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学常识

净慧法师:网络问答录(71--80)

2024-06-17 04:03:47

净慧法师:网络问答录(71--80)

第七十一问:“修行人当心有正念,开启智慧,断除愚痴,去除业习,转化烦恼,心无挂碍,应行何法,如何行作呢?恳请哪位大德给予开示,无胜感激。”您可以讲一讲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此五浊恶世中,修行人难生正念,世法颠倒,魔障重重,红尘迷局,难觅路径。根缘尘染,五蕴炽盛,不善横行,邪见自专。正念难生,智慧难开,正戒难持,正法难修。愚痴难断,业习难除,烦恼难转,挂碍难空。修行人若心生正念,须依正法正戒修持,当正行不生不灭法,才能得正定生正慧。只有如此行持,才能护法欢欣,护佑精进禅行,智化身心恐忧。正念心生愿力,正慧善发菩提,正法成就道业,正戒为善止非。修行人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忍于诸事,亦教人忍;以德报怨,以智化愚,以善止恶,以正避邪。若能一日夜,斯人亦珍贵,恶世可超越,稀有菩提种;自是菩萨行,五欲不为染,必身心清净,证无上菩提。《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中云,“若人欲断缚。灭除诸烦恼。虽生此恶土。护法增智能。亿劫在净土。常受净戒行。不如生此土。从旦至明日。”

在此五浊恶世中,修行人当行何法,妄念不生,正念不灭,如如不动,不垢不净;恶法不生,善法不灭,如如不动,不增不减。自当修行正定,空诸五蕴业习,恒顺一切众生,顺逆因缘心等。不以得失挂碍,不以荣辱闹心,淡化一切外缘,谁惹风月尘埃。当面对毁赞之时,心止若水,量如大千,毁辱无嗔,赞誉无喜;平常心态,不碍正行,随顺自然,各应天命。当见闻善恶之时,心无分别,安稳于道,随喜功德,法自化恶;远离是非,难评对错,别开心境,桃园赏花。当值遇智愚之时,心悲平等,法缘殊胜,才智由世,凡愚由天;世人皆圣,唯我独凡,悠然一笑,物外一闲。当接待贫富之时,心意等同,仁无择选,只续善缘,不问贵贱;厚此谄曲,薄彼无德,自当谦下,道贫求法。当少无供养之时,心境如一,等无有二,不为尘累,不受物扰;一钱一物,莫非血汗,皆是命债,须德回向。当知他过失之时,心纳容若,不见其过,自养性德,常观己非;悠悠众口,世无完人,况尽有学,在所难免。当辩争法乘之时,心唯一乘,说法三乘,广义五乘,万法归一;众生根基,各有不同,观机逗教,随缘方便。当听闻恶法之时,心态安然,稳如磐石,勿起惊怖,更无恼忧;三恶道苦,堕入众数,嗔起邪恶,恐难拦住。当礼诸菩萨之时,心敬如佛,生如来想,倒驾慈航,救济众生;诸大菩萨,妙觉佛道,愿力宏深,不舍有情。当赞佛功德之时,心感重恩,生稀有想,法界教主,难以值遇;三世诸佛,功德殊胜,十方诸佛,等同宇宙。还有,当身处贫困之时,心不贫困,戒盈法丰,富德贵道,无上菩提。当身处孤独之时,心有圣众,寂静难觅,梵行清净,道业将成。当身处病苦之时,心无诸苦,道心坚固,知身过患,客居秽土。当身处悲痛之时,心空伤情,悲处转身,当下清醒,缘尽离分。当身处劳累之时,心神充满,不计有功,一如继往,利益他人。当身处遭嫉之时,心中喜生,有嫉贤能,能忍不可,默语息争。当身处危险之时,心强无畏,因果分明,当不犯险,遇危泰定。当身处邪扰之时,心正大光,自若坦然,法摄六根,魔肖自退。当身处乱世之时,心一境性,坚固菩提,山洞茅蓬,处处道场。当身处灾难之时,心定神清,崩塌不惊,念佛息灾,惠济难众。

当然,义理无尽,心法难收;言流合汇,同入性海。未尽处尚可参百丈禅师法语;即“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落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三世有无上菩提,彼岸菩提究竟义;四谛因缘为权法,中道显实为了义。开近放远适根基,由低向高开士奇,万千物色仁心揽,法宝一光不同席。2016/3

第七十二问:“常闻菩萨行人,何为菩萨行人,菩萨行人修何种法呢?世上有这样的人吗?”您可以释解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问义甚广,问理甚深,可含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在此世间,有谁能详释尽解清楚;只能根据闻法结合自修,略开一斑,权为引玉。菩萨行人,禅行慧观诸法空相,又觉世与出世实相法,发大菩提心,一切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依愿慈悲喜舍,修习六度万行,得入中道。

在此世间,菩萨行人当修十种法,方为行入圆融;一是信心坚固不退,六度万行不疲;任凭千难万险,道心不离不弃。缘起大悲众生,法空愿利有情;精进禅行道业,福慧双修功成。觉观身命无常,生灭往来如梦;佛法智化世间,心行不离正念。依信心为基础,有信心可成就,离信心事无成,苦海导航标灯。

二是言理诚实可信,大义决然不豫;行持始终如一,心无中途改悔。决定了义说法,空诸法相舍执;不著有我名利,愿解如来实义。开示众生所疑,世法颠倒空苦;六道轮回忧恼,善恶有报罪福。常赞诸佛功德,乐说大乘义理;自性真实存在,因果法则不虚。

三是亲近大善知识,法缘殊胜第一;明示彼岸路径,增长善根菩提。诸行严持戒律,戒仪根植心地;常赴正法道场,受教无厌多闻。惠施一切众生,平等悲悯济苦;赞叹岀家大雄,伽蓝清净梵行。善根不可或缺,增长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功行,尚须内因培育。

四是处身失去利养,孤苦无靠无依;又有恶名来袭,有口难辩怨屈。还有毁辱相加,打杀骂诽一起;身心苦恼至极,犹如置于死地。当知魔法考试,心无恐怖畏惧;了去前世业缘,不失坦然威仪。观音十四无畏,一切从容面对;威仪磊落大方,护法早有定义。

五是保持身心清净,舍去俗缘物欲;成就一切善法,邪恶杂染舍弃。深信善恶罪福,教人令信不疑;常行利益他人,不求果报回馈。所行示范正法,守护正法住世;有学智能善巧,入世出世皆益。白法大成道业,万万珍惜机遇;人有五欲多求,黑法必堕地狱。

六是善知菩萨诸行,入世出世要义;示现人中各相,拥赞佛教普及。愿心累劫数记,无量佛所根基;具足戒行离咎,乐行头陀凡处。悟知随顺因缘,善巧弘法方便;勤行道业不倦,功德回向法界。出世法摄世心,禅悦妙有净身;中道第一义谛,不离一乘菩提。

七是了知方便智慧,经藏无量法义;因根适教择法,布道掌握缘机。恒顺众生心意,有度不可诳语;随喜他人功德,助力成功善举。半月诵戒自律,同修忏悔过罪;劝请转大佛法,常演无上妙音。大机大用智者,世法因缘不逆;仍有加毁举非,自若演绎大理。

八是对众生父母想,五浊甚可哀怜;佛子世世富贵,利导善化有缘。常予利养安稳,内财外财捐献;能舍安逸快乐,济施他人受益。柔和暖语谦下,咽下毁辱大餐;不敢居高傲慢,凡处理在悠然。与众缘和一片,地气清新味甘;滋补身心益智,跃如菩提心愿。

九是初始发心誓愿,五蕴含藏力坚;世世履行承诺,直至海枯石烂。诵念十方诸佛,礼敬供养赞叹;一切功德回向,施于法界庄严。亲近善友乞法,明师话透玄机;大解一乘妙义,行持超越次第。常忆菩提发心,勇猛勤修加行;十方诸佛护念,快马扬鞭风疾。

十是善能专一其心,具足心识净念;舍去有为杂行,梵行自然无染。示现声闻心离,行愿不入四谛;常叹缘觉毅力,法空因缘相义。大乘心无厌足,常备资粮时需;见闻佛法慧理,广说诲人师范。一心圆成不二,具善威德无言;印心即在行持,尽显无为彼岸。

世上修菩萨行的人很多,古有达摩圣僧,傅大士居家,史有高僧传记,还有无名众圣;今有印光、虚云、宣化、本焕诸圣,还有高僧显隐,大德世修,居家朝市,不胜枚举。有缘自当相近,无缘对面难逢。若有善缘智观,善哉稀缘,更应惜缘,无有空过,法不唐捐。2016/3

第七十三问:“常有人说行菩萨道,何为行菩萨道,世人如何成就菩萨道呢?”您可以释解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此世间,行菩萨道,既是从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的全部过程,具体对菩萨行人心愿的延续;又是依菩萨心行法要,具体对菩萨行人心法的规范。行菩萨道,有别于修解脱道。行菩萨道为解脱生死仍示现生死,岀离世间又积极入世化度有缘。修解脱道为声闻缘觉解脱世间生死,而不能解脱世间生灭法则。二者关系,略讲有四;一是大乘法与小乘法;二是依先后次序证得;三是三乘归一权实法;四是以出世间智摄世间智。

菩萨行人当修十种法,方可成就菩萨道;一是善知依法门修行,以法门为进山取宝的路径;法门为佛接引众生的法宝,可三世传承相继。大乘法难闻难信,甚难得法得受持;救世良药珍稀有,疗众烦恼最适疾。无量财富皆依法,相续佛缘那由他;能灭三界一切苦,行持可入涅槃城。

二是如法忏悔,依戒严身,禅定心空可空诸过失,能灭毁犯禁戒诸重罪。无生法忍得在行,诸法无来心不动;法空亦得无灭忍,诸法无去不扰心。意空根尘因缘忍,因缘和合无自性;性空妙有无住忍,无异心念可相续。

三是大开智慧,化解烦恼,善除身心障碍,能大精进禅行。佛恩法缘常忆念,众生菩提不忘失;都摄六根念相继,法尘不入了因缘。载法大器得法体,勇健无畏有大力;独处寂静身安稳,远离尘染自净心。

四是随顺因缘,恒顺众生,有善和亲近力,能让大众信伏。亲师求法不求名,大辨义理莫求胜;心常恭敬善知识,降伏骄慢不轻仁。精进禅行求法利,示现正法莫自显;教人善法重义理,弘法利生莫为利。

五是乐说无碍,法施众生,明示宗门传承,延续古佛家风。精进禅行守正法,护持正法久住世;自开智慧加能力,增益前辈古德功。常行善法怀平等,大德随顺赞善人;净行不见世间过,法相有染莫分别。

六是依过去世佛缘,冥中自得加持力,保持善根坚固,永不散失。他人缺失不可比,不以为愚藏潜能;和合敬法学长处,慈心化度嗔怒人。世法自显因缘相,戒法如事理圆融;切莫执着单一事,大观无上菩提义。

七是根契大乘,闻法受化,不由他教,自能修六度万行。法施不懈予众人,化导世心入悲悯;不私议论他毁禁,示现正戒愿自悔。显大威德四摄法,善巧四两拨千斤;心有灵犀观利钝,深达法义教上根。

八是示现凡夫,普通一员,拙象示予众人,大行可舍定观。慈心柔软有妙方,喜舍入药悲悯汤;德才化入善根力,技能利世含济度。一切众生皆不舍,创造机缘种善根;福慧化作方便力,皆尽全力兴法风。

九是信仰坚固,不可摧毁,行持佛法得证悟,道心永不退转。无数示现生死中,初心不改不厌离;供养十方无量佛,菩提大心得加被。无量慈心续三世,明了诸佛行因地;信解行证微妙法,佛性圆通大智慧。

十是旷劫修种种行,皆利三界众生,明心世与出世,真我善养佛性。本愿坚固得大成,不退初心为有情;受持诸佛因地愿,阿僧衹劫当践行。大欲世间勤精进,出世无欲唯净行;深心佛道在当下,一念真诚乐寂静。

若世间人有如此行作者,必是在行菩萨道,应是遵佛累嘱,乘愿再来人。若人在说行菩萨道,身心未实修菩萨行,为发心尚未具足,离菩萨道尚远。故此,修菩萨行在具足菩萨愿心,行菩萨道在具足菩萨法心,修菩萨行与行菩萨道,共为成就究竟菩提因缘。空言为菩萨假名,践行入菩萨实义;假名菩萨只言说,实义菩萨是真干。千万别摆花架子,装腔作势放一边;证得十分露一点,此时无言胜有言。2016/3

第七十四问:“有一疑问,佛经中说,有人以满世界财宝供养众生,不如闻方等经名,或一句一偈所得功德,差别在哪里呢?无量财宝布施,还抵不过佛经中的一句话吗?”请给予释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当今世风,在部分人的观念中,物欲第一,金钱为本;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攫取利益。邪恶披上了善良的外衣,宵小化装成君子的模样,蒙骗善良,欺侮君子;而善良不肯被邪恶的外衣,君子不肯扮宵小的模样,被人淡漠,受到歧视。稀有愿以无量财富去供养他人,而不求任何回报者;哪有闲暇去听闻方等经的名称,或一句一偈的法义。今有如此疑问者,吾心甚慰,乐于解答。

佛教方等经典有无量义,可为世间稀有之法宝,法运流转稀有之事项,殊胜道业稀有之相洽,万法兴世稀有之乘积。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大般涅槃后,戒法住世时代,尚有以虚空藏菩萨为上首的八万菩萨,当依佛慧命之法身大士相,顺从时宜,护持方等经典与见闻、读诵、书写、流传、受持、解说之人,大力增益福寿,威势护佑修行,避除人身灾祸,保持安稳清净。闻方等经,略讲有十种功德;一是禅行中能破魔蕴境界,歇转狂心;二是行持中能破外道律法,弃转染心;三是法事中能破身心烦恼,消转垢心;四是认知中能破邪见系缚,解转欲心;五是善恶中能破三恶道苦,化转贪心;六是苦乐中能破生死罗网,生涅槃心;七是发心中能植菩提种子,增长大心;八是因缘中能修菩萨行,六度法心;九是弘法中能讲三乘圆融,无为净心;十是成就中能趣佛道圣果,功德具心。故此应知,佛经中说,有人以满世界财宝供养众生,不如闻方等经名,或一句一偈所得功德,确实如此,真实不虚。

财宝布施与闻方等经功德,本质差别在于心性不同、愿求不同。心性不同,发心财宝布施的性质,为世俗善行之首,得人天福报,既可当世成就慈善家,又可后世人天富贵;但利益终有了尽之时。发心闻方等经的性质,为世间开慧之首,得无量法益,既可当世成就圣道,又可世世妙乐无限;且殊胜无有穷尽之期。愿求不同,财宝布施的愿求,为救济灾祸疾苦的贫困人群,使之得以活命、恢复健康、富足生活、身心欲乐等;但不能使之解脱生死轮回、生灭无常、烦恼绑缚、因果报应等。闻方等经的愿求,为济度无明疾苦的贫法人群,使之得以离苦得乐、解脱生死、真常永生、胜妙无限等;还可以自利利他、长养慧命、植诸善根、续佛三乘等。若具体讲,财宝布施不能改变心恶之人恶行,愁闷之人忧苦,尘缘之人缠缚,难度之人执着,无智之人愚痴,有漏之人欲习,凡行之人放逸,犯戒之人失道,凡夫之人嗔怨,烦恼之人无明。闻方等经能转化心恶之人放下恶行,止恶向善;忧苦之人心开意解,离苦得乐;缠缚之人淡化尘缘,解脱自在;难度之人心空执着,得度证圣;愚痴之人智开慧行,说法论道;有漏之人弃舍欲习,证得无漏;凡行之人耻于放逸,精进圣行;犯戒之人忏悔失道,恢复道心;凡夫之人了去嗔怨,智同圣慧;烦恼之人自破无明,心明佛境。

佛经中的一句一偈,皆为法典律仪,含藏大妙义理;润化心田无声,导引修行证悟。无量财宝有形,法藏皆可化现;愚者累劫沉睡,一句可醒梦人。财宝布施世善,佛无二语彼岸;功德无法比拟,法眼放量达观。真实不可相抵,比喻洽闻殚见;显示方等殊胜,莫恋红尘世间。总之,财宝布施只能利用身外之物,以物济人,只结善缘;又人生人灭,缘起缘落,身命空苦,世法无常。闻方等经为得法财,招进心宝,真常不坏,福满无尽;还可成就佛道,法性遍满,众生世界,器物世间,一切皆为法身妙明中物,济养利乐一切众生,觉悟法化一切有情。2016/3

第七十五问:“见闻佛教典故中,有一磨砖成镜,比喻枯坐不能成佛;是不是修行人不需要静坐,就可成就道业呢?”能否给予详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修学净土宗的一些人中,特别是在家二众,受三皈五戒后,皈依师告知,“回家好好念佛去吧!”很少有人依止明师,得受传承,了知如何静坐念佛,受持具足戒律,都摄六根净尘,达心净念相继。故在领悟法理上,观念狭隘,认知肤浅,习惯于在取舍之间选择,不此及彼;取彼后便以因为果,不求甚解了义,不知扩展思路,不能多维考量,不善举一反三,多问几个为什么,悟得圆融通达;结果舍此失彼,只结善缘,只种善根,人天福报。

在佛教典故中,确有磨砖不能成镜,比喻枯坐不能成佛之说;即马祖道一禅师,一人草庵精进禅行;怀让禅师见其如此避世苦修、精进禅行之人,必是可度之人,也是可成大器之人;才师如匠心,点拨反观,洞见真如,传佛家业。若是马祖道一禅师,不能如此精进禅行,只随众一句佛号,散腿无坐,散意无收,五蕴不净,尘缘未了,怀让禅师还去点拨一二吗?二人还有师徒缘份吗?还能成就禅门一代宗师吗?还会现世如此佛教典故吗?当然都不可能!这里,应知为什么枯坐不能成佛。坐禅是人进入修行状态的基础,离开坐禅难成道,枯坐也不能成道。二者相互关系,即修行人除坐禅外,还有如何具足受戒、守戒、持戒、得戒等,还有如何去除妄想、染习、烦恼、业障等,还有如何破除魔境、解脱根尘、化转因缘、梵行无漏等;还有如何善行世间、入定智观、愿心菩提、弘法利生等,万种功行具足,证悟智慧圆通,往来世间无碍,方能成就佛道。若只禅坐,不加功行,未立德被,法执空相,禅如枯木,缘木求鱼,掘地观天,不能证道。如一小学生,喜爱学画,非常刻苦用功,展志舒意尚可,但终究一事无成,难成大家;若遇明师教授技艺、指导功程、神来之笔、鬼斧神工,加上自我才智专一、努力研习、师生道交、意境升华等,可少费太多周折、少走太多弯路,成名成家是很容易的事。

对于修行人需不需要静坐,其他宗门古今皆无争议;只有净土宗近些年来略有论争。特别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宗门传承间断。教法逐渐恢复后,宗门传承却一时难以恢复如古。有宗门传承的出家二众锐减,而净土宗四众弟子剧增;加之受寺庙商业化、僧人职业化等不良世风影响,难免有人疑惑。于出家二众中,大部分皆依宗门传承修行;而于在家二众中,少部分能依宗门传承修行。面对如此状况,知其因缘,应在劫数,适其善根,择法自行。即学佛人能否静坐念佛,完全是个人愿行之事,他人绝无任何责难之意,更无与谁有为师之心;只是随缘方便,结合讲法解义,略示一二,仅供参学。有如遇迷路人,可顺手指方向,以破迷津;也可作向导引路,趋吉避险;皆随顺迷路人意愿而行,无有强予。但对能依宗门传承精进禅行者,则有义务弘传正法,大解教义法理,示范世间正行,促其速成道业。2016/3

第七十六问:“在此五浊恶世,救度众生苦厄,唯有佛菩萨;而声闻缘觉则不能,为什么?参学多年,所疑不能尽解,总觉得意犹未尽,理未至竟。”能否给予方便释解,我等愿闻。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娑婆世界中,有佛清净国土,为报身佛与诸菩萨所住;只是众生根障业重,不可得见。还有五浊垢土,是佛依愿为业重众生所安立,净法与垢法同时存在,圣性与自性同时住世;不同星球与不同众生,有不同自然法则,又有不同因缘法则,还有自然与因缘和合法则,还有自然与自然、因缘与因缘对立统一法则等,总称为生灭法则。依如来界性,五浊垢土为三界,界性五浊与众生五蕴和合而生众生苦厄。在净法与垢法同时存在中,有佛法三乘与众生三毒相应。在圣性与自性同时住世中,有如来佛性与众生自性平等。在贤劫中,三界法则与法界,依如来界性而生灭,具有客观性,不随主观意志更改,可随因缘善根调剂,为不可思议。至于三界诸天与法界众生,所依不同法则与生灭规律,容易参学,故而不讲。

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化身与垢土法性相应,无来无去,非有非无,不垢不净;依神通自在力,超越自然法则;依无缘大慈力,超越因缘法则;依诸法不共力,一切法则无碍。示现身依愿力,入不同法界度脱众生,出离垢土入净土。入人法界,说三乘八万四千法门,权实方便,将功德力含于法门中;并依功德力护念加持修行众生,劝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唯以一乘法而入中道,到达彼岸。若再深解,是佛法性一切平等,无有异相,远离染法,随顺因缘,广大无边,无我我所,无有高下,真实存在,神力无尽,常住不坏,光明清净,威神不变,才妙有诸法;娑婆世界依佛法性而得安立,一切法界因缘皆依佛法性而得显现,一切修行法门皆依佛法性而得成就,一切证道圣人皆依佛法性而得安乐。还有,超过一切语言思维境界,世间一切事项无法比喻,出一切有为法,为不可言说,唯证悟心明觉观。

诸菩萨证有十种神通自在,仗佛威神化度十方众生。菩萨依无分别智为体,天性清净通达法界,无一切颠倒而见实相,空一切名相而入寂灭,入第一义谛无有烦恼染垢障碍,与世间法相应可入世,而受持念佛不失菩提;与出世间法相合可化众生,而柔和法润声闻缘觉不着其乐。菩萨行人在世间,依天性清净,无修无不修,无行无不行,无道无不道,无心无心法,无业无果报,无苦无乐想,无垢无秽浊,无执无分别,示范、奉行、弘传、护持正法,解脱众生烦恼,灭除众生苦厄。若再深解,诸菩萨可自利利他;以无明解脱、灭一切智障、漏根尽除、慈悲遍满、喜舍尽善、无为自在、成就常乐我净的佛道为自利;以无量化身示现生死至未来际,以弘法利生无穷无尽,以解脱众生烦恼住清净处无有间断,以佛三乘法化度众生,以大智破除众生妄见邪心痴迷疑惑,以大悲拔济恶道众生离苦得乐,以大喜化转嫉妒怨恨邪行坏法众生止恶,以大舍教化下劣贪乐微疑细障二乘出世不作思量分别,及众善奉行为利他。

声闻缘觉为自利,也只能依二乘法教化众生自利,而不能利他。二乘人,是以远离世间颠倒、出离恶道苦受、解脱生死轮回、证入有余涅槃为自利。二乘人,圣性三界清净,彼岸智慧不通达,以烦恼障不觉如来界性清净圆融,以智障疑惑佛性真实存在而妙有一切,以声闻障于生死中生厌离、畏惧、疲惫、极苦心,以缘觉障于教化众生自利中得少功德为足心,而不能利他。具体地讲,声闻缘觉有四种惑未破,尚未真正自利,何来利他。一是生缘惑,五蕴与无明同住,一切行生诸业;行业是缘五蕴生,还是缘无明生,而疑惑不清。二是生因惑,无明住处,诸行则有业生;行业因无明生而无明无体,因五蕴生而五蕴无作,而疑惑不清。三是有有惑,是缘无明住处所生诸业,而因无明住处五蕴已得无漏,无漏何处所生行业,而疑惑不清。四是无有惑,无明住时一切烦恼住于何处,若住五蕴中,烦恼为外来;若住无明中,烦恼为无有;念念微细生灭堕落,不能觉知,而疑惑不清。若再深解,声闻缘觉五蕴不空,微细妄起虚幻,有四种难未解,尚未真正自救,何来救他。一是烦恼难,三界内方便生死,生死烦恼,缘于无明,无明如何破解。二是业习难,三界内因缘生死,无明成就业习,无业习则无命,业命无法破解。三是生报难,三界内生死有报,皆由因果律法,法则无法破解。

四是过失难,三界内染净同住,诸行难免过失,无过失则无行,行失无法破解。

如此讲法,虽尽所能,仍是法音寡闻,证悟有限,知见浅薄,不能尽解,还请开士往参大智,以求斧正鄙解。2016/3

第七十七问:“读诵受持方等经典,等于值遇十方三世诸佛,能灭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不明白其法理是什么?”可以给予讲解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有善因缘,喜乐佛法,忆念不断,见闻常新,为读诵方等经典。深植善根,受教奉行,依法持戒,禅行道业,为受持方等经典。方等经典为过去佛所说,现在佛今说,未来佛当说;法流一脉相承,方等三世大音,万劫难得值遇,十方词曲同工。世有见字如面,法妙诵持相等,佛授机宜如此,明义解理自行。关键在于身心,心必真信,信必实行,行必果敢,敢必不惑;入佛性海,法润肺腑,灌顶开智,应感道交。千万不要疑虑重重,文过饰非,在灵不灵、准不准上绕圈子,错过机缘,失于当代,悔在后世。

能灭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的法理,根本在于方等经典,为过去佛法舍利,现在佛法性身,未来佛慧命身;等于过去佛法住世,现在佛性住世,未来佛慧住世,功德力不增不减。对修行人而言,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受教续根;二是忏悔续缘;三是善行续功;四是赞佛续德。

受教续根,为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是于过去世中,所造作邪恶业习,在过去佛所善根已断。今世有善缘诵持方等经典,忆念方等经典中过去佛名号,仗其功德力,可灭除业习,续接已断善根;如人儿时,不懂世事,童口无忌,浑噩恶搞;长大成人后,受师僧父母教诲,面貌一新,德才兼备,还能将现实与儿时相提并论吗?儿时造作可喻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师僧父母教诲可喻诵持方等经典。

忏悔续缘,为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是现在世中,所造作邪恶罪业,在不知不觉中于现在佛所善缘已断。在善友劝告下,见闻能诵,诵后能持方等经典,称念现在佛名号,自知忏悔罪业,可续接已断善缘;如人年轻时,易于冲动,桀骜不驯,胡乱妄行;逐渐成熟后,在师长父母诫勉下,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还能将现实与年青时混为一谈吗?年青时造作可喻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师长父母诫勉可喻诵持方等经典。

善行续功,为诵持方等经典后,生欢喜心,顺受佛教,守持戒律,禅行正法;自我醒悟,无智即是烦恼,不持即是犯戒,非法即是逆罪,迷理即是谤法。信心生起,了义化灭烦恼,明心化灭犯戒,正行化灭逆罪,解理化灭谤法。自知广修六度,奉行众善,不令生恶,可续接已断善功;如人壮年时,贪求安逸,酒色财气都好,赌毒戏乐沾边;在法度规矩约束下,改为洁身自好,乐善助人,还能将今天与昨天同日而语吗?壮年时造作可喻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法度规矩约束可喻诵持方等经典。

赞佛续德,为诵持方等经典后,在善根、善缘、善功已续的基础上,以赞佛功德,心法光明生起,诵持等于见佛,善行等于佛事,说义等于法事,正修等于僧事。灭除往昔诸重业,如炎日化雪,消融于无形,可续接已断善德;如人老年时,经历了人生四季中的冷暖,七情六欲中的苦乐,吉凶祸福中的得失;在时光岁月恩泽下,一切看破放下,心智归于平淡,还能将智者老成与痴顽不肖整齐划一吗?痴顽不肖可喻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时光岁月恩泽可喻诵持方等经典。

在此世间,欲求解脱成道,须值遇三种明师;一是值遇佛住世,依佛为师;或读诵受持方等经典,大精进禅行,可速究竟解脱,成就菩萨道。二是值遇菩萨应世,为大善知识,依戒为师;或诵持方等经典与正法修行相结合,可速次第解脱,往生净土。三是值遇声闻缘觉现世,为善知识,依戒为师;或诵持经典与依法持戒修行相结合,可速方便解脱,成就道果。否则,多是在修人天善道,难得生死解脱。2016/3

第七十八问:“学佛人中,有邪见诽谤三宝之人,也有破戒造作恶业之人;他们能消受得了十方供养或天地恩赐之物吗?”请您能予解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含出家在家四众,四众修为参差不齐,受持戒律也有不同;还有因缘善根差别,更有证悟道果次第。加之时代环境影响,众生染垢业习加重;学佛人中有名有实,佛子魔民混杂一处。故有邪见诽谤三宝之人,也有破戒造作恶业之人,不足为怪。佛有不说四众过戒,我辈自当守持顺从;但应分明开遮秩序,只为辩清义理无过。否则眉毛胡子不分,善恶正邪淆为一团;以示正听实是理解,方显佛法智慧高端。

十方供养是佛财,一切庙产皆僧物,统为众生血汗钱,分文因果重如山。可为伽蓝作道场,维修塔寺佛事办,利养僧尼勤精进,扶危济困种悲田。故此应知,佛财神圣不可侵夺,僧物贵重不可乱用,血汗如命不可践踏,因果计算不可巧取。古今天地护法明见,校量功德册记善恶,损益祸福如影随形,丝毫不爽千真万确。分清佛财,明辨因果,不但告之四众醒悟,还对大众有益;特别是侵吞庙产、假冒僧尼、盗取寺物、损害常住,更应幡然悔悟。

天地恩赐属自然,劳作创造之物产,生存环境加空间,深究细琢不简单。万事因缘有主宰,一切神力在里边,合理利用不过度,身外皆非所有权。故此应知,日月运转时空不歇,空气流水如法润泽,生灭规律调控物种,适者生存皆依法则。金银财宝交换中介,食品衣物解决饱暖,切莫以为该为我用,天地有本大帐偿还。特别是在家人,对此难以理解;怎么我用自己劳动所得还有因果吗?只能反问,各自理解去吧!难道生老病死、三灾八难、空苦无常、六道轮回,不是因果吗!

佛法中确有,具足受比丘戒、菩萨戒的人,若破毁重戒,不得受一切施主供养,不得在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等。义在告诫学佛人,应正见赞叹三宝,严格守持戒律等;同时告诫邪见诽谤三宝与破戒作恶之人,及早醒悔,以免加重业报与加速堕落等。因为,佛法中还有,一切施主供养畜生得百种福报,供养一阐提得千种福报等,何况供养感化学佛人中邪见破戒者。所以,施应心无分别供养,善行皆为福田;受应生忏改正了业,恶行皆为苦受。

在此世间,有四种人,能消除一切供养与天地恩赐之物,所带的一切业力;一是十方诸佛示现之人;二是菩萨乘愿再来之人;三是证悟道果的辟支佛之人;四证悟道果的阿罗汉之人。佛法中有,一句了义语,可销万两金。而其他凡夫之人则不能消除一切供养与天地恩赐之物,所带的一切业力;何况邪见诽谤三宝与破戒造作恶业之人!其中法理在于,诸佛菩萨有无边功德,于世承传弘扬大乘正法,救度无量六道烦恼众生,化度无量声闻缘觉证得彼岸。辟支佛、阿罗汉三界了脱生死,定慧十足,戒行圆满,教化众生无量善行,超出生灭规律限制。其他凡夫之人,无有道力化业力,只能随业力而转。十方供养中所带业力,在于施主的愿求心非常大,求当官发财、除病去疾、生儿育女、趋吉避凶等;还在于广种福田施一得万报,投入德本利息特别高,本金加息等于身命财,种植福田必然得回报等;业力与利息,除佛菩萨承载大部外,剩余少分谁受供养谁承担,这就是与众生所结善缘。还有天地恩赐之物,一切皆有神力主宰,利用天地恩赐之物后,不能善行增益神力,不能念佛诵经感恩善神,神力便损害利用者,恶神便会降灾落难;如各种祸乱饥荒、瘟疫恶疾等。还有法则不饶人,升清降浊,轻起重沉,光明黒暗,善腾恶堕,感召法界,随业而去,天地无情,人身无奈,主观意志受规律控制;如自去天堂地狱、饿鬼畜生等。其他凡夫之人皆如此,何况邪见诽谤三宝与破戒造作恶业之人,除堕无间地狱受报后,还要披毛戴角,万倍偿还所欠业债;再去以各种身像、方式、方法、时间,万倍偿还因缘债。缘不可断,帐不可赖,天经地义,理所应该;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时空变換,和合自然。

讲到这里,有人要问,学佛中的凡夫之人如何能消十方供养或天地恩赐之物所带业力呢?其实,四圣道之人,也不是一世成就;而是因地善行积累,道次渐增,戒行不堕,累劫修行,方证道果,圆满菩提。凡夫之人在渐修中,戒律不可失,法门不可失,善缘应增长,善根应增长;还有,唯能诵持大乘经典,所得功德为不可思议,速增道力,化转业力。2016/3

第七十九问:“释迦牟尼佛一生都做些什么?创立佛教对人的生命有何意义,其作用在何处,又如何体现呢?”如此疑问,各种理论解答很多,但又感觉未及实相,能否将您的认知为释解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疑有千种问,解有万种答;不破文字相,仍在思维转。佛已涅槃行,世人觉悟少;解疑皆方便,说义谁能了。虽义理难尽,世仍须有说,可依佛大日慧炬,点亮众人心灯,又相传相续;但又应知,一切万法无相,名相言说有法;法离文字言说,文字言说无法。菩提亦无名相,文字言说菩提;菩提中无文字,言说中无菩提。第一义谛中道,皆为不可思议;世法方便随顺,接受交流义理。语言文字说法,表示无上菩提;告众生有佛性,运用思维工具。

释迦牟尼佛本无行,示现世间广修诸行;本无一法可说,又方便广说诸法;如一宝珠置于泥中,由于本性净洁,五浊垢泥不能污染,方显弥足珍贵,世间稀有罕见,价值可济无量众生贫疾,值遇获福万世享用不尽。释迦牟尼佛一生,四维七步而行,示现世间无上独尊;不处宫中娱乐,示现欲度众生因缘;岀离宫中而走,示现岀离三界无嗔爱;剃除须发弃舍宝物,示现远离烦恼无贪著;身披袈裟为沙门,示现调伏众生坏自高心;六年苦行受饮食,示现调伏外道顺世俗;常住山林坐褥草,示现少欲知足坏骄慢;证得无上菩提道,示现了知一切法正等觉为佛;三十二相庄严身,示现为一切众生最上福田;身有老病相入般涅槃,示现坏贪身贪寿贪欲我执。

创立佛教,应从宇宙生命现象为缘起。十法界生命现象,生存环境、存在方式、生灭法则、享乐程度、相貌体形、能量智慧等,差距甚大,不成比例。差距在哪里,就一个字,差在德上。佛德在于福慧圆满,福德具高能量,慧德具高智慧。福慧为功,功在佛性具足。佛性具足成就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具足四智,为高能量高智慧生命体。法身有五种,为实相、功德、法性、应化、虚空法身。实相法身,超越诸相,恒住法界。功德法身,施积功行,万善具足。法性法身,了悟法相,义理遍周。应化法身,应现善恶,济众化物。虚空法身,法身无边,不可度量。报身依法性而住持净土,化身依法性而妙用十方。菩萨之德与佛德相比,差距在法性身尚不圆满,有一念无明未破。声闻缘觉之德与菩萨之德相比,差距在未证法性化身功用,只能三界自利。但一切人天众生,皆有自性,与佛性相同。自性是一切生命现象的本原,由法性缘起而生无明,无明入五蕴而遮蔽自性,法性与五蕴互动而和合,和合于不同生命现象中,造作沾染善恶业习,受业习力感召不同形体而循环不息,从无始劫来,到无终劫去。人天众生自性,只是身心沉迷五欲未修,言行造作恶行堕落未度,依蕴习感召不同法界身相,五浊恶世颠倒而苦受无期。故此佛悯众生,设教三乘济度,依佛功德力合于身心自力,培德以增福慧,化转染垢业习,救恶道于离苦得乐;教人天众生修善法于四谛、十二因缘,脱离六道轮回,同时发菩提心,六度万行,往生彼岸。

佛教的作用,略讲有二;其一在救度众生慧命,出离世间,增长功德,永享极乐。其二在救度众生奉行诸善,和平和睦,转化恶缘,解脱生死。特别是佛教揭示的因果规律,善恶有报,世人生起敬畏心,自觉约束身心言行。作用体现在德上,圣德体现在证得道果品位上,四向辟支佛,四果阿罗汉;天德体现在道法自然善业上,天仙神通逍遥,天人无比快乐;人德体现在中庸之道善行上,古今圣贤仁者,慈善君子智士。四不善道,昔于人道时,言行严重失德,身心染垢恶行,不受善法约束,色受想行识五蕴炽盛,财色名食睡五欲十足,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杀盗淫妄酒五种恶行,冥中魔法长期摄受,业习牵引苦受恶报。佛法在世间,护持有德,防止失德。

受语言文字相的障碍,又受思维知见的局限,无法将悟知中的实相境界让人一目了然,更无法将佛法无量义理的真如让谁豁然了悟;只能掘冰山微小一块为角,破万卷书中一本小序为题,学人自愧,羞涩供养。2016/3

第八十问:“学佛人应念佛、禅行外,还应如何修身心、讲诚信、无怨敌、得富贵呢?”愿您为其解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于禅行中自能念佛,念佛中不碍行住坐卧诸事。修身心、讲诚信、无怨敌、得富贵,不是修行之外的事,而是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但是,学佛人与平常人的基本功,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既有衡量标准的差别,又有功德妙用的不同。于出家二众,益修清净梵行,少省烦恼干扰;益得拥护赞叹,少了猜忌抵毁;益于四众和敬,少分有说是非;益利佛事兴隆,少去道场荒废。于在家二众,益摆脱红尘诱惑,少欲知足增雅志;益有善友常共事,少疑人事养公心;益众团结成合力,少恶因缘减内耗;益善行种悲福田,少疲奔命好修道。修身心、讲诚信、无怨敌、得富贵,看似平常,实为重要,是学佛人一生修行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也是做人德行的基本要约;若修为不好时,可损毁修行、道业、善缘、诸事,为行不如法,心不如戒,事项不圆融,功德有缺失处,不可不慎,不可不修。

修身心,首先应平静心态,端正言行,淡化俗念,放下名相;远离是非,不生烦恼,都摄六根,精进禅行。然后须做到,值遇逆缘不暴燥,会见恶友不嗔恨,闻说是非不痴行,受到毁辱不恶口。还须做到,安住慈悲行愿,坚固菩提道心,放大胸怀眼量,平等一切众生。还须做到,喜闻大乘经论,欢欣正法修行,精勤忘记疲倦,不染世俗清净。还须做到,礼敬供养诸佛,请佛长久住世,印制流通经典,赞叹佛像庄严。

讲诚信,首先应诚恳待人,浩养道德,常说如语,做事无欺;讲究信义,直心为人,言真做到,一诺千金。然后须做到,言行相符不诳语,表里如一不奸诈,信守承诺不失约,诚实做人不欺瞒。还须做到,善友众前磊落,光明不覆诸恶,承认忏悔过失,厚德推功揽过。还须做到,常闻知识讲法,顺受择善而行,不求过失于人,切忌功高我慢。还须做到,辩法为明义理,相左求同存异,千万不起恶心,引咎自责罪己。

无怨敌,首先应淡化名利,不计得失,看破荣辱,心无怨恨;逆缘可亲,化解仇恨,容让取智,仁者无敌。然后须做到,欺辱言谢善知识,揭露己过大善人,伤害侵损我感恩,亲近善友无谄心。还须做到,拥护他人成功,赞叹同修法胜,好事予他不争,一切心无嫉妒。还须做到,欢喜人获名誉,抬举德者贵重,勤劳不贪利益,自醒智慧心语。还须做到,常行换位思考,改换心态慧观,菩萨行人谦卑,切莫狂傲轻毁。

得富贵,首先应积德行善,端正良心,孝行养家,才能报国;重道轻术,公平正取,以仁为富,受敬得贵。然后须做到,勤俭养德不纵欲,和气生财用技能,平等正义酬合理,扶危济困施贫人。还须做到,供养三宝得福,怜悯残弱悲田,不能轻起心慢,慈善事业助人。还须做到,面带笑容奉献,恵施服务爱心,众皆拥赞口碑,聚义笼财资本。还须做到,恪守生财之道,轻道重术有损,善恶法无空过,奉献不求报果。

只有如此行作,才能为当今后世常修身心、真讲诚信、素无怨敌、大得富贵。因为,大乘佛法的核心,依三德为重,菩萨行人在世间,应遵教奉行;佛救护众生如一子想为恩德,菩萨行人则以大愿力为固本;佛化度众生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余为断德,菩萨行人则以大悲心为上首;佛解脱众生依平等智照了诸法圆融无碍为智德,菩萨行人则以大智慧为方便。菩萨行人融会贯通三德修行中,修持广大正行,重于菩提愿力;践习甚深中观,重于空观智慧;弘法利生事项,重于所具悲心。菩提愿力通过广大正行才能显现,形成一体。甚深中观义理为佛教纲领,一切义理含空观智慧。弘法利生事项圆成所具悲心,为行菩萨道。所以,如此行作为最上,以空实一相而得成。2016/3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