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0 04:06:28
信解行证与佛法之修学
前几天跟大家谈到《华严经》的入世精神,乃在于「解行并重」、「自觉觉他」;最近「辽宁大学永惺佛学研究中心研修学苑」师生三十八人赴港,进行了为期七天之参学交流活动;参访了香港佛教联合会、粉岭观宗寺、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等地,进行了友好交流,这实在是一次殊胜难得的参学经验,所谓「历事练心」,对学僧们的学习与见识增长均有莫大裨益。
我们都知道,佛法的修学可分为四个层次,即信、解、行、证。所谓「佛法如大海,唯信能进入」;《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古德说︰「有信无解,增加愚痴。有解无信,增加邪见。」确实是至理名言,但对学苑的学生而言,早已有了「信」的基础,故应特别注重「解」与「行」两方面。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信」为入路,而「解」更有着关键性的地位,因有「解」才能「行」,无「解」则「行」不得通。
曾有学者说︰「宗教有数万信徒,不如有十数之理解者。一个宗教得亿兆之教徒,不足为喜,遇亿兆之非宗教徒,不足为惧。盲并非损害于教,而盲从者,乃有大危害于教也。」犹如猴子捞月,以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其危害将是难以估计。《阿含经》说︰「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解由见闻,而生心解,所谓︰「犹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如对佛法不能理解,纵信佛教数十载,烦恼痛苦,亦不能减少。
因此,「解」就是要明白佛法的大义;因有解始能实行,而实行必须以戒为本;持戒能修福德,解理能开智慧,是故修行人必须有行有解,解行相应,福慧双修,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谛。「乘戒四料简」说︰乘急戒缓,虽生四恶趣,亦可闻佛法,如八部鬼神;戒急乘缓,虽生人天,不易悟道;乘戒俱急,生于人天,闻法悟道;乘戒俱缓,永堕四趣,无所依怙。「根遮四料简」说︰根利有遮,生多障碍,处处碰壁。根钝无遮,虽无遮障,但缺少智慧。根利无遮,非单一切顺利,尚有智慧。根钝有遮,折磨很多,愚痴无知。乘戒是因,根遮是果。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正如《普贤行愿品》偈颂云︰「智海广无量,不测反增谤,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学过。」《大智度论》亦云︰「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又说︰「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无智慧,是名人中牛。」所以,如果我们不想成为「人中牛」的话,就要多闻、多学。
什么是「行」?修行佛道,是名为行。《华严经》说︰「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所谓︰「解一丈,不如行一尺;解一尺,不如行一寸。」应要坐言起行,方能得到真实利益。有解无行,名为狂慧;解如火焰,行如水漾,是火燎原,非水莫救;有解无行,易生傲慢,自命不凡,目空一切,行能除我执,傲慢之火熄。古语道︰「行解相应,目足并用,如鸟双翼,如车二轮。」而千里之路,始于足下;只要信、解具足,方向清晰,目标明确,敢于前行,勇于前行,将来定必有到达目标之一日。
如何才能「证」?以无漏正智,能契合于所缘之真理,谓之证道。所谓︰「悟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因悟而修,即是解悟;因修而悟,即是证悟。以天台宗来说,可分为三类︰
一、断见思惑:离分段生死,证阿罗汉果,得一切智。
二、断尘沙惑:离变易生死,证菩萨果位,得道种智。
三、断无明惑:离二种生死,证究竟佛果,得一切种智。
如能彻底证悟,即可成佛。依《占察经》说,有四种成佛:
一、信满成佛:信于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是为信满成佛。
二、解满成佛:依解行地,深解法性,无造无作,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思,心无所布,亦无所欣,是为解满成佛。
三、行满成佛:依究竟之菩萨地,能除一切无明法障,菩提之愿行,应皆具足,是为行满成佛。
四、证满成佛:依净心地,得无分别之寂静法智,以及不可思议胜妙之功德,是为证满成佛。
《心地观经》说︰「法宝之中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证果,四法收之,鲜无不尽。」教乃起信,理应生解,行即实行,果是证果,所以教、理、行、果,即是信、解、行、证,一切法门,无不包括。虽言行解相应,方能成为法器,而仍多有能解不能行,或能行不能解,纵然如是,亦胜于无解而不行。古人说︰「能言不能行,国之师也。」佛亦曾说︰「师虽是凡夫,然能说圣法,如食母乳,勿嫌面丑;如采枝果,勿嫌枝曲。」又说︰「能行不能言,国之用也。可为世人作模范,能行复能言,国之宝也。」
经云︰「世间有五种宝,甚为难得。一者、如来出现于世,甚为难得。二者、如来演说正法,甚为难得。三者、能信解正法者,甚为难得。
由此可见,佛法之修学,若能有正信、有真解、有实行,又何愁不证、不开悟?所谓「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生死与菩提,看的就是我们有没有智慧。
然而,我们如何才能获得智慧?其实,学僧们的修学或参学过程,就好比《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锲而不舍的求道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最佳榜样;值得我们细心观摩、耐心学习;至于应如何亲近善知识,更当深心体会,不可轻易略过。因此,从明、后天开始,会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过程,连续在博文内为大家逐一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对有心学佛之人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