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3 04:05:11
我们每天打开报章、杂志,可见舆论纷纭,人生百态,大小事件,层出不穷:高官落马、明星吸毒、青少年失衡、示威游行、空难坠机等等,接二连三,说之不尽。尤其现今社会中,作为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必然备受关注与批评,因此,每日报章新闻,针砭时事,说长论短,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由于香港是一个言论自由之地,任何阶层、任何媒体、任何人士,均可发表意见及批评;唯此等言论,却时有偏颇,既不求真,亦不求准,甚至是蒙昧良心,违背社会公德,失实报导,令人心寒。若身为当事人,面对如此状况,该如何对应?
事实上,由于同一事情,站在不同的观点与角度,可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因此,谁是谁非、孰对孰错,都是很难定论的,所以佛法教我们要忍耐、包容,要保持沉默与冷静,要有「不动心」,要「心能转物」,不要「心随境转」,如此才能看得真、站得稳、走得远;尽管外在世界是是非非、风风雨雨,议论纷纭,内心仍能做到淡然面对,泰然自若;不回应、不解释、不争辩。这就需要不同与世俗的智慧、修养与功夫。
但如何能做得到呢?世事纷纭,社会混乱,人事复杂,价值颠倒、乱象横生,要看清楚这个「世局」确实是绝不容易。依佛法来说,世间的种种荣辱毁誉,可归纳为「世间八法」,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又称为「八风」。此八种法即是:
一、称:每逢有人「称赞」我们的时候,总不免令我们感到开心、欢喜。
二、讥:每当有人「责骂」、「讥笑」、「羞辱」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难堪与难过。
三、毁:当有人说我们的坏话时,一旦让我们知道了,会令我们感到难以忍受甚至是愤怒。
四、誉:当别人「褒奖」我们,或得到「功名利禄」或「众人的喝采与掌声」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是一种荣誉,会感到很得意,不觉沾沾自喜。
五、利:当我们事业成功,事事顺利通达,自然就会感到满足、心情愉悦。
六、衰:当我们事业衰败,遭受打击、倒霉或诸事不顺时,难免会感到颓丧。
七、苦:当我们受大挫折、罹患重病、种种烦恼的逼迫,令我们的身心难以承受,就会深感人生确为一大苦聚,人间确实充满苦难。
八、乐:当我们享受五欲,身心适意之时,总认为人间充满欢乐。
这八种顺、逆外境的旋风,时时在我们周遭循环不停地吹着;吹得我们一生人都为它团团转,永无宁日。正如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有八种陷阱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第一种陷阱是想要得到赞美,第二种是不想被批评,然后是想获得和不想失去,想要快乐和不想不快乐,想要被注意和不想被忽视。这些便是八种陷阱或前述所谓的「世间八法」,无论在修行或实践上,必须远离此八法。所以学佛之人,必须学习善法,亲近善知识,以建立正确的知见,开启智慧,不再随境摇动,逐物流转,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境地。
说到这个「不动」或「不动心」,自然令人想起了禅宗里面「风动、幡动、心动」的公案:据《坛经》所载:
禅宗惠能大师得到五祖弘忍大师传授衣钵之后,在猎人群中隐居了十几年,后因机缘成熟,开始行化于世间。有一天,途经法性寺,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面红耳赤争论不休,六祖上前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旗幡所以会飘动的原因,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就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在动。」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惠能大师听了,就对他们说:
「二位请不要争执,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当时的惠能大师已经开悟了,所以和一般人的看法不一样。一般人是从外境的现象着眼,透过主观形成因人而异的判断。外在的环境如果没有主观的人去观察它、体验它,它是毫无意义的。一旦通过人的观察、体验和认识,就失去了客观事实的标准。因为每个人内心的反应或感受都会因时、因地、因个人内心的状况而有所不同,所以两个出家人看到幡在动,就会有两种不同的想法。显然这两种看法与想法都是相对的、都是不正确的;惠能大师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就为他们点示出来了。
从这个故事可给我们一些启发:人间所谓是非、好坏、优劣、善恶等等判断,并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都是因时、因地、因主观想法而有所不同。所以佛教称之为「虚妄」;虚妄也就是不真实的,那么既然是不真实的,那就不应该执着它,而应该看破它、放下它。因此,如果能对一切现象不起执着,不生爱憎烦恼之心,就能获得解脱与自在。
不过,这里所说的「不动」,并不是要我们「幡不动、风不动、心也不动」,这是不正确的理解。因在现象界之中,有风的话,幡一定会动,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心是否随风而动、随幡而动,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心不随着环境而转动,就不会被环境所牵动、所左右;若不用主观的自我意识来观察、衡量、判断,就不会产生种种的矛盾与冲突。社会上很多人就是因为多管闲事;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去管,以致烦恼不已。其实只要我们内心不为环境所动,以智慧和慈悲为根本立足点,所谓「慈悲无障碍」、「宽恕无敌人」,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修养自我,借境悟心,不为声色所动,这就是人间的智者和勇者。
我们一般人生活在世间上,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所需,每日不知有多少的忙碌、多少的艰辛;甚至为了事业的竞争、名位的夺取,造成人际间种种的矛盾与冲突。如果没有修养,没有定力,就会变得很脆弱,常常会被外境所左右,会随外境而动摇,就会不知不觉被社会潮流牵着走,随波逐流,终而迷失方向。尤有甚者,甚至用各种不正当、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去表达自我的要求;如此的话,无论对个人、对社会,都会造成许多有形无形的伤害。所以,佛教宣扬其慈悲喜舍教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净化社会、世道、人心;令我们成为有善心、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这样的话,当遇到任何事情、任何问题,就能气定神闲,不会轻易受到环境的牵引、动摇。而怎样才能做到不动心呢?
以下提供数点给大家参考:
一、不为名动:以世间法来说,名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如果有人以高位、厚职来诱惑我们,让我们放弃义理、道德、操守,我们动摇了,我们的人格道德就会被名位所操控,所以我要坚持不为名位所动。
二、不为利动:世间的金钱,是最吸引人的,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些人为金钱出卖人格、出卖道德、出卖朋友,使得自己的人格、生命、节操成为金钱的奴隶,实在是不值得的。所以我们必须看透金钱的本质,才能不为其所动。
三、不为谤动:古语云:「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们不要轻易为毁谤所动,即使是一句闲话,几句是非,就当作是耳边风,吹过、听过就算了,不要随便因毁谤而动摇自己,更不要浪费时间去跟人家争辩、解释。
四、不为情动:人是情感的动物,故而常常被情所困、被情所惑,因而无法自拔,一生为情所苦。亦有人常因人情难却,故而终日担负着情感的重担,无法自我释怀,终日受情感及情绪的约束。所以,我们要打开心扉,让情感吸收清新的空气,将小爱扩充为大爱。
五、不为苦动:普通人往往遇到一点艰苦或困难,就会退缩或却步不前的,如此的话,一生的事业又怎可能会有成就?唯有不怕辛苦,努力奋斗,积极向前,人生自然就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果。
六、不为难动:遇到艰难、挫折、困苦时,要有冒险犯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如果凡事因遭遇小小困难或阻碍,便裹足不前,最后必定是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锻炼自己养成不怕难、能吃苦的性格,人生自然无往而不利。
七、不为力动:别人力气比我们大,权势比我们高,我们不要畏惧,不要小看自己,其实每个人都人无穷的潜力,只要能立定脚跟,坚持到底,自然就能有成功的一日。
八、不为气动:人之所以生气,往往由于感到不平或不满;经常生气的人,容易心浮气躁,冲动坏事,累人累己。所以我们学会沉着、忍耐,不要让瞋恚心左右自己。正如古德所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社会虽然日新月异,我们却不要忘记这些历古常新的教训。所谓「能忍自安」,「百忍成金」,确实是我们人生最佳的座右铭。
正如佛在《佛说吉祥经》中所说: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自治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盘法,是为最吉祥。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佛陀劝导我们要以慧眼看人生,做到心不外求,不被外境所惑,时刻保持一颗清净之心,谦卑、克己、惭愧、感恩、忍耐、包容,生活平淡幸福,无忧无恼,便是一种最为吉祥的生活。所谓「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在我们的人世间,有无数诱惑在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浮动躁乱的心难以平静;心动引起了的欲望增加,当欲望无法满足时,就会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在今日价值混乱、迷失的社会中,我们不但要守法、守道德,更要守住良心的底线;所谓「与社会同步,不与社会同流」,若能保持平静、安稳、不动的心境,便能令我们少欲少恼,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实现喜悦、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