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8 04:05:59
大乘佛法中心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心性没有内外。佛的示现,佛来接引,「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这个意思说得深,阿弥陀佛是谁?是自己心里头变现出来的,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蕅益大师,明朝末年人,他老人家过世是在清朝,出生在明朝,过世在清朝。中峰禅师,元朝,比他早很多。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法事全集》里面说,他说「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你看看跟蕅益大师这个话完全相同。「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这是中峰禅师说的,肯定心性是一不是二,也证明佛在大乘教里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整个宇宙,「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真的是一不是二。这个东西要学习需要非常冷静、安稳,清心寡欲,彻底放下,一尘不染,你才能体会,你才能契入,这个契入就是证得。大乘经上讲的完全是事实真相,契入之后受用无穷。那是什么?真正过佛菩萨的生活。心里面还有杂念这个不行,这是把你的功夫统统破坏掉了。
今天这个社会找一个心里没有杂念的人,你去找,恐怕一百万人里头找不到一个,你就知道这个事情有多难。不具足这个条件,大乘不容易契入,学习也只学习常识而已。我是两次参观英国伦敦的汉学院,我看到了,他们在学佛学、儒学、道学。我告诉他们,我说我学的跟你们是相反。怎么相反?我学的是学佛、学儒、学道。外国人的文字我们看,从我们的左手到右手,佛学、儒学、道学。中国的文字是从右到左,用中国的来读就是学佛、学儒、学道,不一样。学儒要学得跟孔子一样,学道要学得跟老子一样,学佛要学得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真得受用。搞儒学,孔子是孔子,你是你,你不是孔子,孔子也不是你,你学的是儒家的常识、道家的常识、佛家的常识,不得受用。不得受用,用佛法来讲,不解如来真实义,你所研究的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解释的经是你的意思在解释,不是佛的意思,差很远。我们看了之后就很清楚、很明白。
学校还邀请我,我很感激,我婉拒了。为什么?到那边去也是搞知识,它不是智能。搞知识,那不如我现在这个讲经教学好,现在用这个方式,这叫现代化。有没有真正成就的人?肯定有。在电视机面前,在网络面前,有人在真干,少数,有人真干,有人真的成就了。学校没有我们这个范围大,我们这个全球有缘人,他在这个时候收看网络、收看卫星,我们在一起学习,真能够悟入。只要具足真诚恭敬,就能悟入;没有诚敬,当面教都没用。所以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百分诚敬就得百分利益,万分诚敬你就得万分利益。你能得多少,与老师不相干,与你自己的真诚、恭敬心有关系,古今中外教学没有例外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们想真学东西,真正得到佛法,我们对佛菩萨不恭敬怎么行?不真诚,学不到。具足真诚、恭敬,没有老师教,你也成功。面对着经书就是面对佛菩萨,一遍一遍的读,古人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开悟了,千遍念下来,定得到了,定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是智慧,这开悟了,不需要别人讲,自己就通达明了。这要很有耐心,一遍一遍的读,十遍不开悟,百遍,百遍不开悟,千遍,千遍不开悟,二千遍,二千遍不开悟,三千遍,你就一直念下去,决定开悟。所以这个说明现前当来见佛都是自心之佛力接引,哪有不去的道理?阿弥陀佛不是外人,极乐世界不是别人的家,是自己的家,阿弥陀佛是自己的家人,你要能肯定。
...
人要有这样的志气,要真正好学,专乐求法,这乐是爱好,念去声做动词讲,爱好,专爱好求法,求世间法、求佛法。世间法是什么?圣人之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法。也就是要求伦理、要求道德、要求因果、要求圣教,圣贤人的教诲,求法的心没有厌、没有足,学无止境。人生在世能活一百年的不多,时间很短促,要知道爱惜光阴,什么最宝贵?光阴最宝贵。现在人也看重光阴,但是方向错了,分秒必争去争钱、赚钱,去争地位,都是名利。好学的人分秒必争求学问,自利方便,求自利,方是方法,便是适宜,适当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求学。「常欲广说,志无疲等,正明利他」。论法无厌是利他,也就是说,自己学得的,喜欢跟别人分享。在古时候师道有尊严,要请法!所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亲近善知识向他求教,他欢喜给你讲;你要是说,我家环境比你好,你到我这里来教我,他不来。为什么不来?恭敬心不够,诚敬不足,诚敬不足去了没用处,你学不到。这个不是老师要摆架子,不是的,那你完全错会意思。老师看学生,你能够学多少,你能得多少,不在老师,在你的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佛菩萨来教你都没用处,你什么都得不到。所以老师教人,是看学生的诚敬,看学生的禀赋他能学多少,我们今天讲看学生的程度,老师从这儿决定的。
我在年轻的时候遭遇是非常的苦难,一个人到台湾,在台湾无亲无故,生活非常艰难,自己也没有学历,有能力没有学历,今天这个社会是需要学历的,我的学历初中毕业,人家会给我什么工作?最低层的工作给我,多苦、多可怜!我遇到的三个老师都是我意想不到的,他们教我特别照顾。凭什么?我没有给老师送一块钱,没有钱,老师教我的时候是义务,不收学费而且特别教。你看章嘉大师跟方东美先生,上课在哪里?在他家里,一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星期天。凭什么?我自己那个时候感到很幸运,十多年之后我才想到,就凭我那一点尊师重道的心,诚敬。我还有那么几分诚敬心,这个对老师的诚敬是小时候父母教的,这一生就占了这个便宜。没有诚敬,老师不教你。
我们本来不敢求老师这个教法,只是求老师准许我旁听他学校的课程,他在台湾大学教书,我们想去旁听他的课程就心满意足。没有想到他自己开口,不要我到学校去,告诉我: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到学校你会一无所得。我当时听了凉水浇头,这老师不要了,所以我的表情当然很沮丧、很难过,他看到了。我们这样坐了大概有五分钟,他老人家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这到哪里求?作梦也想不到,我跟方老师学哲学是这样学法的。虽然我们的学历程度只有初中毕业,以后方老师的学生知道老师这么对我,所以他对我们也就特别另眼相看。跟章嘉大师也是如此,一个星期见一次面,两个小时,三年如一日,凭什么?就是印祖所说的诚敬,还有几分诚敬心,大概老师一生遇到学生,有这点诚敬心的不多。所以心量大,可以教的不能放过,要好好的帮助他、成就他。我们感激老师的恩,我们今天对年轻人可以教的,有诚敬心的,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他。过去老师帮助我,这才能够让正法久住,世世代代有人才继续干,续佛慧命。
念老的批注,「上句觉他,下句自觉。《净影疏》曰:专乐求法,心无厌足,自利方便。」这是晋朝小慧远法师在《无量寿经义疏》里面解释的,解释这两句。专乐求法,这是「求法不倦」,心无厌足,自利方便。这一句也是告诉我们,怎样去求法,怎样去修学。专字非常重要,乐是爱好,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法喜。学一样东西,如果不能够生欢喜心,那就很难成就。如果充满欢喜心,你肯定会成就。为什么学东西得不到欢喜心?这个我们要深深去反省,要去观察。凡是得不到法喜,就是没有尝到法味。古大德常常告诉我们,说「世味哪有法味浓」,世味是什么?世间包括天上,人间天上这个滋味、趣味比不上法味。是真的吗?我们几个人修法能尝到法味?为什么古人那么容易?我们看看过去这些祖师大德们,真的是法喜充满。看看诸佛菩萨,细心去体会就明白了。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这一定有问题。绝对不是说我们的智慧不如古人,福德因缘不如古人,这个讲不通。这个三方面实际上说我们都超过古人,但是我们的学习不及古人,一定还有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诚敬。印光大师常常告诉我们,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这个利益肯定就是法味,你有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我们回过头来反省,我们有没有诚敬?
在现前这个社会里头,诚敬两个字普遍的失掉,不知道什么叫诚,也不知道什么叫敬。这桩事情不能怪我们,为什么?从小没有人教,那你怎么会知道!这两个字是世间法里面成圣成贤、出世间法里头成佛成菩萨第一个因素,我们要是没有,怎样努力的学都学不像,法味尝不到。因为尝不到法味,对佛法的信心就不能建立。说信佛,实在讲是很勉强的,不是真信。我愿意求往生,这个话也不是真话。为什么?这个世间一切情执放不下。所以,学佛难就难在这里。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我们细心去观察,关键就在诚敬。什么是诚?诚跟真是一个意思,真诚!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用真心的人跟性德就相应,用妄心的人不相应。妄心是什么?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想想看,谁不用这个心?
...
我们的信心、诚敬心起不来,怎么办?研究这本经教。你要是真的把极乐世界认识了,搞清楚了,认识阿弥陀佛,认识极乐世界,那你就非去不可,你的诚敬心就生出来了。我们的诚敬心没有生出来,对极乐世界模糊,听说有这么桩事,到底是真是假?所以心里面总是犹豫不决。大乘经教很多,还想学这个学那个,多了!所以信心不一,往生这个愿不恳切,这都是我们修学的障碍。那些真正念佛往生的人,没有别的什么功夫,他就是真信,真的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真正想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佛不但是临终来接引他,现前就得佛力加持,佛力一加持,你功夫得力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念佛功夫不得力,常常把阿弥陀佛忘掉,这个忘掉在佛家术语叫失念,失掉,念失掉了,常常失念。所以,净念相继他没有办法,净念是断断续续,他不能相继。相继是一个一个接住都是净念,都是阿弥陀佛,那就对了。我们常常忘掉,这都是证明我们的信不真、愿不切,我们没有诚敬心。
经教,特别是这一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为我们做出最好的一个会集本。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奉老师之命,为这部经做批注,他不辜负老师,完成这个任务。他这个批注怎么注的?集经论、历代中外祖师大德对于《无量寿经》解释的集大成,它也是会集本,太难得了!我们在古大德所有批注里头还没有这种注法,集大成的注法。这里面总共用了一百九十三种经论、批注,所以它内容太丰富了。我们读这部批注,就把世尊四十九年在经教里面所讲到极乐世界的,他都引用,你看到了。中国古来大德、日本的大德、韩国的大德对于《无量寿经》的批注,他也都选择了,都引用到。学这部批注,你就学了一百九十三种经论、古德的注疏,稀有,真难得!
...
所以我们的缘无比的稀有,过去这些祖师大德、过去学佛的人没有这个缘分,我们不必去读《大藏经》,《大藏经》全部摆在面前。这真的叫曜慧日,除痴闇,痴闇就是无明、就是愚痴。《华严经》曰:如来智慧无边际,(刚才念过),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闇心。《华严经》这三句话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我们今天的人太傲慢了,瞧不起古人,认为古人不如我们,我们聪明,会发明这些新的工具、科学技术,古人没有。这种轻慢心、贡高心,是我们学习最大的障碍。你看印祖的话,我们不能不记住,「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你对于古人没有诚敬,你怎么能得到利益?你看经上「如来智慧无边际」,他现在不相信,如来跟科学家比差远了,科学家发明声光这些电器,如来没有,也不过就是讲讲说说而已,还一切世间莫能测,这些教授们看到这个,释迦牟尼佛真会说大话。我初学佛的时候,台湾大学一个教授严一平,在台湾也小有名气,他是学考古的,是研究甲骨文的,在台湾大学教书,以后辞掉教授去开书店,搞了一个艺文印书馆,发财了。那个时候印《十三经注疏》,我第一部《十三经注疏》就在他家里买的,那时候一套书四百九十块,《十三经注疏》。这套书我送给慈光图书馆了,李老师办图书馆,我送给他了。昨天我得到一部,跟我那个本子是一样的,它是精装五册,字缩小了。我以前看的本子也是这么大的书,但是字大,字比这个字大,同样的版本。所以我们对古人,说释迦牟尼佛讲大话就是严教授讲的。他跟我说,我笑一笑,因为我们年轻,他是我们长一辈,不好意思说他,不说话而已,观念错了。你看方先生不一样,方东美先生对于释迦牟尼佛佩服得五体投地。它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世间莫能测,你不知道,你以为他说大话,还举出《金刚经》,《金刚经》算什么,像两桶水倒过来倒过去,毫无意义。毫无意义,在中国流通了一千多年,读《金刚经》的不知多少,六祖惠能从《金刚经》开悟的。现在像严一平这种人多,很多很多,这种心态在大乘不得其门而入。不但大乘,小乘也不行,你也不能契入。
所以我给一些同学提醒他们,我举例子说,就像神秀跟惠能,神秀对佛法百分恭敬,他得一百分利益,惠能对佛法万分恭敬,他得万分利益,不一样!不能说神秀没有诚敬心,神秀有百分诚敬心,所以他在五祖会下是五祖大弟子。一般人都认为五祖传法一定传给他,没有想到还有一个万分恭敬的,得万分利益的,这五祖传给他了。我们对古人不尊敬,这真的叫大不孝、大不敬。所以古圣先贤他们的成就什么?真的个个都是万分诚敬。万分诚敬怎么来的?培养来的。你真能够把这些经教真搞通了、搞明白了,你那个诚敬心会升级,从百分会升到千分,从千分会升到万分,到万分的时候,恭喜你,你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佛经上所讲的字字句句你都会尊重,你都能够信受奉行,你能够契入境界,你的障碍全没有了。障碍就是怀疑,从怀疑得到不敬,不能完全相信。现在的这些科学知识佛有没有?有。近代外国一些科学家,研究量子力学的、研究太空物理的,我们看到他的论文,大乘经上全有,而且讲得比他透彻,确实有超过而无不及。
所以方东美先生当年把佛法介绍给我,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释迦牟尼,他不加佛,他说「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这么进佛门的。他又告诉我:佛经哲学今天不在寺庙。问他:在哪里?在经典。这个指示非常重要,他老人家补充说,过去佛门这些祖师大德都是了不起的哲学家,各个都是有德行、有学问。现在呢?现在他不学了。再给我们点醒了。那我们要真学就得从经典上下手,你不从经典你学不到东西。从经典上来学习,诚敬是入门第一个条件。你要学释迦牟尼佛、学佛经哲学,瞧不起释迦牟尼佛,那怎么行?瞧不起经典,那不可以。就是你有几分诚敬心,你得几分利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就想到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发明现在科学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发展这个,他有能力,而且比现在科学家还高明,为什么不发展?如果发展这地球早就毁灭了。现在科学家发展,才三百年,你看地球搞成这个样子。怎么造成的?科学技术造成的,因为大家都相信科学,对于古圣先贤都不理了,认为古圣先贤无能,不如我们自己,自己贡高我慢,提升得太高了,把祖宗不要了,不如我们,古圣先贤不如我们,佛菩萨不如我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
现在学佛最大的障碍,就是心态出了问题,什么问题?对佛不恭敬。实在讲佛并不需要我们对他恭敬,佛要是贪图我们对他恭敬,他是凡夫,他不是佛。恭敬到底意思在哪里?恭敬的意思是属于性德。我们今天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要用什么方法才真正能达到?一定用性德,性德与性德相感应。性德是真心,我们要见本性要用真心,妄心见不到性;不恭敬这个心是妄心,所以妄心不能见性。在古时候的教学,老师对学生的观察,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老师看到这个学生对于课程非常重视,学习非常认真,对于老师、对于书本里面的教训他很尊重,这个学生一定有成就。所以老师怎样?老师会特别认真教他。如果这个学生对功课很随便,对老师也不是很尊重,老师怎样用心教他,他都接受不了,道理在此地。换句话,老师会把他当作旁听生,不会认真教你;但是老师认真教其它同学,那你就随分随力去学习,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所以这种真诚恭敬是我们的性德表现在外头,绝对不是老师要求的,不是。但是老师从这点看出来,你到底能够吸收多少。所以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你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你有百分诚敬你就得百分利益。
所以我在前面常常提出来,惠能大师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他一生就听那一次经,那一次顶多也不过就两个小时,在半夜。《金刚经》没讲完,大概只讲了三分之一,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心见性。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从来没听过经,为什么他一下就能明心见性?我说他是万分诚敬,他一听他得的是万分利益,就这么个道理。五祖忍和尚底下还有一个学生,很出名的神秀,跟五祖大概有二十多年,也很了不起,他是五祖的助教。所以大家认为传法一定是传给他,怎么会传给惠能去了?我们可以这样说法,神秀只有百分诚敬,他得百分利益;惠能有万分诚敬,他得万分利益。跟他十几二十年,那个真心没有露出来,所以没有听懂,祖师天天讲,他没听懂,他只听了个皮毛,没有真正透彻了解。惠能大师顶多两个小时,一堂课,提出他的心得报告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有想到自性是清净的,从来没有染污过,成佛没有染污,纵然在三途地狱也不染污,这真的不是假的。「自性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几句话一说,五祖说行了,衣钵就传给他,他真入境界。这几句话神秀说不出来,全在诚敬两个字。今天对于传统的教育,对于大乘佛法,现在普遍缺乏的就是诚敬心。谁有诚敬心谁就得到,他就契入;没有诚敬心,来听听,常识,佛学常识,来学一点知识,不是智能,不能开智慧。诚敬心能得定,诚敬心能开智慧,能大彻大悟。
...
佛的这些话,「随顺我教,当孝于佛」,绝对不是要求学生对他恭敬,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完全是自性的性德。孝顺父母是性德,「孝」这个字不可思议,世出世间法可以说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是师道,师道的基础是孝道。不孝父母的人决定不会敬老师,他要是敬老师那是别有企图,不是真心的,是假意,这些我们都不能不知道。所以学佛头一个就是孝道,净业三福,佛说得多清楚,第一条第一句话「孝养父母」,第二句话才「奉事师长」,第一个要孝父母,第二个就孝顺佛。不是把佛摆在第一,把父母摆在第一,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从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释迦牟尼佛这些弟子们传法,佛灭度之后,学生四面八方去弘扬,像佛一样慈悲教学。可是我们看看它的结果,有些地方一、二百年就没有了,有些地方三、四百年,有些地方六、七百年就没有了,还有可以维持一千多年,最后也没有了。唯独在中国将近两千年,什么原因?中国基础好,中国人讲孝道,这个基础好。其它地方不讲孝道,所以它不长久;唯有讲孝道的,佛法在这里就久住于世,道理在此地,这很明显的我们都能看到。
如果我们现在把孝道丢了,中国把孝道丢了,大概是一百五十年。一百五十年,第一个五十年疏忽,也就是讲不重视了,讲是讲了,没有办法落实,在这个状态底下。第二个五十年就是民国了,民国现在一百年,民国前面五十年虽然是讲,没有人行,有讲的,没有人做。最近这个五十年,讲的人都没有,别说做了,讲的人都没有了,这是危机。再过五十年就灭掉,孝道在中国就不存在,孝道不存在,佛法就不存在,同时会灭绝。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了,佛法没有了,人可得要受苦,那这个世间就不能来,就太痛苦,什么灾难都来了,天灾人祸统统都来了。所以今天要挽救这桩事情,那个功德就无量无边,没有比这桩事情更大的。我们得怎么拯救?拯救要靠年轻人。年轻人有善根,这个善根不是这一世的,过去生中曾经修积,有善根的他们这次又来了,这是有底子,那要遇到好的缘分,要有人教他,要有人帮助他,这叫外缘。这是我们迫切的一个工作、一个重担,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他。把这些典籍保存,这是能做得到的,今天有钱就可以能做到。
...
今天社会出问题,许许多多志士仁人都在着急,寻求化解的方法,恢复正常的方法,我也遇到不少人。我们很冷静、很细心去观察,今天的社会灾难真正的源头只有一个,我们把祖宗的教诲疏忽了。不但是疏忽,可以说遗弃,把它丢掉不要它,现在出事了。那要怎么解决?怎么挽回?还得乖乖的真正忏悔,把老祖宗东西请回来问题就解决。在中国老祖宗教给我们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把这个东西找回来,中国的社会就恢复到太平盛世。在大乘佛法里面,只要把三皈五戒十善找回来,问题就解决。几个人真正的觉悟?几个人真正回头?几个人能够有诚意、有恭敬心,来对待古圣先王、佛菩萨的教诲?我们想想,早年在我们年轻的时代,亲近一位长者表现出来的诚敬,比古人是比不上,比今人那要强得很多。我们的态度谦虚,真诚恭敬,言语简洁,写的文字规规矩矩,一笔一画没有潦草的。古时候的人看什么?看人心端正、诚实、恭敬,他看这个,字写的好坏没有关系,一笔一画整整齐齐,这叫敬。我们诸位细细看印光老法师的字,他不是个书法家,你细心看他的字,他的字一笔一画很恭敬,这比书法家还可贵,为什么?他真心流露。书法家是艺术品,字虽然好看,但是用真诚恭敬比不上印光法师。印光法师字虽然不是好看的,跟书法家不能比,可是他的精神,书法家比不上。从他文字里头看出他教别人诚敬,他自己做到了,一笔一画绝不茍且。
我们在现在人当中,我每天人家写给我东西很多,没有一个是一笔一画恭恭敬敬写来的。古时候你要参加考试,考试官看到你的卷子写得潦草不看,就不要你了。他头一个是看这个,就看你有没有诚敬,没有诚敬,再好的文章也不取你。为什么?你的才或者行,你的德没有,取人第一个是取德,才是在第二,你头一关就过不去。所以现在人不会写字,这没有关系,像印光法师那样,一笔一画整整齐齐、恭恭敬敬,那就是第一等的。世出世间法都从恭敬当中求得,没有恭敬心,你命里有这个财、有富贵,但是你的富贵享不久。命里没有深厚的积德,往往一生都保不住,享受几年,晚年身败名裂,那就福太薄。不知道惜福,有福的时候尽量去享,享完就没有了,晚年可怜。世尊一生教人惜福,他自己做给人看,用现在的话说,决定不浪费,我们在经典上,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的行谊。
...
「再者,当时会众亲见,不但见者获益,更为后世闻者证信」。我们对这个经要相信,佛菩萨哪有打妄语的道理!当时在会的人见到,佛把这个信息跟我们分享,我们相不相信?不是亲眼所见的,是看到当时与会人员大家都看见的,我们要相信。要相信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是如语者、是不妄语者、不诳语者,我们对佛要信得过。什么人能信?自己会打妄语的人不会相信,自己不妄语才相信佛不妄语,所以这个信的人就不多。现在修学佛经的人、学古圣先贤的人,我们从佛经这个原理原则来做标准,你就会发现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样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找不到了。你要问为什么?印光大师答复得很简单,「诚敬」二字有没有?他有一分诚敬,他解一分如来真实义;有十分诚敬,他解十分如来真实义。你有几分?如果一分都没有,你天天听,听上一百年不解如来真实义,你对于经教还是有很多问题,关键在此地。为什么诚敬那么重要?给诸位说,诚敬是真心,诚是真实不虚,敬是谦恭没有傲慢。你看看,没有诚敬的是什么人?虚情假意、贡高我慢。这样的人佛来跟他说,孔子来跟他说,没用,真的得不到利益。
我们自己是个过来人,亲自体会到的。我们在初学,换句话说,真的一分、二分的诚敬,这个诚敬功夫很薄,但是怎么样?能入门了。入门之后,我们那个诚敬心随着年月年年增长,学了差不多三十年后,才可以说真相信了。我在学佛讲经三十年之前(讲经五十三年),三十年之前我讲经的时候,还不是很相信,是不怀疑,信心不坚定,以前有怀疑、有问题。三十年之后没有怀疑,可以说佛法里面讲信佛、信净土,这个信字有了,理解也有了,不坚固。四十年之后坚定了,坚定不移不容易,要这么长的时间,天天不离开经本。如果离开经本,完了,我们看到很多年轻时候学得不错,到最后都变质了,什么原因?经本丢掉了。念不行,念是修根本智,但是真正用读经的方法修根本智的,我这一生还没有见到一个。每天诵经求福报的,这个我见到很多,每天为什么东西?求福、求升官发财这些人多,你说求根本智的一个也没见到。读诵原本就是求根本智的,现在用这个方法去求人天福报,所以他不是真的。傲慢的习气很多人自己不知道,别人有没有人敢说他?没有。我跟李老师十年,这方面学到不少,老师告诉我,四十岁以上的人不能讲了,错让他错吧,别说他了,不能接受就变成冤家对头,他怀恨在心。
...
所以,专精行道,「若就本经,则劝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动作」是行动,「瞻视」是看,「徐」是缓,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这是必须要学的,学什么?学稳重、学安详、学镇定,要把现在的那种心浮气躁要把它洗干净。人要表现的是心浮气躁,你就知道,他再勤奋、再精进、再努力,他所学到的东西都是皮毛常识,真正的内容他得不到。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那个利益是真的。世出世间圣学都要用真诚心去学习,我们学其它宗教经典也是一个道理。我跟许多人谈到学习的问题,我跟马哈迪长老说我读《古兰经》。他问我,你是不是读中文的翻译本?我说是的,我有好多版本,我读《古兰经》,我说我是最虔诚的穆斯林。他看着我。我要不是最虔诚的穆斯林,我体会不到经里面的奥义。他点头。我们读《古兰经》要是把它看做那是回教的,这里头有个界限,你所读到的是皮毛常识,你怎么能了解它?我说我读《新旧约》,我是最虔诚的基督徒。印祖说的,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你有百分诚敬你就得百分利益。所以我们读的,我也曾经讲过,我讲过《古兰经》,他们听了很欢喜,觉得我讲的不比阿訇差。我讲的《玫瑰经》在天主教已经流传开,光盘已经到处都有了。你不是真正虔诚,你怎么能知道它的意思?
我们带头来学习,我们学习他们的经典,他们也会学佛的经典。但是他们学佛的经典,可能也学一点皮毛常识。什么原因?诚敬心做主的,他有真正的诚敬心。我们翻开《圣经》,用对阿弥陀佛的真诚、对释迦牟尼佛的真诚来对耶稣,来看耶稣、来看摩西,我们能看经典里头有真东西。我们翻开《古兰》,就是对诸佛菩萨那种诚敬来对穆罕默德。世出世间一切法离不开一个诚,人要能把这个东西掌握住,你决定有成就。真诚的人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浮躁的人没有真诚,离经叛道的人没有真诚,自以为是的人没有真诚。真诚的代表,孔子算是不错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把真诚表露出来了。述而不作是谦虚恭敬,谦德。《了凡四训》里讲谦德讲得非常之多,「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说的。自以为是,这是满招损,人家看到你的态度,对你敬而远之。
你谦虚恭敬真得到利益,为什么?别人真教你,真劝导你。自己许多过失自己不知道,谁肯跟你讲?没有人。在古时候真正说你过失的只有三个人,你的父亲、母亲,你的老师,这三个人。朋友不敢说,说什么你不接受,这交情就断绝了。朋友之间相处要知道察言观色,口里说,很谦虚恭敬,请你指教,你要马上去批评他的时候,你看他颜色就变了,脸就红了,就不能再说了,话题马上要转开,否则的话,再见面就难为情了。现在麻烦大了,父母不说你了,老师也不说你了,你如何能改过自新?那怎么办?现在只有找古人。《了凡四训》好,像《感应篇》,都是古人作品,《弟子规》,全是古人作品,找这个。要想真成就,把圣贤的条件具足,基础打好,这些东西不痛下功夫做不到。把它看浅了,那问题就严重,像盖大楼,你永远没有地基,你怎么可能成就?中国现在这些典籍还有,家规,我记得好像有家训、家规,有人把它专门收集起来印成一套书,是从别人家谱里头搜集的,这个很好。曾国藩的家训、曾国藩的家书都可以读,都是很大很大的帮助,特别对于现代的社会,这真是自求多福。现在找一个好人来劝导我们,找不到了,人家不敢。安定徐为,就是一举一动都安详镇定,从容不迫。
『仓卒』,匆促,慌忙。仓卒就是现在所说的心浮气躁。『谛』,审慎。「作事慌忙,必将失败与后悔」。可是现在的社会要求的是快,动作要快,讲求效率。我们细心去观察,稻盛和夫他违背了今天社会上一般的要求的原则,他违背了,他走中国古老的路子。五十多年的经营,没有失败,营业从来没有亏欠。看看别人的公司,在金融风暴泡沬经济的时候都有受伤害,他如如不动,这些地方能看出。别人看起来心浮气躁,他老人家安详镇定,从容不迫,所以对他不产生影响。不该做的决定不干,所以不义之财,他没有贪心,不劳而获这个事情他不干。商场上投机的生意人家劝他做,他不做,他说这个是不劳而获,投资房地产。他要做的,自己一定是真正辛辛苦苦去耕耘收获的,他说这是他应该得的,投机取巧这是万万不能做,所以一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营利,他不把自己看成第一,他把员工看成第一。营利利益归谁?第一个归员工,员工他们的辛劳,不忘记他们,第二个顾客,为顾客服务,第三个,还有利益,是公司的。所以他的员工把公司看成自己的家,他真干!实际上他就是把中国古代家庭家道、家规、家学、家业他继承了,他用企业做成功了,这些以前我们不知道。我教胡小林的就是这样一个想法、看法。胡小林做到了,规模没有他大,做得很稳当。稻盛先生这两个企业值得去参观、去学习,企业家应该去好好的考察。稻盛先生身体还不错,有机会可以请他来讲学,特别是企业界。他的经验很丰富,他的学问全部都是得自于中国传统二、三千年前老祖宗的教诲。
...
东方的圣人,佛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正知正见,中国老祖宗说的「人性本善」这是正见。西方人不承认人是善的,他们提倡的,人都是恶人,人都是自私的,人要是动个念头帮助别人,肯定他别有用心,他有企图,跟东方人完全相违背。在这个时候,我们是跟古人学还是跟西方人学?
现在人崇尚西学,否定祖宗,不相信世间有圣人。古圣先贤教你的东西,他们心目当中,都是这些聪明人设计这些愚弄人民,来维持他封建的势力,他是这么个想法。谁是谁非?谁是正、谁是邪?今天社会动乱,地球灾难现前,这是业因所感的果报摆在面前。灾难的因是什么?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西学没办法了,他们现在急着到东方来找,到印度去找,希望能找到化解劫难的方法。即使他找到了,他能不能相信?能不能像印光大师所说的,用真诚心来接待?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如果没有诚敬心,拿着什么心理?怀疑的心,试试看有没有效,这就难了!
...
现在的人普遍没有诚敬,不讲诚敬,认为诚敬是封建时代古老的东西,是那些聪明帝王用这些东西骗老百姓的。现在人用什么心态?都要怀疑,打问号。你说好,拿证据出来证明你是好人。这样的心态,学古圣先贤之道不行,他自己的关口太紧了,对古人东西也是怀疑,所以他永远不能开悟,永远学不到东西,再努力、再认真只能学个皮毛、学个常识,今天讲的佛学。学佛他不可能,学佛要从孝亲尊师下手,要从真诚下手、恭敬下手。
不是佛不慈悲,不是佛菩萨吝啬、吝法,不是。佛菩萨说的老实话,没有东西给人。佛菩萨所有的那一套,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你自性里为什么不能够流出来?就是因为贡高我慢,没有诚敬心,把你的门堵塞,你自性里头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统统透不出来;你能把门打开,不就显示出来了,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你为什么不把那些障碍放下?问题在这个地方,不能不知道。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这种慈悲,你这种心态感受不到。慈悲确实加给你了,跟加给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诸佛菩萨能接受、能得受用,你排斥,你不能接受,所以你不得受用。佛在经上讲得很多,你自己也会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的心想不诚、不敬、不仁、不义。所以,佛菩萨对你没有办法,只好在旁边看着什么时候回头,人要一回头,诚敬心就生起来了。
诚敬要不要学?不要学。我早年在台湾,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见到蒋总统,他自然就好像那个恭敬态度就流露出来,没有人教他。说话声音低了,走路脚步慢了,行动缓和了,他自然那种恭敬心出来了。确实没人教他,都是从内心。所以,「诚于中而形于外」,一点都不错!所以止恶向善,去邪从正,回小向大,舍伪存真,要真干,要真懂得。如是则『自然感降,所愿辄得』,你真能够依教奉行就「自得感应,佛力冥加」,三宝冥冥当中加持你,「凡所愿求皆得圆满」。由此可知,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把「佛氏门中」删掉,「世出世法,有求必应」。向谁求?向意念当中求,念什么它就现什么。我们念善,善境界现前,我们念恶,不善境界现前,没有一法不是心现识变的,所以自得感应,一切愿求皆得圆满。善愿,圆满的善,恶念,圆满的恶,一切法从心想生。依着经戒的教诲,那是善愿,那是善的圆满;违背经戒,那是恶的愿,恶的圆满,大灾难是恶的圆满。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就晓得佛教里没有迷信、没有妄语。
...
时时刻刻要存这一个心,帮助正法久住。正法在哪里?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的言语造作就是正法,正法不在外面,在自己。自己做到了,正法久住都在我身上。我这个身不能常住,身有生灭,我要传给别人,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正法就不会灭了,传的人愈多愈好,传的面积愈大愈好。这是什么?这叫报佛恩,这是孝道。
我们自己做得再好,如果不传,那到此就为止了。最重要的,传人。中国老祖宗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是什么?没有传人,到你这就终止,这是对不起祖宗,对不起老师,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祖师大德。世世代代传,我接受到,我享受到,我能不传吗?什么是报恩?传法是报恩。真正具足传法的条件也不是容易事情,这桩事过去老师常讲可遇不可求。李老师常常告诉我,学生找一个老师不容易,到什么地方去找好老师?老师要找一个传法的学生就更不容易。真正遇到,无量的欢喜,这一生没有白过了。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我接到这个棒子,我底下有人,我可以交棒,我能传下去了。如果我这个棒交不下去,到我这终止,我是罪人。
一个好老师,一生当中能遇到吗?不见得。有许许多多一生遇不到一个传人,怎么办?著书立说,写成文字传给后代,希望后代有人看到这部书,他受了感动,他认真学习,依教奉行,他就接班接上去了,用这个方法。孔子跟孟子没有见面,孟子是孔子的传人,这个大家都承认。没见面。孔子过世了,孔子的书,写的文字留在世间。孟子得到了,非常欢喜,依教奉行,读孔子的书,学孔夫子之为人,有疑惑的地方向孔子弟子请教。孟子那个时代,孔子的弟子还有几个在世间的,向他们请教。他学得很像,所以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尊孟子为亚圣。你看当时跟孔子在一起学习的,没有人能比得上孟子,在中国历史上开私淑弟子之门路。我的老师不在世间,他的著作在世间,我依靠这个学习,真是他的弟子,真正是他的传人。在佛门里面也有一个显著的代表,蕅益大师,蕅益大师私淑莲池。莲池大师往生了,没见过面,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世间,他得到了,欢喜,读诵,依教奉行,学得很像,很像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净宗第八代的祖师,蕅益大师第九代。
所以真正发心肯学,老师不在面前没有关系。孔子的著述流传到今天都还在,这两千年中没有再出一个孟子,什么原因?不是不能,而是不肯。真正肯学,直接继承孔子,像孟子一样,是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孟子把孔子东西学到家了,就是四个字依教奉行,没有自己的意思。后人依教奉行里有自己的意思在里头,就破坏,学习成绩就降低了。岂不是印光大师所说的诚敬,孟子对孔子有万分的诚敬,他得到圆满的利益,万分利益,后人对孔子有百分诚敬、有十分诚敬;十分诚敬的,君子,百分诚敬的是贤人,万分诚敬才到圣人。为什么我说人人能做得到?释迦牟尼佛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孔子本来是佛,你本来也是佛,你怎么能做不到?你能做到。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是本来佛。孟子放下了,而且放得很早,他体会到了,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个心是什么?这心就是妄想,你把妄想放下就是。惠能大师放下了,跟释迦牟尼佛境界无二无别。这些菩萨、罗汉也都放下,没有放干净,没有彻底放下。这个东西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