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1 04:07:31
“从这些雕塑被发现并散落到世界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以来,他们就一直是争论的话题。”这是1998年3月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召开的AAS年度会议第23次会议“易县罗汉雕塑”( The Luohan Sculptures from Yizhou)开幕词中的句话。这句简洁但不简单的评语贴切形容了这组“易县罗汉雕塑”在欧美国家中国艺术研究领域的不凡地位。尽管未能像敦煌藏经洞流失文物那样成就敦煌学,没能像黑水城流失文物那样成就西夏学,但是需要看到,从未有哪组中国造型艺术作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激起这样经久不衰的强烈关注,如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学者进行研究、追逐和探索。
这批罗汉像的体积略大于人,均为坐姿,人物形体比例谨求实,块面塑造明确,线条流畅,呈现出典型的汉地造像成熟期风格。更能让研究者为这组罗汉像痴狂的原因在于,当年的佚名作者在人物动态和神态塑造上有如神助,有的罗汉垂目定坐,似乎看破世间万物;有的手臂高举,似要为佛理与旁人辩论;有的面目清秀,却蹙眉凝思,心中仿佛燃烧着激情的火焰……久久凝视他们,哪怕仅是照片,也会令人产生幻觉,他们不是雕塑,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但他们又不像人那样平凡;他们的思考,超越了世间的烦琐直达理念的恒在境界。总体而言,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中,能像这组罗汉像样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内涵,又能在雕塑艺术技巧方面得到西方学者欣赏的例子委实不多。西方学者以历史悠久的西方雕塑评价标准来衡量这组罗汉像,他们高度赞扬其“充满活力的造型所表现出来的尊严和现实主义风格”(苏利文《艺术中国》)并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不懈地进行研究。
与这组罗汉像在海外受到高度关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早年流失,而且分散于不同国家的多座博物馆,中国人往往对其不甚了了,甚至于大部分中国艺术史著作都未收录这组作品。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并且不能再延续下去。
这批罗汉像来自哪里?
既然称“易县罗那自然是来自今河北省易县某地,但绝不是普通石窟或寻常寺庙。事实上,在这组罗汉像被盗七十余年后国内文物保护部门才渐渐了解具体位置。今天我们主要采用的易县罗汉出处记载,依然来自1912年组织盗卖行为的德国人弗雷德里希
·佩奇尼斯基(Friedrich·Perzynski)所撰德文文章《寻找众神》。由于年代久远难寻原稿。所幸,“易县罗汉”研究专家、英国学者史密斯伊斯·瑞查德于1984年发表的英文文章 The Search for the Lohans of 1-Chou( Yixian)(《探究易县罗汉》)转述了其大部分内容,并于赴北京参加有关研讨会上出示,由国内学者翻译后刊登于2005年《文物春秋》上,本文关于佩奇尼斯基原记载大部分引自此文。按照佩氏记载(出处同上),这批罗汉造像来自易县(时称易州)八罗汉山国内学者则根据《易县志稿》指出其名为百佛洼(八佛洼)。至于更具体的地点,西方学术界往往用“ Luohandong”(罗汉洞的汉语拼音)一词代称。佩氏的原记录表示这座山上至少存在8个洞窟。尽管他到达山上时,除了部分罗汉像残片未见尊完整罗汉。但很显然当地山民为了单利,就是从这之中的几个洞中将罗汉偷运下山。由于地势险峻,近一半罗汉在搬运过程中被摔碎、砸毁。佩氏为八个洞窟一编了号,并认为至少有一个较大的洞窟存放过三尊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