你都明了,没有一样不明了,这个能力太大、智慧太大了。前面「包含众妙」,算不了什么智慧。能知道一切万法刹那刹那在变动,这是真实的智慧。
「不滞一隅,曰圆」,滞是止在一个地方,某一个范畴里面。它是活活泼泼,这是圆。简单的讲,就是对於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包括自己本身,现在、过去、未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圆。如果有一样不知道,还有一样做不到的,那不是圆。谁才能真正达到究竟圆满的圆通?给诸位说,只有成佛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圆通。
虽然经上的这些菩萨所代表的地位不太高,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刚刚入圆通的。代表这个程度,这是初发心。初发心与圆满成佛,是一不是二。如来在果地上,用的是真心,用的是本性。初心的菩萨(初心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用的心也是真心,也是本性。所以在唯识里面讲,这一类的菩萨是「同生性」,与佛用心完全相同,与没有见性的菩萨不相同。没有见性的菩萨、阿罗汉、辟支佛,都称作「异生性」。异生性与佛用心不一样,佛用真心,他们还用妄心。妄心就是生灭心,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意识。用意识的是异生性,用真心本性的是同生性。
下面说它的作用,『遍入诸有,统生一切,无有间隔,曰通』,他的知见圆了,这一点非常重要。知是真实的智慧,见是见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见到了,佛法教学最高的目标就在此地。你真正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的生活、行持自自然然与一般人不一样。此处用「通」来说,你一切通达。
「遍入诸有」,诸有是指九有。九是九法界。九法界上面是菩萨、缘觉、声闻,下面是六道。换句话,你就有能力在九法界遨游,喜欢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这是遍入诸有。喜欢到那里,就到那里,不是一个一个地方去,那多麻烦,他有能力遍入,同时入。怎么能同时入?他有能力分身。我们今天不能分身,只有一个身体。现在不能分身,确实有能力分身。分多少身?能分无量身。与诸位说老实话,在我们这个世界要修到有能力分身,差不多要证到三果。不必到阿罗汉,三果圣人就有能力分身,办事就方便。
现在有很多地方请我去讲经,我不能分身,很苦。所以许多地方的人说我架子很大,请了多少次都请不动,其实是时间排不出来,不能分身。假如有能力的话,我答应了可以同时都去,到处都讲,大家都欢欢喜喜,这多自在。
分身在佛经里面讲神足通。初果须陀洹就得天眼通、天耳通,别人看不见的,他能看得见,别人听不到的,他能听到。证到第二果,就有他心通、有宿命通。有他心通,别人心里有什么念头他知道,他有这个能力。到三果才有神足通,就是可以变化。《西游记》孙悟空七十二变,那是神足通。小乘三果得神足通。四果得漏尽通,就是见思烦恼都断尽了,有能力超越三界。所以他有能力「遍入诸有」。这些人比三果圣人高明太多,是明心见性的法身大士,当然得大自在。
「统生一切」,「统」就是遍的意思。「生」,他可以生到那个地方。「一切」就是九法界。菩萨法界、声闻法界、六道法界,他想生到哪里,他就生到哪里,他生死自在。他为什么要到那里生?给诸位说,他不会起个念头,「这个地方不错,我到那里去玩玩」。如果有这个念头,他就是凡夫,他起心动念了。他没有念头,为什么会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大家知道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哪个地方有人求他,他就在哪里现身,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现身是帮助一切众生,他有这个能力。这种能力并不希奇,一般人觉得很了不起,这个观念错误,这种能力是本能。佛说每一个人都有,可是我现在确实没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失掉了。不是真的失掉,佛告诉我们是迷失。你虽然有,但是你不会用,等於没有,所以不是真的失掉。
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帮助我们恢复自己本有的智慧德能。所以佛说真实话,佛能不能真的帮助我们?不能。佛只能教导我们,我们的智慧德能要恢复,依然要靠自己。换句话说,佛从前也迷惑颠倒,他怎么样开悟的?像二十五位菩萨,过去与我们一样是凡夫,现在他们成了等觉菩萨,他把他一生修学的经历、经验告诉我们,提供我们做参考。
二十五位菩萨每一个人都出来报告,这是二十五种不同的方法。今天我们选择的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这个方法,如果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学,也能恢复自己本能的圆通。所以「统生」,生就是出生,就是《普门品》里面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感,自然就有应。这是佛法教学圆满的目的达到了,这是为什么佛问这话。
下面菩萨说出他自己的修因,「我无选择」,无选择是说佛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大势至菩萨都不选择。他依什么法门修学?「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只用这个方法。
疏钞【三、因中修行无选择者。外不选六根相。内不择六根性(见闻觉知性也)。】
他全都不选择。佛教其他宗派法门的修学,不管多少宗派、多少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性、相两大类。相宗的,就是选择六根相下手。性宗的,禅宗属於性宗,它选择的是六根性,从性上开悟。所以佛门虽然法门方法众多,总不外乎这两大类,一个是相宗,一个性宗,就全都包括了。所有宗派都是从这两大宗分支出去的,但是根本的宗派就是这两大派。大势至菩萨两派都不选。为什么?都很难。聪明人谁愿意找麻烦?找麻烦的都不是聪明人,聪明人找简单的、最容易的,那个人聪明。所以他选择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的方法就在这两句。
我在前面曾经与同修提示过,怎样都摄六根?底下一句「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就都摄六根。如何才能做到净念相继?上面讲的「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净念就相继。这两句话多念几遍,好好体会里面的意思,意思无有穷尽。念佛功夫、境界、义趣都在这两句之中。下面有个解释,提供大家做参考。
疏钞【四、根都摄者有二。〈一〉眼不取色。乃至意不缘法。〈二〉唯依一精明心。不行六根用故。】
『根都摄者有二,眼不取色,乃至意不缘法』,这是摄根。注意「不取、不缘」,不是教你眼不见色。若眼睛不见色,眼有什么用处?眼当然要见色,耳当然要听声音,你可以看可以听,不能取。缘,也是取的意思。一取就迷了,取是执著,缘是妄想。意思就是佛教给我们,眼见色,不分别、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你看外面的境界相,看得比别人清楚,你能看到真相。世间人为什么看不到真相?他有分别、有执著,俗话讲他有成见。这一个人有成见,就很难讲,他心里有他自己的是非善恶的标准存在,他拿这个尺码到处去量人。他的尺码是不是标准?不是标准。为什么不是标准的?每一个人标准都不一样,每一个人所见的是非善恶都不相同。这个人说这个恶,那个人说是善。这个人说大恶,那个人说不那么大恶。各个人的标准都不相同,这不是真的,是虚妄的,见不到真相。
如何见到真相?这些标准都不要,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你就见到真相了。为什么?没有成见才公平,才是公正,你才能见到事实真相。诸佛菩萨心地清净,於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所以他见的永远是真相。我们今天就是自己有个尺码,而且这个尺码自己也掌握不定,为什么?尺码常转,自己天天都起变化,糟糕不糟糕!这是真的。每个人的尺码都不同,而且自己尺码长短,天天起变化,你用这个东西去衡量一切万物,太可怕了,这是造业。
所以诸位真正把佛法经典明白通达了,你才佩服它,晓得实在是高明,超乎世间人的智慧,这才是真实的智慧。眼能见,教你见,耳教你听,不许可有分别有执著。用现代的话简单讲,就是教你有真正超然的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法。这个心地真的是清净,坦然超然来见一切法,来听一切声音。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只要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摄根」。我这个讲法很简单,我想大家也能听的明白,可是真的不容易做。菩萨教给我们很好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净念相继」,这个方法妙。
『唯依一精明心,不行六根用故』,这是第二个意思。精就是精纯,明是光明、智慧。精就是定,精明心就是定慧心。你用这个心,实在讲这个说法与上一句不一样,其实意思是相通的。前面一句是著重根於境界上讲,下一句完全从用心上说。你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用清净心。什么是清净心?不能有丝毫掺杂才是精。精是精纯,没有夹杂。我们有一念分别执著就夹杂,就不精。「不行六根用」,六根接触外面的作用,是分别是妄想。六根是意根。不用意根,也就是大乘佛法里常教给人离心意识,这一段就是离心意识。离心意识,你所用的就是「一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是大乘佛法修学重要的纲领,都在这一句里面。参禅离不开这个原则,止观也离不开这个原则。虽然净宗也不违背这个原则,但是方法巧妙太多了;换句话说,难度降低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修学,这就是「净念相继」。
疏钞【五、余念不生曰净。念而无念故。一心系佛曰念。无念而念故。】
『余念不生曰净』,这个境界还是很高。如果没有这么高的境界,他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成就?念佛人要记住,我们修的是清净心。心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清净?心里面想的东西太多了,念的东西太多了,你怎么能净得了。妄念愈多,烦恼愈多,愈可怜。所以诸位不要认为世间作大官的、发大财的了不起,往往那种人是最可怜的人,一天到晚妄念一分钟都止不下来,真苦!你不是他,你不晓得。
我曾经遇到几个向我诉苦。我就跟他讲,每天能用十分钟的时间把所有念头放下来,心能定十分钟,对於你的身体、你的精神会有很大的帮助。他做不到,不要说十分钟,一分钟都净不下来,你说这个苦不苦!真正的幸福是身心清净,没有妄想,没有烦恼,充满智慧,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通达明了,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明了,不糊涂。世间人糊里糊涂,生不知道从哪里来,死了也不知道到哪里去,苦不堪言。所以清净心非常重要。
『念而无念故』,我们把这一句境界不要讲的那么高,我们讲的很低,你就放心了,我也可以做得到。「念」是念阿弥陀佛,「无念」是没有别的念头,这个大家好懂。我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其他念头都没有,我这是念而无念,我无杂念。可见这一句话是可深可浅的。浅而言之,我们人人有分;深的,我们慢慢逐步都能证得。所以记住我这个解释,对你就有好处,你就有了下手的地方。
什么是念?这个很重要了。『一心系佛曰念』,这个解释得好。「系」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心里牵挂。不要牵挂别的,牵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与我最亲近。这个世间,哪一个是我们最亲的亲人?阿弥陀佛,这就对了。你自己的家亲眷属都要劝他念阿弥陀佛。告诉他:「念阿弥陀佛,我们将来才永远生活在一起。不念阿弥陀佛,将来各人走各人的路,永远不会再见面,见面也不认识。」
一九八四年我第一次在香港讲经,我母亲到香港与我见面,我们分别整整三十六年。她跟我说常常想我。我就告诉她:「不要想我,想我永远不见面,要想阿弥陀佛。」我把她念头改过来。从此以后,她就想阿弥陀佛。
我说:「你想阿弥陀佛,我也想阿弥陀佛,我到极乐世界,你也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大家都是无量寿,就天天在一起,这才是真快乐。我想你,你想我,都搞六道轮回,堕落轮回,想也没用,各人随各人的业流转,怎么想都落空。」一定要知道,这都是事实真相,不是虚妄的、不是假的。一心念佛,除佛之外,什么都不念。我们有能力多劝人念佛,我们自己得到佛法这样殊胜的利益,得到这样的好处,一定要把这个利益与大家分享。怎么分享?要让他明白,让他发愿也修就对了,这是真正的分享,最现实的利益。世间人一天到晚求青春常驻、求长生不老。能不能求得到?能求得到,这都是真的。你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方法,你的愿求一定成就,一定能满足你的愿。即使用现代科学来解释、来证明,都没有错误。
一心系念阿弥陀佛,这是「念」。『无念而念故』,无一切杂念,无一切妄念,专念阿弥陀佛。你认真去念,认真依照经典教训去做,你这一生,即如佛家所讲的事事吉祥如意。我们世间人有这一句话,「岁岁平安,年年如意」,那只是个愿望,谁得到了?为什么得不到?他不晓得道理,他不知道方法,虽然有这个愿,求不到。佛法里有理论、有方法,有求必应,没有一样得不到的。最难的是成佛,连求成佛都能成佛,成佛以下的事,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哪有得不到的!所以不老、不病、不死,小事一桩。这样的好处,在从前没听说过,现在明白了,怎么不认真努力修学?
佛家教给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我们将这么好的方法,救自己,救大众,能尽心尽力普遍的去推展、去介绍,劝勉大家都来修学,这是善中之善,善里没有比这个善更大的。积德,没有比这个德更高的。弘扬净宗就是大善大德,把这个法门普遍的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是大善大德,我们应当要知道。
下面解释三摩地。「净念相继」,净是清净,念都说出来了,相继是不断。我念佛不间断,我将净宗推广,普遍介绍推荐,这个念头、这个工作我都不间断,包括在「相继」这两个字当中,这是修因。后面就得果报,「得三摩地」。我们看第六小段。
疏钞【六、梵语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平等持心。事则成念佛三昧。理则显本性如来。】
『梵语三摩地,此云等持』,三摩地是印度话音译过来的,意思是等持。「此云」,此是中国,我们说等持,等是平等,持是保持,要教你的心永远保持平等,这就是定。凡人的心不平等,有起伏,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它是动的,起伏的,不平等。所以他没有定,是「乱心」,是「杂心」。平等是一心。
『谓平等持心,事则成念佛三昧,理则显本性如来。』《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把修行原则目标都在经题上显示出来。我们修清净心、修平等心,平等就是此地讲的三摩地。事上平等就叫做「念佛三昧」,你就得念佛三昧。理上到达这个境界,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地方理与事,就是《阿弥陀经》上讲的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
「念佛三昧」,这一个名词涵盖理事一心,都称作念佛三昧。如果说的浅,功夫成片也是念佛三昧,那是念佛三昧最浅的;中乘的念佛三昧是事一心不乱,上乘的念佛三昧是理一心不乱,所以念佛三昧是个通称。事上讲得念佛三昧,理上讲已经显本性如来,在念佛三昧里属於上乘的,在中、下念佛三昧里面,理显不出来。他不用其他的方法来帮助,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理显,就是见性。见性才是心开,没有见性不是心开。
经上讲「斯为第一」,这一句话的意思非常深长。无论哪一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圆满成佛,这个法门是不是第一?都是第一。所以法门没有第二的。第二谁去学?没有第二,都是第一。二十五位菩萨所说的,各个人都说他第一。
大势至菩萨在此地也说第一,这一个第一与其他菩萨所说的第一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它是第一的第一,就不一样。其他法门必须对了根性,才是第一。就好像人生病一样,你生的病不一样,用的药不相同。药要对症,药到病除,这个药第一。如果不对症,药下去了,病没有起色,不能治好,就不是第一。这个道理我们明了,其他菩萨所代表的法门,都是特殊的根性,只有那一种根性的人用那个方法有效,换一个方法就没效,所以他那个第一是有限度的第一,狭义的第一,不是广义的第一。大势至菩萨这个法门,无论什么根性,修学这个法门都能成就,所以它是第一的第一。前面二十五位菩萨不学这个法门、不学那个法门,学念佛法门都能成就。那些菩萨如果交换法门来修学,可能都不能成就。说明这一个法门能通一切法门,所以这个第一,与别的地方所说的第一意思不一样,意思很深很深。
下面两小段我们引用祖师大德的开示,细心的去体会,然后对於念佛法门才能得到真实的肯定。
疏钞【七、蕅益大师云。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莲池大师云。一句弥陀。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誓无改变。决定得生。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
这是蕅益大师教给我们的。蕅益大师当然是大权示现,佛菩萨再来的,不是普通人。他所示现的,最初不学佛,批评佛教,糟蹋佛教,排斥佛教,干这些事情的。为什么这样做?对佛教误会不了解。以后看了佛书,真正认识佛教了,才知道佛教好;回过头来,极力的赞叹佛教、宣扬佛教。蕅益大师是这样过来的。你们看印光大师的传记,印光大师也是这么过来的,年轻时也排斥佛教。我再告诉你们大家,我年轻时也是专门破坏佛教,因为以为佛教是迷信。
抗战时期大陆上生活非常艰苦,没有校舍,学校就在寺庙里。那时我们的老师还算不错,没有把佛像破坏,而把佛像都收集在一个房间里面,锁起来,贴上封条不准进去,所有寺庙佛像等於关禁闭。大雄宝殿作为我们的大礼堂,旁边小的殿堂都做教室。我在学校里是很顽皮的学生,知道那一个房间里面有佛像。门被贴上封条,我们想办法把窗户打开,爬到里面去,把佛像拿出来当玩具。玩过以后,就不要了,就糟蹋掉。现在想起来,当时不知道那个罪过是破佛身血,罪过很重。
我学佛法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才知道佛教里面有这么多好东西,如果不是方老师介绍,说实在话,任何一位法师介绍,我都不会接受。为什么?我不相信。他要跟我辩论,我想我有很多歪道理,他辩不过我,能辩赢我相当不容易。碰到方东美先生,才真正认识佛教,他介绍我入门,真正知道佛法的好处。我对於老师非常感激,老师改变了我一生,改变了我整个的命运,这个恩德太大了。
蕅益大师从教下、从宗门,最后回归到净土,所以他不是泛泛之流。通宗通教,不是一个没有知识,没有学问的人。有学问、有道德、有智慧、有修养,回来念佛还会有错误?决定不会错的。念佛秘诀在哪里?就是老实。「深信力行」,丝毫怀疑都没有,一句佛号念到底。
『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有很多人向往禅宗,轻视净土,这一句话是佛在《大集经》里面说的,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念佛不但是禅,是禅中的深妙禅;念佛不但是定,而且是最高的楞严大定。知道这个事实的人真的不多。如果你真正明白了,对这一句佛号就死心塌地,对於其他任何宗派法门不会动摇,你也不会羡慕,也不会去修学,知道这个法门殊胜。这个念佛法门决不在你那个法门之下,真正明白,真正认识。
『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是智者大师讲的,天台宗所标榜的四种三昧,实际上与念佛三昧无二无别。『念佛三昧,三昧中王』,这是祖师的话。祖师说的对不对?我们能不能相信?佛在《无量寿经》里面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和祖师这两句话,倒有一点相应,有几分道理。这话可以接受,可以相信,是智者大师所说的。
『莲池大师云:一句弥陀,该罗八教,圆摄五宗。』莲池大师讲的更清楚、更明白。莲池是明朝末年人,他生在明朝万历年间,他对净土有很大的贡献,是净土宗中兴的大师,他最有名的著作是《阿弥陀经疏钞》。那个时代与永明延寿大师出现的时代很相似,禅宗非常盛行,净土宗没落,不但人不学,根本瞧不起念佛的人。大师在那个时代提倡净土,煞费苦心。所以我们看到《疏钞》里面,他处处都引《华严》、《法华》来解释《阿弥陀经》的经义,引用的地方太多了。为什么引用这些?就是告诉大家,净宗与《华严》、《法华》一乘圆教,无二无别。把《阿弥陀经》的身分地位抬高,用《华严经》来抬,很费苦心。因为大家都公认《华严》是经中之王,对《华严经》没有不尊敬的。拿《华严经》来注解《阿弥陀经》,大家对《阿弥陀经》的看法就不一样了。所以你读《疏钞》能看出来,他别有用心。
他说:「这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八教是天台讲的,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把整个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教法,归纳为这八大类,成为八教。化仪,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学的仪式,化法是教学的方法。用现在课程标准来讲,一个是课程标准,一个是教学法。化仪四教就是教科书的教学标准,化法四教就是教学的方法,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佛法都包括了。
「五宗」是讲禅宗,禅宗从惠能大师以后,分了五个支派。像在台湾的临济,在韩国的曹洞,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讲五宗,就代表了禅宗。教与宗合起来,就是整个佛法,所以佛法自己本身称宗教,可不是现在宗教这个意思。佛教称宗,就是禅宗。佛教称教,就是教下。宗门教下,简称为宗教。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对於大众的教育,所以称宗教是这个意思,与我们现在所称的宗教,解释完全不相同。这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包括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意思在这里。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只要你能相信,真正相信,守住,绝对不改变,你就守得稳。『直下念去,誓无改变,决定得生』,我发心从今天起,一直念下去,永远不改变。一句佛号念到底,誓无改变,决定得生。得生是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决定得生。
『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一般人都贪心,希望所有法门我都通达,我要做个大通家,通宗通教,世出世间法我样样都知道。能不能做得到?能。这个方法能做到,不照这个法门去做,你是决定做不到的。出世间的佛法,《大藏经》你能念得完吗?世间法不要说别的,现在台湾翻印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要快速度的看,一天看八个小时,从你出生看到死,都看不完。商务印书馆印的本子,与我们《大藏经》一样厚,有一千五百本。一生看不完,没有能力。要想一切通达,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些事都记载在《无量寿经》里面,《无量寿经》大家念熟了,不必我说了,全都明白。
疏钞【八、又云。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又云』,还是莲池大师说的。『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我们知道菩萨修行六度法门,就是六个主要的科目,一定要学。你若不学,就不能成就,非常重要。我要修圆满的大布施。怎么修?从内心里面舍得干干净净,就是布施。布施是舍,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不贪念,所有一切分别执著都没有,你真正放下了,你的「布施波罗蜜」圆满了。因为你真正舍尽了,你的心才真正清净。
『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戒律是防非止过,帮助我们断恶修善。贪瞋痴是病,贪瞋痴是过失。从今天以后,贪瞋痴永远没有了,你的「持戒波罗蜜」圆满了,这样持戒才达到真正清净。还有贪心、还有瞋恚、还有愚痴。愚痴是什么?是非不明,邪正颠倒。愚痴造的罪业很重,黑白颠倒。小而言之,很容易冤枉人,让别人受冤屈;大的,会扰乱社会,祸国殃民,更不得了。从事政治的这些大人物,如果他一个错误的决定、错误的政策,不知道要害多少人?所以小是冤枉一、两个人,大一点扰乱社会;再大的,祸国殃民,非常可怕。所以三毒烦恼里面,最严重的是愚痴。我们要断愚痴,一定要开智慧。心里有定,贪瞋就没有了,智慧一生,愚痴就没有了。所以戒定慧三学一定要认真的学习。
『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计是计较,不再计较是非人我,心真正平等。所以第一个布施,你得到清净心。第二个持戒、忍辱,你得到平等心,平等是从这个地方得来的。
『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不仅是念佛,无论做什么事,我们心都专,心都一,你样样事做得圆满,样样事做得都比别人好。为什么?你心地清净平等,充满智慧。
『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心里面真正有主宰,念佛人心就定在阿弥陀佛,目标就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变更,这就是大禅定。
『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歧是叉路。不会被外面境界迷惑,这是智慧。如何能叫外境不迷?自己有定,自己有慧。要用现代话来讲,自己心地清净、头脑清醒,不可能被人家几句话就迷惑就冲动了,不可能。心里面真正有定、有慧,不要说不会被世间一切法迷惑,就是大乘佛法,其他法门也不会改变我们决心念佛求生净土的信心,这才是大智慧。
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智者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是第一等的人物,他们劝导我们念佛,劝导我们对於这个法门生坚定信心,我们应当要相信。所以特别摘出这重要的几句开示,作为我们今天的总结,希望与同学们共同勉励。今天《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到这个地方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