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炳南居士

李炳南(1889~1986),男,山东济南人。名艳,字炳南,号雪庐。他著有《雪庐诗文集》、《佛学问答》、《阿弥陀经义蕴》、《佛学常识课本》、《内经选要表解》等,并作佛教歌曲数十首。他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创办了菩提医院、菩提救济院。
李炳南居士自述学佛因缘


印光大师圆寂十周年纪念回忆录 李炳南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解义。后来见到弘化社流通之净宗册子,初还嫌其太浅。至读了两本之后,始觉以前学佛简直是闭着眼乱碰壁。从此发生了皈依印光之心,以无门径,不敢冒昧,又迟了数年,到了某县去办救济事务,遇见一位当地人,腕上套着一串念珠。谈话之间晓得他是印老之皈依弟子。遂向他说明素愿,蒙他慨然应允写信介绍皈依。不到一星期,印老回了亲笔开示,赐给法名。区区喜出望外,将开示供在佛前,叩首一百次,表示敬诚。老人赐给之开示,其中大要:学佛之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行化他,同修净业。念佛之法,宜执持名号,口念清楚,耳听清楚,久久自得一心,不必兼修观想。因倘不明教相,境细心粗,反而生弊。对于持斋戒杀,更是谆谆告诫。后又讨了一张相片,与开示装了一个镜框,供在佛前。又过了二三年,好容易挪了几天工夫,跑到苏州报国寺参谒他老人家。是时老人正在闭关,先由德森大师将关门轻轻敲了两声,启关后说明来意,导区区前去叩谒。见关门之间,探出半身,导师金容,安重如山,却是春风蔼蔼。此时区区心灵即同见了弥陀一样。急急磕了三个头,老人命坐,咳嗽了两声,遂不问自说,将区区昔年来往请教之函件,一字一板讲了大半天,却使区区吃惊不小。他老人家弟子不下十万,区区个人之事,何能记得如此清楚。本来见面时打算有许多话要问,到了此时,简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壁上挂钟已到十二点了,德森大师来招午餐。老人谓德师曰:“饭后教德明(区区法名)再来。”退出以后,德师曰:“老人今日特别欢喜,汝饭后再去听训,要细心听。”常听人说,他老人家与人谈话不过一二十分就闭关门,今日真是宠从天降,哪里还有心吃饭,胡乱敷衍了一碗饭就要去。德师曰:“不要这样慌张,先到我房里去吃杯茶。”忽想起真是失礼,连说是要去又在德师房里谈了约二十分钟。仍是德师领导区区再到关门前叩谒。老人问:“现在人不念孔子书了,你们山东人对于孔子学还尊敬否?听说有编剧毁谤孔圣,真有此事吗?”区区不敢隐瞒,只得将鲁人某校长,编了《子见南子》新剧,内容对圣人种种侮辱,说个大概。老人沉着脸半晌,微微叹一口气,曰:“人心如此,天下大乱,恐不久矣。”老人又将宋儒辟佛发生之弊端说了一大段。继说读书之人必须德学并进,若是无德,不如无学。因他有了学问作坏事自比普通人大得多,现在越是读书人,越不如乡村人可靠了。当时是旧历十一月,天气正寒。有苏州城里一位大绅,带着工匠去到关房里装置洋火炉。老人坚决不受,遂对着区区说:“人生不可享受过分,要是自己无德空去享用,那便是折福

。”这位大绅却十分诚恳,再三请求,必须供养。德森师也从旁劝请,老人说安在外间客厅里吧!那里时常来人,让大家一齐暖和。外间的空气暖,这间里的空气也会变暖的。他们忙了半点钟,将火熊熊升起,老人只是微笑摇首。区区恐时间久了,老人疲乏。忙起身请出,老人将手摇着说,没要紧,可再谈一会,又问区区每日功课多少?境界如何?是否吃长素?这却教区区出了一身汗,因着虽然吃长素,功课做得实在不好。只得如实禀陈,老人又训诲了一番。德森师又派人来招吃晚粥,这才退了出来。谚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既来到这有名之地,自然要去游览游览,饭后乘着月色,看了看枫桥,看一看报恩寺之塔,一时诗兴大作,还诌了两首七绝。记得枫桥是:“山钟初动近中宵,斜卷江帆欲落潮,千里故人城畔月,霜天送客上枫桥。”报恩寺瞻塔是:“宝幢涌出梵王宫,檐拂飞云角挂风,无数寒鸦才入定,半天铃语月明中。”区区那时还是公务员,因着假期关系,不得不急急北返。回寺后求德森师领去辞行。拿出两分供养,一分供师,一分供庙。老人向德森说:“他出门能带多少钱,不必这样客套。”老人同德师都这样吩咐,不敢勉强多让,只得收回。向二位老人顶礼告辞。临转身时,他老人家又说了一句:“回去好好念佛!”不意赶到车站,竟然误了钟点。问知须明早五时方能有车,不好再回去,遂投了一家旅馆,这却来了魔事。茶房同着花枝招展的两个女子,进来教我留一个度夜。这好像阿难尊者遇了摩登伽女。费尽了唇舌,他们只是不出去,区区只得从怀中取出念佛珠来,在床上结趺瞑目念佛。众生皆有佛性,他们却好见此光景,连说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一哄而散。这或者冥冥中有指使者,看区区道心若何,也未可知。民国二十四年,介绍皈依弟子,接老人的回示,谆嘱加工念佛。说人心太坏,是大乱之兆,好人坏人,是要统统遭劫。不过好人去处不同。当时并未措意。有位友人庄太史,他是习禅的,见了此信说不得了,这些大师说话,都有含蓄,时局恐怕有变化!迨二十六年芦沟桥之祸,就发生了,区区避乱入蜀,这才信庄太史有先见之明。二十九年秋又为介绍皈依弟子,老人的回示说:你们好好念佛,将来世界,要造成人间地狱,以后再不可介绍皈依,有发心念佛者,即皈依当地僧。时间往返恐来不及。区区这次却小有聪明,就疑惑他老人家恐怕不多住世了。果然到了旧历十一月初四日,就圆寂生西。而将来造成人间地狱之语,谁知应到今日。行荼毗礼时,因着战祸未靖,区区未得参加。甚为痛心!在重庆长安寺由太虚大师发起一个追悼会,一般同学,恭往顶礼念佛,只有相向而哭罢了。转眼不觉已是十年,回忆前尘,历历在目,现在大乱正殷,人不悔祸,惟有少数热心者弘扬佛法,终觉力量太微。老人在日,度人多在身教,是以读《文钞》,或见其一面,莫不倾心佩服!几至远近闻风而化,不独出世法拔人苦海,其淑世牖民之功,亦非浅鲜!今日纪念老人,区区以为不在香花诔辞典型,尚在希望吾等同学,要接受老人之遗教。以身作则,将净土法门努力弘扬。使无边大地,每一个角落里,都有弥陀的气味。把娑婆转成极乐,众生尽成佛陀,想老人在常寂光中,定然欢喜无量!



...查看更多
李炳南居士:乘三资粮发愿•忆念


乘三资粮发愿·忆念
李炳南居士讲述
在太平布教所讲
弟子吴碧霞敬记


本人二十多年前经常到这里来,往后因事情繁杂,年岁渐多,身体也衰弱多了,不能常到外头来,很对不起诸位。这里是老道场,有林师兄能接续,又有李校长、村长等诸位大德发心帮了很大的忙,比起从前好很多,前途发展,不可限量,这是值得庆幸的!
今晚要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很简单扼要地说一句话:‘难得大家志同道合’——‘志同道合’,并不是学了佛就志同道合,因为教内的门派太多,门派虽多,却皆是佛所说的法,然而今日之下,修学的人往往不谈如法修行,却只去谈那利害关系,一谈利害、便去体万里了。须知:古德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谈世间法求个觉也不错,然而,现在的世间法,那里有让人觉悟之处,简直都在谈世间的坏事——诸位试摊开报纸看看,不都是诲淫诲盗的文字?所以,一说‘志同道合’,便指归到净土法门来——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然而,‘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佛法原不分宗派,有宗派皆是方便法,方便法就是巧妙地运用权智,行权法,教大家随著机缘,领略进去,今天,我们大家正是走著这极方便的净土路子。
净土法门,古德们说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也就是说净土法门,包括了千经万论,然而,他却是‘难信之法’,因为这千经万论的办法都是信解行证,先‘信’,信了就要去了‘解’,既解了,不去实行,那是只说空话,所以,重要的是去实‘行’,脚踏实地地去做了之后,还得做出成绩来,这叫做‘证’(证是证果,一般人误会,以为死了才证果。其实证果当在活的时候证果,死了焉能证果?)信解行证是一般法门的修学历程,而净土宗则不然,他有他特别的地方:先是‘信’三藏十二部经典,既信了,不必经过解的阶段,就可以实‘行’,也没说证果,正因为这特别之处,才令人难信,所以,一般学三五年佛,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起疑不信,只好‘不可与言,则不与之言。’若为他讲解,反起争辩,惹出许多烦恼来,两边都不得利益。所以,这才在‘信’与‘行’之间,再添上个‘愿’字,愿是净土宗特别之处,这愿字出自华严经,华严经到最后归结于普贤行愿品,各位须知,普贤菩萨是大愿王,连他都劝大家发愿往生哪!再者,每尊佛都有愿,惟独阿弥陀佛的愿最大最多,今后,希望诸位把这个‘愿’字多注重注重,没有愿是不能成就的。
其次,在还没谈到下文之前,本人对今晚所说的话,作一个声明:我所说没有一句是我自己的话,我没学问敢说话,所说句句皆是依照经典或祖师的注子,句句都有根据。并不是我本人有什么心得,妄发议论的。
以下,我们来谈净土宗学人,人人都知道要走的,人人也都会说,却是大部分人不去做的,什么话呢?

那就是‘带业往生’,这正是前面所说,学了三五年佛,却起疑不信的症结所在了。因为凡学了佛的,就懂得有‘生’就有‘灭’,生灭法是不究竟的,学佛正是为了‘不生不灭’,现在既学了佛,还叫我们‘往生’,那么,‘生’了是否还得‘灭’(灭就是死)呢?于是,这些人自然有些不‘愿’意了,殊不知,净土法门教我们‘发愿往生’,是别有方便的!
接下来,在我们谈这殊胜方便之前,先来探究一下,为什么有生死?有生即因有惑,有迷惑就造业,造了业就受报应,生生死死就这么了无已时。有关迷惑,今晚不能细讲,简单讲可分三种:第一种是‘见思惑’,能断见思惑即证得罗汉果,可得不生不灭,但却已掉入涅槃坑了,一旦掉入涅槃坑,就不懂佛法了,诸位不信可查经典去。第二种是‘尘沙惑’,断尘沙惑即可证菩萨果位,菩萨又分五十二个阶级,成佛必须经三大阿僧祇劫长远的时间。而在娑婆世界,不知要多少年才能断一品惑,可见断尘沙惑也是好不容易的事。第三种是‘根本无明’,要了解这根本无明,得讲唯识相宗,第八识有我执法执,我法二执打不破,则不能与之谈,因为根本就听不懂啊!所以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状元郎,和他说佛法,也是一窍不通的,纵使他读完了二十五史,对了生死也是一点也帮不上忙,到头来,仍是该怎么死,还是怎么死。因此,想不生不灭,就得三惑断尽,这岂是简单的事?正因为不简单,才要用到‘带业往生’的殊胜方便。
假如我们肯发愿——‘愿意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我们的分段生死(也就是见思惑所招感的生死)便可以断了,剩下的,就是变易生死,变易生死乃是境界的变换而已,不像分段生死那般轮回不息,那般苦不堪言。再者,我们从娑婆到极乐,叫‘往生’,生到极乐世界的环境才适合断惑修行,到那里去,是去上学的,学成后就得再回到母校娑婆世界来度化众生,这也算是报恩。所以,‘愿’的另一个意义是‘乘愿再来’,若只想自己去享福,那就连去也去不成了。总之,要有‘往生’的条件,还要有‘发愿’的条件,回向文中,让我们‘同生极乐国’,要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正是此意。所以,我奉劝诸位,必得如是发‘愿’。
其次,再谈‘行’,欲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还得有修的方法,光说理,没说方法不行,这方法,关键只在‘一心不乱’上,这四个字,在目前这样的世间上,修上十年也办不到,那怎么办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有‘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句,所谓见佛,即是见阿弥陀佛,为什么必定见阿弥陀佛呢?要知念佛不是唱佛,‘念’是今心,动心起了念头,‘念兹在兹’,念佛则心在佛上,念阿弥陀佛即心在阿弥陀佛上,若你忽然想到药师佛来了,这就是‘乱’。其实,只要见了阿弥陀佛,就是见了十方三世佛啊!
此外,还有容易的,就是‘忆佛’,忆佛可不是想佛,乃是‘默而识之’,默是在心里头,识(音志)是记住在心里头忘不了——比如大家总有忘不了的事,士农工商,从事各行各业,为的是赚钱吃饭,这吃饭,只要钟点到了,不管肚子饿了没饿,就是忘不下。现在,若把这吃饭的心转变为忆佛,把心里境界变一下,想著「一切皆阿弥陀佛变化的’,就不会把他忘记。好比我来这里不是讲演,我是来此观佛的,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变化的。若能如此忆佛念佛,则净念相继,相续不断,终达到‘一心不乱’。这是平常功夫,到了临命终时,还得‘一心不颠倒’,心颠倒则不能往生,不颠倒才得往生,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
然而,怎还会有颠倒呢?那是因为惑,功夫下得深,是断惑,下得浅,就只伏惑,‘惑’如根,‘伏’如把石头压住他,既未断他还会发起来,所谓‘一心不乱’,伏惑也一心不乱,断惑也一心不乱,断惑保了险,不会颠倒了,伏惑就不保险了,所以,临终须有助念的,助念乃帮助你念,你平日里自己念,到临终时有人助念,那惑虽未断,也伏而不起,心不颠倒了,即得往生极乐国土,所以这助念,别的宗帮不上忙,唯有净土宗可以有人帮助。
今天的话,说到这里为止,这布教所所以能有如此发展,还靠各位正知正见——亦即‘志同道合’,本人不能常常来,还靠各位竭力发心护持。如有需要帮忙,各联体机构理当互助,可以不必客气!



...查看更多
李炳南居士:净法解脱要义

净法解脱要义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讲于桃园莲社
弟子安寿敬记

已知佛法必须修行,修行须有一证验。无证验,则不可靠。证验即是解脱。若然,眼前能离苦得乐,后来亦能往生西方。解脱则不受一切痛苦,且不在三界中受生死,然此事须有缘方能得到。痛苦本多,能解脱方能解决,故求解脱乃至为重要之事。

佛说甚多法门,其要皆在断惑一事,能断惑乃得解脱。净法不在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之内,乃佛为契末法众生而立之一特别法门,然亦离不开断惑,既如此,何必曰净法?其实净法并非必得断惑,不断惑亦可,此为净法之特别处。净法以外则必得断惑,一分惑不断,仍不了生死。净土法门不学佛者不信,学佛者亦多不信,故必得先将其理说明,才能真信。否则有些修净土者亦不明其理,惟有迷信,自不能成功。

吾人皆知莲社所供阿弥陀佛,并非在此世界,乃在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环境如何?阿弥陀经云:‘皆是七宝所成’,不似此娑婆世界全是土、沙所成,故知比此处好千万倍,如此好之世界何人前往?

曰:何人修,何人即往。修何法?修净法。如何修?简而言之,即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否但念阿弥陀佛即可?不可!尚有麻烦处,必得念至一心不乱——惟有阿弥陀佛之心,别无他心——方可,亦即念至五欲六尘均扰不了汝方可,此事诚不容易。然则何以须念,方得一心不乱,不念即不可得乎?此理难晓,然必求晓,否则念不得法,亦为迷信,仍然不成功。

吾人不能一心,乃因有惑,何谓惑?即迷惑颠倒,吾人本性已被无明盖住不放光明。古人云:迷了本性。如此则糊糊涂涂,不行善事。不行善事,连人格尚谈不上,岂能往生得解脱而证佛果乎?故与一心相对者即惑,必得断它。是以佛教众生无论任何法门,皆教断惑,断惑即成功,不断则不成功。

吾人迷惑甚多,主要有两种:一为见惑,一为思惑。见惑乃汝之意见,此意见皆迷惑颠倒,见解不正确者。修行证果,须求正果,若行错路如何得正果?见惑分五种: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举一以概其余,‘身见’,身本无有,身本非我,将身视为自己是惑,此理难晓,世俗云:‘某人我见甚重’,又云:‘欲除烦恼须无我’。孔子亦绝意必固我,标榜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吾人无论行何事,先有一‘我’字则恶,有我无彼,事情如何办好,有我则一切利益皆归我,他人必要受害,大小事一存心先有我,此为我见,为第一大弊病,此即学佛者所言‘身见’,将我去除,身亦无有。凡修净者皆知往生极乐世界时亦有一身,然今汝之身为最恶之物,甚污秽,七窍皆不净,今日死明日即生蛆,父精母血种子不净,生出亦不净,而极乐世界则为莲花化生,为清净之身。清净之身与此肉骨凡胎二种不可兼得,汝要何种?心挂于彼则得彼身,心挂于此则得此身,何人不爱眼前假身?如此身见一关打不破,则不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反之,汝能不爱此身,则心渐不挂于此而排于彼,则能往生矣。此‘身’与‘我’之理,一般人皆闻,然明乎此者不多,如此即迷惑,如此何能成就,仅此一条已难行,何况另四种,自不易成就。

再者思惑亦五种,何谓思惑?乃存于心中,永远不去者。今举其一,首为贪,吾人见何物,即爱何物,然爱有轻重之别,余爱拭汗,尚其轻者,重则为贪,吾人若不欲脱三界则可贪。三界乃指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共二十八层天。试问诸位,众生贪何物?有五条娑婆世界任何人皆贪。(一)钱财:金银财宝何人不爱?(二)男女爱情:若不贪则不生男女。(三)名:试问满街扰攘何人不为名利忙?(四)食:何人不食?(五)睡眠。贪此五条则不得离三界,常在六道轮回里转;反之则不复留于三界中。修净土者可以不断惑,然贪与身见却必须断除。娑婆世界修净者尚有满腹财色名食睡,而极乐世界则无此,故首须断贪。

不修净土者,以上所讲之见思惑共一百九十三品均须断尽,然三界中众生对见思惑均不明了,故田迷惑颠倒,不通理。何谓不通理?如吾人今受苦果,受报应,皆前世所造恶业之聚集,此为苦谛。欲不受苦须如何?必须求不生不灭,欲达不生不灭则须修道,佛成道时初转法轮即是说此苦集灭道四谛。以吾人而论,八十年恐亦不能断一见惑,八十年能断一见惑已属上等人,如此一百九十三品亦得几千万年,然即使已断一百九十二品,余一品惑未断,仍未断生死,未能离三界,故曰自力成就难,且所须时间甚长。

而净法有二力,先须有己力,尚有一帮忙之力——即阿弥陀佛之力。佛知众生成就困难,故大慈大悲而来帮忙,吾人欲求脱离此三界,且问离此三界往何处?阿弥陀佛乃自作工程师,造西方极乐世界,使汝离三界往彼世界修行。

既云往生,乃由此至彼,然如何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经所云‘一心不乱’即已断一百九十三品见思惑,七天即能成就,临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纵使临终无人助念,亦得往生而且能上品上生。

欲得断惑必须有定功,然吾人不易,净土法门有一特别方法,此法给与其他法门亦无用,唯修净土者有用,此法即‘伏惑’便能往生。惑既不易断,则如种子会发芽,如此岂不糟,修净土者不须断惑,然须将前所行恶事放弃不作,原存著则不理会,只要不后作不使其发芽,而直念阿弥陀佛,且口念耳闻将之收入心中,所有迷惑颠倒全以阿弥陀佛将其压下,当临命终时,所有吾人所行一切善种子(佛),恶种子(前所行恶事)全存于八识田中,而一切善恶种子均如摇彩般摇动,因佛号在上,故摇出佛种子,佛乃放光接引吾人之自性佛(不接恶种子),此谓伏惑,并未断惑,而能往生极乐世界。其他法门亦言伏惑,然不生效果,因由此压下复由彼生起,惟净土法门能生效果。

阿弥陀佛力量大,众生所造业力亦大,往生时所造业仍不完,仍有恶种子,故云带业往生,往彼始断惑,因彼处已无生死,该处众生寿命无量,光明无量,且自然开智慧,此时阿弥陀佛种子全现出来;而且享受甚佳,娑婆世界之富贵全不放于眼中;除此外,更有六神通,上月球乃如反掌之易,即使八大行星亦一弹指即到,不须如此处须经一番工夫。另外且可得一生补处,一生补处是指往生后几天即成候补佛,不久即成佛,成佛后便与阿弥陀佛一样了。


...查看更多

李炳南居士:知果畏因宜谨慎 逢缘遇境好修行

李炳南居士:知果畏因宜谨慎 逢缘遇境好修行知果畏因宜谨慎 逢缘遇境好修行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
https://m.pzlf.com/csff/fjcb/305835.html

李炳南居士:净宗简介

李炳南居士:净宗简介(一)经典净土宗所根据经典,说到专门上,十方佛都有,在这里单指阿弥陀...
https://m.pzlf.com/csff/ffxz/305750.html

李炳南居士:学佛重在力行

李炳南居士:学佛重在力行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摄导万行趣证无上菩...
https://m.pzlf.com/csff/ffxz/305732.html

李炳南居士《佛七开示系列》

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第一次开示念佛结七迄今二十有三年矣,莲友逝者计有一千六百多位,其中有...
https://m.pzlf.com/csff/rmzs/304626.html

李炳南居士《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1.西方极乐世界从什么地方去?从心上去。这个问题必须仔细听经或者熟读经注,才能了解明白。因...
https://m.pzlf.com/csff/rmzs/304598.html

李炳南居士简介

李炳南居士简介【李炳南居士(1890~1986年)】李炳南,名艳,字炳南,号雪庐,法名德明,别署雪...
https://m.pzlf.com/csff/rmzs/304578.html

李炳南居士:两个世界的味道

李炳南居士:两个世界的味道两个世界的味道 李炳南老居士编述目录: (甲)娑婆世界的味道(乙)...
https://m.pzlf.com/csff/rmzs/304565.html

结语

他成立了“内典班”,培育弘法人才;创办了《明伦》月刊社、青莲出版社、台中莲社受托印经会、台中佛经注疏语译会等弘法文化机构。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