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7 04:06:51
发菩提心,我们讲菩提心就是用本经经题。真诚是菩提心的体,就是真,真就不是假的,诚则不虚伪,这是菩提心的体。它起作用,清净平等觉,自受用;慈悲,他受用。慈悲从哪里来的?慈悲里头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觉,那样的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无论他信不信,都是用慈悲心对待,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如果有分别、有执着,错了,我们还是不行,不行就还是要听经。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一切众生我们都是念念回向。净宗也叫不回向法门,为什么不回向?念念都是回向。这一句阿弥陀佛里头包括自利、包括利他,自利利他,自利是求佛来接引我,利他是愿一切众生将来都以这一句佛号得度。所以现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人,将来当生西方,且于当前已经住正定聚。
「又《阿弥陀经》曰: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经文,「是表目前发愿往生之人,悉不退转于菩提,故云悉皆度脱」。只要发这个愿,已经发愿的,已经成就了,现前发愿的,这一生会成就,将来发愿的,也成就,没有不成就的。
下面,「《弥陀要解》云」,这蕅益大师的,「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你看这个意思,蕅益大师这再来人,不是普通人。《弥陀要解》这本书他末后有一篇跋文,说明他这个解是九天写完的,写成这部批注,《要解》。印光大师对于这部书的赞叹,说即使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部批注,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还得了!这个赞叹似乎是说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来批注。有许多人看到印祖这个赞叹,心里有怀疑。我就遇到,还是大法师,讲经说法的老法师,问我,印老说的这句话是不是太过分一点?我回答他说,一点都不过分,印祖所说的恰到好处。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要相信。他说不论是至心、散心,至心就是专心,没有杂念,散心就是有杂念;有心或者是无心,有心是求生净土,这有心,没有心是随便跟着念,人家念我也念;或者是解,或者是不解,对于《无量寿经》理解,《弥陀经》能理解的,或者是根本就不相信佛的,他没有看过经,没有听过经,别人念跟着念,跟着念个一声、二声。但弥陀名号,你看只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不管有心无心,或者是六方佛名,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毘卢遮那佛、卢舍那佛,无论是哪个,只要是念了佛名字,或者是经名,《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只要是佛经的经题,一经于耳,他听进去了,假使千万劫后遇到缘,毕竟因斯度脱。为什么?这就是他的善根,这就在阿赖耶识里种下佛种子,佛法僧的种子,这三宝。菩萨的名号是僧宝,他听到观音菩萨,听到地藏菩萨,听到文殊菩萨,阿赖耶识里有菩萨名号,僧宝,这个种子永远不会消失,千万劫后都不会消失,遇到缘就是遇到三宝,这个种子会起现行、会起作用,他就相信了,他就深入。所以给一切众生做种子,这个很重要。不信没有关系,谤佛谤法也没有关系,只要他真听见了,看到佛像,看到经书,没有翻,看到那个题目,一历眼根也是永为道种,这个事情要会做。
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在大专佛学讲座教学,我就教这些学生,学生在学校怕人家说他迷信,学佛不敢公开。我说你们错了,要公开,为什么?人家就是讽刺你、讥笑你,你也度了他,你也把佛的种子种到他阿赖耶识去了,功德大得不得了!我这么一说,大家问:怎么做法?我说手上拿念珠,学生手上串一条念珠,人家一看「阿弥陀佛」,他自己就会念。你们学校念书有课本,课本上通常都写名字,我告诉你,不要写自己的名字,写阿弥陀佛,这阿弥陀佛的书,你看多少人,念的人,多少人就听到了,用这个方法就度很多人。方法多得很,不怕人家。我们表现得很好,人家以后就赞叹,学佛的真不错,学佛的人老实,不说假话,不骗人,就单单这一点,别人就赞叹你。所以应当要懂得,不必回避。
下面这是个比喻,「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这个故事是佛经上的,这是战争的时候,大概像现在用瓦斯这一类的武器。「食少金刚,决定不消」,金刚是最硬的东西,你吃下虽然一点点,它不会消失,用这个是做比喻。「亦正是悉度脱之之旨」,所以肯定度一切众生。弥勒大士末后曰:『受佛重诲』,佛慈悲,一次再一次再一次的教诲,『不敢违失』。「此乃代现在当来一切含灵而言者也」,弥勒菩萨这句话,也代表了我们现前,代表了末法九千年的大众,将来有缘能够读到这个经本,代表这些大众。故说我等,「我等今日皆当如大士所云不敢违失」,不敢违背,不敢把它忘掉。「又彭际清曰:净土至善之地」,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求生净土乃止于至善之功」。中国读书人读《大学》,《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彭际清居士说真正止于至善是往生净土,往生净土的人那才叫名副其实止于至善。「不入净土之门,善不可得而圆,恶不可得而尽。」这两句话讲得好!你不修这个法门,你修一切善不圆满,一切善到净土就圆满,一切恶到净土就断尽。「是故我等皆当遵佛训诲,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末后这两句就是止于至善。这几句话不是一般人能说得出来的,善不可得而圆,恶不可得而尽,你不入净土法门那就是这样的,这个话再来人说的。彭际清居士也是了不起的人,清朝乾隆年间,这是一位大德,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现在的官职是国防部长,所以这是高干子弟,人非常聪明,很年轻就考中进士。古时候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成人,大概他是十九岁、二十岁的时候考中进士。一生不做官,学佛去了,家里环境好,去学佛去了。在佛门了不起,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大德居士!《无量寿经起信论》就是他作的。
这一品前面念老有一个介绍,「本品弥显两土导师慈恩无极,加被一切会众,普令亲见极乐依正庄严」。「礼佛现光」,在这一品经里面,显现出本师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慈悲到极处,加持所有的会众,也包括我们现前大众在内,普遍让大家亲自见到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殊胜庄严。「《嘉祥疏》云:现土使人欣慕」,让你亲自看见极乐世界,你会生起向往羡慕之心求生净土。「上虽耳闻说妙土」,上是前面,前面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我们听到、听说没见到,耳闻不如眼见。「故此下现土,令皆慕修也」。在这一品经里面,真的,世尊释迦牟尼佛以他的神力,将极乐世界变现在面前,让大家都看到。「又义寂云:上来广说阿弥陀佛身土因果」,前面一直详细介绍阿弥陀佛依正庄严,「众皆得闻」,参与这次的法会很幸运,都能够亲自听到世尊的说法。「胜智上流」,这是根性利的、智慧深的人没有问题,他听了他就会相信,他能够理解。「劣慧下辈,未能决定」,还有根性劣的人,善根属于下品的这些人有怀疑,会想到佛讲的这是真的吗?真有这回事情吗?所以他的心不能决定,也就是说,他的信不是真信,半信半疑。对佛很尊重,知道佛不会有妄语,可以信,但是这桩事情太不可思议,不是我们常识能理解的,当然有疑惑,这一类的人占大多数。上根利智少数人,这些少数人在佛法里面叫做根熟众生,他们的根性成熟了,佛讲经说法主要是度他们,他们真能成就。中下根性的人,实在讲是给他们阿赖耶识种下佛法的种子,所以统统得利益,没有不得利益的。中下根人到什么时候能根熟?看他的缘分,如果缘分非常殊胜,可能下一生,再下一生;如果没有这个缘分,可能是千生、万生之后才能遇到。不过可以断定的一句话说,他决定得生净土,问题在时间上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