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6 04:06:59
在佛法当中,对缘起法的认识是非常的缜密而深刻的,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远远不像我讲得这么简单。但是,如果从叫人听了就能懂,学了就能会,回家就能用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这样说,便于佛法贴近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生活。
起初,我向往解脱的生活,不想过那种没有质量,更没有品质可言的,如乱麻一样的日子。但是对于不切实际的清淡和虚无的解脱,我也是存有戒心的。自从我学会了缘起法,开始用缘起法感悟生活,解脱对于我就变成了现实。我用缘起法的眼光看身边的人和事,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超出缘起法的规律。我开始对生活中的人事用缘起法进行关照,尤其对得失成败,是是非非进行关照,缘起法如万能钥匙,所向无敌。
从此,缘起法支撑我的生命。思想的形成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必然有一个过程。求学时期的人生经历,也是这一思想的成因之一。在我上学的时候,经常坐车到鲁西南的大伯家去。坐在车上,我常凝神车窗外,我们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生于此,死于此,它的意义何在?当时的报刊也正在对人生意义进行思考和讨论,我也痛苦地思考了这些问题,也接受了一些观点,但是没有一种观点能让我满意。因为人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总是各执一端,要么说“无”我,要么说“自私”,要么说“为我”,要么说“为人”,诸如次类,总是在“肯定”和“否定”中讨生活。这种时候,我总在想,应该还有第三种方法。如缘起法所说“是也不是”。
我喜欢旅游,到过很多地方。其中有一次去泰山,给了我一次巨大的震动。历朝历代的帝王都要到泰山封禅,当我看着那些门楼、石刻,被亿万双脚磨光的道路,我现在也正走在上面,那些显赫一时的帝王将相们现在到哪里去了?只剩下一丘黄土。这时候我似乎感觉到人生的无常。我走的地方越多,这种感觉就越强烈。那时侯我还没有接受佛教。在济南千佛山,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佛教的书籍,接触到了佛教的缘起说。我虽然以求知的态度看了,但总认为那是唯心的东西,其实唯心是什么我也不也不知道。随着人生的经历和阅历的增多,对于苦难的体验也越来越深,越来越多,为了安身立命,我接受并开始领悟佛教的缘起学说,并开始学会用缘起法想问题,渐渐地把它运用到我的生活之中。
从那时起,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才总算落地了。面对苦与乐,得与失,我不再惶恐。原来“固执的我”被打破了,一个万事随缘的新我由此而生。
你想到过死吗?你面对过死亡吗?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惧怕,还怕活吗?当他这样经历,这样想的时候,他就获得了更大的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他会从心里感叹:生活非常美好。
所谓缘起学说,是一种理性的、哲学的、思想的,在一般人看来过于理论的东西。我和你一样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活生生的生命是有感情的。不是说我认为缘聚缘散,我当下就能做到缘聚缘散,我们毕竟是感情动物。人性的美好在于感情,但请不要忘记,人生的痛苦也在于感情。所以用缘起法对待人生的过程实际上是很痛苦的,要经过很多次的历练。
比如说,我看到别人家人的死亡,我就想,我的家人总有一天会离我而去,我怎么办?缘起法的观点是:生老病死是规律,没有不死的人。是的,谁都会死,面对死亡,我们一定会伤心。也正因为如此,死亡每天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不敢面对,惧怕谈死。我们会对失去的亲人的人说:“不要伤心,人都会死。”可到了我们时,我们同样会伤心。我的长辈死的时候我没有掉眼泪,因为我认为死亡是不可挽回的,他的生命自有他的归趣,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力。我们对世人的做法是厌恶的,当这个人活着的时候,我们不珍惜和他的缘分,甚至,于他不和,而当他死去的时候,我们大摆酒席、披麻戴孝、吹吹打打、作出伤心的样子,这很大程度上有自欺欺人之嫌。在接受了佛教的缘起法教育之后,我的生死观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于工作中职位的升迁,人际关系的变化,生活中的得失,我都用缘聚缘散来做评判的。几十年下来,我的朋友中,有不少人或多或少有些精神障碍。因为他们只想到成功,没有遇见失败;只想到升官,没想到下台;只想到生活是幸福的,没有充分认识到痛苦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幸福和痛苦,我经常提醒自己:好事是一场缘,坏事是一场缘。我也不只是坐而论道,和你们一样同样要工作要生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烦恼。在这种情况下,我以一种平常心工作、学习、生活,做自己想做、能做、爱做的事。生存环境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我给自己的心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常做这样的观想:反对你的认识你最好的老师,他们比你的家长对你看管的还要严,使你健康的身体和活跃的思想,以至让你春风得意的东西,不至于背离正道。正因为在你身边,对你起到了监督和鞭策的作用。他们是护法的菩萨,他们是真正不请而来的朋友,不用交学费的老师。我不但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不争不辩,不怒不嗔,灭却心头烦恼之火。现在想来这一定是对的,只有这样你才有精力作自己的事。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单位,学会了这样思想,你就争取到了时间和空间。如果遇到坏事,你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好是坏事都是一场缘,缘聚则有,缘散则无。不必生气,也不必烦恼,随着时间的流逝,爱恨情仇,皆是庸人自扰。如果缘起法还不能说服你,你就多做几个关于如果的假设:如果我不在这个单位,如果我不争辩,如果------,何必那么烦恼,何必那么痛苦,何必那么斤斤计较,何必和自己过意不去呢?当想到的“如果”越多,就越烦恼不起来,你也就在实行缘起法了。
在北京生活的十五年里,缘起法对我的修行起到了支柱的作用。遇到很多逆境我都用缘聚缘散的观点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并且觉得非常有效,这药方我乐于奉献给大家,尤甚是那些比较固执的人。但是,有很多人不这样想,他们认为你这样做很傻,甚至是自欺人。缘聚缘散的法则,不在于你说与不说,做与不做,它是既存的规律,既成的事实。违背这一法则,实际上是自寻烦恼。你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烦恼,你离开这个地方,烦恼本来已远你而去,可你却还在心里自己烦恼自己,实际上这才是最愚蠢的。
我常常劝大家,作缘起观,这个观是观想、观照之意。缘起并不是要你消极、虚无、回避问题,它是一种非常和谐的、友好的、智慧的、和平的方式。事实上,,并不是你作了缘起观后就一事无成,你还是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因此,缘起观的当下就是解脱,而决不是书本上的、口头上的解脱。
在现实生活中,缘起法最能体现在婚姻上。很多人领会不到男女之间的婚姻是一场缘的道理,往往因为过于强求,而产生烦恼和痛苦。有一个母亲领着她的女儿来找我,说有个男青年,是她女儿的同事,苦苦地追求她女儿,三年不舍,但她女儿却对他不感兴趣。最后发展到她女儿下班的时候,他就到路上去拦截,强行要她女儿答应婚事。她女儿在家的时候,他就守侯在家门口,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女青年的父母明确告诉过他,这是不可能的事。但他本人坚信,只要对爱情忠贞不渝,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我问:他这是从哪学来的理论?女青年告诉我,可能是从电影和书本上,因为他爱好文学。男青年的这种行为,对这个女青年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因为男青年扬言,如果不和他结婚,他就杀了女青年的全家,然后再自杀。他认为,女孩子是同意的,只是她家里人在反对。如此一来,女青年家人惶惶不可终日。男孩子还对女孩子扬言:如果你不嫁给我,我也杀了你。这个在常人看来狂妄、变态、不可思议的现象,却在生活中屡有出现。问题出在哪里呢?除少数心里有障碍的人外,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们不知道男女之间的婚姻本身是一场因缘。平常老百姓都会说:千里姻缘一线牵。有缘,横看竖看都顺眼,如果无缘,就会横挑鼻子竖挑眼,就是结了婚也不会幸福。人和人之间,有缘的时候要惜缘,无缘的时候不要攀缘,缘散的时候,作缘散想。就是当我们确实志不同道不合,没有共同的爱好和语言,分手也用不着互相伤害。
可喜的是,现在自由婚姻和自主婚姻已经比较普遍,很多青年男女,即使分手也不过像过去那样大吵大闹,打得头破血流,然后再离婚。现在人们都非常理性非常文明了。好聚好散,也是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这种和平的方式,在文明社会和法制社会里将会越来越普遍。
从大环境说,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存、生活观念正在由斗争哲学向和平主义转变。他们都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生活中表现为一种友善的生存状态。面对不同观点和矛盾,人们的态度也和平多了。凡是作缘分想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活得很潇洒,人与人的关系不在处在一种胶着状态。
因此,在生活当中,不管你是否认识到缘起法,你实际上都生活在缘起法当中,并且在实践它、应用它,如果你能在主观上接受佛教的缘起法的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作缘起的观想,那你的生活就会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安详与平静。
爱情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很多的社会学者和文学作品都关注着这一问题。比如说《红楼梦》里,贾宝玉的爱情和他家族的变迁兴衰,就是典型的缘聚缘散。大家如果用心领悟,就会发现,因缘这个道理在婚姻上体现得最为彻头彻尾。
我平时喜欢打羽毛球,有一次,我认识了一个打羽毛球的老者。初识时,我发现他的精神很忧郁。我们一起打球,闲谈的时候,便发现他的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后来慢慢地熟了,我约他喝茶,他向我倾诉了他的痛苦。三年前,他和他的外甥一起做汽车配件生意,经过艰苦努力,申请到配件的专利,并打开了市场。而做这个生意的起因是他看到他外甥没有职业,在社会上不务正业混吃混喝,他希望通过这一件事能让他改邪归正。当生意越来越红火的时候,他外甥便对他说:“老舅,你年岁大了,这件事就让我一个人干吧,我每个月给你一些零花钱。”他听了这话之后非常气愤,心想,我投入那么多时间精力,那么辛苦打开市场,你现在就想一脚把我踢开。但是转念一想,你是晚辈,不懂道理,那我就找你爸,他总该讲理吧。于是便找了孩子的父亲。据他自己说,当时孩子的父亲见到他理都没理,当他说完这件事的时候,孩子的爸爸回答他说:“你都这么大年龄了,弄那么多钱干什么,你何必那么辛苦?你交给他办就是了。”他当时一口气上不来就晕倒了。送到医院以后,花了五六万元钱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才保住了性命。
通过这件事,他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但心里的痛苦并没有化解。因为它没有找到合理的说法,或者说没有找到说服自己的理由。于是,想通过运动来转移一下情绪,调整身心。他这样做从心理学上来说是有效的,转移可以使人渐忘痛苦。事情虽然过去有一年多了,但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涨得通红。我担心它过于激动,再犯病,于是劝他说:理性地讲,你的做法和动机是好的,但好事情要有好办法,才能达到好的目的。最忌讳的使用自己的亲戚朋友,这在松下幸之助这些成功人士的管理经验里都有总结。做生意用了自己的亲戚,一旦发生矛盾,金钱和感情的关系就不容易摆平,这是世间的一种经验。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成功的管理经验之一。问题就出在这里。按佛教的观点来说,叫做“因地不正,果招迂曲”。你种的因不对,结果自然就不会好。第二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你以恶因此招致了一场大病,就应该做缘生缘灭想。已经过去了,就不要让自己太痛苦。因此你现在的痛苦,除了可以获得一种经验之外,造成的是身心的伤害,而于事无补。而且你已经十七十多岁的人了,应该健康第一,保全性命。看他心里的疙瘩一直没有解开,我就说,这在佛教叫缘聚缘散。虽然他辜负了你,但是你应该自己解脱自己,自己开导自己,自己释放自己。要不然的话,你赔了钱、赔了精力,最后还得把命赔上,这可划不来呀!同时不论对于错,是与非,原谅别人就是解脱自己,不原谅别人,就适合自己过不去。经过这次交谈,几周后,我发现他的脸色有了好转,情绪也好了起来。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的开导仅仅是外在的,我叫他做缘起观,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这幅药吃下去能不能生效,还完全在于他自己的悟性。
现在社会,人际关系非常复杂,我认为缘起发布但是安顿生命的方法,释然生命的方法,而且是保命法。尤其是对那些受到伤害的人,对那些苦难深重的人来说,常做缘起观,对生命是一种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