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2 04:04:43
第七卷
《大乘起信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页,「丙三、解释分」。
基本上我们学习世间的学问跟研究佛法的教义,是有很大的差别。世间的学问,它是一种学术上的研究,透过这样的研究,在我们内心会产生知识,但是这样的知识对我们内心的烦恼跟罪业,不能产生解脱的力量。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累积很多很多世间的知识,但是我们的烦恼依旧、罪业依旧,因为它的方向是向外追求。而佛法的教义呢,它能够引生我们向内的观照,所以他内心当中有一种解脱烦恼跟罪业的力量,所以佛法在所有的学问当中,它不共世间法的地方,是有一种「乘」的功德,所谓「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也就是这个佛法的义理到你心中,它能够运载你这一念烦恼跟罪业的心,趋向于清净、安乐的彼岸,它有这种力量。这种力量、这个乘的功德,在经论当中的方法是有所差别的。本论讲到大乘的功德要起动,就要依止三大的义理──体大、相大、用大。这个体、相、用三大的修学,我们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种观照力,就是观照我们这一念心它的本性是具足体大跟相大。体大就是所谓的「真如平等,无增减故」;相大就是「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观察我们这一念虚妄的分别心,它的本性是清净,本性是具足功德。从这样的观照在本论当中,透过真理的观照,就发起三心,所谓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三种心。就是我们从过去虚妄颠倒的心识,透过体相的观照,你内心当中开始对无上菩提产生真正的发心,也就是说你内心当中从现在开始,真实的安住大乘种姓,就是透过观照产生真正发心。由观照的发心,产生所谓的行动,修学五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跟止观,发动我们身口意这些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行动,把大乘的用大全部的发挥出来。所以本论的修学是从内心的观照产生发心,由发心带动整个六波罗蜜的修学,这样子我们的生命就是正确而不颠倒的安住在大乘的功德,也就慢慢地趋向于离苦得乐的成佛之道,这就是《大乘起信论》的整个修学法要。当然我们今天要对内心产生观照,就必须要先对它了解,你一定要有了解,依教起观,一定要有一些教义的基础,才能够观照。所以我们在前面的「利益分」,简要的把一心所具足的三大表达出来;「解释分」以后,再详细的把内心的相貌作一个解释。
丙三、解释分丁一、结前起后
这当中分二科,先看「结前起后」,就是一方面结束前文,一方面生起后文。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前面我们是把大乘的功德作一个纲要的说明,就是大乘修学的重点在心;这个心不是修妄想心,而是修真实心。甚么是真实心?就是体、相、用三大,观察我们这一念心具足体、相、用三大,我们的心就产生真实心,我们的心就是安住大乘,这是「立义分」的大意。以下就把这样的心作详细的说明。前面的「立义分」是偏重在清净的功德缘起,所谓的还灭门;「解释分」当中,就广泛详细的说明流转跟还灭二种因缘。当然我们对于整个流转的因缘跟还灭因缘,你了解更透彻,你观照的力量就会加强。
丁二、标列正解戊一、标列
这个地方先「标列」「解释分」的章目,再「正」式「解」释。先标示出它的章目,就是「解释分」有哪些的重点:
解释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这「三」科,前面二科是因地的修学,所谓的观照力;第三科是一个功德相貌,观照以后有什么样的功德出现。第一段是「显示正义」:「正义」是发明整个大乘佛法的要义,也就是发明生命的真相,包括凡夫的流转门,也包括圣人的还灭门,在这一段当中都会详细的说明。第二段是「对治邪执」:是说凡夫在流转当中的问题,为什么凡夫会一次一次流转?就是我们凡夫有这种邪,这个邪就是颠倒的执取。这个地方,所对治的有二种:第一个是凡夫的我执,第二个是二乘的法执。这一段会把凡夫的我执跟二乘的法执的相貌,乃至对治的方法一一的说明,说明凡夫流转跟二乘功德为什么不圆满的因素。「显示正义」跟「对治邪执」这二个,就是要引生我们一种观照;观照以后,第三个产生功德,「分别发趣道相」。什么叫做「分别发趣道相」?这个「发趣」就是发心趣向无上菩提的圣道。发心趣向无上菩提,简单讲就是真正发心,发起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三心有浅深的不同,我们必须把它作一个分别,本论当中把我们从凡夫到成佛的发心,分成三种发心:所谓的信成就发心,刚开始从仰信真如而真正发心;第二个是解行发心;第三个是证发心:信、解行、证三种的发心。这个发心是透过前面的「显示正义」跟「对治邪执」所产生的一种功德。这是先标出「解释分」的章目,是我们所要达成的因地修学跟果地的功德相貌。
戊二、正解
己一、显示正义
庚一、总标二门
以下正式的分别这三章的内涵,「己一、显示正义」,先把大乘佛法的因缘观表达出来,这当中有三科,先看「庚一、总标二门」,我们看第十六页: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首先我们先解释大乘佛法的要义。当然佛法不是学术,它是一个宗教,宗教要使令众生离苦得乐,就必须要掌握我们的心,心是整个痛苦、快乐的一个主要根源。
庚二、各释二门辛一、释心真如门壬一、释心真如相癸一、正诠显法体子一、借言诠法
前面是一个总说,这以下「各」别把真如跟生灭「二门」的相貌作一个解释,这当中先讲「心真如门」,「真如门」先讲它的「相」貌,相貌当中分二科,第一科「正诠显法体」,先把真如的法体表达出来。表达法体有二部分:第一个是「借言诠法」,这个「借言诠法」就是依言真如,依止名字言说所安立的真如。第二个是「显法离言」,讲离言真如,就是圣人所证入的真如;前面是靠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如。我们先看依言真如: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这个地方是把所有的大乘经论,有关真如的表达方式作一个总说。「真如」是我们的归依处,也等于是所有大乘学者所归依的一个家。这个家是一个什么相貌呢?先作一个总说,「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真如」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包括整个十法界染净的因果,在整个十法界染净因果当中,它是一个「总相」的「法门体」。说这个十法界的出现,是因为众生各式各样不同的业力,有些人现出三恶道的果报,有些人现出人天的果报,有些人现出二乘的涅槃,有些人现出万德庄严;而这些差别的果报,都是依止一个基本的总相,那就是真如。就像大海当中有很多的波浪,但是波浪的本性都是湿性;所以这个真如是整个十法界所依止的一个共同的总相,一个无差别的体性。这是从空间上来说明。从时间上来说,「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从时间上来说它是不生。蕅益大师说:什么叫不生?「过去无始,谓之不生」,没有开始;什么叫不灭?「未来无终」,它也没有一个结束,所以叫不灭。这是从时间上来说明。这个地方,是简别我们凡夫的心念是有生灭的,譬如说:我们现在明了的心,到了佛堂生起一个「我要拜佛」的念头;生起以后,可能我们拜佛拜了五分钟,生住相续;慢慢慢慢,拜佛的因缘结束了,就产生变化,生住异灭;然后拜佛念头消失了,你又去做其他的事,到了书桌上看书。这个拜佛的念头生起以后,它消灭了;消灭以后,又生起一个看书的念头,开始观照。从经典当中的启发,观照生命有一些差别的因缘,有流转的因缘。凡夫为什么流转,圣人为什么还灭,这个问题在哪里?彻底的去观察生命的真相。就是我们凡夫的心念它是生起消灭,生起另外一个念头又消灭,又生起一个念头又消灭;就像那个大海一样,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但是这个波浪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起恶念,有时候起恶念又起善念,就是有各式各样无量无边的心念的累积,构成我们一个生灭门。但是这个真如门它不是,真如门它是不生也不灭。你起善念它的本性是如,你起恶念它的本性也是如,一如无二如,所以它在时间上是不生也不灭,空间上是整个十法界共同的依止处,在时间上它是没有生灭相。这个时空,我们从这二个角度就知道:这真如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也知道一个消息。这是一个总说,以下是别释。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忘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这句话非常重要,这句话将整个《大乘起信论》「解释分」后面的重点──杂染的生起因缘,还有清净法的生起因缘,等于是作一个总标。那这一段的论文,我们分二段:先说迷真起妄,「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这叫迷真起妄,流转门;第二个是讲返妄归真,「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这叫返妄归真,还灭门。
这一段我们解释一下。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把心带回家。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可以修所谓的空观,观察我们这一念心,当你一观察这一念心,你一照以后,你发觉你这一念心错综复杂,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起恶念;但是这些善恶的念头都是因缘所生法,你把这个因缘所生法的相貌拨开来以后,你看到你内心清净光明的本性,是不生也不灭,它没有流动的变化相。没有流动的变化相,那我们这些生命的变化是从哪里来的?这些个别的因缘是怎么来的?说一切的诸法有很多的差别,你的相貌跟我的相貌不同,我的思想根你的思想也不同:这些差别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它是由因缘而生的。什么因缘呢?就是「妄念」。这个「妄」,本论的意思就是迷真取妄,就是不称合真如本性的所有念头都是妄念。只要这个心念不是从我空、法空的真理发动的,以自我意识发动的,都叫做「妄念」。不管你今天起了多大的善念,只要以自我意识为根本的都是妄念,这个妄念当然是生灭相。妄念为什么会产生「差别」的果报、差别的境界?这当中有二个差别的因缘:第一个是妄念产生的业力,第二个是妄念产生的分别。我们作一个解释。就是我们这个妄念:有时候是起善念,布施、持戒、忍辱的善念,这个妄念就会推动身口去积集善业,就出现安乐尊贵的人天果报;有时候是起恶念,恶念就会去创造杀盗淫妄的罪业,招感卑贱痛苦的三涂果报。就是妄念会产生善恶的业力,所以果报就有差别了,这是第一层的差别,由业力的差别所显现的这些痛苦、快乐的相貌。第二个是妄念产生的分别,就是我们的分别心。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这些果报的时候,我们心中有各式各样的情绪跟思想,对这个境界就安立了很多的名言,这个时候这个境界就产生变化。譬如说:我们是一个僧团,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菜、睡同样的寮房,表示我们过去有共业。就是我们过去在某一个时空当中,我们同时都起了某一个妄念;虽然这个妄念不是依止我空、法空,但可也是善业,所以才能够出家。这个妄念,我打的妄想跟你的妄想都很接近,都是归依三宝,在三宝当中积集善业;所以这个妄念成熟了,表现出来,我们今天受用僧团的种种依正庄严。这些境界就是这样出现的,就是由这个妄念创造一个业力,由这个业力招感这个果报。这个果报大家很接近,表示我们过去最初那个妄念很相似。虽然我们吃同样的饭菜、穿同样的衣服,但是每一个人的痛苦、快乐感受还是有所不同,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名言不同。有些人少欲知足,他遇到环境安立比较好的名言,这个人容易得到快乐,他只要有一点小小的环境,他就能够产生乐受,他心中的名言,都是安立好的名言,比较厚道。有些人欲望比较重,他跟境界相接触的时候,都是安立比较尖酸刻薄的名言,所以这个人很难得到快乐,他快乐的范围非常窄。要很特殊很特殊的因缘出现,他偶尔才有个乐受,而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痛苦,因为他心中的分别有问题,就是安立的名言太过刻薄。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受用同样的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就跟你当下的情绪、思想、分别的名言有关系。所以说世间上的果报、为什么会有不同呢?简单的说就是「妄念」,由妄念产生不同的业力,也由妄念去受用这个果报,而产生不同的分别,所以这个世间就是这样的出现。
什么时候这个境界会消失呢?「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当你这个妄念的力量、势力消失掉了,当然消失,有可能是自然的消失,这个业力释放完毕了自然消失,或者是对治而消失。这个妄念消失了以后,这些差别的果报就消失掉了。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多的释提桓因,其中有一个释提桓因,他天界的果报即将要结束,身为一个天当然他有神通,他知道他来生的果报要做一只猪,生长在一个农夫家里面的一只猪,他非常恐怖。这个果报即将出现,他为了寻求一个解脱之道,就升到大梵天,向三界的大梵天作一个祈求说:大梵天!你有大威德,我天的果报即将结束,你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解脱这样的痛苦,从猪的果报解脱出来?大梵天说:我没有办法,我没有这样的法门来扭转你的业力。大梵天说:人世间有释迦牟尼佛出世,他演说真理,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你应该向佛陀去祈求。这个时候释提桓因听到这句话很欢喜,就变现一个年轻人的果报,来到佛陀的精舍。来到佛陀精舍的时候,他那个时候业力即将结束了,他看到佛陀以后,很真诚的归依佛陀,就至诚的拜下去。拜下去的时候,还没起来就就死掉了。唯识学上说:这个果报有内因力跟外缘力。他死掉以后,因为归依的心很强,他能归依的心强,一个人遇到痛苦现前的时候,他对三宝归依的心非常的坚定、强烈,所以业强;第二个他的外缘力也殊胜,他所归依的是真实的佛陀。像我们只能够拜佛像,他真实的拜到佛的真身,所以他拜下去以后,产生很大的善业。这个时候他投胎到猪的胎中,这只母猪本来是怀六个小胎儿,在释提桓因拜下去的时候,突然间这只猪就像发疯一样,在猪舍里面到处乱窜、发狂,就把女主人一个很漂亮的瓦器打破了。这个女主人一生气,拿起棒子就打这只母猪,就把释提桓因那个胎儿打流产了。释提桓因投胎没有多久,他又死掉以后,又变成一个当下的释提桓因,又回到释提桓因的本位去了。
这个生命的因缘,佛法怎么解释?我们作一个说明。说是「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释提桓因他过去有一个妄念、有一个善念。他把这个善念付诸行动以后,造了善业,变成释提桓因,释提桓因的果报是由这个妄念的善业力量资持,他就一直受用这个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妄念,它是生灭的,生灭门有生有灭。有一天,他这个妄念的善业力量释放完毕的时候,他要堕落到猪;这个时候他因为归依佛陀,又创造一个善的妄念,就又做一个释提桓因。肯定来说,他第二次的释提桓因跟第一次释提桓因的正报、依报应该有一些不同;没有二个妄念,是完全相同。当然大方向相同,但是差别会不同。也就是说,生命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它是由很多很多无穷尽的波浪而累积起来;所以我们的生命不是一条直线,是由无量无边的点所构成。就是你一个妄念得一个果报;这个果报结束以后,又另外一个强大的妄念,又得一个果报;这个妄念又结束的时候,又产生一个果报:这就为什么我们在整个生灭当中,这个个体生命不断的变化。因为我们打各式各样的妄想,所以我们生命的相貌也就各式各样。「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当我们这个妄念消失以后,这个境界就消失了,期待下一个妄念的出现。这个就是讲到凡夫的生灭门,刚开始所谓的迷真起妄,最后从妄里面又消失掉。这个地方在后面的修大乘止观,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马鸣菩萨在发挥流转门跟还灭门,他的根本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这句话──「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那怎么办呢?「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对某一个环境感到不满、对某一个人感到不满,重点不是你去改变外在的环境或人事;因为这个环境跟人事是由妄念而变现,它的根源是你内心的妄念而出现。所以你的重点在「若离妄念」,你要透过你的忏悔、修观的对治,这个妄念消失了以后,这个境界就自然消失掉,它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古德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这个罪是由你最初一念妄念的活动才产生的,这个身体是不能造罪的,嘴巴也不能造罪,它只是个工具,真正造罪的老板是心。所以这个牛车的车子不能主动跑,是透过牛在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灭罪之道,就是消灭这个恶念的相续。蕅益大师说:我们经过一段的修学以后,要怎么样判断我们修行是不是有进步?你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拜忏、修止观、持戒,就是说我们的心念改变,我们过去欲望的心念淡薄了。所谓的淡薄不是说我不敢去做,因为有这个罪业靠持戒的强压,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你很真实的观察到妄念的过失而放下。当你的心念对于五欲的执取减少了,对三宝的归依加强了,表示你这个人修行进步了,也表示你的生命有一个决定性的变化。所以这个地方的生灭门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