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蕅益大师

明代高僧(1599~1655),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号智旭字蕅益,又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浙江杭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偶阅袾宏大师之‘自知录’‘竹窗随笔’,遂取所著辟佛论焚毁而转信佛教。五十六岁时,大师示疾,遗命身体火化,屑骨和粉,分施水陆禽鱼,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跏跌而坐,面西念佛,举手而逝。
持戒筑根基,念佛摄诸行,略论蕅益大师净土思想及行持


《净土》杂志2017年第1期 文/释妙丰

现代人欲了生脱死、解脱成佛,则必须依于佛言祖语作为起修、实践的参照坐标,反之就会南辕北辙,永远难有成就的一天。而在历代众多的祖师中,蕅益大师无疑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一位,他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后人尊奉为净土宗第九代祖师,其宏博的净土思想、崇高的德学风范以及精严的净业行持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本文仅略述三个方面,旨在增强现代人对念佛法门的信心,并能够遵循过来人的足迹,不走弯路,从而直达西方净土之妙高峰顶,得无量光寿之究竟乐。

生平简述

蕅祖应世于明末清初(公元1599~1655年),法名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人,其父亲持念大悲咒十年,由母亲金氏梦见观音菩萨送子而生。

蕅祖七岁就菇素,幼年好儒学,发誓灭佛、道二教,并作论数十篇大破之。十七岁时,偶然阅读到净宗八祖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竹窗随笔》,顿然反省,遂将之前所著的辟佛论全部焚毁。二十岁注《论语》而大悟孔颜心法,该年冬天丧父,闻《地藏菩萨本愿经》而发出离心。二十二岁专志念佛,每日持诵佛名。天启元年(1621年)二十三岁,发四十八愿,自命为“大朗优婆塞”。第二年(1622 年),一月之内三次梦见憨山大师,当时憨师远在曹溪(今广东韶关曲江区东南),因而就近在憨师门人雪岭法师座下剃度,时年二十四岁。蕅祖仰崇莲池大师而作私淑弟子,二十五岁受具戒于云栖和尚像前,二十六岁受菩萨戒于云栖和尚塔前。二十七岁遍阅律藏。二十八岁时母病亡,为报母恩,在丧葬之后掩关深山。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功夫求生净土。之后,多次组织结坛,率僧俗二众闭关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蕅祖的大力弘扬,有效扭转了当时轻视净土念佛之势,莲风一时大振。

永历八年(1654年)夏,蕅祖在浙江灵峰病卧。在病期间,于十二月仍启建净土念佛社,作发愿文。次年一月(五十七岁)示疾,遗命弟子将自己火化后的屑骨和粉,分施水陆禽鱼,以结西方缘。圆寂三年后,门人如法荼毗,见蕅祖趺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俱不坏,与鸠摩罗什尊者的舌相不坏同一征信。门徒们因不忍遵从遗命,便奉灵骨建塔于灵峰。

蕅祖一生著述颇多,是净宗祖师当中最多的一位,约四十多部三百余卷。此等钜著,远播海外,流传千古,对后世影响极大。如净宗重要著述《弥陀要解》,但凡净业行人,无人不知,且依于修学,并深得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赞许:“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再如,在三次遍阅律藏而撰述的《重治毗尼事义集要》,自明代至今,都是习律之士的参照坐标。弘一大师更是赞为“明清诸师,律学著述,此书最精湛”。

据上可知,蕅祖的本迹不可思议,印祖常云其乃法身大士再来。

净土思想

蕅祖博通三藏、了达世典,上顺诸佛意,下应群生机,秉承了净宗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的思想和理念。他不仅自己笃修净土,更以此化导他人,在《弥陀要解》中判言:信愿是决定能否往生西方的关键,若具足信愿,散心称名也能往生(下品下生)。从蕅祖示寂后“牙齿俱不坏”这一有力征信,足以证明此一判释真实不虚,实乃金口诚言。

蕅祖的净土思想丰富无比,见地精纯,以下略述三点:

(一)持名念佛是简易圆顿、第一方便的成佛妙法

对于如何快速解脱生死、成就佛道,蕅祖推尊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其原因在《弥陀要解》中有明确阐述:持名一法,至简易、至稳当、至直捷、至圆顿,能普遍加被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能超过其上。这句佛号,无论男女老少、贫富智愚,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念,因此具有“收机最广,下手最易”的特点。又如他在《示明西》中提出:“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接着,又引佛经进一步说明:“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可得度脱,如乘船渡海,不劳功力。”

对念佛法门的胜异殊特,蕅祖在《弥陀要解》中给予了精辟剖析,称其为“《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我们知道,《华严经》是众经之王,是释迦佛一代时教中阐述一生成佛的法门,然而《华严经》的最终归宿是在《普贤行愿品》,而《普贤行愿品》却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普贤菩萨行愿第一,他们和华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作为究竟归依处,由此奠定了往生净土一法作为此经归宗结顶之法的超胜地位。

至于“第一方便”,蕅祖这样阐释:“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为了进一步说明念佛法门是第一方便,在《灵峰宗论·答邓靖起三问》中,蕅祖又举《观经》中“诸佛有异方便,令汝得见”的经文为证,只要能至诚称念弥陀名号,无论解与不解,都能“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念都是成佛的正因,念念都能得到弥陀的慈悲摄受。

据上可知,一句阿弥陀佛,实在是阿伽陀药。从契理契机的角度看,因为它不靠自力修证,唯依佛力摄受,胜异方便,直捷圆顿,而收获的利益却非常的究竟圆满,所以是最适合五浊恶世这个时代的法门。若能信愿念佛,即可超越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是为简易;带业往生,横超三界,是为直捷;一得往生,便圆证三不退,一生圆满佛果,是为圆顿。这正是蕅祖推崇信愿专持名号的原因所在。

(二)信愿称名,万修万去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愿行乃净宗的核心纲目,有信才能发愿,有愿才会起行,才会有最后证得菩提道果。在蕅祖的净土思想中,“信愿行”同样占据着核心地位,此类开示甚多,以下略述三点:

1.信愿行的重要性及内在关系

蕅祖在《要解》中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一针见血的论述,将信愿行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盘托出。能不能往生西方净土,完全在于你有没有信愿。若无信愿,即便将名号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那般,亦无得生之理。反之,在具足信愿的前提下,散心称名也能往生。

蕅祖在《弥陀要解》中的开示足以发人深省。首先,他引述永明延寿大师的“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来说明凡夫在秽土靠自力修行很难成办,因受业力所牵,即便是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其次,又举出“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圣人靠自力解脱成佛尚且如此之难,生死凡夫就更不用说了。那怎么办呢?蕅祖明确指出了生死凡夫唯有信愿持名,才能仗佛慈力了生脱死,除此别无他途。

2.信愿持名即是大善

根福德因缘在这短暂的生命里,如何快速获得大善根、大福德,从而成就往生西方净土的大因缘,应该是每一个念佛人所关注的问题。对此,蕅祖在《弥陀要解》中明确提出了“信愿称名,即大善根大福德,即无上菩提心”的观点。他首先界定了善根的定义,即“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然后提出了往生极乐的助道因缘,即“种种助道施(布施)、戒(持戒)、禅(禅定)等名福德,即助缘”。为了简别大善根福德的是非究竟行相,蕅祖进一步列举二乘和人天的善根福德的陋劣,指出唯有信愿持名才是多善根、多福德之因。声闻、缘觉之所以善根福德少,是因为他们没有发菩提心,仅仅为求自利、自安;而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是因为人天有漏福业不可常保,悉皆散坏。因此,以上二类皆不可生净土。那么,从念佛法门的角度,如何快速积聚往生净土的资粮呢?就此,蕅祖明确指出当以信愿庄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则一一声皆具足多善根多福德,这就是成就往生的大因缘。这与莲池大师的“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之说一致。

再者,深信切愿念佛,其目的是为了求生西方,生西方是为了成佛,而成佛正是为了度一切众生,这就是大乘的无上菩提心。

3.信愿称名万罪灭

《观无量寿佛经》云:“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句经文明确阐述了念佛是忏悔罪业最好的行法,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此心存疑虑。曾有人如此请教蕅祖:平时至心念佛,或者散心念佛,能否除罪?蕅祖回答:“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 ”的确,就连世间的太阳,其光芒尚能破除山河大地所有的黑暗,更何况是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呢?蕅祖在《自赞像》中说:“信得‘是心是佛’,乃信‘是心作佛’……无论专心散心,声声灭罪八十亿劫。”散心称名,不仅能除罪,还是成佛的种子,这种子千生万劫犹如金刚永远不坏。蕅祖还举了公案来证明:“佛世有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大阿罗汉)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

(三)念佛方法

就观想、观像、实相、持名这四种念佛方法,蕅祖则拈出持名念佛。他认为,持名念佛一法,含摄了观想、观像及实相这三种念佛。又说:“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说到念佛的要点,蕅祖则强调:“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同时,他还特别提出,念佛最忌的是,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 ,帐帐不清。又说,无论老少智愚贫富,都要深信切愿来念佛,要制定好每日念佛的数量作为功课,若三万、五万、七万,在念佛的时候,用数珠记好数字,莫论散心、定心,这样尽形寿去念,以决定不缺为准,如此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综上可见,在蕅祖的净土思想中,无论是对净土法门胜异殊特的阐释,还是对信愿行核心地位的强调,都比以前莲宗诸祖又有了登峰造极的阐扬。另外,在他的净土著述中,信愿行贯穿始终。他如此强调信愿,无非是更加表明念佛法门实在是极难信之法,其义理之深邃,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如《弥陀要解》所云:“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因为以上的种种难,蕅祖发出弘愿:“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呜呼!寥寥数语,字字包含了蕅祖救众苦、兴莲宗的大悲。

匡扶圣教的精严行持

蕅祖不仅是一位建树甚巨的儒佛思想巨匠,也是一位笃志精勤的大行者,操履雪亮,德匡众人,以下兹举二点以申之:

(一)弘律护教

蕅祖除了专修专弘净土外,也因为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而在早年发出以弘律为己任之志,欲借戒之威德,匡正僧众,绍隆三宝。蕅祖的律学造诣非常深厚,对大、小乘戒律皆通达精练。

早年因“目击法轮坏”,深深感到导致教内衰微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对“戒律”的不重视,于是提出了“我思救苦方,无越毗尼藏”的呐喊。他认为法赖僧弘,要想建立正法幢,则必须先绍隆僧宝,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广泛弘扬律法,令僧众学戒持戒,先建立自行,然后众行才能建立。如此,佛法就能兴隆并久住世间。


在此前提下,蕅祖发出“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兴”之志,撰有大小乘律宗著述多部,如《梵网经合注》《菩萨戒本经笺要》《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沙弥十戒威仪录要》等。此等著述不仅利益了当时的僧尼,同时也对后世大有裨益,成为后世出家人建立僧格、如法持戒的轨范。

蕅祖志向远大,悲心切切,曾多次宣讲毗尼,听者最多的时候十余人,能力行者仅二三人。因此,蕅祖曾感叹:“半世倾肠腑,寥寥有几知。庶几二三子,慰我半生思。”又云:“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良由无始世,不植胜善根。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由此可知,蕅祖此时的思路已经发生转变,他要先解决自己的生死,再来此土兴隆佛法。而解决生死的方法,他选择的是净土法门。

(二)持戒念佛

蕅祖虽然不再求五比丘共住,但他自己严净毗尼,且以持戒功德回向西方。那么,是否只需持戒就能究竟解脱呢?蕅祖这样开示:“专护性遮令清净,仍须念佛求生西。”因为“苟无信愿,则戒感人天,定感色、无色界,慧克二乘权果而已”。也就是说,若不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而仅仅是持戒,那所得到的只是人天福报,即便是僧尼的戒条全部持守清净,获证的也只是声闻极果阿罗汉。因此,蕅祖劝诫众人在持戒的同时,必须信愿念佛,并将持戒等所有功德回向西方净土。他还提出:“若知回向,虽误作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在《自像赞》中也说:“设能信愿求彼土,虽曾有犯亦成机,是以我今但念佛,一句弥陀法界师。”这与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所持的“即使因烦恼力强而导致破戒,然念佛忏悔,亦可往生”的观点同出一辙。

如果说以上是针对只持戒、不信愿念佛者的开示,那么,对于认为持名为径、学律为纡之辈,蕅祖更是作了圆满的拨正。他说:“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原非异辙,净戒为因,净土为果。”又说:“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而专精律学;专精律学者,方能决定往生,而一心念佛。”最后他又将以上种种回归到念佛上,他说,只要一句阿弥陀佛念得熟,不仅三藏十二部最高深的教理,禅宗的千七百公案,大小乘律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乃至于菩萨的四弘誓愿、六度万行,皆在里许,全部收摄尽。以上精辟的开示,无不包含着蕅祖的智慧与悲心。

综上可知,无论是弘律还是弘净,蕅祖都本着将佛陀伟大的悲智传递给每一位众生的本怀,尤其是后来专修专弘净土法门,就是希望每一位众生都能毕生念佛、同生净土,获得当生了生脱死的无上大利。蕅祖的悲愿与行持,是末法时期僧俗二众效仿的楷模!

结语

纵观蕅祖的一生,通宗通教,知律知净,最终选择专修专弘净土,以此广利人天。他极力倡导信愿念佛,将禅、教、律融归于净土,又明确指出念佛一法,圆超禅、教、律,是一代藏教之指归。作为明清佛教的中流砥柱,蕅祖的净土情怀,在其身口意三业中处处显现,就连名字、法号,也在宣扬弥陀净土。“西有”是蕅祖的号,源于《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在此世界的西方,有世界名曰极乐(依报);彼土有佛,号阿弥陀(正报)。很显然,他要向世人告示,西方净土的依、正二报为实有。而“蕅益”也表达了精修净业之意,“蕅”为 “莲”之因,随之而生荷,进而开华结莲,来晓谕世人:念佛之人,当一心念佛,自然能够乘坐九品莲台,横超三界,往生西方,直趣无上佛果,得究竟真实利益。

蕅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此等千古文章,实在是他宝贵的经验所在,对整个中国佛教贡献巨大,其德业功绩,令后人敬仰赞叹。他的净土思想与行持,犹如无明长夜中的智慧火炬,为后世行人指明了方向。他被尊为净宗九祖,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吾辈行人,实在应该见贤思齐,死尽偷心,老实将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方不负我蕅祖之深切婆心!


...查看更多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在讲净土宗的祖师简介,其实我要告诉大家,高僧呀,为什么说;高处不胜寒呢?他是很孤独的,甚至在我们的常人、凡夫俗子眼中,他是很不近人情,很难打交道的,确实如此。

在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里边,最特立独行、最满腹经论、最著作等身的有两位,一位是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另外一位就是第九祖蕅益大师。蕅益大师他有一个号叫;西有,大家可能顾名思义不难理解,听出来什么叫;西有呢,就是我认为;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有、真的有、一直就有;,所以叫;西有。不是稀有难遇的稀有,是西方就有。

蕅益大师当时刚开始学佛也是很艰辛,甚至还绕过弯路,不信佛,甚至诽谤佛教。

最后慢慢地,看了我们前面讲的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以后,回心转意,一发不可收拾。后来也是从宗门下面去参究,深入教法,三藏十二部他给看了个够。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说阅藏,都知道有一个叫藏经楼,一般的人阅藏三年五载。蕅益大师阅藏整整28年,大家想想他要看得多么通透,而且看完了以后又写了一部著作叫《阅藏知津》。


当然,对于蕅益大师,他的功德太广大了。我们今天从两个点做一个简介,一个就是他的行持,他老人家的念佛,对于阿弥陀佛的信心,对于这个世界,娑婆世界的厌离那是没的说的,而且甚至亲自给别人开诚布公的讲到,说我曾经以前也是在心地上,比如说观点空,或者心性上求个开悟,确实当然他也是开悟的人,但是,说有一次生病了,生病了以后说,以前一直在心地上用功夫,结果今年夏天说两次大病,搞得他就是什么也顾不过来了,平常所有的功夫都打散了,唯有哭喊佛名号而已。这是他自己亲口袒露的胸怀,内心的话。这样的大祖师还这么忠贞不渝地去行持净土。那大家想想,我们要学佛从哪入?从哪成?也要心里有数。

二一个就是给大家介绍一部蕅益大师的著作,现在我也在普陀山正在讲,叫做《弥陀要解》,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这部注释,是三部弥陀(经)最著名的注释里边首屈一指、力拔头筹的。为什么说我们对蕅益大师能产生如此大的信心呢?因为他身后也留下了佐证,确实是一位大成就者。他当时自知时至,往生了以后,他可能是厌离心太强了,五十多岁就圆寂了。

往生了以后,本来他是给门下的弟子嘱托的,说他死了以后肉身火化,然后,把骨灰和成粉撒到水里边喂鱼,跟众生结缘。这一般倒是一些大德常有的一个愿望,水葬山葬等等都有。但是他往生了以后,以前要坐缸的,不是说往生了即刻就烧,坐缸坐进去以后,三年后开龛,这个缸起了以后,发现还栩栩如生,就跟活人一样,还盘腿坐在那儿,头发还长了。结果门人就是因为对于祖师爷的这种缅怀,也为了给后人启发信心,就没有依照他的遗嘱去火化,而是起塔把他供起来了,当时的牙齿还是没有坏。

所以说,我们不管是深入信佛,还是一知半解的人都知道,舍利子舍利子,舍利有多种,有的叫做舍利子,有的叫做舍利骨,有的叫做头发舍利、血舍利都有,但是更多的祖师他的肉身不坏,叫做全身舍利。由此来证明佛法的真实不虚,净土法门的真实不虚,念佛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不虚。南无阿弥陀佛!

...查看更多
明代高僧蕅益大师舍利出世

蕅益大师

与杭州灵隐寺并称为姊妹寺的安吉灵峰寺,在为庆祝建寺1100周年修复蕅益大师灵塔院的施工整理过程中发现明代高僧蕅益的舍利。

灵峰寺位于安吉县城西南灵峰山,始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禅宗灵峰派创始人蕅益大师系中国佛教史上著名人物,别号“八不道人”,对灵峰寺情有独钟。

据了解,今年是灵峰寺建寺1100周年,灵峰寺决定对方丈院、阿兰若处、蕅益大师塔院、碑廊进行重修。8月11日,在修复蕅益大师灵塔院的施工整理过程中,发现一处清代古墓,经专家考证,该墓是蕅益大师的墓葬。

墓葬由青砖砌成,两孔。一孔墓葬里发掘出三块骨舍利、发舍利、一枚牙舍利,三枚铜钱,一面铜镜,三根发簪,两粒料珠,八块瓷片等。而另一孔墓葬里残陈大量骨舍利,仅有一面铜镜。

目前蕅益大师的舍利及陪葬品存放在灵峰寺内,计划在今年10月27日建寺1100周年之时再行安葬。

附:藕益大师介绍

蕅益大师,俗姓锺,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着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一六二一年),年二十四岁,听闻某一法师讲经,疑情忽然发起,于是用心参究,后来终于豁然开朗,不久之后就闭关于吴江。

蕅益大师又曾经开示人说:「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有『至诚深信努力行持』为最重要!释迦牟尼佛说:『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智者大师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云栖莲池大师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教门八法,圆摄禅门五宗。』只可惜如今的人,将念佛看做是肤浅容易的事,说是愚夫愚妇的修行工夫。所以信念既不深切,修行也不努力,终日悠悠散散,净土的功业无法成就。


清世祖顺治十一年(公元一六五四年)冬天,得疾病,遗命交待火化之后,捣碎骨头混合面粉,分别布施给飞禽和鱼类水族,广结西方净土之缘。次年(公元一六五五年)正月二十一日清晨起来,疾病已经好转。到了午时的时刻,自己跏趺端坐于床上,面向西方举手而往生,时年五十七岁。等到圆寂往生的三年后,大众准备依法火化,打开龛柩一看,只见大师的色身头发变长覆盖耳朵,面貌如生。门徒弟子不敢遵从大师的遗命将他结缘飞禽鱼族,因此收拾他的遗骨,建塔供奉于灵峰。(详见净土圣贤录)

...查看更多

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后跋(蕅益大师跋)

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后跋(蕅益大师跋) 后跋(蕅益大师跋)【要解】后跋经云:末法亿亿...
https://m.pzlf.com/fjgs/wxsg/304269.html

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后跋(蕅益大师跋)

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后跋(蕅益大师跋)后跋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
https://m.pzlf.com/fjgs/wxsg/304246.html

智随法师:谈蕅益大师对行持的标准

智随法师:谈蕅益大师对行持的标准智随法师开示原文:从《灵峰宗论》看蕅益大师对行持的标准,...
https://m.pzlf.com/fjgs/wxsg/304073.html

智随法师:“八不道人”蕅益大师的归宿

智随法师:“八不道人”蕅益大师的归宿智随法师:“八不道人”蕅益大师的归宿蕅益大师(一五九...
https://m.pzlf.com/csff/fjjc/303624.html

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八不道人的归宿——蕅益大师简介

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八不道人的归宿——蕅益大师简介八不道人的归宿——蕅益大师...
https://m.pzlf.com/csff/fjjc/303590.html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智旭(1599—1655)大师,字蕅...
https://m.pzlf.com/csff/rmzs/302260.html

蕅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

蕅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钟茂森博士主讲——重阳老人节献礼附:《蕅益大师示念佛法门》原文尊敬的...
https://m.pzlf.com/csff/rmzs/242828.html

结语

生平尝有言曰,汉宋注疏盛,而圣贤心法晦,如方木入圆窍也。随机羯磨出,而律学衰,如水添乳也。指月录盛行,而禅道坏,如凿混沌窍也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