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613年-681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净土宗实际创始人。临淄人(今山东淄博市)。生于隋大业九年,少年出家,看见西方道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为此净土法门速超生死。唐贞观中到并州去拜谒道绰大师,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门。进入长安广度民众,写了十万余卷《阿弥陀经》,画净土变相三百壁。最初住过终南山常常来光明寺说法。晚年住过长安实际寺,又管理着洛阳龙门奉先寺洞的营造。

放生有什么好处?

一、放生就是救命。

放生就是救护那些被擒、被抓、将被宰杀、命在垂危的众生的命,而众生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机,救他们的命,他们感激最深,所以功德至大!

二、放生就是还债。

我们今生及累劫以来所造的杀业早已无量无边,放生就是出钱、出力来救赎众生的性命,以偿还以前我们所积欠无数的杀债。

三、放生就是救急。

放生与其他的功德不一样,是救命在旦夕,随时将被宰杀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机,是千钩一发、刻不容缓的行动,就好像是医院的急诊急救一般,一个刹那、一全行动便可挽救成千上万无数的生命,所以功德至深。

四、放生就是慈悲。

佛心就是大慈悲心,慈悲心是学佛的根本,而放生则是为了解除众生的苦难,起慈悲心予以救赎的一种行为。放生可以长养我们的慈悲心,在放生的过程中,慈悲心获得最大的培养。常常放生,慈悲心常常滋长,与佛心更相契,与佛更容易感应道交,学佛道业更容易成就。

五、放生就是觉悟。

任何一个众生的佛性与我相比毫无或缺,无二无别,因而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珍贵的。在放生中让我们觉悟到众生皆知贪生怕死,皆知趋吉避凶,皆有喜怒哀乐,与我相比,完全相同;众生更皆具备真如佛性,一旦业尽情空,未来皆能成佛,所以救一众生如同救一佛子,更等于救一未来佛。

六、放生就是实践。

与其空口说得万言,不如老实行得一字,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在放生真实的行动中,真正去培养慈悲,真正去解救生命,真正去为众生皈依、念佛、忏悔、回向,真正去体会众生平等一如、皆具佛性、皆能成佛的道理,真正做到自利利他,这样的修行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七、放生就是积极。

吃素与放生是学佛人行持上极重要的二件事。但吃素只是止恶。是消极地不再造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放生却是扬善,是积极地救赎生命,偿还以前所欠的杀债。吃素而不放生,以前欠的杀业还是有果报的;放生而不吃素,所修得的功德又因为吃肉杀生都赔光了。所以吃素放生是一体的二面,需要相辅相成的,同时并行,效果才会显著。

八、放生就是方便。

我们当天放生,当天无数身陷牢笼的众生马上获得了自由,无数濒临死亡的生命马上重拾了生机,无限的功德当天马上可以获得。并且不管一人多人、钱少钱多、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发慈悲心,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放生。放生不像其他功德,不需要等待机缘,自己可以主动进行;不需要依赖别人,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千千万万人一生中做不到的功德,我们可以经由放生短短的时间内独自一人完全成就,若更能以此广为提倡,功德更加不可思议,所以放生功德最为第一,非其他小善所能比!

九、放生就是改命。

我们今生的命运遭遇是因为多生以来所造就无数的善恶因缘所呈现的一个结果,造善因就得善果,造恶因就得恶果。但未来的命运却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通过积福行善,诚心忏悔,我们的命运可以完全改变过来。而放生的功德最大,既直接又快速,改变命运的力量最为显著。

十、放生就是解冤。

每一个众生在多生累劫以来,都曾经与我们结过冤仇,冤仇既结,怀恨在心,必当伺机报复。而放生正可以解冤释结,化敌为友,避免彼此的冤冤相报!

十一、放生就是消灾。

灾难不幸之所以发生,都是源于我们以前所结的冤业、所造的杀业而来。放生解救众生的命,免除了众生的死难,也同时消除了我们的宿业,免除了未来原本应该偿受不幸的业报,这是因果必然的道理。

十二、放生就是治病。

其实疾病绝症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以前我们杀生所感召的杀业而来。既造杀因必结杀果,既造成杀业必受杀报,解决之道就是放生,偿还杀债,消除了疾病根本的杀因,病苦自然好转。

十三、放生就是救亲。

每一个众生在无始的轮回中,都曾与我们互为父母、子女、手足、亲眷,只因彼此业缘不同,今朝我幸而为人,彼不幸沦为畜牲,放生就是救拔我们累世以来的亲友眷属,使其重拾生机,安享天年!

十四、放生就是延寿。

每个人都希望长寿,放生救赎生命,延长了无数众生的生命。也必然同时延长了自己的寿命,这是因果永恒不变的真理。

十五、放生就是福善。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每一条生命都是平等珍贵的,所以救一众生,功德已无量无边,更何况救众多生命!放生就是积最大的福!放生就是行最大的善;积福行善,所有功德,莫过放生!

十六、放生能助生西。

放生三施俱全,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放生一举尽得。修行人以念佛为正行,以放生为助行;念佛为主,放生为辅,如此修行,如顺风之帆、顺水之舟,用力少而成效多,以此无上殊胜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大业必能稳操胜券,高登西方九品莲台必是指日可待。

放生的好处的真实例子

放生是一种很好的行善的作为,不管你放生了什么,总是可以得到应有的回报。可能很多人都还没有放生的经验,也很少听说过放生的例子。那么本期佛教故事,就带你一起来看看以下这些放生的真实例子,一起好好学习。

01、发愿放生行善,第二天瘫病好了

直隶有个姓辛的,患了瘫痪症,他有位朋友叫徐浩的,对他说放生的好处,辛说我病了一年多了,不能起床,如果能好,我发誓一生劝人行善,做弘扬感化人的工作,爱护所有的生灵。发愿完了,第二天,忽然由床上一跳,就起来了,行动像往常一样。

02、放生米虫,重病痊愈,喜得贵子

镇江的周千秋,在北京做官的时候,每月官府给他俸禄的米,有很多米已生虫。于是,他命令家中的仆人用簸箕上下扇动,把虫子扬出去。虫子落在地上,招来很多蚂蚁啃它,鸡又来吃它。

他的妻子沉氏很怜悯这些小米虫,叫仆人先把芦席铺在地上,然后用簸箕再扇动。簸扬完了,把虫子从席子上收聚到一起,放到陶罐里,而且用扬出的米糠饲养它们。到了秋天,这些虫子都变成蛹,由蛹生翅飞去了。

不多时,沉氏患了糖尿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周千秋便用她救养米虫事,来宽慰她说:“难道救活了百万条生命的人,还会短命?”过了不多日,她的病果然就好了,又生了一个好儿子。

03、放生螺蛳,遇风浪化险为夷

有个姓王的,官作到待制,喜爱放生,曾经买螺蛳成千上万放到水中。一天,他坐船到汉口去。长江上,突然刮起了大风,掀起巨浪。这个王待制,赶紧把正在念着的《金刚经》,扔到水里去,大浪立即平定了。

船到镇江,他看到船尾巴下边,有一物件,有时从水波露出来,有时潜伏在水里。王待制捞上来一看,是由千万个螺蛳结成的球,再打开一看,是他扔到水中的《金刚经》,一点也没有受到损坏。

04、船底撞礁破裂,放生螺蛳补洞报恩

杭州的商人阮起鹏,又名云翰。小的时候,就立下了放生的志愿,认为生命最多的是:螺蛳和鱼子。他看到这两种水族,便把所有的钱拿出来买下放生;而且还恳切劝人,说是费钱不多,救活生命却很多。

因此,人们很多按照他所说的那样来做了。在康熙庚申的这一年里,他坐船经过富春江,船撞到在礁石上,船底破了。

在大江里,正匆忙慌张、求救不能的时候,而水竟不进到船里。船靠岸边一看,见有好几万条鱼,回来盘绕在船的左右。那条船的破处,正有重重迭迭的无数螺蛳给堵住了,所以,江水进不去,在江岸上打鱼人们,看到没有不惊讶的,但没有敢下水去捞取的。

05、制止杀鸡,免除横死

嘉善有个姓孔的到一亲戚家,亲戚留他吃午饭。将要杀鸡给他吃,这个姓孔的极力劝阻。亲戚不听劝,他急着说:“我已立誓戒杀放生,绝不吃鸡。”这才劝止住了。

这天晚上,他住在亲戚家里,他家白天正在捣米,夜里把大石杵悬挂在朽烂的屋梁上。他正睡在下边。

夜里一更多了,他在梦中忽然看到有只鸡来啄他的头,拂去有来。这样驱了好几次,还没有停止。他受不了鸡的干扰,于是就点火驱鸡。刚离开卧席,那个大石杵掉了下来,落在他放脑袋的枕上。他于是明白了鸡来报恩,经常用这件事劝告人,千万不要杀生。

06、劝人放生戒杀,一生顺利无忧无虑

明代人吴文英,一生欢喜劝人放生戒杀,多做善事,可是常常被人讨厌。朋友讽刺他说:“你劝人做善事,毕竟他人得好处,对你有什么益处呢?何必苦苦地让人讨厌?”可是,文英一点也不后悔,还是劝人放生,多做好事。后来他求教于听雪大和尚。

大和尚说:“我听佛经上说:一个人劝一个人做善事,得福两个人分,一个人劝九个人做善事,得福十个人分。这个道理要坚信不疑,也可以推及类似的其他事情上。”从此文英更加劝人戒杀放生、多做好事了。而他一生没有不称心和忧愁的事出现过。

07、钓鱼后知错放生,爱子疮疾痊愈

柳沂在伊水的边上钓鱼,钓了一条大鱼,拿回家来了。七岁的小儿子在这天夜里,梦见鱼咬他,吓醒了。柳沂听到儿子一边叫唤一边说:“方才有一条大鱼咬我。疼痛得很厉害。”他点灯一看,儿子胸前有个疮正在流血,他骇怕极了!第二天,把钓来的那条大鱼,又扔进水里。十几天后,儿子的疮也就好了。

08、放生百只麻雀,病愈喜获报恩儿

镇江有个姓范的,妻子因常年有病,身体衰弱。有个道人给他出了个药方,—用药米饲养一百只雀,到了二十一天,把雀脑子挖出来吃。范某就买来百只雀,用药米饲养以便到期吃雀脑子。养了好几天。

范某到别的地方去了,他的妻子看着百雀叹惜地说:“为我一个人治病,害死他们百条命。我宁愿死了也不这样干!”于是,把雀笼子打开都放了。

范某回来、埋怨并斥责了妻子,但是,妻子一点也不后悔。不多日,妻子的病就好了。后来生下了一个男孩,两个胳臂上个有一个黑点,像飞雀的样子。

09、天府最重视放生,劝人放生与放生同样功德

唐代天宝年间,有个裘兆麟,四十岁还没有儿子,真诚地在神像的面前祷告。一夜,他梦见神人告诉他说:“你本来没有儿子,因为,你很诚恳,现在给你得子的方法。”兆麟听了很欢喜,向神问求子缘故。

神说:“天府最重视放生的事。你能救活一万条生命,可以生子。”兆麟说:“穷人哪有钱放生?我真是个孤命的人,终究不能有儿子。”于是,他痛苦流泪,跪下叩头,求神大发慈悲。

神笑着说:“你真是个傻人,放生难道都需要钱吗?你若没有钱,可以劝有钱的人来做放生的事,功德和那放生的人是一样的。”兆麟高高兴兴地接受了神的教诲。

醒来,自己一想,我和钱玉成最友好,可极力劝他做好事,因此前去向他谈自己梦中神人告诉他的话,并且还对钱玉成说:“希望你真的听我劝告去做放生的事,功德当然归你。假使因我对你的劝说起作用,承蒙上天神明的察觉,也能沾点余恩,得到一线的好处我得多感激你呀!”钱玉成便答应了。

从这以后,大凡遇到生灵,裘兆麟必定劝告钱玉成放生,钱也就照做了。好几个月以后,兆麟又梦见以前那位神人,告诉他说:“上天夸奖你救了很多生灵。积累了很多功德。已经命令玉宵童子到你家去了。

钱玉成的儿子,今年应当染上天花病死亡,但是已被玉帝特别赦免了。”后来,当地真有传染了天花病,闹得很厉害。惟独钱玉成的儿子,一点也没有染上。第二年,裘兆麟也果真生了一男孩,家庭的声望,也振作起来了。

...查看更多

4. 我与善导大师有缘

某师,甘肃人,近几年在外参学,不久前从河北回来,暂时在家乡城内一座寺院挂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认识并攀谈过两次。从中了解到,师父在出家前和出家后都念过阿弥陀佛,但自言业障现前,念不下去,于是修学种种法门。他虽念过佛,但没看过印光法师的书,善导大师的教法更是闻所未闻。

2009年6月27日上午,我想去街上一家佛教用品店请一个念佛计数器。临出家门时,忽然想起要路过这位师父所在的寺院,刚好前两天收到弘愿寺寄来的法宝,于是先电话联系,随后带了《善导大师要义》《老实念佛》《慧净法师书信集》等十几本弘愿寺印行的法宝去供养师父。

到师父处时,师父刚诵完《金刚经》。我唯恐师父不能接受善导大师的教法,特别对师父说:“这几本是介绍善导大师教法的书,您愿意看就留下,不愿意看我就带回去。”谁知师父很欢喜地说:“我和善导大师有缘,我看哩。”我忙请教师父和善导大师是怎样有缘。师父说:“这话我轻易不给人说,就给你说说。2003年,正闹非典的时候,有一天我在甘肃天水麦积山一块石头上打坐,突然看见天空中出现一座佛塔,没有头。

我正看得奇怪,想不通佛塔为什么没有头,这时佛塔慢慢不见了,而在佛塔上方出现了一尊弥陀古佛。我从山上下来,想到外面参学,便乘客车到了西安。下车后不知去哪里,正在茫然之间,马路对面一位居士跑过来问我去哪里,我说我还不知道。她建议我去香积寺,就把我拉到香积寺。我一见香积寺的佛塔,就明白了那天见的就是善导大师的灵塔!这座塔就是没有顶啊!我在香积寺住了三天,守塔的师父有事要外出,他点名要我守塔,于是我前后刚好守了10天善导大师的崇灵塔。”


听完师父缓缓的叙述,我的心情不由得激动起来:善导大师,弥陀化身,千年之后,犹作如此示现,真是不可思议啊!

南无阿弥陀佛!

顶礼善导大师!

(撰写此文未请示师父,故不敢说出师父的法号,敬请见谅!)

(2009年6月28日 甘肃 佛至记)

...查看更多
相关:慧净法师:本愿称名非日本制造,无量寿经有讲,龙树菩萨传承,善导大师弘传!内容提要: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大派系,在历史上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即宋元明清时期,它与禅宗成为了中国佛教两大主流系派。杨文会曾说过,佛理之深远,莫如禅宗;流传广之,莫如净土。善导作为净土宗实际的创始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自然也显得耀眼和突出。在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中,“往生境界论”占有着十分重要地位。善导所讲的境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滔滔苦海众生念佛所追求的理想归宿。善导大师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报土世界,末法众生内在根机和条件太差,依靠自己的微弱的力量是无法解脱的,是很难进入阿弥陀佛的报土世界,必须凭藉阿弥陀佛的本愿力量的帮助下,超越生死。大师这一思想给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阿弥陀佛的报土虽然难以进入,面对这样的一个远而遥之的报土,我们望却而止步,凡夫所以得以进入,这完全是依靠佛之愿力这一强大的外缘,从而也就解决了凡夫二乘不能往生报土的问题,这对每个受苦的众生都很重要的。我们应知,大师在此揭示西方净土是实报土的本质,正是宣扬世尊的本怀,大师为了末法人生,悲心不可遏止,他力本愿思想,是大师之思想中一个最富有特色的思想,大师是如何建立净土宗,是如何揭示此说,并予以发展的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略作讨论,以及他的弘教理论,对净土宗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影响及现实意义做一个简要的叙述。 关键词:本愿总愿 别愿 他力本愿 善导大师人生寂寞,红尘喧嚣,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极度的时尚使人们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人们道德、价值、伦理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人们在三界六道中,苦苦挣扎,找不到心里的归宿,信仰的依赖;不知道如何得出,谁是黑夜里的明灯,谁是苦海中的舟航?佛教三藏十二部,一偈一句都是圣言量,都可以通向西方之彼岸!但面对今天去佛时遥、障深慧浅,虚掷年华之我们,是不是让我们有点力不从心?面对浩瀚的三藏十二部,面对纷繁驳杂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当何去何从,如何抉择?众所周知,目前净土宗法门最为流行,然是否我们就可以按照其经典的圣言量去修行,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归呢?薄地凡夫的我们如何选择修行方法,怎样才能速疾成就佛道,不退佛道,这是我们当今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昙鸾法师(476--?)给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讲出了修行的难易两道:难行道的难行性。他在《往生论注》卷五说: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恶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而易行道呢?他说: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加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我们知道时教相应的重要性,正所谓对机下药,探究本源。碌碌无为的我们,因虚度年华而悔恨,遥想祖师大德,在莲花里曾为我们黯然神伤,我们迟迟未回家。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应当选择他力易行道来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修行法门呢?!所以说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相继出现,并对我们修行来讲,都能通向清净之彼岸,那么他力本愿易行道的出现对我们凡夫来说是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之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叙述本愿的起源、过程及发展,并从原始之佛教菩萨本愿的肇始入手、展开;介绍善导大师的生平事迹,随后着重探讨善导大师的他力本愿思想往生净土的理论,最后简单总结善导大师佛学思想的特点,并评述其对后世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一、本愿思想之渊源及开展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所说的菩萨本愿Purva,pranidhanam,是菩萨在其修行时代,于将来成佛道时,在其所建设之佛国土内,欲实现功能作用或状态预之先誓愿。而且不是于今世发愿而于今世成就,而是涉及生生世世经过长远之修行,最后逐实现其所计划之念头,乃是本愿思想之特色。一般来说,本愿分为总愿(Samanyapranidhanam)与别愿(Vissa pranidhanam)二种。总愿是一切菩萨共同之誓愿,简方之,成为一切智者,成为佛陀之事,分其内容成四项。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立誓济度无边之众生),烦恼无尽誓愿断(立誓断灭无边之迷执),法门无量誓愿学(立誓学习无量之法义),佛道无上誓愿成(于是遂成就最高无上之佛道)。将此四句缩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二句,这就是大乘佛教精神之根本。别愿是关于其下化众生之样式之特殊念头,其菩萨的誓愿、种类或性质各有相异。例如在数字上,千手观音有六愿,药师佛有十二愿,阿弥陀佛有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释迦牟尼佛有五百大愿云。盖消极言之,应付有无限弱点之无限众生,在其救济之成佛或菩萨亦有从其意图特注力于某一方面之相异;积极言之,虽一般之解释谓:佛、菩萨在建设理想之国(净土)之时,有几分嗜好之相异所致,然亦不可疏忽此间有思想开展程度之相异。此总别二愿中,在历史、教理或是现代的意义上,最有趣的就是别愿思想。盖总愿虽谓代表大乘佛教之根本精神,不过是抽象的标语,有些显得空洞。别愿是其具体的规定,而且富于种种教训与暗示,为现代吾人以最高文化之目标而应学者所不能缺少。特别在各种净土的具体规定,不但反映各自产生的时代,地区的文化,道德、宗教特色、而且反映出本愿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本愿思想亦如其它总题,欲得其整个形态,需要经过种种之阶段而开展。本愿思想的萌芽,出现于小乘佛教的《本生谭》(亦称佛本生故事)。大乘佛教初期出现的《小品般若·甚深义品》谈菩萨六愿,兼总愿与别愿,是最早的初期大乘本愿思想。菩萨于无数劫前示现出种种身分,牺牲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众生成佛而努力,是以几百种本生故事为要素。此牺牲的努力若以目的论解释之,则为本愿。种种努力之终局是在成为以菩提为内容之佛陀。成为佛陀为救济迷涂之众生,则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所谓总愿成为其根底。这是最原始的本生故事所明言。佛陀之前生(不论是猿还是兔)称为菩萨(Bobhisattva,求一切智之人)之理由。应解为不管其形体如何,凡志于菩提道者都是成为佛陀之修行的意思。进而至后之大乘,有种种菩萨自苦心努力而成佛陀,建设特定之净土,而立容易引导众生至其处之本愿思想亦可以说是释尊以本生故事的修行之结果而成佛,而案出所谓速成科,使其诸弟子开悟之思想之模写或扩大,亦无不可。然而事实上思想之开展,本生谭本身内亦有许多阶段之展开,在进到大乘思想之经过种种之开展,所以后学应慎重找出其结论。要之,由原始佛教之表面立场而言,则本愿思想并不代表其中心思想,应是属于傍系。但是从内在而言,则此思想之萌芽是已包括在原始佛教之中心问题中,而且与佛身有关联。在其通俗化运动中发芽之点,还是应当于原始佛教之中求之,否则不能说明其起源。(一)、本生谭经典与本愿思想《本生谭》是从原始佛教过渡大乘佛教时期产生的经典,其旧部分联络原始佛教,其新部分联络大乘佛教,其中蕴含着对四乘行人宣说念佛法门的善巧方便法门。原始佛教重在自力悟证,于现世获得解脱,而实际上多数修行者亦有不少中途退转者,这就预示必得隔生继续修行,方得究竟解脱。小乘四个果位,前三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均得多次天上人间往返的修证,方得漏尽证阿罗汉果。这就显现福德圆满的佛陀与四果罗汉实际上是有差别的。这样,关于佛陀因地种种修持的《本生谭》便应运而生。《本生谭》中,菩萨现种种形,立种种愿,捍劳忍苦,济度苦难之众生。《本生谭》传递了这样的一个信息:任何人设立菩提大愿,均能成就佛果。已成佛陀的亦不限于释迦佛一人,十方世界有无量诸佛存在。十方无量菩萨立种种誓愿而修无数善行,悉在努力建构各自的佛国土,用以度化众生。《本生谭》认可大乘佛教所展示的种种佛菩萨净土。本愿思想之起源虽在本生谭,本生谭本身亦经历许多变迁和发展,所以本愿思想起初自是通过本生谭系统之经典而次第发展。本生谭是从原始佛教至大乘佛教之间所产者,其旧部分联络原始佛教,其新部分联络大乘佛教。其联络大乘之新部分,于此间所发展之本愿思想,在本愿思想史上可以说是代表其初期。大略可以为三期:第一、是以五百数十种为一类之本生谭所代表者;第二、是圣勇(西元六世纪倾之印度佛教文学家,为继马鸣后之佛教诗人,曾以本生谭为题材,以梵文写成一部佛教故事集。)所编辑汉泽菩萨本生胜曼论(十六卷)所代表者;第三是菩萨六度集经(康僧会译八卷)。第一类中,虽亦有变迁,总而言之,是原始的,其中仅将当时行世之教训寓言改为菩萨谭者不少,所以亦有于本愿思想殆无关系之部分。但是其重要的,则菩萨所行之一切功德,终是回向一切智(成佛陀事)之事,显然记载于故事之前后。不但如此,种种之本生谭中,力倡着真实之祈誓,然而这不是关于隔生之将来,自不得本愿,但是从含有念愿力、有实现力之意思而言之,无疑地成为本愿思想之一要素。汉译本生曼论中,其第十二有举起称念三宝功德缘起,叙说念佛称名之功德,为本愿思想之先驱而含有重大之意义不少。至最后之六度集经,可谓是小乘之本生谭将大乘化时之产物,所以本愿思想亦明显,总愿思想之将来成佛之誓愿勿论,亦发现所谓别愿思想之萌芽。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受着种种苦难,一边自甘忍受,而又誓愿将来成佛之时,将先除去该苦因。与将来成佛之总愿,同时济度世上苦海之人,而除去世间之恶害忧伤即是别愿。这些不免是片断的,而且誓愿亦是消极的。但是后来整齐而积极的本愿,亦是由此发展的。在如此追究本愿谭系统之材料,六度集经之本愿思想已相当成熟。 (二)、大乘与本愿思想小乘之目标无疑是个人的解脱,并不以带同他人而救济为其必然条件。其最高理想之地位,亦满足于佛弟子即声闻,认为救济众生之事,是求之亦而不可得。以为佛陀被选出之人,他们无法悟到法空般若体性,以为佛陀是数亿岁出现一次,绝无二佛并出,这是通常的见解,不许同时有文殊、普贤、观音等之诸大菩萨,立种种誓愿而修无数善德。大乘之特色是自己要成佛,并且成佛之后,普渡众生,亦使他人也成佛。任何人苟若立志则能成为佛陀,我们知道已成为佛陀不限于释迦牟尼佛一人,诸方有种种佛陀,其候补者之菩萨亦有种种,各在努力建设各自之佛国土。如此限定大乘之特色,而看大乘经典中之本愿思想展开之经过,则大乘有数百种之经典,因其立有无数之佛、菩萨,其本愿亦有种种,由此可见其发展之脉络之线索。这是在研究本愿条项之增加状态,例如某菩萨有六愿,其佛有十二愿或二十四愿,则是表示一定秩序之发展阶段。实际上,如果单以数目之多少而其发展之前后,是相当危险,同是亦要探索其思想内容之性质而后定之。然而属于同一思潮之诸经典内之本愿条项之多少,是表示于此间这发展经过之有力证据,这是无须争论之事实。而且想必是原始佛教资料之经内已有明言,此数目之增加开展有一定秩序,例如关于五盖障或七觉支云:“此五盖障或七觉支之说,虽外道不信之徒亦知之,知其如何五开展为十,七开展为十四者,则只有佛教徒而已。”之类。据本生谭,佛陀在其前生菩萨时代,生生世世为其众生而做善事,为其菩提而努力苦行,而且以最积极完全之程度实现之,所以名为波罗蜜(Paramita),即完全行也。行波罗蜜视为菩萨特有之修行(波罗蜜亦翻为度),而且分菩萨之诸善万行分六类或十类,即所谓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这是本生谭分类之方式,尤通例为六波罗蜜,所以代表本生谭经典最后期之经典名为六度集经。菩萨之诸德分为慈善(布施)、德行(持戒)、忍住(忍辱)、努力(精进)、精神统一(禅定)、睿智(般若)之六德目,其实例则配种种故事。如此修六波罗蜜成为菩萨之特色,乃至大乘,以菩萨思想为其中心,六波罗蜜思想亦非常发达。以一个意义言之,大乘教之种种相,不外乎是六波罗蜜思想之分化。从而本愿思想亦自然地怀此六波罗蜜关联而被考察,尤其是行六波罗蜜事,是全体的,所以回向总愿,同时其一行一行亦就是他日建设净土时,所以道德的文化的造就净土之特色之别愿。这是在小乘之本生经所寻找不到的,而为大乘经典之一特色!逆溯经典,关于六波罗蜜与本愿,而兼总愿与别愿之最古老经典,当是小品般若(Astasahasrika Prajnapamita,八千颂般若,道行般若)。盖般若思想本是从六波罗蜜中,第六智慧(般若)波罗蜜开展,总是代表初期大乘,特别是最早期之小品般若,所表现之文献具有重要之意义。小品般若中,说本愿思想者,是其第十九章甚解深义品。于此力说,从行六波罗蜜之各个,在消极的是征服自己内心之私欲,其结果解脱一切痛苦或恐怖,同时从此功德立本愿,便将来所建设之净土自初成就无有痛苦、怖畏、不如意,不平等,这即是依般若之菩萨精神意旨。举起大意如下:若菩萨行布施波罗蜜,虽恶兽亦不足恐惧。在菩萨,舍其身本来不是什么一回事,为了众生,其目的为了众生亦成佛,或者将来自己建设之净土没有一切恶行或者恐惧;又行持戒或忍辱,在精神上虽得解脱由怨贼而生畏怖,且必须誓愿使将来之佛土自初成就全无怨贼。从行精进,切断一切懈怠,切断心之渴爱,而得绝灭渴水之苦,但于佛土必须誓愿自初使八功德水充满;又从禅定得法喜禅悦食,而得免饥馑,但要使净土自初为充足之处;从修习般若,虽达观人之病患是常事而解脱痛苦,但必须誓愿使将来净土自始成就为无疾病之健康地,这是菩萨在因地为了成就众生和自己的佛土所必须修之一切功行。从小品般若经始结合六度集经来确立六愿思想者,在数目上言之,其次来之当是十愿思想,而后发展的有药师佛本愿经之十二愿与十八愿,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与二十四愿,大品般若之三十愿,无量寿庄严经之三十六愿,大无量寿经之四十八愿。以上从本愿思想之主潮流,调查其发展之次第,然而关于本愿之文献并不尽于此,在其傍系或其后起,尚有种种之本愿说:文殊、普贤之本愿,观音、药师之本愿是也。比较对本愿思想有深的关系者是《悲华经》,亦可说是本愿丛书,集诸本愿而欲调和之。释迦之五百愿亦是记载其中。所以欲穷究本愿思想,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以上所述简缩言之,本愿思想之开展可归纳于五点:一、本愿思想之大特色虽在大乘,而其起源的萌芽已含有原始佛教,尤于本生谭的关系。二、从本生谭开展六波罗蜜思想,应六波罗蜜而生起六愿思想。三、以六愿思想为原型,般若教系与净土教系,互相展开其各本愿数,次第增加六数,遂至净土教系四十八愿为其顶点。四、由思想内容观之,起初专以消极的无罪过与困苦为目标,渐次积极化,到以文化道德的艺术的完备为本愿内容。五、本愿不过是净土建设方针或图样,所以本愿思想之开展,不过是佛教之净土建设之发达。当我们在本愿思想中徜徉,寻找一条最捷径之路通向彼岸,可是有些望洋生叹。不知道那一种本愿更适合我们慧浅障深的根性,来顺水扬帆在苦海运行。翻开浩如烟海的经典,我们会发现净土经典的宣言,在所有关于本愿的思想中,阿弥陀佛的本愿最为著名。基于净土经典的这样的一个宣言,给我们透露一这样的信息,诸佛皆有本愿,为何阿弥陀佛之本愿最富有特色?由于基于篇幅之考虑,无法汲及其它本愿之探索!佛法,毋庸置疑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建立;本愿,直言不讳是为了苦海而扬帆。无可厚非,阿弥陀佛的他力本愿是从本愿思想中开展出来,但是,一切本愿思想中,他力本愿是最富有特色的,最富有生命力的,纵观本愿思想,庞大复杂;每位菩萨都有自己的本愿,誓愿成就自己的净土。可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尽管其它思想也是精彩粉呈,异放奇香。可是与阿弥陀佛他力本愿思想相比也难免稍逊一筹,为何他力本愿思想有如此之潜力,能呈现出“家家弥陀佛”的现象,我想这与善导大师的大力弘扬分不开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很有特色,在信仰上具有浓厚的宗教感情,在理论上继承了昙鸾、道绰二大师的净土思想,并将之发展成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宗体系,澄清了诸多净土理论上的迷语,为净宗在中国的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善导倡导众生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国土,善导的净土思想是在争论中发展起来的,善导的净土宗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他力往生,这就与主张自力成佛的其他宗派形成尖锐的冲动,善导净土宗理论的各个方面几乎都遭到其他宗派的反对,善导依据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和诠释,回答了其它宗派的批评和诘难,阐发了净土思想。大师不可遏止的悲心直到今天还是令人高山仰止,他力本愿思想在佛教史上能独枝一秀,是与大师大力弘扬分不开的。 二、善导创宗的历史背景善导创立净土宗的背景约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唐初的佛教发展;二、末法思想的流行。(一)、唐初佛教的演变与发展隋唐之前,由于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佛教形成了南北两地不同的学风,即所谓“南义北禅”,北方重禅定,南方重义理。大致说来,出现这种差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佛教本身的原因,这就是汉魏以来,传入中国为时不久的佛教大体上分两个系统:一个是般若说,一个是禅学。南北朝时,南方佛教之义理之学,基本上继承了般若学的传统,同时,在相当程度上,它又受了魏晋玄学和清谈的影响。北方的佛教,则是继承了禅学的传统;另一方面是社会变动的原因,在南方,晋室南迁以后,大批的豪门世家出身的知识分子,即所谓的士大夫,纷纷南下,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当时的佛教界,如东晋高僧慧远南迁,这些后来都是属于义学的沙门到了南方以后,自然也都推崇“义理”之学。《续高僧传》之<义解篇>正传中,属于南北朝的有七十五位僧人,其中南朝的五十四人,北朝仅有二十人,可见南方义学的兴盛。北方人民处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之下,他们的所受的苦难,较之南方人民更为深重,与此相应,为了解除苦难,佛教也大力提倡“修福”、“行善”等等的活动,净土宗倡导简便易行的称名念佛,而不注重佛教烦琐义理的解析,也受到了北方重“修福”、“行善”、“禅定”等学风的影响。进入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南北学风互相融合,渐趣于一致,进而推动了佛教宗派的创立。创立宗派的前提是“判教”,所谓“判教”,即佛教学者各自站在本宗的立场上,对佛教经典加以排列,以突出本宗所尊奉经典的权威。随着先后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判教,许多大的宗派出现了,著名的有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智者的天台宗,玄奘的唯识宗,法藏的华严宗以及律宗等等,诸宗派的纷纷成立,一方面象征着佛教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表明一些宗派的注意力集中于深奥的义理,出现了使原本面向民众的宗教变成了一种经院哲学的倾向,这就减弱了一般民众对于佛教的热情和兴趣。为此,有的僧侣又将目光转向社会大众,去开拓新的领域。善导开创的净土宗就是为了广大的民众,使佛教走向民间。(二)、末法思想的流行末法思想的流行是净土宗产生的又一重要背景。所谓末法是指佛教教法住世三个阶段的最末阶段。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入灭以后,佛教的发展经历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在正法时,佛虽已逝,法仪未改,佛法隆盛,众生根器利明,任修一法都可以成就正果,故称为正法时。像法的“像”是相似的意思,谓佛法去世已久,道化讹替,人心不古,思虑日杂,一般人依据教法修行,得不到正果,只能得到近似的果。到了末法之时,离佛灭度更加久远,世道日益混浊,众生业障深重,只有教在,可是却无行无证,亿万人修道,难有一人成就。有关三法存在时间的长短,佛教经典说法不一,如《大悲经》说正法千年,像法千年;《大乘三聚忏悔经》说正法、像法各五百年;《大集月藏经》说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至于末法,各经都说为万年,并于分歧。一般流行观点认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宣传末法思想的重要经典,有北齐昙景译的《摩诃摩耶经》和那连提耶舍译的《大集月藏经》。特别是后一部经在中国的影响更大。《法苑珠林》中记载了末法社会状况,文说,末法社会当有五乱,“一者、当来比丘从白衣学法,世之一乱;二者,白衣上坐,比丘处下,世之二乱;三者,比丘说法不行承受,白衣说法以为无上,世之三乱;四者,魔家比丘自生现在,于世间以为真道谛,佛法正典自为不明,诈伪为信,世之四乱;五者,当来比丘娶妻养子、奴仆治生,但共诤讼,不承佛教,世之五乱所谓白衣,指世俗之人,魔家比丘指行为放逸,不行真正佛法的僧侣。这“五乱”是末法社会佛法混乱的外在表现。在中国,北魏武帝、北周武帝曾两次废佛,一些佛教信徒据此认为,末法时代来临了。北魏武帝崇信道教,在道教徒寇谦之、崔浩的鼓动下,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下,诏废毁佛教,据《高僧传》载:“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中兵烧掠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必得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北魏大部分的土木塔寺都遭到破坏,佛教经卷当众烧毁,一些沙门被杀,佛教的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时隔百年,又出现了北周武帝的灭佛。据《历代三宝记》载,北周灭齐后,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开始宣布废佛,“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周武帝的灭佛,涉及了北方的大部分以及现在的四川、湖北部分地区,对佛教的打击范围更大。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形势,然在短短的百年间,连遭再次沉重打击,致使广大的佛教徒深感末法时代的恐怖。此外,佛教内部也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如一些佛教徒然热衷名利,巴结权贵,亵读佛教。一些正直的佛教徒自然也将这些现象与末法的来临联系起来。据载,南狱慧思(公元515—577年)是最早意识到末法来临的人,净影寺慧远、智者,吉藏等人也都相信末法的来临。隋代信行禅师(公元540—594年)就依据末法思想而创立了三阶教。三阶教将佛法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以正法往世时为第一阶,像法为第二阶,末法为第三阶。信行认为,当时已进入末法时代,若依前二阶的方法来修行是非常困难的,必须皈依一切三宝,断除一切恶,修持一切善,始易有成,这叫做“普敬普行”。北魏武帝、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焚毁经典,及末法思想的流行,使一些佛教徒专心在石头上雕刻佛经,深埋地下,以保护佛法,永存不灭,隋代静琬说:“今经为未来佛法难时,拟充经本。”佛教认为,末法时期众生根本力浅薄,业障深厚,单凭自力几乎难有出离之日,这实际上否定了众生靠自力成佛的可能性,为净土宗教宣扬他力本愿法门埋下了种子,道绰引《大集月藏经》说“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末有一人得者.”众生必须靠念佛,才能求得解脱。唐代道镜、善导共集的《念佛镜》也说:“正法五百年,持戒坚固;像法一千年,禅定坚固;末法一万年,念佛得坚固。……入末法来二百余年,是念佛时,不是坐禅时强调进入末法时代二百多年,必须修持念佛法门。善导提倡念佛修行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更可以说是大师悲天悯人的心肠,使如来教法,众生苦难联系在一起,提倡念佛他力本愿思想 三、善导的生平及与创宗活动关于善导大师的生平,众说纷纭。在很多佛教典籍中都有记载,但内容比较简短,也比较混乱。如《续高僧传》卷二十七之<遗身篇>、《放生净土瑞应删传》、《念佛镜》、《佛祖统计》卷二十七、《净土往生传》卷中、《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五、《净土全书》、《净土十要》、《金石萃编》等等。这些文献中都有记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善导生平的依据。不过,关于善导生平的记载,在四个问题上比较混乱,大家翻开净土史可以明了看到,善导是何方人士?卒于何年?死因是什么?善导、善道为一人,还是两人?(一)、善导的生平善导(公元613—681),山东临淄人,幼年从密州明胜法师出家,经常读诵《法华》、《维摩》等经典。一个偶然的机会,善导读到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颇多感触,大为欣赏,于是便开始依《观经》修习十六观法。认为《观经》的修行手段最易超脱, 其他的修行手段则迂僻难行,他仰慕东晋慧远大师结社念佛的高风,来往庐山寻找慧远遗迹。从此以后,他周游寰宇,求访道津;后又遁迹终南山悟真寺,专门修习般舟三昧。《新修往生传》中有意渲染善导的修行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如去:“末逾数载,观想忘疾,已成深妙。”但是给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大师的修行境界已非是常人可及,为了道果勤苦修集,忘形瘁心!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即善导二十八岁时,赴并州(今山西太原)石壁玄中寺访当时大名鼎鼎的净土教高僧道绰禅师,至玄中寺后,道绰为之传授《观经》的微言大义,善导因已有般舟三昧的实践经验,又闻道绰一番理论上的阐释,更加心领神会。他慨叹道:“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于僻难成,唯此观门,速超生死!”于是更加勤笃精修,昼夜礼诵,很快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说。有一次善导问道绰,念佛可得往生,有什么验证?道绰回答说:“辨一茎莲花,置之佛前,行道七日,花不萎悴,即得往生。” ...查看更多

独取任一支派思想皆不宜,必须回归善导大师根本思想

相关专题:本愿称名非日本造,无量寿经有讲,龙树菩萨传承,善导大师弘传! 摘录:净土宗,以...
https://m.pzlf.com/csff/fxjb/269565.html

缅怀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

缅怀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农历十一月十七,恭逢善导大师圆寂纪念日,顶礼缅怀善导大师!南无阿弥...
https://m.pzlf.com/csff/fjcb/251635.html

莲宗二祖善导大师画传

一、年少出家,广学经论善导大师(公元613—681年),诞生于隋大业九年,安徽泗州(一说山东临淄...
https://m.pzlf.com/csff/ffxz/243608.html

莲宗四祖善导大师

莲宗四祖善导大师善导大师(613—681),字净业,俗姓朱,山东临淄县人,生于隋炀帝大业九年。十岁...
https://m.pzlf.com/csff/fjcb/242872.html

虽愿生心真切但对往生不安心的老居士,闻到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后安心念佛往生

张亚珠,上海人,今年(2014年)80岁。她75岁左右开始吃素念佛,自念佛后,今生唯一的愿望就是往...
https://m.pzlf.com/csff/fjcb/239628.html

自知病重喻:善导大师第一种深信

自知病重喻:善导大师第一种深信  所以,善导大师就强调两种深信:第一点是相信自己是罪恶生...
https://m.pzlf.com/fjgs/qtyggs/238284.html

自知病重喻:善导大师第一种深信—佛要救你

自知病重喻:善导大师第一种深信所以,善导大师就强调两种深信:第一点是相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
https://m.pzlf.com/fjgs/qtyggs/238255.html

结语

大师为人护持戒法,未曾举目而视女人,心不念名利。平生以乞食为生,粗衣淡饭持戒精严,而对人慈爱宽恕信念强坚。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