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5 04:06:19
昨天晚间,刚得知这个消息时,感觉难以形容。
北台湾「法鼓山」的圣严法师走了,南台湾「元亨寺」的菩妙长老也走了,如今中台湾南投水里「莲因寺」的忏云老法师在三月七日周末又走了!
像是望着最后几艘可以搭乘的渡船远走,自己手上紧握船票,却突然发觉,连在岸边的渡船口,都已经不复痕迹了。
一般若非熟悉「整个台湾佛教界」的人,应该无法了解忏云老法师具备「无比重要」的地位。
对于台湾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高僧「广钦老和尚」之后,我始终认为,台湾真正堪称「秉持戒律、出世修行」状态的圣僧与道场,只有忏公与他建立莲因寺的道风,能真正符合佛教经典上,佛陀对于出家修行的各种教述与要求。
忏公在整个台湾佛教道场中,可说是极其少数,且甚至是以「不通人情」的方式,以求更严谨的保持着「佛教严格戒律」以及「佛法出世价值」的法师。
道场内及其传承出家的弟子,多年来保持「过午不食」「每餐施食、每晚放蒙山」「每日拜八十八佛忏悔文」「每月诵戒忏悔」「比丘与女性信徒保持距离、女众不得擅入道场」....。对于依照佛教经典中「出家众」的戒律修行与忏悔清净要求,完全比照办理。
莲因寺只有男众法师,绝无比丘、比丘尼混住。除了保有「中国佛教会」的会籍之外,历来几乎不参加所外界任何的「佛教界活动」,也不常态以各种名义举办任何「消灾祈福法会」。
在我看来,莲因寺是极少数的台湾道场中能够「不刻意讨好信众」,而且以最大可能「从「社会『资源炼』中跳脱」的真正「出世道场」。
另一方面,忏公则也是台湾创办「斋戒学会」,最早引领「大专学生入佛门学习,感受佛门戒律生活」的发起者之一。
台湾如今年龄约五、六十岁左右的佛教徒,特别是过去念大专并参加佛教社团的,几乎都与忏公有机会接触。
事实上,台湾最早透过佛教「艺术绘画」与「咒语念诵」来弘扬佛法,本身因为出身中国大陆东北且到日本留国过,有非常高绘画水平的忏公,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目前华人社会的信佛家庭,倘若有供奉「西方三圣」画像,早年九成以上都是忏公所画的那组「西方三圣的范本」;而这也意味着,佛教徒对于「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视觉形象,受到美术造诣甚高的忏公影响甚巨。
另 外,莲因寺也是最早将佛教经典中的「咒语」,还原以大藏经记载唐朝译本当时的「悉昙古音」来念诵。为此,忏公也是最早与藏传佛教有接触往来,并且邀请部分 上师仁波切前来讲课探讨的人物。在当年信息不比现在发达之时,这些对佛教开拓与研究的深度眼光与广度视野,都是非常独到的贡献。
忏公不走「大众化、道场化、山头化、学术化」,而始终往佛教「戒律、经典、拜佛、实践」的方向,是近代佛教史上真正对「佛『法』传承,而非佛『教』型态」,贡献出最关键而希罕的部分!(有别于一般外界只了解佛光山、慈济之类的弘法型态)
事实上,忏公与莲因寺的道风,对我而言一直是很重要的,做为观察佛教各种演变乱象、价值混淆的参考「对照组」。
许多高僧长老、法师居士颇有地位,对于各种佛法道理乃至神秘经验,也是人人会讲。特别是那些「行程非常忙碌」的人物,私底下是否同样保持高密度的修行?或者都是以忙碌为名,自己早就远离精进修行了呢?
佛教界当中,以「弘法度众」之名,实际上自己连基本「早晚课」都不做的出家人与在家居士,如今十分之八、九皆是如此吧!
忏公在莲因寺所开辟的严谨道风,提示出所谓的「度众生」的本质,不是那些盖道场、办法会的活动事件,而是灌注到「修行与生活的本质」;让众生「真正将佛法修行,导入到生活时间内的安排与实践」,完成到最基础与最关键的「言行合一」之上。
曾经到莲因寺有过「拜八十八佛」经验的人都明白,那种与一般念佛静坐、听经讲法的差异,完全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