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妙法莲华经入门

浅谈《法华经》人人成佛的思想

2019-06-13 14:14:24

浅谈《法华经》人人成佛的思想

能义

前言

《法华经》是中国大乘经典中为蓼读诵、研究与流通的最普遍而极弘盛的经典。整部法华从始至终随拈一句一偈,即是法华的全体大用,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但以随机方便开示种种佛之境界,皆是为使见者、闻者同入佛之知见。宣扬佛种从缘起,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皆有成佛的可能性。经中力倡“凡闻此法无一不成佛”的人人成佛作祖的说调,打破古今凡圣不敢自信作佛成佛无份之疑情。文中就以“普记成佛”“人人成佛的根据”以及“成佛思想的意义”作以浅略之阐述,以飨读者。

一、普记成佛

(一)三根弟子成佛

(1)得记之因。世尊成道后,说法四十余年,无非一大事因缘,摄化群机,直指心体,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何奈众生根性各异,而作种种方便说,待机教相扣,则会此方便归一究竟。智者大师将此判为五时说。自世尊初成道,将已所证之境界称性发挥演说圆满华严大法。然在会二乘“如聋若哑”机教未能相扣,佛陀本怀未畅。鉴知根机未熟,故不动道场而游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着丈六蔽垢之衣,针对钝根而从实施权,作浅里之说。二乘行之得证小果,并以此为足,为导引小机趋向大乘,故于方等会上宣说“弹偏斥小,叹小褒圆”之教法,经过弹呵。小机虽知大乘法之微妙,但终以法执未亡而不肯直下执行之。对此世尊施以般右淘汰其情执,为令众生皆以如来灭度而灭之。是故不可能遗漏二乘根性。因此,世尊于法华会上舍前方便直说真实无上道,开显佛之知见,深入法界授记作佛。世尊世本怀由此得畅。并于此经中,世尊将声闻修行直接提升为成佛的修行。《药草喻品》:“汝等所作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佛乃一切智者,应机施教,为此引导众生循循善诱而说的三乘权宜之计,众生根机纯熟,而后方引导到一乘上来。如《方便品》云:“诸佛以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乘是同一佛乘的运用,一旦根机成熟,佛便“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会三乘之权统归一佛乘教。如《方便品》云:“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道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从上述中可知世尊作三乘说是为调机入实的方便说,目的是为令二众舍小向大早趋佛道。

(2)授成佛记。法华会上,经过佛的悲心开显后,二乘始知与佛无异,同俱一切佛智,毫无欠缺。如遵佛所说行之,亦证得佛果。此时对此已深信无疑,因此世尊分别为之授予作佛之记。

为声闻授记,称之为三周授记,声闻众中最先领解实相妙理的是上根利智的舍利弗。在《方便品》中,世尊广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至此,舍利弗疑惑冰消,悔责领解。自已仍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的真佛子。只要发大心修学菩萨道,毕竟可以成就佛道,凡佛子所应得者皆得之。示明世尊说权实之教的用意,心中法喜无比而得佛之记。其作中下根性者仍在迷惑之中无能开明。世尊为断众疑乃开喻说一周。初许三车是施权,目的是诱引诸子出三界火灾;后赐大白牛车是显实,咸令诸子共登长者慈悲心室。以至易而显至难,使之转迷启悟,了悟一乘之理。此时中根性须菩提、迦旅延、迦叶、目犍连等四大弟子领解蒙佛授记。通过上二周开显,上中声闻均得授记。而钝根仍不解,自嗟根钝成佛绝份,难近佛慧。为了增其信心,佛为其作宿世因缘说,令一类下根声闻弟子晓了大通智胜佛下之一乘机种,使彼等明白根深则枝茂,源远则流长,宿因即深,教起亦大,了悟宿世久远之机缘面悟,此有富楼那等千二百人授记。

\

至此三根皆蒙授记,泯二乘之权果,全付家业,废草庵之滞情。声闻得记作佛,事无不穷理无不尽,大畅世尊出世本怀。

(二)授达多无怨恨记

提婆达多此云“天热”乃佛这堂弟,斛饭王之子,生时诸天心性热悔,预知其必造大罪,坏乱佛法,心性热悔,故云“天热。”据典籍记载,调达为名闻故,于佛在世时,是个造五逆罪的恶人,释迦佛对头冤家。然于本经中,佛却称其生为佛之“善知识”,曾为佛宣说《法华经》,助佛成正觉。如文云:“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密,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因而于今世为其授记,当来作佛号“天王如来”。本经中认为,在佛面前众生平等,佛与众生间,如车轮之旋转,恶人只要转心为善,同样可以成佛。佛法坚信,没有不可救药的众生,故对身犯五逆罪世俗认为冤敌的达多,而佛看成是增进道业的违缘善知识。

从上面世尊自述中,可以证明提婆达多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的圆教菩萨,故于多生多世专作反面人物助佛成道。经中记载:调达往劫见佛修忍辱行,遂发愿生生世世与佛相值,专害佛生命,乞其头目,手足骨髓等以成就佛的忍辱行。此从修道的角度来说,实为佛的善知识,但为违缘善知识,是因为违缘更能使人坚固道心,发出离心,因此违缘更胜于顺缘。故世尊称调达为善友,且把成等正觉广度众生之功,悉归于达多宣说《法华经》之力。显示如来于一切众生及一切法相悉照,以平等大慧了无执着怨亲差别之相。

(三)授畜女成佛记

本经提倡一切众生皆可作佛,并以舍利弗为始,对无数声闻,甚至犯五逆的达多佛陀都给予将来成佛之记莂,而女性将来是否也能成佛呢?本经给予最圆满的答复。在《劝持品》中授大爱道比丘尼等记,而在《提婆达多品》则连三恶道的龙女亦示现成佛。

娑竭罗龙王之女,年方八岁,智慧了达,根性猛利,于龙宫因闻文殊菩萨之妙法而遂成佛。在会者舍利弗等,认为释迦于无量劫勤修苦行,积功累德,才得以成就,然龙女是女性为人轻贱,身体污秽成就烦恼诸染污智,况且女身犹有五障。经云:“一者不得作梵天,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有此五障何以得成无上菩提。对此质疑,龙女不即言答。以此成佛之境地非言可显,故即借献宝珠以奉世尊纳受来喻成道之速。即献即受,喻即悟即证。此即是表龙女依一乘圆因而修,将因史果,果必酬因,因果相即,其速无比,于刹那间速成佛道。最终舍利弗等,不得不承认女性亦可成佛。由本经与比丘尼授通行记及龙女成佛,显示女性无论在家出家修菩萨行者,皆堪作佛,同时亦破除二乘等分别法执,而显示此经不可思议之妙法。

从本经的论证,显见出大乘佛教对众生佛性一如的肯定,亦显示了大乘佛教男女平等的真正精神,及男女身相不可得之理,而龙女舍去女身成佛的形态,则证明了凡所有相皆即虚妄。即能随行转女成男,女人之成佛又有何难?凡一切差别相,皆以凡夫妄心分别执着的差异,而其自性平等,以事理本自圆融,因缘性空,诸相缘幻,幻化诸法无论是男是女,价值是平等的,所谓一如无二如,而有男女相,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

因此佛法所说的平等,是在实质上,而不是名义形式上的平等,这便知佛法之妙,不坏名相而达法性,不碍差别行而显平等圆融。从轮回的思想看,男女无有定相,他经记载:佛陀往昔曾为牟尼女及银色女以行菩萨道及积种种功德,即于今世示现成佛,何况龙女是三恶道之女,亦能积功累德,定慧具足,顿发大心,成就自利利他之功德,遂得疾至菩提。女众闻此倍受鼓舞,谁能不发无上道心。

二、人人成佛的根据

何以人人皆可成佛呢?因为每人都具佛之知见。《方便品》云:“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固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佛之知见,即生佛本具之佛性。说明在未闻法前吾人的心象一间房子,这间房子无始以来被无明烦恼枷锁锁信,门窗许久未开,房内有颗无价宝珠。不为人知,佛特以智慧方便开未,教导每位众生扫除自家门口内烦恼尘垢,启开心地大门,显示屋内明珠,悟到自己即佛,人人皆堪作佛之理。若众生无佛知见,如来何须出世特为开示。悟则为圣,迷则凡夫,凡圣区别只在迷悟之间。

此佛性理体凡圣平等。《大乘止观法门》云:“若就心体平等,即无修与不修,成与不成,亦无觉与不觉,但为明如如佛,故拟对说为觉也。又复据心体平等,亦无众生诸佛与此心体有异。”故经偈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然复心性缘起法界、法门、法尔不坏,故常平等、常差别。常差别故,故流转五道,说明众生。返流尽源,说明为佛。迷则凡夫,悟则佛。若迷真起妄,则假名众生,反之体妄归真,则众生即是佛。缘起虽有染净,而所缘之体无殊,以其体同故,则众生有转变成佛的可能性。因众生是缘生法,佛亦缘生法,既是缘生则空无自性,故而佛与众生皆是假名安立。因此凡与圣没有定性,遇恶缘造恶业,则轮回三界为众生;遇善缘造善业,则轮回为圣者。诸佛悟此,将已证说于众生,欲使一切众生与佛同等。《方便品》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此明中道无性,即是佛种。迷此理,由无明为缘则众生起;悟此理,由教行为缘则有正觉起。世尊知法性本空,并知众生本有之无漏佛种,须借熏习之性缘而起,故说一乘法。若能遵此而行,一切众生皆可与佛同等。

本经随处宣说“一切众生皆可作佛”之理,虽无佛性之词,但于“一切众生皆具佛之知见”的思想,是同于“悉有佛性”之思想。这一思想乃立于人之本质(佛性)平等这一认识上而言的,这也是本经之一大特色,因而古来特别重视本经是有其由的。

三、“成佛思想”的积极意义

(一)多样性的实践信条,开拓成佛新天地

法华会上,世尊虽为一切众生作成佛之记,这只是给予其可以成佛的肯定,而是否成佛要取决于众生本人。成佛无捷径,须经长劫积功累德艰苦的磨练,无休止的自我反省,完善人格,终止成佛。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法华经本身亦肯定这种成佛之道。同时把获得无上佛果究竟诸法实相的途径,落实到对经卷的“受持、读诵、解脱、书写”及对“佛塔、佛像”供养等多样性的行法作为敬仰,皆可作为成佛之因。这不仅是教理与实践并重,也是理论与信仰相资,主张由现实生活入手,引导众生投身于佛教实践,对不同的根性,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修行方法成就佛道。若慧根多者,则可受持、读诵,乃至解脱、书写。若信根多者,则可造立塔像、供养礼拜。如是等等“必成无上道”。如《分别品功德品》云:“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僧众。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当知是人已趋道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类弟子,假设以散乱心、童子戏,造立佛塔,皆可作佛。如《方便品》云:“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成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造塔供养佛舍利是随各人的心力、能力而修,所做虽是小善因缘,但时间久了,自然就能成就佛果。如滴水虽微,渐盈大器。无论何种人,以何种方式,持何种态行善,皆功不唐捐。将来皆有成佛的可能性。

从上述中不难看出《法华经》多样性实践信条,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是深广而又持久的。对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繁忙紧张和人们,开拓一片更为广辽阔修行空间。使许多人无论程度深浅,学习高下乃至文盲,都能信仰、读诵佛经,对成佛充满信心。将更有利于佛法的普及和推广,促进人间佛教在当代的弘扬。这种具有生活性、时代性、普济性思想,也许正是法华经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主因之一吧。

(二)强调“自信作佛”树立成佛新观念

无论世法及佛法,均当以信为入门之宗。信是世间为人处世的基本法则,是修行入道的根本。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阿含经》云:“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是强调信的重要性。修行欲得法益,当以信为前提,如果缺乏信心,则不去实践。不得佛法实益。又佛法虽以慈悲为怀,方便为门,然众生自己不愿入室取宝,佛亦只有望其叹惜。如《信解品》中须菩提自谓:“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二乘初闻佛方便说,依此而修,得证小果,以此为足。因此,对此大法毫无信心,自然不得与之相应。故《法华文句》云:“二乘之人,于法华前,如生豌豆钻刺不入。”因此,信又比喻为手,谓已能知解佛法而无信心者,如无手人入于宝山,空手而归。故本经前后共经七请五诫乃说。因闻法不信,则将谤法而导致堕恶道之忧。世尊深知信与不信的得失利在,是故默然而不制止。

信能增长一切智慧功能。只有坚信佛语,才会去实践,并契而不舍,直至最后成功。《法华经安乐行义》云:“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对此顿悟法门,更须具备自信心,信自本具如来智慧,佛德之藏。若遇善友开导,归依佛法僧三宝。信从正法门,勤恳修习,积聚福德,开发智慧,皆可了脱生死。《譬喻品》云:“汝舍利弗,我为众生以此譬喻说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一切皆当得成佛道。”所以欲成就道业,首先必须要具备信心,相信自己及所修法门,而后付诸实践。故而世尊于本经中反复叮咛信之实语。《方便品》云:“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又云:“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作乘,唯一佛乘。”为使众生断疑生信,免生诽谤,劝信佛语。言三乘、五乘皆为权,唯一佛乘是实。如果闻是妙法,惊慌失措,自暴自弃,丧失信心。无信何以生解,无解何能导引,无行焉能获证。因此,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慈养进道的意志,有了信念,修行才有坚硬的脊梁,成佛才有希望之光芒。

(三)调和大小乘对立局面

法华经以对成佛的观点,大小乘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小乘认为成佛是特殊之人经特殊修行获得的,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故小乘行者对成佛不敢有“非份之想”。因此,小乘待证果后,即灰身泯智,入安隐之涅盘,含有消极色彩。反之大乘则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离苦。”的积极精神,对小乘只求自度的作法表以轻蔑,并强烈的排斥,将成阿罗汉的声闻求永远排除了成佛的行列。如《华严经》所示真实之理,至极之妙法,甚深微妙,唯法身大士得益。声闻虽在座,却“如聋若哑”,所谓“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教。”是故所说法门,虽广大圆满,摄机不尽,不畅如来出世本怀。到了《维摩》、《思益》等经,更是提出了挑战性的态度。欲将声闻从菩萨道的范围内除却。如《维摩经。不思议品》中,介绍大迦叶闻菩萨不思议法门后,叹未曾有。对舍利弗言:“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此不思议解脱法门不能明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此乃迦叶自述二乘不发菩提心。自谓所作已办,于此大法绝份。何异盲者见众色相,犹如败种不作芽事,于佛法中无所复益,及维摩居士严厉的难诘合利弗等声闻众。故《维摩经》亦被称为“弹偏斥小、汉大褒圆”教。又如: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融通大小之法门,淘汰二乘之执情,然终以法执未亡,而对大法无希取一餐之意。故般若会上,世尊令二乘转教菩萨,领知一切佛法宝藏,而二乘自谓被加令说。《般若经》云:“岂声闻敢有所说,有所说者,皆是佛力。”由机未转。故般若为会法不会人。

不难发现,法华以前大小乘行者对成佛一事,看法不一,思想不同,果真排斥二乘成佛,则有违世尊出本怀,违反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普济性誓言。故法华会上通过开权显实之说,达到会三归一之目的。一方面,使二乘明白世尊度生之本怀,皆以如来灭度而灭之。二乘人回小向大,皆证成佛。另一方面,不仅保持了大乘主义的立场,又调和了佛教内部大小乘的对立局面。使大小乘行者对“成佛”有了更新的认识。法华这种调和精神,宽容态度,对维护世界和平亦具有一定深远意义。

本经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之知见,皆可接受最高佛法,最后皆可成佛,没有大小强弱卑尊等别。所寓示的是对一切生命存在价值,及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的尊重。成佛是对平凡人生的超载,非脱禽众生,而是以拯救众生,示悟众生为最高使命,因此一切尊奉法华信仰者皆应结合当今社会和具体情况,而灵活发扬《法华经》的平等精神,为建立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可以预料,未来《法华》之精神,必然富有新的时代特色,可以在沟通广大的信徒及各国民众的心灵,营造尊重,珍惜生命,保护社会安定,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结语

法华经授一切众生成佛之记,使我们知道成佛并不神秘,无论男女、贫富、贵贱佛性平等,皆可作佛。因而世尊开权显实,循循善诱,达到会三归一之目的。为此,本经亦有其独特价值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而本文仅仅是蜻蜒点水般的阐述,而对本经的研究与弘扬,则更待诸贤者将此妙法普洒人间,净化人心!

参考书目:

1、林久稚译平咱彰高崎直道等编辑《法华思想》

文殊出版社印行

2、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印行

3、沙门大义《法华大成》福建莆田广化寺

4、董群《法华经》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第51系列

5、释永明《佛教的女性观》中国佛学研究论文大系第12系列

6、谛观录蒙润注《四教仪辅宏记》湛然寺印行

7、木村泰贤着演培译《大乘佛教思想论》天华出版公司印行

8、朱封鳌韦彦铎《中华天台宗通史》宗教文化出版社会印行

9、张曼涛《天台宗之判教与发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6系列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