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次数:
熏习,吾人身口所作的善恶业,或是意所作的善恶思想,其气分都留在阿赖耶识里,叫做“种子”或“习气”,这种种子或习气在阿赖耶识中存留其作用,即叫做“熏习”。
换句话说,第八阿赖耶识,能将经验的痕迹保下来,这就是气分或种子。而经验(身口意三者的行为)的痕迹,能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性格及行为,这就是熏习。一个人习于为善,这善行是一种熏习,一个人惯于为恶,这恶行也是一种熏习。熏习不是刻意造成的,而是不知不觉任运进行。如人行雾中,他无意使衣服受湿,也不觉得衣服受湿,而事实上他的衣服己布满了湿气。大乘起信论曰:“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熏习故,则有香气。”
“熏习”是一种感染力、一种影响力。《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儒家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而时习之”,这也是熏习的力量。佛教主张“多闻熏习”,又谓“熏修德业”;品德的修养,除了靠古圣先贤、父母师长的言教、身教之外,境教也很重要。环境可以使一个人在长期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觉受到潜移默化而改变气质。所谓“橘化为枳”,种在淮南的橘子,移栽到了淮北就生出枳子;古代因有“孟母三迁”,故而才有后来的亚圣孟子,这都说明环境熏习的力量,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