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德宝法师

第十五章 在日常生活中的禅修

2019-06-13 11:28:26

第十五章在日常生活中的禅修

每一位音乐家都会练习弹奏音阶,这是你开始学钢琴时首先要学的,也是你永远不会停止练习弹奏的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家仍然在练习弹奏音阶,那是一种你不能让之生疏、荒废的基本技巧。

每一位棒球手都会练习打棒球,那是你在少年棒球队首先要学的,也是你永远不会停止练习的东西。每一次的世界棒球锦标赛都是从练习打棒球开始,基本技巧必须不断保持在顶峰。

(禅修不是游戏,而是练习)

坐禅是禅修者练习其基本技巧的舞台。禅修者所玩的游戏是其自身生命的经验,而他所使用的器具则是自身的感官。即使最老练的禅修者亦会继续练习坐禅的,因为要藉此调整好与磨练好他玩这特殊游戏时所需要的基本技巧。不过,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坐禅本身不是游戏,它是练习。禅修以外的生活方式,其中需要运用这些基本技巧于个人经验上才是游戏。若禅修不能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它是枯燥无效的、或其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内观禅之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永远转化你的整个感觉与认知经验,亦即是要革新(彻底改变)你的整个人生经验。那些坐禅练习时间,就是为了灌输新的心理习惯而设的,你学习用新的方式来接收和了解感觉,你发展新的方法来处理意识思维,以及采用新的方式来照顾自己不停涌现的情绪。这些新的心理习惯,一定要被带入到你个人生活的其他部分之中,否则,禅修仍是枯燥无效,只算是个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理论上的环节,查实与其他部分毫无关连。为了连系这两个环节而要付出一些努力是必要的,因为,若不精进,某程度的禅修技巧转移到日常生活之中亦会自然发生,但这过程往往缓慢和不可靠,你亦可能生起一事无成的感觉,乃至放弃这个似属无益的训练过程。

(练习做个局外人)

在你的禅修经历中,其中一件最令人难忘的事,就是当你首次发现自己,在某项甚为平常的生活活动中正在禅修的那一刻。例如:当你在高速公路上驾驶时,或往倒垃圾的途中,禅修竟然自动地开始了。你小心培育的技巧,在没有预先计划下流露出来,实在令人欣喜异常,它给你开了一个可以看到未来的小窗,令你瞥见修行的真正寓意。这种意识转化能成为常态经验的可能性,令你感到震撼,你认识到在余生之中,你是可以安静地旁观着强迫性观念(obsessions)的刻意扰攘与喧闹,不必再受自己的需求与贪欲之疯狂困扰;你浅尝法味,开始知道站在一旁,静观一切现象流逝的体验滋味,那是神奇的一刻。

然而,上述可喜的体验尚未算完善,除非你能积极促进前述的转化过程。坐禅最重要的一刻,就是在你离开坐垫时那一刻。结束禅坐后,你可以很快地站起来,然后把禅修抛诸脑后,你亦可随即把禅修技巧趁机带进生活的其他活动之中。

(任何时候都可以禅修)

了解禅修是什么对你很重要,它不是一些特殊姿势,也不是一套心灵体操;禅修是静观的培育及对刚培育出来的静观之运用。你不一定要坐着来禅修,你可以在洗碟时禅修,可以在洗澡时禅修,也可以在溜冰或写信时禅修。禅修即是觉察或觉知,它必须被运用于人生的所有活动之中,这并不容易。

我们选择在安静的地方用坐姿来培育觉察力,是因为那是最容易修习的情境。在行动中禅修则较难,在节奏快速、热闹嘈杂的活动中禅修则更难,而在极度自我中心的活动中,例如:谈情说爱或激烈争论中禅修,那真是测试极限的挑战。事实上,初学者在低压力的禅修活动中已忙得不可开交。

可是,禅修练习的终极目标依然是:建立起定力(集中力)与觉察力至足够的强度水平,好让禅修者能在现代的社会的生活压力下,仍然可以屹立不摇。对于生活中源源不绝的挑战,认真的禅修者是极少会感到厌烦的。

把禅修带入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试一试你就会明白。从坐禅结束到「现实生活」的开始之转捩点是一大跃进,对大多数人而言,那个距离实在太长了。我们发觉在几分钟之内,我们的平静与定力被蒸发得无影无踪,接下来的状态并不比以前好。为了跨越这道鸿沟,佛教徒在过去多个世纪以来,已设计出一系列的练习方法,以便顺利促成这个转移。他们成功了大跃进,然后把它分成几个小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单独练习。

(1) 在行走中禅修(行禅)

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各式各样的动作与活动,要连续端坐几小时不动,实与平常的经验相反,我们经过不动地坐禅所培养出来的清明(清醒明智)与平静心态,一动就会很快消失。故此,我们需要一些过渡性练习,使我们在活动中仍能保持平静与觉知。行禅就是这样的一种过渡性练习,它有助我们从静态的禅坐过渡至日常的生活,它是在动中修禅,且经常与坐禅交替地运用。行禅在你非常烦躁不安时特别好用,大约一小时的行禅往往可化解你的不安情绪,还可带来相当可观的内心清明,好让你在接下来的坐禅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佛教的禅修传统,一般都会建议你要经常进行密集禅修(闭关),以弥补平日坐禅之不足。密集禅修鼓励人们用一段较长的时间来专心修习,在家人一般用最少一、两天的时间,至于出家人或老练的禅修者,往往每次用上几个月的时间来专心修习的。这样的密集修行是严格的,对身心的要求都相当高,除非你已有多年经验,否则,长时间的修习对你未必有好处。整整十个小时不动的禅坐姿势,对初学者产生的极大苦痛,是他的有限定力所难以应付的。因此,一个有效益的密集禅修,必须安排一些姿势改变与活动,通常会采取间隔的坐禅与行禅方式,一般的安排是轮流地坐禅一小时和行禅一小时,其间可休息片刻。

行禅需要一个没人干扰的隐蔽地方,且有空间可直线行走至少五至十步。你将要缓慢地来回走动,这在大部分的西方人眼中,你是古怪的与日常生活脱节的。这些练习不是你会在家中前园的草地上做的,那只会引来不必要的注目,因此,要选择一个较隐蔽的地方。

至于行禅时身体上的指示则很简单,选一没有障碍的地方,从一端开始,在那里站着,并留意着自己的站立姿态一分钟,手臂可随意放在身前、身后或身体的两侧;接着,一面吸气一面提起一只脚的脚跟,然后一面呼气一面放下那只脚的脚指在地上,然后再吸气,同时提起那一只脚,然后一面向前一面呼气,然后放下那只脚在地上;接着,对另一只脚重复做这个动作。就这样慢慢地走至另一端,然后在那里站立一分钟。接着慢慢转身面向另一端,在走回另一端前再站立一分钟,然后再重复整个过程。

行禅时要保持头部平正和颈项放松,眼睛要张开来保持平衡,但不可注视任何特别的景物。自然地行走,维持最慢而又舒适的步伐,不可注意周遭的环境,留意身体上是否有紧张,一发现到就要随即放松。不要为了优雅而作某些特别尝试,也不要尝试令自己走起来好看。这不是一项体育练习或舞蹈,它是一种觉知的练习,你的目标是要达致完全警觉、高度敏感,以及对行走动作的无阻塞体验。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腿和脚生起的感觉上,尽量留心记录每一只脚移动时的所有讯息。深入觉知行走时的纯粹感觉,要注意到活动中难以捉摸的细微差别。感受一下个别肌肉活动时的感觉,体验一下当脚接触地面后,随即提起时的触觉微细转变。

注意一下这些看来流畅的活动,是如何由一连串复杂的细微推拉活动所组成,不可遗漏任何细节。为了提升你的敏感度,可以把动作分拆为几个截然不同的部分。每一只脚都会经过「提起」、「向前摆动」、然后「放下踏地」等阶段,而每一部分都有开始、中间和完结。为了让自己与这些连串动作能调适,你可以在开始时,心中明确地默念(默记)每一个阶段。心中明确地默念:「提起、向前摆动、放下、接触地面、压下」等等。这是一种练习程序,好让你熟悉那些连串动作,以及确保不会遗漏任何细节。当你更能觉知正在进行的各式各样微细的事件时,就再不会有时间顾及文字了。你将发觉自己正热衷于流动、无间隔的觉知活动上。脚将成为你的全世界,如果你分了心,要像往常一样觉察到自己的分心,然后再回来注意行走动作。当你做着这些事时,不要看着你的脚,也不要一面来回走动,一面在心中观看着自己走动的画面。不可思想,只须感受(体验)!你不需要脚的概念,也不需要图画,只须在感觉流动时当即用心记下即可。开始时,平衡上你可能有些困难,因为你正以新的方式来运用你的腿部肌肉,自然需要一个学习阶段。如果有挫败感生起,只须注意到它,然后让它离开即可。

设计内观的行禅技巧,是为了以单纯的感觉像洪水般淹没你的意识,且要彻底地做到可以排除一切其他东西,不留任何空间与思想或情绪,不容许有时间去执取、或为活动营造一系列的概念,也不必有自我的感觉,有的只是掠过的触觉与动感(肌肉运动的感觉),一股无止境的、千变万化的、处于自然状态的感受洪流。我们在这里学习逃往现实,而非逃避现实。我们在这里所获得的任何洞悉,皆可以直接用于其他充满概念、想法及主张的日常生活上面。

(2) 在其他姿势中禅修

我们的禅修目标,是要念念绵延不断地知道我们自身感受的一切方面。我们的许多活动和感受都是完全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那是说,我们没有、或很少注意我们的活动,我们的心全放在其他事情上,我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机械式的反应上,迷失在白日梦与成见的迷雾之中。

在生存之中,最常被我们忽略的其中之一是身体,脑子里面诱人的彩色漫画影片,常令我们的注意力离开了触觉与动感,这些讯息每秒钟都不停地流入我们的神经系统与脑袋,但大部分都被封锁在意识之外。它流入心的底层后,就不可再前进了。佛教里面有一种方法可以打开闸门,让这些东西可流进意识层面,这是另一种让「无意识」变成为「意识」的方法。每一天,你的身体都会经历各式各样的扭转动作,如行住坐卧、弯腰伸展或爬行走动等。禅师们都会激励你,要觉察到这些持续进行着的身体舞动。你在日常生活中,应隔几分钟就要花几秒时间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姿势,不可以批判的方式来做,这不是一个用来改正姿态或改善外貌的练习。用心由头到脚扫描整个身体,感受一下你保持身体姿势的方式,心中默念(默记):「行走」、「坐着」、「躺下」或「站着」。这做法听起来实在简单可笑,然而,不可轻视这个步骤,这是一个很有效用的练习,如果你做得精确、透彻,如果你能令此心理习惯根深柢固,它可革新你的体验,带你进入一个全新的感觉领域,令你有如盲者突然重见光明之感。

(3) 慢动作的禅修

你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由很多个别成分所组成的,像绑鞋带那么简单的动作,就是由一连串复杂的细微动作构成,而大多数这些细节都是没有被察觉到的。为了促进整体的静观(留意觉察)习惯,你可以尽量放慢速度来做简单的活动,同时奋力全神贯注于每一动作的微妙之处。

另一个例子是:坐在桌子旁边喝一杯茶。在这活动之中,你可以体验到很多东西,例如:你可以体验到坐着时的姿态、感受到手指与杯子把手的接触、闻到茶叶散发出来的芳香、留意到杯子、茶叶、你的手臂及桌子的放置方式,接着,你会察觉到内心欲提起手臂的意向、感受到手臂提起时的感觉、感受到杯子与嘴唇的接触、以及液体注入口中的感受,你会品尝茶的香味,然后察觉到欲放下手臂的意向。如果你能完全投入,以超然的态度来注意每一个感觉、想法和情绪的流动,那么,整个过程将会十分美好和引人入胜。

同样的策略亦可被运用于你的许多日常活动之中。刻意放慢你的思想、说话与动作速度,有助你比以前通达它们更深一个层次,你会发现,那里充满令人惊讶的现象。在开始时,要在平常活动中保持这种刻意的慢速,是十分困难的,不过,随着经常的练习,技巧自会改进。深切的领悟会在坐禅中发生,然而,当我们在日常的活动中,能认真地仔细检查一下我们自身的内部运转,就算更加意义深远的启示亦会出现的。就好像在实验室之中,我们真的开始看到自己本身的情绪机制,以及强烈感情的运作方式;在这里,我们可以真确地估量我们的推理(论证)可信程度,以及瞥见自己的真实动机与自欺欺人的伪装两者之分别。

你会发觉,这些讯息大部分都很令人惊讶,有很多更令人烦扰不安,但全部都是有用的。纯粹的注意,可为隐藏在内心小暗角的一团杂乱带来秩序,当你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实现到清楚的觉知、在投入有通达力的专注之光于那些非理性的心灵暗角或裂隙时,便有能力保持理性与安宁。你开始了解自己对内心痛苦应负的责任程度,你察觉到,自己的苦难、恐惧与压力皆是自己引起的。你察觉到,自己是怎样造成自己的痛苦、缺点与局限,而当你越深入了解这些心理过程,它们就越来越无法控制到你。

\

(4) 协调呼吸与活动的禅修

在坐禅时,我们的主要禅修对象是呼吸。全神贯注于千变万化的呼吸上,能带领我们直达当下。同一原理亦适用于活动之中,你可把呼吸与正在从事的活动协调起来,这样做,可为你的动作带来流畅的旋律,以及令许多转变顺畅无阻;你更易集中于活动上,专注力会增长,而觉知力更易保持在当下。理想上,禅修应是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修习的,这很实际有效。

留意觉察的心态,是一种准备就绪的心态。内心没有成见、偏见或烦忧的包袱,对出现的任何事都可立即应对。当你确实在留意觉察时,你的神经系统就会充满朝气与弹性,很容易培育出内观智慧。若有问题出现,你会率直地处理它,迅速、有效而不忙乱。你不会站在那里犹豫不决,也不会逃跑至安静的角落,好让你坐下来思考着它。你只率直地处理它,在极少数看似不能解决的情况下,你也不会为之担心。你只会进行下一件要你关注的事情,你的直觉将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能力。

(5) 善用零碎或空闲的时间来禅修

认真的禅修者是不会有「浪费时间」这一概念的。你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零碎时间都可以被善用的,你可以拿每一个零碎时间或闲暇来禅修。例如:坐在牙医诊所内忧虑地等候时,可以利用忧虑为缘来禅修;在银行站着排队感到烦躁时,可以利用烦躁为缘来禅修;在巴士站等车时感到烦闷、玩弄手指时,可以利用烦闷为缘来禅修。总之,即使是冗长乏味、或单调辛苦的工作,整天都要尝试保持警惕与觉察,以及静观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要善用独处的片刻,要善用大半是机械化的活动,要利用闲暇的每一刻来静观,要利用全部你能拿取的片刻来禅修。

(6) 对所有活动保持静观

每一天的活动与知觉,由觉醒时的首个知觉,到入睡前的最后一念,你都要尝试对它们保持当下的留意觉察。这是一个非常高远的目标,不可预期能一步登天,要慢慢来,让你的能力与时俱增。最可行的方法,是把一天分为几个时段,把一个时段致力于静观姿势,然后把静观伸展至其他的简单活动,例如:进食、清洗、穿衣等。你亦可在一天之中,拨出大约十五分钟来修习观察特定的心态,例如:适意的、不适意的、以及中性的;或者是障碍禅修的五种盖障(贪、瞋、昏沉、掉举(散乱)或疑)、其他的思想等。具体程序可自行决定,重点是要你练习识别上述的各个项目,同时要在一天之内,尽量保持完满的静观状态。

努力建立起你的日常程序(习惯),使坐禅与其他生活经验之间的差别,可减至最低,让它们能彼此间自然磨合。整体而言,活着的身体是永难静止的,你总会观察到它的活动,至少它会呼吸,而内心也会念念不停。除非你正处于甚深的禅定境界,否则,总会有些事物出现给你观察的。若你认真致力禅修,一定不会因缺少值得你注意的事物而感到困惑的。

你必须运用禅修于你的日常生活情境之中。生活中的禅修就好像你的实验室,它提供你所需的磨练与挑战,令你的修持能深化和名副其实。它如炼火,能净化你的欺诈与谬误,又如严峻的考验,能显示你在进步之中、还是在自欺欺人之中。如你的禅修无法帮你应付日常的冲突与挣扎,那么,它是浅薄的;如你的日常情绪反应,未能越来越被察觉与容易被处理,那么,你是在浪费时间了。可是,如你还未做实际测试,你是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做得如何的。留意觉察的修习必须普及于生活之中,不能一时修习、一时又置之不理,那是你随时都要做的修习。要躲在象牙塔里修习才能成功的禅修,到现在还未被开发出来。内观禅修是一种时时刻刻皆在静观的修习,禅修者要学习纯粹地注意心内一切现象的生起、增长与衰亡,不可逃避,也不可遗漏任何一个现象。对所有思想、情绪、活动、欲望等展示,他全部都要留意观察,而且要持续不断地观察,不管是可爱的、可厌的、美好的、或是羞耻的,他都要即时知道它的现状及转变方式,不回避、亦不排除经验的任何方面。

在日常活动之中,如果发觉自己处于厌烦的状态,那就专注自己的厌烦,看看它是一个怎么样的感受,它是怎么样运作的,它是由什么构成的。如果你在愤怒,那就专注自己的愤怒,探究一下愤怒的运作方式,不可回避它。如果发觉自己陷入沮丧的深渊,那就专注自己的沮丧,以超然、好奇的态度来审查此一沮丧情绪,不可盲目地逃避它,要仔细探究此迷宫,并记下它的路线图,如此才能在下次沮丧出现时,让你能处理得更好。

内观禅修的重点,在于贯彻禅修于日常生活的起起伏伏(盛衰沉浮)之中,这类修习非常严格,且要求苛刻,可是,它所练成的心理变通性,却是无与伦比的。禅修者分分秒秒均保持内心开放,他持续不停地探究生活,检视自己的经验,以一种超然、好奇的方式来观察生命。因此,无论真理来自何时何方、或以何形式出现,他都能以开放的态度接触得到,这正是解脱所需的心理状态。

据说,若人内心能维持在准备就绪的禅修状态,此人随时随刻皆有开悟的可能。最微细、最普通的知觉都可以引发开悟,例如:看到月亮、听到鸟语风声等。知觉到什么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照顾那知觉的方式。开放的准备就绪状态是必须的,你若准备好,马上就有可能发生,而引发的因缘可以是:你手指与此书的触觉、或是这些文字在你脑中的声音。如果你准备好,现在就有可能开悟!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