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2 04:04:15
第三一卷
《大乘起信论》,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九页,「寅三、拣成不成」。
本论的修学宗旨,在前面的〈序分〉当中讲到,说是「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也就是说本论的修学,主要的就是要成就我们大乘的因果。从果地来说,本论所强调的功德,就是菩提心。因为大乘佛法的种种自利利他的妙用,都是依止菩提心才能够生起。所以我们整个追求的目标,就是把凡夫的心转成一种清净的菩提心。菩提心的修学次第有三个: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这是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所要追求的目标,这是大乘果地的功德。这样的菩提心应该怎么生起呢?我们必须要积集大乘的因地。这个因地,基本上就是要成就大乘种姓。大乘种姓的修学,在前面的「解释分」讲到,主要就是内在的一种观照力。这个观照力,马鸣菩萨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照,产生三个不同的种姓。第一个观照,就是对善恶业力的观照。也就是说当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跟生命接触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业力:如果我们依止善业的造作,就招感了人天安乐的果报;假设我们依止的是罪业的造作,就招感刀山油锅的三恶道痛苦果报。依止这个善恶业果的思想,我们就产生一种增上的惭愧心。这个增上惭愧生起的时候,我们就说你已经安住了人天的种姓。也就是说我们今生的生命,将会趣向于人天,出现种种的财富、种种的眷属、种种美好的名声,种种安乐的果报,这就是由增上的惭愧心所引生的一种人天的果报,这样子叫做人天种姓。第二个观照,是从一种有为无为的观照。就是我们内心对生命接触的时候,我们发觉这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败坏、生灭变化的,所以这个无常本身,就是一种不安稳性,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从这个无常流动当中,就说明了整个有为诸法,包括三恶道的痛苦、也包括人天的暂时安乐,通通都是痛苦的。这样人生的归依处是什么呢?就是一种无为的涅槃寂静,所以整个无常观所带动的思考,就是所谓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会使令我们厌恶这种有为的无常败坏之法,好乐这种不生不灭的涅槃寂静。这样的心生起,我们就说你已经成就了二乘的种姓,发起了出离心。当然出离心的生起,就带动我们生命会趣向于偏空的涅槃,这是第二层的观照。第三层的观照,就是马鸣菩萨所强调的。就是前面的二个观照,包括业果的观照,也包括有为、无为观照,基本上都是心外求法,是向外的观照;本论观照所强调的是一种向内的观照,就是我们观察生命,你应该是「莫向外求」,你应该回光返照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我们一念的心性的活动有二个选择:第一个,我们随顺有所得的妄想,这样就招感种种的痛苦果报。总相来说,痛苦就是无常败坏的痛苦;从别相来说,就是刀山油锅的三恶道的痛苦:这都是由一念的无明妄想所变现。第二个选择,我们一念心的活动,可以随顺无所得的真如,这样我们会产生种种的依报、正报的功德庄严,远离种种的痛苦而得到究竟的安乐,所以说我们在观察一心二门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明的过失跟真如的功德。接下来马鸣菩萨引导我们应该观察这三大的道理,所谓的体大、相大、用大。从这体、相、用三大的观察,我们得知其实我们一念心虽然具足了无明妄想,也具足了真如本性,而重点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妄想是一种虚妄的影像,真如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所以从这样的观察,我们就开始「弃生灭,守真常」,远离妄想、安住真如,这个时候就是成就了大乘种姓,依止「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理解,我们就能够发起菩提心。这样观照所发的菩提心,马鸣菩萨说这叫利根人「根利遮轻」,就是这个大乘善根特别强,无始的妄想也特别轻薄,他就能够从一心、二门、三大的观照,直接生起所谓信成就发心的大乘正定聚。但是我们一般的末法众生,我们虽然在观照的时候,也相信真如的功德不可思议,也相信无明的种种过失,但是一时半刻要远离无明妄想,有困难。就是我们的善根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跟罪业的遮障,障碍我们趋向真如,所以我们在观照之余,要加强我们的行动力,就是所谓的「修行信心分」。要透过五门的修学,来加以破恶生善,帮助我们内在的观照。这五门当中,前面的四门,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四门主要是破障,破除我们内心的贪爱跟瞋恚的烦恼,安住在忍辱、精进的力量当中。前面的破障是一个前方便,是道前基础。其实在这五门当中的正修,就是止观。止观门是真实能够使令我们返妄归真,止观当中,我们这一科讲到的是修止。这个「止」,我们上堂课讲过。这个大乘止观的止,它的基本定义,什么叫修止呢?就是「止息一切的境界相」,这叫做修止。这个「止息一切境界相」,在本论当中提出了二个方法:第一个,我们应该止息外在的境界相。就是你修止的时候,要远离气息,远离这种形色、远离种种的地水火风、远离见闻觉知,就是说外在的境界相,都必须要远离。这个远离的方法,法藏大师解释说:就是观察这些外在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现,是如梦如幻的。既然它是虚妄相,我们自然是应该远离,所以它第一层的远离,是远离这种如梦如幻的外在境界。第二层远离,是远离我们内心的境界相,就是我在那个地方打坐,我也没跟外在的境界接触,但是我内心的名言妄想,它创造很多很多的境界,这样子也应该远离。那怎么远离呢?本论说你应该观察「一切诸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就是这一切法,它本身是没有生灭的,所谓的生灭是一种因缘的生灭,从本性来观察,它是念念不生、念念不灭,这样我们就能够远离内在的妄想。当我们能够远离外在的境界,又远离内心的妄想,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就真实的把心带回家,就从这种生灭有所得的妄想,安住在清净光明的一心真如,这个地方就叫修止。这个地方有些人就疑惑说:这样大乘的止跟小乘的空观有什么差别?小乘的学者当然也修空观,不过小乘空性的安立,是一种灭色取空,他远离一切的有为诸法,另外找一个空,所以他有为跟无为是对立的。这样子他这个空性的安立,基本上是一种心外求法,在远离一念的心性之外安立一个空相,所以他这个空基本上不能生起种种的妙用,当然也不可能发菩提心。大乘佛法的空性,他的安立在前面的论点上说:修习这真如三昧的一个根本思想,你应该观察「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就是说这一切境界的差别是由妄念生起,怎么远离妄念呢?你应该观察「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言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就是你应该远离一切外在的境界,远离内心的名言,然后「唯是一心」。所以大乘的空观,他内心当中的现前一念明了心性,它是没有消灭的,所以他随时可以从空出假,广度众生。小乘的空性,他没有依止一心,他是远离这个身心世界,去找一个空相的真理,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这整个生命的现象就全部消失掉;他没有说是观一切法空,然后安住一心,没有这样的思考,这个是我们感到遗憾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把小乘的空观跟大乘的真如三昧(真如三昧它的止息妄想,是随时可以生起妙用的。)加以简别。
寅三、拣成不成
前面是讲到我们修习大乘种姓的一个方便,就是修习真如三昧;这个地方就正式说明我们在修习真如三昧的时候,有的因缘可以,有的人可以成功,有些人不成功,这一个差别的因缘,我们作一个说明。这当中有二段,先说明这个成功的因缘: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前面的修止,它的方便应该要住于静处,端坐正意。就是我们刚开始修真如三昧的时候,你应该要在佛堂修,你应该观察:一切的外境是如梦如幻,一切的妄想也是本自念念不生、本自念念不灭,这个时候远离了外境,远离了内心的妄想,安住在无住的真如。但是我们一个凡夫众生,我们有很多很多的人事因缘必须要面对,我们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在佛堂当中,所以「若从坐起」,从现实的生活,我们迟早会从佛堂出来。出来,就会跟这外在的境界接触,也可能是顺境、也可能是不如意的逆境。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在顺逆境界的刺激之下,我们应该「常念方便,随顺观察」。就是说我们在历缘对境的时候,跟静中修有所不同。因为静中修,你的心完全可以作主,它干扰的因缘少,所以你内心当中,就直接扣着所谓的无住法门,你看到任何的境界、你想到的任何的事情,就以无住法门来破除。但是当你离开佛堂以后,这个人事的复杂度,那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所以我们有时后对于这个无住的真如法门,会忘失正念。但是「忘失正念」,因为你有顺逆的刺激,你的心就会躁动,躁动的时候就会起动我们「止」的力量。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继续的「常念」修习真如三昧「方便,随顺」这样的一个方便去「观察」,「观察」这一切外在的顺境、逆境,都是我们心中的业力所变现,一种如梦如幻的影像,它不真实,乃至于我们内心所带动的妄想,也是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从本性的观察,都是毕竟空的,这时候我们就能够从这种妄想当中跳脱出来。「久习淳熟,其心得住。」我们一般人的心是安住在妄想,但是我们也说过妄想是一种虚妄相,当我们不断这样的如实观照以后,这个妄想的力量就像乌云一样,这太阳一照,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这个时候我们真如的清净本性现前,我们就从本性当中真实的安住,慢慢安住了。「以心住故,渐渐猛利。」一个人他在真如一安住以后,修行就跟以前不一样了。我们以前在无明妄想中打转,总是觉得修行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能够在真如中安住,乃至于少分的安住,你修行的那个真如力量就慢慢的猛利,慢慢就远离无明妄想,开始随顺真如三昧。这样有什么功德呢?「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我们经常修习真如三昧的人,从破恶的角度,他能够深深的去消灭烦恼。这个烦恼,有贪欲、瞋恚、高慢心、嫉妒心等很多很多的烦恼。但是这个烦恼,它有一个共同的依止处,就是依止妄想。我们今天真如三昧,是直接从烦恼妄想的根本去破除,烦恼的根被你破坏了,烦恼就没有办法活动,就算有也是非常的轻薄,所以它能够从内心的深处,把这个烦恼的根慢慢的斩断。从生善的角度,能够引生我们大乘的信心。诸位很多人都受过菩萨戒,当然你也应该知道得菩萨戒戒体的因素,就是你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主要因素,就是成就大乘种姓,也就是说你内心能够从妄想当中解脱出来,看到的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看到的这个本来面目以后,你再发这个菩提心,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才能够发菩提心。如果我们内心当中,还是活在一种以自我意识、这种个人有所得的妄想当中,你说断烦恼、修法门、度众生、成佛道,你会觉得这四件事跟你的距离非常遥远,有很大段距离。但是如果你能够把心带回家,从这些如梦如幻的、有所得的妄想跳脱出来以后,你再去思惟这件事,断如梦如幻的烦恼、修如梦如幻的法门、度化如梦如幻的众生,这是因地,成就如梦如幻的万德庄严,你会发觉这件事情,不是我们以前所想的那么困难,就是你大乘的信心增长了。这样子你就能够真实的从内心的深处发起你的菩提心,这就是你的信心增长,你对于成佛之道充满了信心,你觉得每一个众生总有一天可以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这件事情做得到,只要我们肯努力的话。这样你就能够在大乘的功德当中,成就不退转。这个就是我们讲真如三昧的因相跟果相的修学。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众生,他一修学的时候就非常的顺利,这部车子就直接开到了宝所;但是有些人就没那么幸运,这当中有些障碍。我们看第二段,这个失败的原因:
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同样的人,在接受所谓的真如三昧这样的清净教授以后,他如实的修学,他不能成功,这当中提出了六个因素产生障碍。第一个就是「疑惑」。真如三昧它观修的重点是真如,而对真如理产生犹豫不决,这种人多数来说就是世智辩聪。就是说我们在观修业果,或者观修小乘的空性,基本上都是一个思议境,能够用我们平常的名言、概念去推论;但是真如三昧这种意境,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意境,不住有为、不住无为,以无住为住这样的一个意境,是一种不思议境。不思议境你要用思想去推论,你就越离越远,当然就产生疑惑了。所以这个地方疑惑的因素就在这里,就是你还是用你的老毛病,你依止妄想在活动,当然这样就是心外求法,跟真如的距离就愈来愈远。第二个「不信」。
丑二、明证相
前面是一个因地的修学;这个地方是说明真如果地的相貌。就是说怎么知道修这个真如三昧成功了呢?它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复次,依如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根据马鸣菩萨真如「三昧」的修学,止息一切的虚妄相,把心带回家,这样你内心当中会出现一个相貌,就是你能够如实的了「知法界一相」,这是你修真如三昧的功能出现的判定标准。什么是「法界一相」呢?「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不二,即名一行三昧。」我们过去的思考是一种对立的思考──善恶的对立、空有的对立,当然这样的思考从对治的角度也是有需要,但是这不是我们大乘的根本法门。大乘的根本是一个平等法门,就是说虽然诸佛的功德庄严是由种种的妙用,众生有种种的惑业苦,但是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从他的本性观察,这个「众生」跟「诸佛」,他是「平等不二」的,这个就是平等的法门、不二法门,这个「平等」法门又叫做「一行三昧」。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注解说:这个「法界一相」,是约着他所证的功德来说;「一行三昧」是约着他能证的这个心识,他能证的心识就「一行三昧」,这「一行」就直接了当「正直舍方便,但修无上道」,直接的趣入真如,叫做「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因地的修学,「法界一相」是果地的功德。这样的「法界一相」生起的时候,你就有能力发菩提心。我们前面也说过,这个菩提心不是嘴巴讲一讲:「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是你能够真实的体验到「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产生一个坚定的信解力,而发起你要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意乐,这样才讲所谓的信成就发心,这就是我们修真如三昧的一个判定标准,你法界一相的功德是不是生起。这一段在赞叹真如三昧的一个力量。「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真如三昧」的一个特点,它是一切的有为「三昧」的「根本」,一切有相三昧都是以真如三昧为根本。如果你能够修持真如三昧,,你要修习这些方便,你就很容易「生」起其他有为的「三昧」,包括念佛三昧、或者师子奋迅三昧,这些三昧都可以从平等不二的清净心生起。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真如三昧」,蕅益大师说:它就是《楞严经》说的首楞严王三昧,也是《法华经》所说的一实相三昧。这个三昧的内涵,简单的说就是修无住法门,不住于外在的境界,也不住于内心的妄想,以无住为住,内心当中是一种空空荡荡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荡荡的一个无住的境界出现。这个境界是我们整个大乘佛法一切修行的出发点。譬如以禅宗来说,禅宗有一个禅师,叫做赵州禅师,说是「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他内心真实跟虚妄的相貌如何抉择,还不清楚,所以他只好继续参访善知识,他不敢闭关修行,他必须把根本找到。他八十几岁的人跟年轻人在一起这样参学,有一天参访一个大善知识,这善知识就点他一句话说:你这个赵州禅师,「老老大大,云何尚无住处?」就是你年纪大了,跟这些年轻的比丘在那边参学,你怎么还没有一个住处?当然这个住处不是说色身,色身要找一个住处很容易的,但是你的内心怎么还没有找到一个真实的归依处呢?这个时候赵州禅师就起大惭愧心,开始回光返照,后来就开悟了。开悟以后他说:「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我走尽了大江南北,请善知识开示,原来所谓真实的归依处,是在我一念心中,莫向外求,得来全不费功夫。你得到这个所谓的「找到一个生命的归依处」,你就有资格可以修行,所有的断恶、修善、度众生都是你的方便。密宗也是这样,密宗它的三密加持,身体的礼拜、或者是结手印,口业的持咒,意业的观想本尊,这个三密的加持,基本上也是依止你的真如清净心。密宗里面警告:你在修三密加持的时候,你依止妄想,你这个因地是虚妄,你可能会出差错,到最后你会心外求法,可能就会走火入魔,因为你根本的依止处是妄想。这个三密加持是一个很大的加持力,到最后却加持在妄想上,那你就有问题了。所以说我们修行一切法门都非常好,但是你必须把根本找到,说是「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就是这个意思。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