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教因果定律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第二二九集)

2024-12-31 04:06:03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第二二九集)

太上感应篇 (第二二九集) 2000/3/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2-22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一百零七节:

【每好矜夸。常行妒忌。】

注子里面引用古德的话,「《老子》曰,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大禹不矜不伐,愚夫愚妇,皆谓一能胜予,而凿龙门,排伊阙,地平天成,功被万世。周公不骄不吝,劳谦下士,而东征破斧,卒安周室」。这是引古书、引古人的事迹来证明。后面做了个结论,「故曰,真正大圣大贤,都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这一段也是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犯的毛病,我们自己有没有?不可能没有,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如果真正能把这个毛病消除,自己的德行就有了根底。如果心里面还摆不平,必须知道我们在德行上没有根、没有本;换句话说,无论是求学修道都是严重的障碍。总的来说,这是教我们谦虚、恭敬,要从谦敬里面才能真正有成就。

后面有一段讲妒忌,「妒忌者男女俱有」,这是人之常情。男子见人有功名就妒,见人富贵也嫉妒;地位接近自己,嫉妒心生起来了,怕别人把自己挤下去;才胜己也嫉妒。这里有个总结,都是心量太小,「局量褊浅所使」,我们今天讲的心量太小,不能容人。这都是学没有根基,学不得受用。真正学问有根基、得受用,就像佛讲的,不但没有嫉妒、没有傲慢,谦虚还能修随喜功德,看到才干比我高的,决定能够让贤,不会去竞争。你做得比我好,我应当让你,权位都让给你,为什么?人民得福,社会得福,能够为众生想、为社会想、为人民想,你就会让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是大德,这是大成就,为什么?别人的成就就是我自己的成就。我自己不如人,居到这个权位不肯让人,害众生!你们想想这因果,这因果就是堕地狱。我能让给别人,别人做得比我好,比我更有成就,就是我的成就。

在佛门里面,印宗跟六祖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印宗当时在南方,是当时的高僧大德,信仰他的徒众不知道有多少。遇到六祖之后,他给六祖剃度,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师,他知道惠能大师德行、修持在他之上,剃度之后,反过来再拜他为师,把地位让给他,让能大师在南方教化一切众生。你们想想,那个成就到底是惠能的成就,是印宗的成就?实实在在讲,从形式上看是惠能大师的成就,从实质上看是印宗的成就,印宗绝不在惠能之下。这是大德,一般人做不到的,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做不到。世法里面,我们看古时候管仲与鲍叔牙,管仲的成就其实是鲍叔牙的成就,让贤!成就,自己还不费功夫,别人替他做,这叫真正真实的成就。所以佛教给我们修「随喜功德」,随喜功德就是对治这个毛病的,骄慢、嫉妒。我们现前社会里面,无论在世法、在佛法,总是居在自己的位子到死都不肯让,这是绝大的错误。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一出来讲经,我在讲席里头就常说,四十岁以前是我们认真努力学习的阶段;四十到六十岁应当修福,为僧团服劳役,也就是说,担任僧团里面的执事,为大众服务;六十岁以后要修慧,要把自己的职务让给别人,办自己的生死大事,充其量讲经教学而已,一切行政事务完全放下,使这个僧团领导层、行政层的人员,永远是年轻化。中国在古代退休是七十岁,我们在古书上常常看到「七十致仕」,但是在修道人来讲七十岁太晚了,应当六十岁就退休,全心全力办自己的事情,可以做传道、教学、讲经,自己好好的修行,要为来生著想。决定不可以居在自己这个位子不让人,这个不让,就是这一个念头、这个行为,就堕三恶道。谚语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出家,我们要想到,出家意义在哪里?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这叫出家。出家再去营建道场,我们在旁边冷眼旁观是个笑话,你出了你的小家,结果经营了一个大家,你怎么能得解脱?你的心怎么能够得到清净?换句话说,你怎么能够与道相应?所以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不但证果的人没有了,开悟的人也没有了,修学如法的人不多了。什么原因?被家累住了。所以出了家,实际上并没有出家,收了一些徒子徒孙,比一般人家里头那个业还要大。你在家里头,你有几个儿女,几个亲戚朋友?出家没几年,家业愈来愈大,愈来愈操心。

现在的道场跟古时候不同,古时候的道场是十方道场,真的是选贤与能。我们看古时候的规矩,执事任期是一年,腊月三十,寺院执事从主持所谓一百零八单的执事总辞,重新选举。所以选举制度佛门用得最早,真正的民主。选出来之后,大年初一移交,任期一年的。不是像现在,现在有很多好像是终身职,所谓子孙庙,家大业大,於是出家分子就复杂了。有很多人为什么来出家?看到你家业很大,出家之后,目的想继承这个财产,是为这个来出家的。如果你这个老和尚什么都没有,连个茅蓬都没有,恐怕没有人会跟你出家。为什么?跟你出家要受苦受难。所以今天庙盖得愈大,愈富丽堂皇,跟你出家的人愈多,你就想想他为什么来的?可是我们没有听到有人去问他,你为什么要出家?

我们天天在读经,天天在念佛,有这么一点觉悟,这不是大彻大悟,这是小小的觉悟,我们深深相信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我们在这个道场,这个道场得力於李木源居士的护持,他真的是把家放下了,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全心全力来服务,这是凡夫做不到的。为什么做不到?放不下名利,放不下权位,放不下五欲六尘的享受。

现前是得一点名闻利养,将来问题就大了,这一口气不来到哪里去?有没想到。如果能够想到这一层,这个人在佛法里面可以说他开始觉悟了,始觉。不觉则迷,永远迷下去,这还得了吗?人生很短,经上常讲:「人命在呼吸之间」,佛这个开示是给我们提出了高度的警觉,让我们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我们才能得度。该放下的必须要放下,自己一定要明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为别人辛苦的经营,值不值得?

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做了榜样,世尊没有去建一个道场,一生他老人家过著最低物质生活的水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那一些亲近他、跟他的弟子,那真的是慕道而来的,绝不是贪图享受而来的。跟到释迦牟尼佛都一样,都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真正是慕道而来的。讲堂精舍的建立是居士们做的,我们要从这些地方体会,当时世尊的在家弟子国王、大臣,礼请佛去讲经说法,供养居住的地方。别人的地方,自己没有,自己一心在办道。有人供养,我们可以接受,要安心办道,我们才对得起供养的施主;我们道业不能成就,那就欠施主的债,欠债将来要还债的。所以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提出,出家人要是不能恢复托钵的制度,正法要想住在世间就非常困难。他提出的是托钵制度,我们读他的《讲义》深受感动,没有人提倡。

早年我在台湾,香港洗尘法师来看我,这是一位精明能干、充满活力的法师,我鼓励他,我说你老人家肯不肯带头?你带头,我们追随你,不要多,我们找五个人,五比丘。现在树下一宿我们的体力不行,现在可以住帐篷,你看那个露营的帐蓬做得很精致,也做得很好,又很轻巧,一个背包背在身上,晚上树下帐蓬遮起来,很好!我说我们采取托钵,你带头,我跟你去。他听了之后也点头,好!可是回到香港之后,消息就没有了。真有人带头去干,好事情!托钵不要怕托不到饭,我相信真正发心托钵,没有人供养,诸佛菩萨会化身来供养你,我有这个信心。所以佛法要真正兴旺、真正能起来,江味农居士讲这个话有道理。刻意贪图享受,贪图名利,不但不能够兴教,怕的是过失很难避免。出家跟在家学佛不一样,在家学佛问题不大,出家学佛不容易,相当艰难。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