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2 04:05:36
文:悟澹
何为美,人们打心底知道,但是具体给美下一个定义,我想很多人都会不知道从何讲起。而所谓的美学,脱胎于哲学且不隶属于任何其它学科,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概念为一体,多半出于人们对事物给予的美的概念。
真善美是人生所向往的理想境界,这与佛教文化学术上有着很多相仿和碰撞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美学的发展多半离不开伦理学,同时在中国的博大文化中,佛教文化随着中国美学文化也有着一系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艺术,民间习俗、神话传说等方面,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由美与善的关系决定着,凡是美学定论的美在伦理学中都是善的。
而这样对美与善的定论,如果放在美学与复杂的哲学板块,未免过于牵强附会。美学文化产生于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这里所谓的美,不是具体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何在,所以这是令人费解和误解的地方。
因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如果把佛教的因果色彩对比美学色彩,我们不仅发现在大众的眼中,美学不仅仅包含了哲学和伦理学,更多的是提倡包容学和教益作用,下面我们来谈谈美学融入到佛教文化,以生活中不同形式的展现出哪些多元素美学色彩。
《白蛇传》出塔与入塔的佛教美学色彩
白娘子的故事在民间是家喻户晓的,千年蛇精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掺入了佛门弟子的法海这一角色,将前世今生的爱情通过三人的立场展现的无比凄美,通过民间流传的方式,至今令人深思熟虑苦苦研究。
中国人讲究的就是一个和字,正所谓“家和万事兴”,白娘子与许仙的夫妻生活是很感人很浪漫,但追根究底还是为孽缘,为情债。我们从《新白娘子传奇》剧情都可以看出,白娘子和许仙在法海出现之前他们二人经历过多少苦难:白娘子毕竟是妖精,很多发面就不如凡人,一遇到困难就想捷径,比如许仙想开药店,可又是穷小子,白娘子就让小青夜盗库银,连累许仙发配到苏州;在苏州,因为白娘子对许仙的溺爱,一心想让许仙成为名医,结果遭遇王道灵陷害,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端午白娘子现原形吓死许仙,白娘子救夫心切,盗仙丹,差点让圣母给杀;只顾名誉的白娘子,为了给许仙挣得面子,盗梁王爷的四大宝,梁王府结怨,牢狱受虐,发配镇江.....诸多灾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哪有和和睦睦的家庭生活呢?在《新白娘子传奇》的《情与法》歌曲中也有云:天旋地转看大法,爱怨情仇都是孽。
尽管如此,百姓对白娘子的遭遇还是给予同情的,更多的是批判法海的残酷。但是传说中的法海在故事中所扮演的是出家人的角色,出家人本应慈悲为怀,为何还要苦苦拆散一对有情人呢?
一段传说的兴起,必定是有其问世的背景,多半包括当时的民生、政治等因素,抛开这一切,我们来分析法海这样一位看似负面的角色,有着怎样的佛教美学色彩。
《白蛇传》既然是民间传说,那么所谓的传说必定是传完说、说完传。在《白蛇传》故事发展的情节中,“钗”和“伞”是白娘子爱情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两件物品,蛇妖白娘子和许仙的情缘就靠这两件信物所定。或许故事中本身就寓意着某种玄机,就像《红楼梦》中的那句话“千红同窟(哭),万艳同杯(悲)”一样,白娘子和许仙定情的“钗”扮演着“拆”的角色,俩人的媒人“伞”暗喻着“散”的结局。
在白娘子的故事中,法海前世是抓蛇老人,曾抓过未得道的小蛇白娘子,不想被许仙前世所救——而许仙的前世就是小牧童,今生白娘子报恩许仙遭遇法海。《白蛇传》故事的巧合就在于和佛家的因果之说有着密切的关联。
种善因,结善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眼耳鼻舌身感受到的其实都是由因所引出的果。恩怨情仇就会让你为世间幻象所迷惑,一切有为法,都是“色”和“相”而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四大皆空由此而来。
站在白娘子的角度,为了报恩,不惜一切代价溺爱夫君,只顾小爱不顾大爱;站在法海的角度,永远处于“良药苦口”的角色不为世人理解来度化白娘子和许仙的爱,试问法海这样做不是在帮助白娘子?
白娘子既然是蛇妖,一座小小的雷峰塔真的能镇压得住她吗?难道这当真是法术的厉害吗?我想当白娘子进塔的那一刻,她明白了塔内的自己不懂得珍惜,塔外的亲人又何处去安家,面对佛法的沐浴,白娘子或许明白了今日塔内充实自己,明日塔外一片繁华,若想出塔方可先入塔。
让人发指的蛇演化成美丽的白娘子,以法海的“拆散”来暗喻出道入道的因果轮回,白娘子的故事虽然值得同情,但是万法皆空,看似侧面的法海在一饮一啄的因果中扮演着无可替换的佛教美学色彩。
《提篮观音》本色示人的美学色彩
《楞严经》中有曰:“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三十三变身观音的体系中,有一观音名叫鱼篮观音,也有人称呼为马郎妇观音,什么是马郎妇观音呢?唐代流传的马郎妇的故事就是鱼篮观音的前世,在中唐时期《续玄怪录》书中记载,翻译出来的大概意思是唐大历年间在延州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纵淫的女子,可以来说是人尽夫之,年轻的男子都争着与她交游,跟她亲热,甚至有人陪睡她都不会拒绝,但是好景不长几年后她就死了,奇怪的是与她陪睡的男人们没有一个不悲伤的,统统凑钱为她埋葬,因为这女子无家,就直接埋在了路边。大历年中从西域远道而来的胡僧,在此坟墓摆设香案焚香敬拜,围观人好奇便交流了起来,胡僧说:“大家有所不知,此乃锁骨菩萨慈悲施舍,世俗的愿望,在尘世间的事情已经圆满。”开棺验尸世人方才得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
关于提篮观音,我想很多人的记忆中都会浮现出《西游记》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显鱼篮”那一章节,小说文字里还强调是没来得及梳妆的观音收服的鲤鱼精,整个收妖过程还有详细的描写,比如菩萨解下一根束袄的丝带,将篮儿栓定,手提丝带脚踏云彩,颂字道:“死的去,活的住。死的去,活的住!”当念到第七遍的时候,菩萨收服了鲤鱼精在篮子里,菩萨非常简单地就收服了鲤鱼精,整个过程连孙悟空都没看明白。
但是很少人知道观音手中的鱼篮,是菩萨以性作为方便法门的标志。其实鱼篮观音的形象是由娼妓转变成烈妇的,这也是鱼篮观音‘以色投缘’的佛教义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通俗地讲观音手中的鱼篮,代表着以性作为方便法门的标志,但是在我们民间宗教赋予了它降魔伏妖的功能,这种演变过程在我们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是不变的衍变。
《观音感应传》中提到,观音为了教化人们,变成了提篮卖鱼的美艳女子,得到了很多男子的青睐,观音要求只要在第二天能诵《普门品》、《金刚经》、《法华》才愿意下嫁,但嫁入后须臾就死了,《观音感应传》中的女子并没有成为《续玄怪录》书中的马郎妇,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延州女子的纵欲,还是观音的变化,她们的做法都是宣扬佛法,传法度人来惩恶劝善的。
戒色戒欲的佛教中,观音给众生的印象是圣洁美丽的,怎么可以化为‘倡女’?其实这些换个角度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化倡救淫的行为,是有着深厚的佛理基础的。人们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以色设缘的佛教义理,看似菩萨‘行方便’,其实就是‘空’、‘无相’、‘无作’、‘无我’等作为法门,以便熏修其心教化众生,虽然菩萨自身陷于五欲的污泥中,但是一旦正法弘扬,就会抽身而去牵出欲界。在中土封建传统文化中,这种如妓女般的菩萨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因此在我们中原的佛教文化中,很少得知这样的佛学。
密宗传说中还有这么一个典故:婆罗门教的信奉者毗那夜迦国王经常屠杀佛教徒,释迦牟尼得知后亲点观音去教化他,观音试图用种种途径来度化毗那夜迦国王都无法降伏,无奈之下变化成美女和毗那夜迦交合,在观音的宽怀一度中,毗那夜迦终于顿悟,皈依佛教成为佛坛上众金刚的主尊。
观音的这种慈悲为怀的方便法门,曾被美国学者瑞高 欧努马指出,菩萨与妓女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妓女被欲望所趋,而以交易的方式来施予,菩萨则是以慈悲为法门,完全用慷慨的方式来给予。
观音舍生度人、以色投缘的佛教义理,正映照了万法皆空的道理,不管是神话色彩也好,还是哲学理念、佛教义理也罢,提篮观音的故事就像是出淤泥的莲花,本身的无我和大无畏精神在佛教文化和美学文化色彩中,给神话教义涂抹了多姿多彩极具梦幻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