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刚经的入门

金刚经道源法师讲记

2020-02-08 10:40:16

—道源长老民国六十八年讲于基隆海会寺能仁佛学院—

今天要讲的这部经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解释这部经,先把它分成两大科,第一、总释题目,第二、别释文义。现在先讲第一科总释题目,再分为两小科,一、解经题,二、解人题,先解经题。

释题解文(分二,甲一、总释名题,甲二、别解文义)

甲一、总释名题(分二,乙一、经题,乙二、译人)

乙一、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八个字就是本经的题目,「经」字是通题,「通」者通于一切经,一切经都叫「经」;「金刚般若波罗蜜」七个字是别题,「别」者别在此经,这一部经不是《华严经》,也不是法华经,它的别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先讲别题,再讲通题,讲到别题,先讲「金刚」两字,次讲「般若」两字,再讲「波罗蜜」三字。

「金刚」是个比喻,就是金刚宝,佛教里面的金刚力士,我们称他为护法韦驮尊天,他手里拿的兵器叫降魔杵,就是金刚宝、金刚杵,我们人世间也有金刚宝,不过没有天上的金刚宝那么好、那么高明。现在的人称的钻石,就是金刚宝,用金刚宝作比喻,比喻什么呢?就是比喻般若妙慧。金刚宝有三种意思,一、其体最坚,二、其用最利,三、其相最明。凡是一法,都有体、相、用三个义理,这个金刚宝的体,最坚固无比,一切物不能坏它,所以「其体最坚」。「其用最利」,它的功用锐利无比,它能坏一切物,如人间用的钻石,大家都可以看见的,黄金是最坚固的了,但是钻石能以刻动黄金,黄金刻不动钻石,这可以知道,它的体最坚,一切物不能坏它,「其用最利」,它能坏一切物。「其相最明」,金刚宝这个相就是外相,外相所放的光明,超过一切光明,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外国进宝,进来一个金刚宝,有四方一寸那么大,可以照几十里路那么大的光明,我们这讲堂里,要是有一颗金刚钻石,讲堂电灯的光,就遮不住它的光明,所以「其相最明」。这是金刚宝的比喻,有这三种意义,就是其体最坚,其用最利,其相最明。

再讲「般若」两字,首先,要知道这两个字字音的读法,「般若」现在国语是念「ㄅㄢ ㄖㄨㄛˋ」,但是我们佛经上不能念「ㄅㄢ ㄖㄨㄛˋ」,一定要念「ㄅㄛ ㄖㄜˇ」,为什么呢?要合乎梵音,梵音是音译,不是意译,音译就是照着印度国的梵语的音声翻译过来的,它是什么音声,我们就译为什么音声,译的音声就是「ㄅㄛ ㄖㄜˇ」。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般若」两字不找适当的字来翻译呢?记住这个解释:经典的翻译是在唐朝时代翻的最多,我们现在讲的这部《金刚经》是在姚秦时代,比唐朝还前面,唐朝的京都在陕西的长安,而姚秦的京都也是在陕西的长安,长安那时候说的话,叫做「官话」,就像现在的国语,那时长安的官话对于「般若」就读「ㄅㄛ ㄖㄜˇ」,由姚秦时代到了唐朝,一直到了宋朝,京都就迁到河南的开封,叫汴梁,说的官话就逐渐变成河南省的口音,慢慢的中国字说的字音变了,再也不是陕西的长安那时的「官话」,而带有河南口音了,再变再变,变成现在「般若」国语念「ㄅㄢ ㄖㄨㄛˋ」,可是在姚秦时代乃至到了唐代,都是念「ㄅㄛ ㄖㄜˇ」的。现在再附带解释一下,「南无」这两个字,也是这个意思,「南无」现在国语念「ㄋㄢˊㄨˊ」,为什么要念「ㄋㄚˊㄇㄛˇ」呢?为了要合梵音,在中国字「ㄋㄚˊㄇㄛˊ」的字有的是,为什么要用「南无」,特别念个音声「ㄋㄚˊㄇㄛˇ」呢?因为在唐朝以前,陕西长安说官话的音声,「南」字念「ㄋㄚˊ」,「无」字念「ㄇㄛˇ」,这是古音,后来中国人念的字音,慢慢转变了,但是梵音没有转变,要合梵音,所以南无念「ㄋㄚˋㄇㄛˇ」。这就是要晓得,「般若」为什么不念「ㄅㄢ ㄖㄨㄛˋ」,要念「ㄅㄛ ㄖㄜˇ」,要与梵音合,这个音声要把它念正确。

那么,「般若」的意思呢?翻成中国话叫「智慧」,但是为什么古人不翻成「智慧」呢?因为翻译经典有一种规定,叫「五种不翻」,这就是「生善不翻」,能够生起来众生的善根,保存它的梵音不翻,把它翻成中国字的智慧,这个意义不错,但跟世间上的人,有学问又聪明,口齿伶俐,这种人都叫有智慧,恐怕跟世间上的智慧混同一谈;在佛经上讲,世间上的智慧越聪明,越不能学佛法,叫「世智辩聪」,八难之一,他学佛法,不能学,因为他太聪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世间法的人,也称他有智慧,可不是般若的智慧,要保存着梵音就是这个意思。要你知道,般若的智慧,不是世间法的聪明,不是世间法的智慧。佛法讲到「智慧」,必须加上一个「妙」字,叫「妙智妙慧」,不可思议的智慧,「妙」者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智慧,叫做「般若」。

尤其在「金刚」上讲这「般若」,它含的还有三种意义,叫做「三种般若」。哪三种呢?就是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第一种「实相般若」,就是理体,智慧的理体,真理之体,叫「实相」。第二种「观照般若」,就是智慧的智慧,「般若」就是智慧了,「观照」也是智慧,「观照」就是起心里面的正当观想,这正当观想能以启发出来始觉智,这个始觉智它要照本觉理,这叫「观照般若」,本觉理,就是实相理,人人本具的本觉理体,本觉理体我们怎么没发现呢?你没有始觉智来观照,用这个智慧来观照,才能以照到这个本觉理体,这就是能观照的智慧,叫「观照般若」,所观照的智慧,叫做「实相般若」。第三种「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金刚经》,《金刚经》上它有文字,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候说的《金刚经》,它的语言就是「文字般若」,结集成经藏,把它结集出来,写成梵文,梵文也是文字,叫「文字般若」,翻译成中国的文字,也叫「文字般若」,但要记清楚,必须由《金刚经》翻译出来的才叫「文字般若」,因为世间法经书多得很,儒教也有经,道教也有经,现在世间学问的书,更是多得不可思议,甚至于由小学到大学读了十六年,只是读了一点点,还有很多的书没有读到,那都是文字,不能叫「文字般若」,这个要把它分别清爽,为什么它不叫般若呢?因为他读的文字多了,学问也增加了,他那学问就是「世智辩聪」的智慧,越是学问大,他越是不能学佛,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它只能叫文字,不能叫「般若」。那么《金刚经》上的文字呢?叫做「文字般若」,怎么叫「文字般若」呢?你研究《金刚经》上的文字,你才能以发现「实相般若」,你才能以修行起「观照般若」的智慧,「文字般若」它能以显明出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这个文字不是般若吗?所以《金刚经》就叫「文字般若」。但是还有一点你要注意,这个《金刚经》上的文字,它要我们即文字而离文字,处处要破相、要扫相、要观空。你要能即文字相而离文字相,你这个文字才叫「般若」,要是你不即文字相,而离文字相,那么你研究《金刚经》,着了文字相,将来你学会讲《金刚经》,你着了文字相,你越讲越多,听经的人越多,着相着了越厉害,那你讲的《金刚经》只讲的文字,不是讲的「文字般若」,为什么?你着文字相了,这一点道理还要记清楚。

金刚经道源法师讲记

这般若有三种般若,叫「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再跟前面「金刚」这个比喻配合起来。「金刚」,叫金刚宝,金刚宝「其体最坚」,比喻什么呢?比喻这个「实相般若」,「其体最坚」,实相般若就是真理之体,我们一个凡夫无始劫来就在流转生死,此道来,彼道去,一时天上,一时人间,一时畜生,一时地狱饿鬼,这样六道轮回,轮回到现在,我们所具有的本觉理体,也就是那个「实相般若」,它没有变动,为什么不变动?「其体最坚」,就比如金刚宝,比如你把金刚宝拿到桌子上面,用什么东西也破坏不了它,「其体最坚」。你带着金刚宝去上厕所,一不小心掉到里面,因为金刚宝是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要把它捞出来,那么把大小便都拿出来,把金刚宝又找出来,就像现在的钻石,找到了,拿水一冲,一点没有坏,为什么?一切物不能坏它,大小便染污不了它,等于我们堕地狱,堕到地狱里,我们的实相理体一点没有变动,因「其体最坚」,像金刚宝一样。它要是变动了,我们不要学佛法了,因为我们的本觉理体坏了,「实相般若」破掉了,被流转生死,此道来,彼道去,把它流转坏了,流转坏了怎么能成佛呢?没有成佛的本钱,我们怎样能成佛呢?就得庆幸自己有这个本觉理体,也就是「实相般若」,虽然它流转生死,并没有坏,它「其体最坚」之故。像那金刚宝「其用最利」,它能坏一切物,黄金最坚固,你拿钻石来跟它摩擦,摩擦下来只有金粉,没有钻石粉,就证明钻石是金刚钻,其用最利,一切物不能坏它,它能坏一切物,这譬喻「观照般若」,你不研究佛经,不会起观照,你研究佛经起来了观照,就是始觉智启发出来,始觉智一启发出来,要去观照本觉理体呢?一旦豁然大彻大悟,你才明白我自己有个「实相般若」,过去怎么不知道呢?过去被无明烦恼障碍住了。那么现在这无明烦恼呢?这无明烦恼可多了,光算那些名相、法相,讲几天还讲不清楚,要断,谈何容易呢!但是你没有起「观照般若」,没有启发出来始觉智慧,要是始觉智一起来,它能断一切,那个无明烦恼,它根本就没有体性,被始觉智一照,就给它照空了。这譬喻什么呢?「千年暗室,一灯能破。」这一间房子,门窗没开,黑洞洞的,有一千年了,唉呀!这个黑暗太久了、太长远了,一千年都没开过窗户、开过门,这间房子的黑暗,什么时候才能驱除掉呢?你不要害怕,你没有点灯进去,你点一盏灯,光明出来了,黑暗呢?没有了,照空了,因为黑暗本来没有一个本体,千年的黑暗,那当然又深又厚,不是容易破的,但是你没有开灯,你一开电灯,成了一个光明的房间,「室」就是个房间,千年黑暗的房间,一灯能破!所以始觉智一起出来,无明烦恼一下子给它照空了,它有这个功用。「其用最利」,像金刚宝能坏一切物,其用最利,这譬喻「观照般若」,它能破除一切无明烦恼。

金刚宝「其相最明」,方寸之宝,光照数十里,再大的,光更大了,这就是比喻「文字般若」,「其相最明」,虽然我们念的《金刚经》文字是白纸黑字,你看字是黑的,一个字一个字都是光明相,因为它能显发出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是智慧,「实相般若」是理体,这个「文字」它的光明不大吗?所以每一个字都是光明之相,所以你要注意「文字般若」。

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得先从「文字般若」下手,先找到「文字般若」光明之相,你才能找到「观照般若」,才能找到「实相般若」的义理。这个义理明白了,才能起观照,才能照实相,将来你始觉智启发出来,观照「实相般若」,证得了「实相般若」,都是「文字般若」的功德。假如没有「文字般若」光明之相,你也看不见「观照般若」在哪里?「实相般若」在哪里?所以我们学佛法,要先从「文字般若」下手。有人说:「学来学去还不是要修行,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答:「这是劝修的话,叫你了解文字、了解义理以后劝修行的话。在没有了解文字、了解义理之前,你怎样修行呢?」他说:「要离文字相嘛!」答:「你没有文字,你离什么文字相?」他又说:「要即文字而离文字相。」答:「你没有文字,连文字都不认识,怎么离文字相呢?」所以在中国佛教大兴,兴在顿教禅宗,它扫文字相扫得厉害,后来产生流弊,不研究义理,硬要参禅。你问他:「为什么你不去研究经典呢」?他回答:「那文字相,执着它干什么?我一旦大彻大悟,就什么都有了,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里。」他答得很简单,「三藏」是哪三藏?他可能还记不清楚,十二部的名字,更背不出来,他怎样去研究三藏、十二部呢?他没有去研究,他心里具足什么三藏、十二部?他连个文字都不认识,连小学也没有上,硬要开悟,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所以使得佛教衰败下来,衰败到出家人不认识字,社会上的信徒都瞧不起,所以中国佛教兴隆,兴隆在顿教禅宗,全中国的寺院都叫禅寺,到了台湾,寺院还是叫禅寺,衰败也衰败在禅宗师父不认识字。这就是你必须先了解「文字般若」,而后再来起「观照般若」,来证「实相般若」,这是个次第。而「文字般若」它是个智慧,你还要尊重这文字,一个字一个字都是光明之相,一个字一个字都是十方诸佛的法身舍利,我们现在去朝拜印度,求一颗舍利子回来是无价之宝,那是化身佛的舍利子。经典上的文字,是诸佛法身的舍利子,一个字一个字都是诸佛法身的舍利,你要认识佛的法身,在哪里认识?在文字上认识,不是世间上的文字,世间上的文字只叫文字不叫般若,是研究「《金刚经》」的文字,「《金刚经》」的文字就是诸佛的母亲,它能以出生诸佛。将来你研究「《金刚经》」,起了始觉智慧,大彻大悟,在教下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是悟了理,叫「悟入」,「悟入」再修行就「证入」了,你成佛了,佛从哪里出来的?是谁生出来的?《金刚经》就是佛的母亲,《金刚经》内有经文证明,它能出生一切诸佛,它是诸佛之母,你怎么敢轻视《金刚经》的文字呢?所以你要知道,「文字般若」,它是光明最大,能显出「观照般若」与「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一起有如金刚宝,「其用最利」。「实相般若」这个理体,等于金刚宝「其体最坚」,一切法不能坏它,所以这三种「般若」,只有用金刚宝来比喻,才容易明白,至此「金刚般若」,这四字讲好。

金刚经道源法师讲记

再讲「波罗蜜」三个字,「波罗蜜」是梵语,依着梵语翻译,应该是「彼岸到」,因为印度的梵文都是倒装句,名词在上面,动词在下面,现在欧美国家说话还是这样,跟我们中国人说话是颠倒的,比如中国人叫「李先生」,欧美他们叫「先生李」,是颠倒的,所以「波罗蜜」顺着中国话的意思应该是「到彼岸」。「彼岸」是个比喻,即是涅槃的彼岸,对着生死叫此岸,你依着「文字般若」而起了「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证得「实相般若」,证得「实相般若」你把无明烦恼都给照空了,了脱生死,离开生死此岸,而到了大涅槃,所以「波罗蜜」叫「到彼岸」。

再合起来上面「金刚般若」四字,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怎样能到彼岸呢?你要了解像金刚宝那样子的「般若」,得到金刚宝一样的般若妙智妙慧,你才能以到彼岸,这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合起来这七个字即本经的别题。

经题虽然多,但不出七种立题,这部经是法喻立题,「金刚」二字是「喻」,「般若」二字是「法」,比喻法的体,「波罗蜜」也还是个比喻,所以以法喻来立题,到这里把别题讲完。

金刚经道源法师讲记

再讲「经」字,「经」字是通题,「经」者梵语叫「修多罗」,翻成中国话叫「契经」,「契」者合也,我们在家做买卖时,或者买卖田地,都要写契约,也叫合同,就是两个人拿两张一样的纸,中间写一行字把它分开,对起来是一个字,叫合同。这个经叫契经、叫合经,合什么呢?合理合机,上合诸佛之理,下合众生之机,这叫契理契机,才是佛的经。要是这部经与诸佛之理不相合,它虽然标明是世尊说的,但这是外道冒充的,它不合诸佛之理,这个你怎样研究也研究不懂,这不能契机,也不是佛说的「经」,都是外道冒充的佛经,中国外道冒充的经很多,叫伪经,都是假造的,既不契理也不契机。佛经,无论是长的经文,比方《华严经》有六十万字,法华经有七万字,都是契理契机,上合诸佛之理,下合众生之机,《金刚经》有五千多字,也都是契理契机。若经典不合诸佛之理,不叫「契经」;不合众生之机,不叫「契经」。合我们的机,怎么看不懂?那是你没有看,你没有研究,只要肯研究、肯听讲,一定会懂。不懂,释迦佛不会说这部经,不合众生的机,说出来也不会流通到现在,所以一定会合机的,这样契理契机,叫修多罗经。

再详细的分,有贯、摄、常、法四个字的义理,叫「经」。

第一、贯,为什么叫贯呢?贯穿所说的义理,这部经是个题目,下面的经文很多,里面每一个字所说的义理很多,用一个「经」字把它贯穿下去,贯穿不是拿刀子把它贯穿,等于线绳贯穿念珠一样,一颗一颗的念珠,你用一条线把它穿起来一串念珠,这叫经,把很多所说的义理贯穿起来,就叫「经」。

第二、摄,摄是摄持,摄持所应度之机,每一部经皆有那部经的当机者,众生的根机它能以摄持,这是摄的意思。

第三、常,常者就是常住不变,三世不能易其理,三世者,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经上的义理不能变易。有人说,现在是二十世纪科学时代,还讲这些老古董佛经,不合时代了,你没有懂佛经,佛经的义理是常住不变易的,不要说二十世纪应该讲佛经合着时代,到了三十世纪,道理也不会变样的。世间上的道理是跟着时代变的,它不是真理,真理不会变易,这才叫常住不变之理,三世不能易。

第四、法,法是法则、规矩,佛经上的法则规矩,十方皆遵,在印度国的众生得遵守其法则规矩,到了中国,中国的众生也得遵守其法则规矩,如此才能了生死成佛道。

有人说:「欧美已经是科学哲学发达的国家,你去讲佛经不行。」答:「你没有去讲,怎么知道不行?你去讲经,一定会有人听,还一定合他的根机,不然它不叫大法则、大规矩,大法则、大规矩,十方皆遵。」还有人再问一句:「现在科学时代,人家已经登陆月球了,你还在讲什么佛经呢?」答:「月球上还没有住人,等月球上住人了,你到月球上讲佛经,一样的他会听得懂,你不要害怕!你不要自己先起自卑感,怕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是世间法,世智辩聪,不能起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还要研究佛经,要有这个自信力,现在美国佛教不是大兴起来了吗?这些法师不是到美国都忙得不可开交吗?哪一个国家的科学发达赶上美国呢?登陆月球是美国人登上去的,他们一样的要学佛经。」

贯、摄、常、法,合起来叫「经」,「经」之一字,是一切佛经的通题,「金刚般若波罗蜜」是此经的别题,通别合起来一共八字,讲到这里把总释名题的第一科经题讲完。

乙二、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再讲人题,人题者就是译人之题,不是经文就叫题目。「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姚秦」是朝代的名字,经典是释迦佛说的,是诸大菩萨结集出来的,所结集的是梵文,流通在印度,什么时代翻译成我们中国的汉文呢?在姚秦时代翻译成汉文,姚秦时代在中国的历史上正统的天下还是晋朝,晋朝分西晋、东晋,晋朝是由魏晋南北朝三国归并而成的。西晋统一中国,到后来国家的势力不行,打仗常打败仗,就迁都到南京,改名为东晋。中国大陆上领土很大,那时在西方再起了一个国家,叫秦朝。秦朝最初的皇帝叫苻坚,鸠摩罗什法师就是苻坚派人去请的。鸠摩罗什法师在西方的龟兹国,名声远播,传到中国来,听说西方的外国有一位大法师,因此苻坚就派大将吕光,带了几万大兵去请他,说:「你让我们请回来就跟你客气,不让请回来就打。」当时是这样子去请法师的,因当时苻坚的国家很强盛,东晋是正统的江山,虽然是迁都到南京但还是正统天下。这时候苻坚兵多将广,因此他想打东晋,想把东晋灭了就可以统一中国。虽然苻坚身边有智慧的大臣劝他说:「东晋现在还没有衰弱到极点,有谋略的大臣,还有兵将防卫,不容易攻打,而且在南京又有长江之险来保护。」不像现在打仗,坐飞机一下子飞过长江,那时候打仗,长江的水很宽广,你怎么渡过去呢?但是苻坚很骄傲,坚持要攻打,不听谏言,以为他有带甲百万,上将千员,他说:「我投鞭可以断长江之流,我怕什么?」苻坚的军队,上将就有一千人,带盔甲的兵有百万,不带盔甲的还不知有多少?秦朝都是蒙古过来的兵,全是马队,骑马的兵都是带马鞭,苻坚自夸其军队能投鞭断流,即每一骑兵之马鞭投入长江里,即能把长江之水堵断,而东晋的兵只有几万人,那还用打吗?不必打东晋就要吃败仗了,就这么骄傲得不得了!他认为一定能将东晋打败,于是带了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去攻打东晋。而东晋虽然只有几万军队,因若战败便要国破家亡,战胜了还可以延长国运,只好背水一战,所以举国草木皆兵,全力以赴,以一挡百,此即兵法上所谓之「哀兵必胜」,苻坚因犯兵法上之大忌,骄傲轻敌,即所谓「骄兵必败」,所以这一战,苻坚的军队一大意打了败仗,被东晋追杀回长安。这一战役就是在安徽的淝水会战的,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经过这一役,晋朝因此得以延长朝代,苻坚战败回来,有一姓姚的大臣,以苻坚早先不听劝告,妄自去攻打东晋,吃了败仗把国家的名誉毁了,将兵伤亡无数,国家元气大伤,于是趁着苻坚回来时,将他刺死,自己篡了位,没有改国号,还是叫秦朝,但别于苻坚之秦朝,叫姚秦。

接着讲「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释迦佛所说的法门,诸大弟子结集出来叫经藏,释迦佛订的戒律,诸大弟子把它结集起来,叫律藏,诸大菩萨解释经律的文章,把它结集起来叫论藏。所谓「藏」者即含藏之意,经藏里面含藏着很多的经,律藏里含藏着很多的戒律,论藏里含藏着很多的论文,所以叫做「藏」。

「法师」两个字,「法」是法则、法规,「师」是模范之称,给众生作模范的,就叫师父,「法师」两字合起来,「法」是法则,规矩,是什么规则、什么规矩呢?就是经律论里面的规则,经律论里面所讲的法,「以法自师,以法师人」,叫做「法师」,你怎样给众生作模范呢?你得先自己守规矩,守法则,也就是要依着经、律、论三藏所讲的法,作为自己的模范,这叫自利,自己学会经、律、论三藏的法了,就叫「法师」,这叫「以法自师」。你再去弘扬佛法,弘扬三藏的圣法,这叫「以法师人」。你怎么样弘扬呢?不能随便乱说,你得依着经、律、论来讲,讲经,依着经讲;讲律,依着律讲;讲论,依着论讲,那里面都有法则、法规,好给众生作模范,「师」者模范之称,这就「以法师人」。我们现在称法师,什么是法师呢?「以法自师」,以佛法作自己的师父,作自己的模范,这是自利;「以法师人」,以佛法来给众生作师父,给众生作模范,这叫做利他,自利利他合起来就叫做「法师」。

再跟上面讲的「三藏」两字连贯起来,就叫「三藏法师」,这个名字不是简单能够称出来的,要贯通三藏之法的,才叫三藏法师。古时候对称呼很严格的,专门弘扬经藏的,叫「经师」;专门弘扬戒律的,叫「律师」;专门弘扬论藏的,叫「论师」。比方「成唯识论」,是天亲菩萨所造的三十颂,在印度有十大论师来解释它,就叫「十大论师」,不能叫他为经师。你要是经、律、论三藏贯通,才叫「三藏法师」,这不是随便能称呼的,这是他的德号,他有这个功德,才能称这名号。就是到了末法时代,我们从大陆逃难,民国三十八年来到台湾,不要说三藏法师,谁也不敢称,你必须会讲经的,才能叫法师,你会讲戒律的,才叫法师,你会讲论的才叫法师,不是随便称你法师,我民国三十八年来到台湾,这个名词还没有滥。在大陆上,大丛林住几百个出家人,当住持的,当大和尚,他不会讲经,没有人称他为大法师,称他为大和尚,其他普通的师父就带一个「师」字,比方你是个普通清众,称道源师。你当了大执事,或者当监院,或者当知客,为尊重你加个「父」,称师父,如称道源师父。要是你年纪大,当大执事好多年了,再给你客气,师父两个名字只称一个,称道师父,带上一个字,不敢称你的名了。但是没有人称你法师的,因为你没有讲经。到了台湾,法师两个字才滥称,大家以为是出家人都叫「法师」,男众女众统统称「法师」,因此「法师」这称呼扫地了,你要晓得,你能「以法自师,以法师人」,你三藏不能贯通,总需贯通一藏,一藏不能贯通,你能讲一部经或一部论,这才能称为「法师」。

下面再讲「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是个通名,是个德号,谁有这个功德都能被称为三藏法师,例如我国的玄奘法师,也被称为三藏法师,义净法师也称为三藏法师,那么贯通三藏,称三藏法师的人很多,各人有个别名,玄奘是玄奘法师,义净是义净法师,而这个贯通三藏的法师是「鸠摩罗什」,翻译成中国话叫「童寿」,童是童子的童,寿是高寿的寿,这位法师怎么称这个德号呢?因为他在幼童的时代,而有高寿之德,故称童寿。按他的年龄还是个童子,按他讲经说法的功德,等于一个老法师,老法师叫高寿,因此给他取个德号叫「童寿」。

再讲鸠摩罗什的公案:过去其他的注解上,都说他是七岁大彻大悟的,但根据通理大师《新眼疏》上的考证,说他是到十二岁时大彻大悟,无论是七岁或十二岁,都还是个童子,鸠摩罗什的母亲有大善根,她生下鸠摩罗什后就出家了,因为鸠摩罗什年纪很小,没有人照顾,所以母亲出家便带着他到处参访善知识,后来证得初果,证得须陀含果,她自己明白了佛理,当然以佛法教育自己的孩子,鸠摩罗什因为跟随着母亲到处参学,所以智慧启发得很快。按《新眼疏》上讲,在他十二岁那一年,跟着母亲到一个大寺院去参学,这个佛殿很大,佛像很高,供佛像有一个大铁钵,吃饭的碗叫钵,我们中国造托钵的佛像,都是手里捧着,印度是用钵供饭的,就像我们去供饭、供花一样,因为佛像大,用的钵也很大,这钵是用铁造的,他有大善根,一看见大铁钵,便生个欢喜心,为了要表示恭敬,便跑去供桌上,把大铁钵拿起来顶在头上,顶在头上的时候,他忽然间动了个念头,他想大铁钵这么钵大,我怎么顶得动呢?突然间,他觉得铁钵重起来,一下子铁钵把他压倒了。他母亲赶快跑过去把铁钵捡起来,也把他拉起来,鸠摩罗什起来后在发愣,他母亲以为他被铁钵压坏了,便问他:「你怎么啦?」鸠摩罗什回答说:「我没怎么样。」母亲说:「没怎么样,你怎么发楞不说话呢?」他说:「我明白了一切法唯心造的道理。」他母亲说:「你讲讲给我听。」他说:「我一进佛殿看见大铁钵,就生欢喜心,为表示恭敬,我拿起把它顶到头上,不觉得它重,等顶到头上时,想起铁钵这么大,自己怎么顶得动呢?铁钵便重起来了,一下把我压倒了,可见份量轻、份量重,完全是自己的心里分别出来的,这叫『一切法唯心造』,我已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母亲很高兴的说:「你很了不起,这是佛法最高深的道理,你今天开悟了,你年纪虽然轻,你可以去弘扬佛法了。」那时他母亲已经证得三果,给他印证没有错,所以他从十二岁大彻大悟以后,就到处讲经说法,全印度出了名。当时全印度的佛法很兴盛,大法师、老法师多得很,但没有这十二岁的童子讲得好,所以大家给他送个德号叫「鸠摩罗什」,叫童寿,童子的年龄,而有高寿的德。「译」,译是翻译,本来是梵文,把它翻成中国语文,就叫「译」。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