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大师
内容摘要:二)以心识为正因佛性,包含以心为正因佛性、以冥传不朽为正因佛性、以避苦求乐为正因佛性、以真神为正因佛性、以阿赖耶识自性清净心为正因佛性。吉藏在《金刚经》中佛性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利用“空、假、中”的中道观念,构建了自己的中道佛性理论。吉藏的中道佛性以空来谈佛性和如来藏,以般若中道实相为根基,吸收了佛性、如来藏思想,建立起包含涅槃佛性的中道佛性思想,这恰好反映了当时般若学向涅槃学转换过程中佛教思潮转变的复杂性以及这两种言说方式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互交涉性。(本文系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传佛教生命伦理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正因佛;中道;佛教;如来;佛学;法华经;江苏省;研究;学说;义理
作者简介:
吉藏的佛学思想是继鸠摩罗什、僧肇以来,龙树中观思想发展的一次高峰,但历代对吉藏及其相关著作和思想的研究都较少。近现代以来海内外对吉藏及其思想的研究逐渐增多,吉藏佛性思想的研究之重要性亦随之突出。
吉藏的佛性思想主要记载在《大乘玄论》中,他在阐述自己的佛性论思想之前总结了先前汉地流传的佛性论观点及代表人物。在《大乘玄论》卷三,吉藏共归纳出11家关于佛性意义的说法,分为三种:(一)以人言佛性,包含以众生为正因佛性和以六法为正因佛性;(二)以心识为正因佛性,包含以心为正因佛性、以冥传不朽为正因佛性、以避苦求乐为正因佛性、以真神为正因佛性、以阿赖耶识自性清净心为正因佛性;(三)从理上言佛性,包含以当果为正因佛性、以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以真如为正因佛性。
吉藏依据般若中观学说,认同河西道朗以中道为佛性的思想,其佛性思想有着自身特色。其一,汇通般若空观和真常如来藏义理。般若学传入中国时,正是魏晋玄学特别发达的阶段,但佛教的根本目的在于解脱,很难仅满足于对佛教义理的解读。这一时期,佛教就轮回、业力、涅槃等是否亦为空进行追问,这代表了当时对于般若学的异议。正是此时,随着涅槃佛性学说经典的传入,涉及的“众生能不能成佛”、“众生怎样才能成佛”的问题就引起了佛教界的讨论,成为佛学思想发展的主流。吉藏的学思渊源是“关河旧说”,即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僧叡等代表的关中学统以及河西道朗之合称。鸠摩罗什是传译龙树般若空观的名僧,而道朗是弘扬《涅槃经》的宗师。吉藏结合《涅槃经》的佛性常有和《三论》《般若经》的空观中道来解释《法华经》的“一乘”。吉藏认为,“不见空与不空”的目的是要通过不见空达到除空,不见不空达到除不空,空与不空两种都是边见,都要予以排除和否定。
其二,汇通“一阐提成佛”和“五性个别说”。“一阐提成佛”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使众生作恶者如一阐提最终也能成佛;“五性个别说”承认众生在娑婆世界的等级性和差别性,认为众生除了可能成佛的声闻性、缘觉性、菩萨行和不定性外,还有永无成佛可能性的一阐提性。吉藏将佛性分为自性佛性、引出佛性和至得果佛性。自性佛性即真如之理,自性常住
,无有改变,一切众生皆具此理。引出佛性需要依禅定智慧修行之力,本有佛性逐渐显现而引出者。至得果佛性指修因圆满,至成佛时,本有的理体佛性彻底显现。吉藏通过对《法华经·方便品》中佛的出世本怀就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理解,认定佛性具有普遍性,同时用“曲示”指众生存在种种差别。
其三,结合正因佛性和缘因佛性。吉藏认为明佛性即是明法身,并指出佛性有多种异名,于《涅槃经》中为佛性,于《法华经》为一乘等。吉藏将佛性区分为两种性质,一正因二缘因,若是众生具备正因,却不具备缘因之解行善行,则不得作佛。凡夫和二乘的区别不在正因佛性上,而在缘因佛性上。吉藏巧妙地将佛性思想纳入到中观体系中,用龙树二谛、八不、中道诸说给予佛性以中道意义的诠释。在吉藏看来,中道佛性是一切有无、真俗、因果等对立的不二法门,任何观念都不能道出其中真谛。吉藏在 《金刚经》中佛性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利用“空、假、中”的中道观念,构建了自己的中道佛性理论。
般若学和涅槃学为晋宋之际佛学思想的核心,既暗含般若思想逐渐中国化,亦暗示佛教思想的涅槃学转向。吉藏的中道佛性以空来谈佛性和如来藏,以般若中道实相为根基,吸收了佛性、如来藏思想,建立起包含涅槃佛性的中道佛性思想,这恰好反映了当时般若学向涅槃学转换过程中佛教思潮转变的复杂性以及这两种言说方式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互交涉性。
(本文系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传佛教生命伦理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义学沙门”吉藏大师
内容提要:吉藏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高僧,也是中国三论宗的一代宗师。是一位真正的“义学沙门”。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具大贡献。三论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论宗的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了研究三论宗的历史发展和理论思想,今撰写下这篇关于吉藏大师事迹的短文,以供于诸位佛学爱好者对吉藏大师能更多一些了解。本文注重于吉藏大师的佛学思想和对三论宗的贡献等方面进行阐述,目的在于体现出吉藏大师对三论宗的贡献和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作者:理净 中国佛学院讲师。
关键词:三论宗 吉藏 二谛 性空 中道观
吉藏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高僧,也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真正创立者。虽然今天的中国佛教源原于印度,可是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而与原始的印度佛教已经有明显的区别。就三论宗来说吧,它的源流是印度的中观学派。可是,中国的三论宗思想与印度的中观思想相比较有很大的差别。中观学在印度作为大乘佛教的初期思想,仅局限于“空”的思想范围之内,与瑜伽师讲的“有”形成对比。可是传入中国之后,经罗什、僧肇、僧朗、法朗等历代高僧大德的完善,到吉藏大师时基本上已经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趋形的中国佛教思想。以“般若”思想为中心,形成一种“空是有空,有是空有;空有有空,相即不二”的中道思想。尽管三论宗的后人都推崇龙树为三论宗初祖,罗什为中国三论宗之初祖。可是,实际上真正完成三论宗思想体系的是隋代的吉藏大师,这是历史已经所公认的。但对于吉藏大师的事迹和佛学思想仍有不少人似是而非。本文将本着事实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叙述吉藏大师的一代宗师形象。
一、吉藏大师的生平事迹
吉藏大师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吉藏出生于金陵,幼年时期,父亲代他去见真谛大师(公元499──569年),而取名为吉藏(吉者,善也;藏者,摄持也。吉藏者,摄持美善也)。其父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后来出家取法名道谅。吉藏七岁时从兴皇寺法朗(公元507──581年)出家,从事法朗听讲三论义理。吉藏从小聪明绝伦,记意超凡,对法朗的讲述过目不忘、闻即能诵。十九岁时处众复述法朗讲义,一字不漏,每当讲经之时,法朗常令吉藏代讲。这样逐渐名声大振,传遍京城。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后,坐夏学律,持戒修禅,冬夏四季,无有懈怠。三十三岁时,声望高传,风采非凡,吐纳义旨,深受陈桂阳王敬佩。隋建立以后吉藏别请住会稽(今浙江绍兴)嘉祥寺讲经十五年,听众常千余人,并着章疏,故后人称嘉祥大师。
隋开皇末年,隋炀帝(公元605──618年在位)建四道场,即扬州慧日寺,长安清禅寺、日严寺、香台寺。于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别请吉藏奉召入慧日寺,着述三论着作。隋建都长安后,又别请吉藏入京师进住日严寺,后又居住廷兴寺,吉藏大师大部分着疏是在日严寺完成。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居住真际寺圆寂,终年75岁,僧腊68年。圆寂前着《死不怖论》云:“夫含齿戴发,无不爱生而畏死者,不体之故也。夫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泣生,不应怖死。”落笔而卒。说明人不应怕死,而应怕生,因有生必有死而警策后人。
吉藏大师为两代国师,深受陈、隋、唐三朝王室敬重。曾经与受齐、陈、周三代尊称为“三国论师”的僧粲辨论,吉藏大师为论主陈词说:“以有怯之心,登无畏之座,用木讷之口,释解颐之谈。”如此对引飞激,注赡滔然,往复四十余次,僧粲无言以对,吉藏大师大获全胜。人们纷纷倾囊布施供养,吉藏用此大兴佛教。晚年写《法华经》两千部,并造佛像二十五尊,舍房安置,自处卑室。朝夕相继,竭诚礼忏。在唐高祖李渊时(公元618──626年在位),因僧制混乱,在长安设立十大德统领僧众,吉藏为其中之一。吉藏在临终前还为唐高祖上遗表,云:“藏年高病积,德薄人微,曲蒙神散寻得除愈,但风气暴增,命在旦夕,悲恋之至,遗表奉辞。伏愿久住世间,缉宁国家,慈济四生,兴隆三宝。”储后诸王并具遗启累以大法。祝国家昌盛,佛教兴隆。圆寂以后,唐高祖诏令慰赠,东宫以下,诸王公王后,并致书慰问,赠钱币吊念。秦王偏所崇礼,乃通慰曰:“诸行无常,藏法师道济三乘,名高十地,惟怀弘于般若,辩囿包于解脱,方当树德净土,阐教禅林,岂意湛露曦晨业风飘世,长辞柰苑遽掩松门,兼以情切绪言见存遗旨,迹留人往弥用凄伤。”从唐高宗的吊唁可见当时的朝庭王室对吉藏大师可以说是推崇备至了。不愧为名垂千古的一代宗师。
二、吉藏大师与三论宗
三论宗思想虽然源原于印度中观学派,可是三论宗的形成却在中国隋代时期。尽管有僧朗、僧诠、法朗等三论的先驱者开创了三论先河,但是真正完成三论思想体系却是吉藏大师。如果没有吉藏大师的卓越成就,可以说就没有后来的三论宗,因此吉藏大师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三论宗由此而驱起,开启了中国佛教的宗派之先河,标指着中国佛教的真正成熟。宏扬三论思想是吉藏大师毕生的事业。
1、判二藏教
“判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是中国的高僧大德对如来一代时教的判释。在印度只有佛教部派之分而没有宗派之分。其实中国的宗派大致相当于印度的部派,都是佛教发展到高潮的一种标致。同时由此也就导致了佛教后来的衰败。在中国最早出现判教的是成实师,依据《涅槃经》的“五味”[1]而判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教。后来天台宗继承了成实师的五时判教而建立了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吉藏大师为了破斥当时盛行于江南的小乘成实师而大弘三论,以二藏教而破斥成实五时教。因此三论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二藏”。
所谓二藏者,即声闻藏和菩萨藏。吉藏大师主张一切佛教经典就其根本精神而言皆是平等、无有高下浅深之分。但由于众生根机不同而佛陀随机说法,因此才有大小二藏,并无五时八教之说。判二藏教者有经论可证,而判五时八教者乃人师自说,而非佛法之本意。吉藏大师在《法华玄论》卷三中说:“释论云:佛法有二道:一者声闻道,二者菩萨道。大品经云:字有二种:一半字,二满字。为声闻说半字,为菩萨说满字。又法华云:昔于波罗捺为声闻转小*轮,今始于拘尸那城为诸菩萨转大*轮。……又以理推之,众生根有二种:一堪受佛道,二不堪受大道。堪受佛道为说佛道,名为大乘。不堪受者为说小乘。故知但应有二,不应立三也。
”[2]由此可以说,吉藏大师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二藏是有经论可证,而不同于其它宗派判教只是自宗人师自说,违背如来说教之本意。三论宗为了破斥他宗的错误判教而申展如来正教,方便判圣教为二藏。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中说:“但应大小二教,不应制于五时”。因此,佛法虽然深广无尽,但不出此大小二藏,此二藏总摄一切经教。这就是吉藏大师的“二藏”说。
2、于教二谛说
吉藏大师将这真俗二谛分为“于二谛”和“教二谛”,由此“于教”二谛建立了三论宗的二谛学说。所谓“于二谛”者,即是指诸佛在方便说二谛时,所依据的两种方便道理。这空、有两种道理虽然是方便假说,但对于众生而言是“实”,所以称为“谛”。所谓“教二谛”者,即是指诸佛依此二谛所说的教法,既然所依二谛是教,那么所说之法还是教。诸佛所说之法皆是诚谛之言,所以称“谛”。
此于教二谛是吉藏大师依据《中论·观四谛品》中的“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3]这一偈颂而建立的,吉藏大师认为“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说法就是“教”。既然诸佛说法所依的二谛是教,则所说的法还是二谛,此二谛亦是“教”。一般认为真俗二谛中俗谛是“教”,真谛是“理”。而今吉藏大师则认为真俗二谛皆是言教。因为俗谛是对于世间凡夫而言,对于凡夫来说世间山河大地一切万物皆是实有,而众生愚痴不知是假有。但对于圣人而言世间是假有,因缘所合没有实体。此“空”对于圣人来说是实,而“有”对于凡夫亦是实。所以称为“于二谛”。诸佛依此于二谛为众生所说之二谛为“教二谛”。因此,于、教二谛皆是言教,真如之理非言语所能表达,非空非有、离四句绝百非之不二法门是为一实相理。
3、破邪显正
“破邪”是三论宗的特点,三论宗就是以破教内外一切邪见而立宗。因此,三论宗是“破而不立,言而无当”,破邪即是显正,破邪之外别无正可显。诸佛说法亦是对治众生之病,因为众生有“空”、“有”等虚妄分别,为执有者说空,为着空者说有,如果众生有无之病被除,则诸佛之教亦无可着。所以说,为“破邪”而显正,当邪见已除时“正”亦不留,破邪与显正亦皆是言教。本来无“邪”可破,亦无“正”所显,皆是众生妄心而生。真如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此,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中说:“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考圣心以息患为主,统教意以通理为宗。……但论虽有三,义唯二辙:一曰显正,二曰破邪。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则上弘大法。故振领提纲,理唯斯二。”[4]此即是说明三论宗破邪是为了拯救于沉沦的众生;显正是为了弘扬大乘佛教的正法。正是三论宗的兴起使小乘教在中国大地上彻底灭绝,大乘佛教由此而大兴于华夏,才推动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彭湃发展。
三、吉藏大师的般若思想
吉藏大师破斥小乘的目的在于弘扬大乘佛教思想,而大乘佛教的产生则受到《般若经》的直接影响。般若系经典的出现正是标志着大乘佛教的兴起。而般若思想的主要义理表现在“缘起性空”和由此引申而来的“中道观”,由中道思想而达到“般若无得”,此无所得即是般若思想的最究竟智慧。
1、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三论宗的根本理论。所谓缘起性空者,即是说宇宙万有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组合而成,既然是由因缘所成则一定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就是“性空”。《大品般若·道树品》中说:“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5]《中论·四谛品》也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6]《十二门论》亦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7]这些都是说明缘起性空的经论依据。因此,缘起性空是说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由众多的因素和条件组合而成的,如果说脱离了其它的因素和必要条件,那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产生和存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无不由因缘和合生起而有,所以名为“缘起”。凡是众缘和合生起的事物必然是无自性的。自性就是事物自体本性,缘起的事物没有自己的实体本性,所以名为“性空”。
缘起性空是吉藏大师建立般若思想的主要根据,因为“般若”是无自性之空,只有缘起的事物才是无自性的,那么无自性者必定是缘起的。故《中论》中说:“若法众缘生,即是寂灭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8]说明了缘起与性空是一体不二的,性空即是缘起。吉藏大师以缘起性空之理而说明宇宙万物皆是空无自性,无自性即是般若实相。
2、中道观
中道观是佛教各宗派共同的主张,也是吉藏大师般若思想的主要内容。所谓中道者,即是双离二边之见,不着有无、、空假二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以此观万物自性本来寂灭,自性本自清净,名为中道观。此中道观有二谛中道观、八不中道观、中假中道观、无所得中道观等。
二谛中道者,是说真俗二谛是相待而立,“真”是以俗为真,是对俗谛而说真谛。因此真谛非真实的真谛,是为了说明俗谛是假有,是因缘所成无有自性,而方便说真谛是实,俗谛是假有无自性。“俗”是以真为俗,是对真谛而说俗谛。因此俗谛也不是真实的俗谛,是为了说明真谛是真实法无生灭之法,而说俗谛是假有不实,因缘和合而有。如此说,真俗二谛是相待而有,本来非真非俗,离此真俗二边之见,即是二谛中道。
八不中道者,是对生灭、断常、一异、来去四法,而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四种中道。因为诸法实相本来是非生非灭、非非生非非灭,离四句绝百非,不着一切法。生灭亦是相待而说,若能悟入诸法实相本来空寂,远离二边之见,不着于任何一法,即是八不中道观。吉藏大师为了使修学佛法的人不着二边之见,依据缘起性空之理而建立中道观。使学教之人不堕二边之见,了达诸佛说法之本意,由此能够断惑证真,悟入诸法实相。
3、无所得观
无所得观是般若思想的最究竟境界,也是吉藏大师般若思想的主要部分。吉藏大师认为事物的本体是无自性的空寂,非可用语言、行为、思惟所能表达,是一种无所得的境界。因此,“无所得”即是般若思想的体现,此般若无得的思想也是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之上。
在吉藏大师看来“无所得”是一切佛法之精义所在,究极观之,佛说一切法无不是在显示无所得之理,如果离开无所得别无佛法可言。吉藏大师在《中论疏》卷二中说:“佛虽说一切名教,意在无所得一相一味,谓离相、解脱相。”[9]说明一切佛教经典都在申明无所得之旨,所以吉藏大师说:“得与无得,盖是众经之旨归,圣观之渊府。”[10]这就是说“无所得”即是如来出世说法之本意,也是般若思想的中心之所在。吉藏大师认为一切佛教经论之所以倡导“无所得”之义,乃是因为心有所得、法有所执是一切有情的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所以,要消除烦恼和痛苦就必须首先断除“有所得”之心。因此,吉藏大师说:“若有所着,便有所缚,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故有依有得为生死之本,无依无着为经论之大宗。”[11]
四、吉藏大师的着述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吉藏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着述最多的僧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其着作有五十多种,一百八十多卷。其中有的已经佚失,现存尚有二十六部。主要有:《大乘玄论》五卷、《三论玄义》两卷、《二谛章》三卷、《中论疏》二十卷、《百论疏》九卷、《十二门论疏》六卷、《法华游意》一卷、《法华义疏》十二卷、《法华论疏》三卷、《法华玄论》十卷、《法华统略》六卷、《维摩经义疏》六卷、《维摩经游意》一卷、《净名玄论》八卷、《维摩经略疏》五卷、《大品游意》一卷、《大品义疏》十卷、《胜鬘宝窟》六卷、《金刚经义疏》四卷、《金光明经疏》一卷、《仁王般若义疏》六卷、《无量寿经义疏》一卷、《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华严游意》一卷、《弥勒经游意》一卷、《涅槃经游意》一卷等。在这些着作中除了小乘经论之外,吉藏大师对当流通的主要经论都作了系统的研究和注疏。
正因为吉藏大师是中国僧人中着述最多的一个,所以对中国大乘佛教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使大乘佛教在中国走向了成熟和兴盛,将大乘佛教推向了高潮。因为吉藏大师继承了先辈的遗教破斥小乘显扬大乘,使大乘佛教才有了广阔发展的前景。概括起来说吉藏大师对中国佛教的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者、创立宗派。吉藏大师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佛教宗派三论宗,正因为三论宗的创立推动了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佛教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也由于三论宗的形成而促使了其它宗的形成,使中国佛教从此达到了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正是由于吉藏大师的才学渊博和德高望重,被尊为隋唐两代国师,执掌当时全国的佛教教务事业,创立了隋唐中国佛教的辉煌时期,至今成为后代弘法的楷模。
二者、着述经论。吉藏大师学识渊博,又勤于着述,是中国佛教史上着述最多的僧人。吉藏大师对当时流通的大多数大乘经论都作了新的着述,使大乘佛经得以广泛流通于社会各阶层。由于吉藏大师博览群书、通古博今,着述时又能够广征博引,他的着作是中国佛教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吉藏大师的着作中保存了重多的佛教宝贵资料,成为后来人们研究佛教的重要依据。
三者、弘教传法。吉藏大师一生从事于讲经和着述,讲《法华经》三百多遍、《般若经》一百多遍、其它经论各数十遍。一生广设讲席、盛弘三论。吉藏大师是当时闻名的“义学沙门”。他的佛学思想彻底扫荡了当时小乘佛教学说,使一大批讲小乘经论的法师和学者从事于吉藏大师学习三论,弘扬大乘佛教思想。从此小乘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退出发展市场,大乘佛得以真正的在中国发展。因此,吉藏大师对中国佛教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论
综合上述内容而言,吉藏大师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也是印度大乘中观学派一中国的继承和发扬者,同时也是三论宗的终结者。因为三论宗自吉藏大师以后在中国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最终被后起的其它宗派所替代。由此可以看到吉藏大师的思想不仅是三论宗思想的代表者,同时也是中国佛大乘思想的主导思想。吉藏大师一生致力于“破邪”,扫荡了当时佛教界最为盛行的佛教学派,成实、地论、摄论、涅槃、俱舍等各家学说,以三论宗的“般若正观”[12]思想弘扬了大乘佛教精神。对中国佛教的后来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对禅宗、华严宗、唯识宗等宗派在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吉藏大师作为中国佛史是最着名的“义学沙门”之一,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可以说作出了具大贡献,也由此奠定了吉藏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中的重要地位。
注释:
--------------------------------------------------------------------------------
[1] 北本《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云(大正12·449a)︰“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
[2] 《法华丽玄论》卷3,《大正藏》卷34,382c。
[3] 《中论》卷4,《大正藏》卷30,32c。
[4] 《三论玄义》上卷,吉藏大师着,《大正藏》卷45,1a。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2,《大正藏》卷8,378a。
[6] 《中论》卷4,《大正藏》卷30,33a。
[7] 《十二门论》卷1,《大正藏》卷30,195c。
[8]
[9] 《中论疏》卷二,《大正藏》卷42,22a。
[10] 《法华游意》吉藏大师着,《大正藏》卷34,637a。
[11]《三论玄义》卷上,《大正藏》45,7a。
...查看更多
吉藏大师传承的法是般若波罗蜜,也就是佛教里万法皆空的;空法。很多人一旦学习到;空,就会觉得净土属于;有,这也是阻挠了很多人见解不开,而障碍他修学净土的一个症结所在。
如果我们有兴趣或者机缘的人,你去读一下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三十卷的《大品般若经》。里边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内容,就是说菩萨摩诃萨,比如说想在一顿饭的功夫到他方供养佛,要学般若波罗蜜;你想具足六种神通,要学般若波罗蜜;想具足菩萨的无量功德,要学般若波罗蜜。
而所有的这些功德中,典型的再去判,对比一下,《无量寿经》里面四十八愿的内容,完全同步的。这就说明什么呢,般若空性和往生净土正好是一个法。吉藏大师作为学般若空宗的代表,他对于净土的情怀也是很浓的。
因为有记载,他曾经塑了五十二尊菩萨像,圣像,每天非常虔诚地礼拜。当时有一个经典叫《佛说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里面就记载了净土的二十五位菩萨。吉藏大师他的著作,虽然在《般若经》更多,可是也对《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有过注解。
那么他对于极乐世界,就是对它的归属问题,到底属于哪一个境界,也有过明确的分类。
你比如说,他把净土分为四种,第一种叫;凡圣同居土。像我们娑婆世界,将来弥勒佛下生到这个国土,那个时候的人福报很大,都修十善业,也算是净土了。
他说这叫;凡圣同居土。第二种叫;大小共住土,就是跳出三界的罗汉,和大力的菩萨们所居的国土,在一起。第三个叫;独菩萨所居土,里边只有菩萨,没有罗汉、辟支佛、连名称都没有。像香积佛国,七宝佛国等等,诸如此类的国土里边,都是修的大乘法。再一个就是;纯佛所居土。
那我们经典里面不是有一句话叫;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就是指的;纯佛所居。
那么他判极乐世界到底属于哪一重,他说得非常巧妙,一个他说从往生的人。因为是带业往生,还是凡夫。没有断烦恼,所以叫做凡圣同居土。可是如果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的愿力所呈现来讲,它应该又是实报庄严土,因为非常庄严,得大解脱。所以从中可见,吉藏大师对于净土理论上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以义学而著称的。
对于理论上的融会贯通也有很大的贡献。
当然他更为巧妙的是解释,有人问到说,既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你这个极乐世界,到底在三界内还是在三界外,看你形容的种种情景,好像还属于三界的情形,可是如果你依然在三界,又不算是已经了生脱死了。
大师就引用《大智度论》里面的一个,解释的既合理又精辟,他说:;极乐世界不属于三界,为什么?因为一旦往生到净土的人已经没有了欲望,所以它不属于欲界。
但是极乐世界又是依地而居,因为黄金为地嘛,那么色界的人他是依空而居,所以不属于色界。但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全部是紫磨金身,大丈夫相,童子相,所以它又是有形有相,不属于什么无色界。他这个引用非常的,可以说是给修净土的人,一下子把心地要点开了很多。
这样的一位大德依然最后还是行归净土,可见我们常说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功能,是确确实实在历代的祖师中,把它用到了极致。南无阿弥陀佛。
...查看更多-
试论吉藏的净土观
内容提要:随着净土经典被大量译介到中土,净土思想逐渐在中国流传开来,并形成了不同的净土信...
-
试评吉藏的二谛论
一、前言二谛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佛教以之统摄世出世间的一切法,为佛教各宗所关心的共同论...
-
吉藏《三论玄义》中之破显所具有的融和倾向
吉藏《三论玄义》中之破显所具有的融和倾向刘嘉诚法光第116期(1999.05)第三版一、前言...
-
试论吉藏的中道观
理论之渊源“中道”思想由来已久,自佛陀首倡中道义以来,佛教各个宗派无不盛弘中道以为旨归,...
-
“义学沙门”吉藏大师
“义学沙门”吉藏大师内容提要:吉藏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高僧,也是中国三论宗的一代宗师。...
-
从《观无量寿经疏》论吉藏的净土思想
《观无量寿经》,也名《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宗立宗的三大经典之一。以韦提希的因缘,阐述西...
-
《维摩诘经》与吉藏判教
在佛教经典中,由于根机与法会背景的不同,每部经典所显的义理从表面来看会有相互的出入,依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