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5 04:05:37
1、信自
自心本具极乐世界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说明]
释迦牟尼佛证道后的最初开示《华严经》中说道:“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可见,众生与佛,在本质上无二无别。修学佛法别无玄虚,唯除妄想执着、恢复本有大智慧光明而已。从此处建立最根本信心,方不致堕入盲从迷信之中。
[注]
蕅益大师:(1599—1655)讳智旭,别号八不道人。少时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自任,尝撰辟佛论。十七岁时,读到莲池大师《自知录序》和《竹窗随笔》,乃焚所著论,决意参修佛法。尝学华严、天台、唯识,欲统一禅、教、律,综合佛教诸家体系,于修行实践上侧重念佛。晚居灵峰,专修净土法门,著述甚众。蕅益大师综合禅教律而会归于净土,被尊为净宗九祖。蕅益大师与憨山、紫柏、莲池诸大师被后人尊为明末清初四大师。
[参考译文]
信自的含义是:相信我现前一念真心,本来就不是身体内的肉团心,也不是第六意识攀缘尘境、妄想分别之心。这一念真心在时间上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没有边际涯畔。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全体本是我一念心中所显现的影像。我虽然无明昏迷,起种种颠倒,但只要一念回光返照,专持弥陀名号,决定得生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对此不再存有丝毫疑虑,这就叫做信自。
————————————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参考译文]
诸佛皆究竟成就,所证得的清净法身,生佛同体,无所不遍。即此诸佛所证之一心法界全体,就是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是故,此清净法身进入众生心想之中。只要众生心净,佛的法身(也即众生自性清净心)便自然显现。所以,你们大家的心忆佛念佛时,那忆佛念佛之心,就具足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此心忆佛念佛,此心当体是佛。诸佛对于世出世法,无不究尽;其智慧深广无际,喻如大海。而此无边果德,皆从忆佛念佛的心中出生。
————————————
佛与众生,心性平等
弥陀之所以为弥陀者,深证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弥陀极乐,非自性弥陀,唯心极乐乎。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属佛,亦不偏属众生。若以心属弥陀,则众生乃弥陀心中之众生;若以心属众生,则弥陀乃众生心中之弥陀。以弥陀心中之众生,念众生心中之弥陀,岂众生心中之弥陀,不应弥陀心中之众生耶。但佛悟此心,如醒时人。众生迷此心,如梦中人。
《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阿弥陀佛之所以为阿弥陀佛,就在于他如实究竟的证到唯心自性的境界而已。那么,这个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不正是自性阿弥陀佛,唯心极乐世界吗?但这唯心自性是众生与佛陀平等共有的,不是只属于佛,也不是只属于众生。假若以阿弥陀佛分上而谈心性,那么,众生则是阿弥陀佛心中的众生;若以众生分上而谈心性,那么,阿弥陀佛则是众生心中的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心中的众生,念众生心中的阿弥陀佛;众生心中的阿弥陀佛,岂有不呼应阿弥陀佛心中的众生呢?但是,佛陀体悟到了这个自他圆融的心性,如醒时人;众生迷于这个自他不二的心性,如梦中人。
————————————
本觉始觉不离,直趋觉路
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微妙难思,绝待圆融,阿弥陀佛。
夏莲居老居士《净修捷要》
[参考译文]
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就是我本有的觉性;起心念佛,才可叫做开始觉悟。凭借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显现我的自心。始觉与本觉不离,径直趋向究竟觉。始觉与本觉短暂的相违,便会堕入无明烦恼中。所以,虽然佛陀广大如海的智慧,与众生心地的清净觉性无别。然而,恒寂恒照的真如实际,却是不涉一切情染计度的。始觉与本觉相契的境界,极其微妙,不可思议,超越一切对待,圆融无碍。阿弥陀佛。
————————————
心作心是,呼应同时
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全佛是心。境外无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净土方显唯心。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千万亿程,去此不远,心作心是,阿弥陀佛。
夏莲居老居士《净修捷要》
[参考译文]
佛境从心而生,心随佛境而显现。心外没有境相,佛境的全体就是心;境外没有心,净土的全体就是自心。阿弥陀佛的洪名恰正彰显自性,西方极乐净土正好是唯心之全体显现。二者(自心、佛境)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十万亿佛土外的西方极乐世界距离自己并不遥远。心忆佛念佛,心当下就是佛。阿弥陀佛。
————————————
三种真信
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
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
截流大师:《净土警语》
[参考译文]
怎样才算是具备真实的信心呢?
第一,要决定相信心、佛、众生,三者一体,本无丝毫差别。我是尚未成就的佛,阿弥陀佛是已经成就的佛。我和阿弥陀佛的觉性平等无二。我虽然无明、颠倒、迷惑,但觉性从来没有失掉;我虽然多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摇。所以说:不要轻视未悟者。只要其人一念回光返照,便同本觉一样。
第二,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阿弥陀佛是究竟佛,觉性虽然平等无二,地位却有天渊之别。倘若不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随着业力继续流转生死,受苦无穷。所谓“法身流转五道,就不叫做佛,而名为众生。”
第三,要信我虽然业障深重,长久以来沉沦在生死苦海中。但我却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虽然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但仍然是我心内的佛。既然心性本来无别,众生与佛自然能够感应道交。只要我苦切念佛为能感通之因,必定能够得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力摄受为所感通之果。这正如磁石天然能够摄取铁物,这是无可怀疑的。
--------------------------------------------------------------------------------
2、信他
谛信佛语真实教诲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参考译文]
信他的含义是:相信释迦牟尼佛决不会说欺诳语;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愿真实成就,没有虚发与落空;六方诸佛(以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位,以代表十方一切诸佛)伸出能够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之广长舌相(在因地修行不妄语之胜果),异口同声赞叹阿弥陀佛,句句真实。所以,我们应当信奉诸佛的真实教诲,决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应该再存有丝毫疑惑,这就叫做信他。
————————————
宣扬难信之法,佛陀亲自殷勤劝勉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①国土,五浊恶世②,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③。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说阿弥陀经》
[注释]
①娑婆:堪忍的意思。这个世界的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和恶业果报,众生忍受之,不肯出离。②五浊恶世:五浊充满的世界,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浊法聚会的时代。见浊:邪见增盛,起惑造业。烦恼浊:贪噌痴慢疑等烦恼炽盛。众生浊:世间众生的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福少。命浊:正报日渐陋劣,寿命短促。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参考译文]
佛对舍利弗说:像我现在称赞许多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一样,那些诸佛也都称赞我不可思议的功德,说这样的言语:释迦牟尼佛能够做这样很难、很少有的事情,能够在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具有五种秽浊的恶世界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之中,证得无上的佛道,并且为了救度众生,宣说世界上的一切众生所难以相信的法门。
佛又对舍利弗说:你应当知道,我在这样五种秽浊充满的世界上,修行得以成就无上佛道,并为了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宣说这个难信的信愿念佛之净土法门,实在是极难的。
————————————
念佛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佛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我们要体会这平等的大慈。可惜众生,多为烦恼所逼,在生死轮回中,作长夜大梦。好像丧家之犬,不但不见不信释迦弥陀寂光实报之土;并也不见不信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更哪里知道佛的慈悲。——可怜悯的众生,当思弥陀慈父,为着我们发了四八大愿庄严成就的极乐,是极可欣乐的家乡啊!
念佛时,心要恳切,像婴儿求乳,乞士求食的一心恳求——才是“心念佛时,心即是佛”;因源的心与果海的佛,契合彻通,这个因缘,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若生彼国,见佛闻法,悟无生灭的道理,永久不退道心和修持,一生可得补处佛位。什么利益比这还大呢?我们于此善根福德因缘的大事,能不注意么?
慈舟法师:《佛说阿弥陀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见解》
[参考译文]
佛对待一切众生,犹如同一个子女。我们要体会佛的这种平等的大慈。可惜的是,我们这些众生,多为烦恼尘劳所逼迫,在生死轮回中,作长夜大梦。好像丧家之犬,不但不见不信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常寂光土与实报庄严土,并且也不见不信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更哪里知道佛的大慈悲心?——可怜悯的众生呀!应当思念慈父阿弥陀佛,为了济度我们,以四十八大愿所庄严成就的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极可欣乐的家乡啊!
念佛时,心要恳切,要像婴儿求乳汁、乞丐求饮食那样的一心恳求——这才能做到:是心念佛时,心即是佛。因源的心(恳切持名)与果海的佛(悲愿救度),契合彻通,感应道交,这个因缘,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
倘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佛闻法,悟到心性本自不生不灭的道理,便能永远不退道心和修持,一生可以得到补处佛位。还有什么利益比这更大呢?我们对这善根福德因缘的大事,能不注意么?
————————————
唯有弥陀以名号接引众生
凡诸佛应身接物,有乎四益。一、以形益,现身是也。二、以光益,放光是也。三、以声益,说法是也。四、以通益,现神足是也。惟阿弥陀,四益之外,更加之以名接物,以其有本时所发誓愿故也。余之四接,其摄机也狭。惟以名接物,其摄机也广。既弥陀以名而接物,故众生得以耳闻而口诵。岂惟一称嘉号,而万德齐彰。且又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除罪证道,不可思议。其善根功德,岂小小哉。
幽溪大师:《阿弥陀经圆中钞》
[说明]
幽溪大师:又名传灯,号无尽,俗姓叶。明朝万历、天启间人。住幽溪高明寺,立天台祖庭,被誉为“中兴天台”者,同时修学净土。著述甚丰。
[参考译文]
大凡诸佛应身接物,有四种利益,第一,以形体利益众生,比如示现庄严色相。第二,以佛光利益众生,诸如放光。第三,以音声利益众生,诸如讲经说法。第四,以神通利益众生,诸如示现种种神通。唯有阿弥陀佛,在这四种利益方式之外,更加上以名号接引众生。以名号饶益众生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时所发的大愿之一。上述四种利益众生的方式,摄护面较狭,唯有以名号饶益众生的方式摄护面广大。既然阿弥陀佛以名号接引众生,所以,众生能够耳闻阿弥陀佛并口诵阿弥陀佛。不但一称佛号,阿弥陀佛的万德即刻一齐彰现;而且佛的无边圣德,延揽渗入众生的八识心田,永远作为佛种,除灭罪障,悟证佛道。其功效不可以用思维去计度,不可以以语言来议论。念佛所导致的善根功德,不可小视!
————————————
念佛同于吃蜜
这个阿弥陀佛名号乃是万德所成的。如蜜蜂采集了多种鲜花,酿成了蜜。我们吃的是蜜,不要直截吃花粉。我们念佛,同于吃蜜。这是佛采百花之精而成的蜜,我们食蜜即是吃了百花之精,佛的名号就是蜜,这是万德庄严圆满的果实。佛成了佛了,成就了名号,所以这个名号就具有万德。你念这个名字,就召来名号中的万德。
黄念祖老居士:《净土资粮》
————————————
佛菩萨呼引众生上大愿船
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观此,则是佛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由得出,故自以誓愿威力,招诱人生净土。如舟人招诱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得生。
盖佛不可以凡人比。凡人不为势利不与人交,非有益于己不与人交,此所以为凡人也。贤人君子已不如此,况于佛乎。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沈于苦海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此所以为佛也。
经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尽者,可谓极矣。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则身随去。心念欲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然。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身坏时,唯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参考译文]
《净土传》说: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在这个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众生如果愿意前往,没有一个不能到达西方净土的。倘若信心坚固,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犯有罪恶,也都能够蒙佛力加持,得以往生。如此看来,这其实是佛菩萨悯念众生长劫沉沦生死苦海,没有办法出离,所以才以已成就弘大誓愿之威力,招呼苦难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恰如撑船人招诱苦难中的行人登船,并运送到幸福彼岸去。就怕人不信此事,则无法上西方大愿之船。若对此有充足信心、切愿往生,虽然有罪业,也都能得以往生。
其原因在于,佛的心量、慈悲与威力,绝不可以和凡夫同日而语。凡人不为势利则不与人交往,若非有利于自己则不与他人交往。这正是凡夫是凡夫的原因(我执、我痴)。世上的道德君子尚且能够不至于这样,何况是佛呢?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具大威力不足为佛啊!正是由于慈悲,所以看见众生沉沦苦海而生济度之心;正是由于有大威力,所以能够使济度众生的伟大心愿成为济度众生的事实功德。这就是佛之所以称为佛的因缘。
经书说: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但不能治生命停息的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但不能度没有信根的众生。以没有信根比喻佛法修行生命的停息,是十分贴切的比喻。其实,信心者,乃一念而已。若人在生时,心念欲行欲停,则身体必然会随着行动与停止。但是,在生时,毕竟还是有身不由己,想去却不能去的情况。而临终时刻,神识已经不再受身体的制约,只是一念而已。一念想去,则即可到去。所以,临终一念系于净土,则必然往生净土。况且,还有佛菩萨接引众生之本愿摄持呢?
————————————
念佛是从果觉上起修
凡夫念佛,即是从佛的果觉上起始修行。譬如从开荒、除草、选种、播种、选苗、除病虫害、收割、脱粒、磨粉然后蒸成了馒头,这就是譬喻佛在无量劫中,勤修六度万行,处处为众生舍身流血等等,无量功德圆满。成就了万德洪名,这是四十八愿的结晶,也都是佛的果实。我们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馒头。馒头已蒸好,留给我们去做的只是吃,佛号已成实,我们享受现成,我们只须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实。所以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可见信愿持名之法,真实是第一方便、无上了义,和最极圆顿了。
黄念祖老居士:《净土资粮》
--------------------------------------------------------------------------------
3、信因
信愿持名,得生净土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参考译文]
信因的含义是:深信散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犹为最终成就佛道的金刚种子。何况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哪有不往生西方净土的道理呢?这就叫作信因。
————————————
此间念佛,西方生莲
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
或者又疑之云:有修行精进,临终之时,佛与菩萨来迎。且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乌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无量境界。岂不自然哉?况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
王日休居士:《龙舒净土文》节选
[参考译文]
有人怀疑说:“人在这个世界念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为何便生出莲花一朵呢?”我告诉他说:“这个道理并不难明白。譬如大明镜,凡是有物到来便显现影像。大明镜何尝有心呢?只是由于镜子明亮,自然可以现物而已。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在大明镜中睹见其面像。所以,在这世界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自然生出莲花一朵。这是不容置疑的。”
又有人怀疑说:“精进修行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菩萨众前来接引;而十方世界有无量无数的众生精进修行,佛菩萨怎么能够尽知他们的命终之期而前往接引呢?”回答:“这是自然而然的。譬如天上有一轮太阳,普照无量无数的境界,世间的无数众生皆同时得其和煦温暖,岂不是自然如此吗?何况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大威神力,远远超过世间人可以理解的日月普照呢?”
————————————
深信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的灵感
佛教的基本原则,就是深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时还须深信佛菩萨的灵感!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的灵感道理,虽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彻底相信的却不多。这所谓信,不是口头说说的信,是要内心切切实实去信的呀!这很容易明白的道理,若要切切实实地去信,却不容易啊!
我以为无论如何,必须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的道理,才有做佛教徒的资格!须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又须知我们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一举一动,以至起心动念,诸佛菩萨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个人若能这样十分决定地信著,他的品行道德,自然会一天比一天地高起来!
《弘一大师开示录》
————————————
一信之后,更不怀疑
以信心一法,为入道要门也。昔王仲回问于杨无为曰,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杨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杨梦仲回致谢,谓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净土矣。杨后见仲回之子,问及仲回去时光景,及去之时节,正杨得梦之日。噫,信之时义大矣哉。
《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具备信心这一点,是进入学佛修道之门的关键。过去王仲回问杨无为说:“念佛如何才能做到不间断而往生呢?” 杨无为答道:“一旦确信之后,更不再有丝毫怀疑。” 王仲回欣然而去。不久,杨无为梦见王仲回致谢说:“因承蒙您的指示,得到大利益,我如今已往生净土了。”后来,杨无为碰到王仲回的儿子,问起王仲回往生的状况。得知于王仲回往生的日子,恰好是杨无为梦到王仲回前来道谢那天。哎呀!信的深刻含义太不可思议了。
--------------------------------------------------------------------------------
4、信果
净土庄严,皆从念佛三昧出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参考译文]
信果的含义是:深信西方净土之中,众多上善人聚会一处,这些都是依念佛三昧而得以成就的。犹如种瓜必得瓜,种豆必得豆;又如同影子必然紧随人身体,回响一定是响应声音。依因感果,果不离因。深切念佛之因,必得往生净土之果,决定功不唐捐。这样决定相信,就叫做“信果”。
————————————
一经往生,决定成佛
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参考译文]
所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都能圆证三不退转(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都能具足金色三十二相,都能一生决定成佛。希望到何方佛刹作佛,便能到何方佛刹作佛,没有不能如愿以偿的。至于何时成佛,则取决于往生者修行的精进程度。因为都能不退转的长期用功修行,当然一定最终成就佛果。绝对不会违失一切往生者成佛的本愿。阿难,由于这些不可思议的真实利益,所以十方无边世界的无数诸佛,都共同称赞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
————————————
念佛灭障,超生净土
有诸菩萨,自言谤大般若,堕恶道,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淨土。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
[参考译文]
有诸多菩萨,自己亲口诽谤大般若,堕落在恶道中,经历无量劫。虽然修持其他法门,不能除灭往昔的罪业。后来遇到善知识,劝以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才得以除灭往昔的业障,超生西方净土。
————————————
以唯心净因,育唯心净果
夫梅檀不过世间木耳,烧则成灰,雕则成像,岂非随心所作乎?既成像矣,朝夕礼拜瞻对,朝夕在心目中。心外无佛,岂非即心而是乎?若知所雕佛像,的的心作心是;则知极乐弥陀,亦的的心作心是也。若知极乐弥陀,心作心是,则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亦的的心作心是也。若知一切诸佛心作心是,则知一切净土,亦的的心作心是也。以唯心净因,育唯心净果;无生而生,生即无生。操此券而犹堕疑城,断不可得。悟此决而犹谓净土法门不至圆顿,尤不可得矣。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
[参考译文]
梅檀不过是一种生长在世间的树木。遇到火烧则成灰烬,被人雕刻则成佛像。梅檀成灰成像岂不是随心而造作的吗(“心作”)?梅檀木既已雕成佛像,信众早晚礼拜瞻仰,佛像便早晚映现在信众的心目中,心外无佛像,这岂不是心即是佛像吗(“心是”)?倘若知道所雕刻的佛像,的确心作心是,那么就可以明了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也的确心作心是。倘若知道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心作心是,那么就可以明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的确心作心是。倘若知道一切诸佛心作心是,那么就可以明了一切净土也的确心作心是。以唯心的净因,培育唯心的净果;于本无来去中而显现往生,往生即是本来无生。真能明了秉持这往生西方的甚深义,却还存这种样那种的怀疑(或翻译为:却因为怀疑生到了西方的边地疑城?),这是决定不可能的事情。若真体解到这个往生的要决,却还说净土法门不至圆至顿,这也是不可能的。
念佛求人天福报,第三世堕落
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阐提①、旃陀罗②辈,仅差一步耳!
截流大师:《净土警语》
[注释]
①阐提:断善根无信仰的人。②旃陀罗:以屠杀为业的人。
[参考译文]
如果没有真切的正信,虽则念佛、持斋、放生、修福,都只算是世间的善人。来世富贵享福。而在享福时,必定造业;既造恶业,必堕落恶道、受恶报。用正眼看来,没有真信而念佛修善的人,与那些阐提与旃陀罗所受的果报相比,只是在时间上稍缓一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