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教因果定律

须弥山上西望长安的第一座石窟

2022-10-03 14:57:35

大佛像

依山造势

去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是最重要的一站。 须弥山石窟的开凿,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有研究者认为,一方面是为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中西文化的融汇,另一方面是源于北魏时期统治阶层的信仰及其崇佛浓郁的政治环境,再加上北周政权奠基人宇文泰对原州的着意经营,使得原州固原在唐代无论从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须弥山石窟开凿早,佛造像是采用石刻手法雕造的。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石窟造像艺术手法的更替和定型,是在须弥山完成的,它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后的石窟造像奠定了基础。

十大石窟之一

据史料记载,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兴盛于北周和唐代,是中国开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型石窟媲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续凿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经营,成为中国古代长安至关外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历时已有1500多年。

须弥山石窟是宁夏境内最大的石窟群,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洞窟162座,保存有各代造像雕刻品、彩绘、壁画、石刻题记的洞窟70余座,造像350余躯,汉藏文刻记12处,碑刻3方,残碑11块,尤其以北周和隋唐开凿的大型庙窟的石雕造像最为精美。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7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绵延近两公里,场面甚是壮观。

据固原县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整个石窟呈扇型开凿在自南向北八座山峰的东南崖面上,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黑石沟区。千百年来,须弥山石窟雕刻品长期遭受了风雨侵蚀,岩石风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坏和人为的损坏,致使许多精美雕像已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虽然如此,须弥山仍有一大批规模较大的石窟造像比较完好地保存至今,在国内石窟造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须弥山

据固原县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提供的相关资料记载,中国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传入有密切的关系。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各地争相崇信的“国教”,全国范围内开凿石窟蔚然成风,须弥山石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须弥山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

“须弥”原为梵文音译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经中也称为“曼陀罗”。

须弥山称谓的来历:须弥,是佛教典籍中的专用术语,通常认为是宝山的意思。佛教经典中所说的须弥山高大无比,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且有日月环绕。在任继愈先生主编的《宗教词典》中这样解释:须弥是梵文Sumem音译,同时还有好几种叫法,如修迷楼、苏弥楼、须弥楼等,意思都是“妙记”、“妙光”、“善积”等。

须弥山,原本是指印度传说中佛教的名山。相传此山非常高,山顶为释帝天,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所居,四周为七香海、七香山,第七金山之外有铁围山围绕的咸海,咸海四周还有四大部洲。敦煌、云冈等石窟许多佛教造像和绘画都以须弥山为题材,以此来表示对应天上的景观和仙境。历史上把石门关之侧的山称为须弥山,自然增加了须弥山的神秘性和浓郁的佛教色彩。

石门关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因而它不能割断与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联系,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须弥山地处北上大漠,西出西域的要道,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第一座著名的佛教石窟圣地,也是著名的古石门关遗址所在。

须弥山石窟的初创和发展也和中国北方其他石窟的发展大致相同。据清《甘肃通志》载:“州北九十里须弥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石门关,是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为西北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是屏蔽中原及长安的门户。

据史料记载,须弥山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由长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经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又在这里设立了“石门关”,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使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宋代,这里又是平夏城黄铎堡的险要关隘。

大佛

须弥山最著名的造像,就是通常被称为第5窟的大佛楼大佛造像。这是一尊高20.6米的露天弥勒佛坐像,大佛身披袈裟,头流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仪态端庄而安详,气宇轩昂。比云冈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全国最大的造像之一。它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849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头流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十分壮观。佛像占整座山头的上半部分,光一只耳朵就两人高,一只眼睛足有一人长。这尊高耸的大佛造像虽是砂崖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样的温柔。

据专家考证,这座大佛是一块完整的罕见巨石雕琢出来的,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雄伟气魄。唐代统治者提倡佛教,武则天曾下令全国各州建大佛寺,造大佛像。有学者推测,这等大佛可能是在武则天掀起的崇拜佛的浪潮中建造的。

就其造像的艺术特点看,须弥山大佛造像特征与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极为相似,有着女性温柔的共同特征,这自然与武则天有关,体现了当时造像艺术的背景和审美时尚。唐代禅宗理论的兴起,将人性与佛性融在了一起。表现在佛教造像特点上,就是体态健康丰满,鼻低脸圆耳大,表情温和。有研究者认为,在造型艺术表现方面,须弥山大佛是当时审美时尚的最真实体现。

火石寨

须弥山从北魏到隋唐历代开凿的各个石窟,反映了不同的时代风格。北朝的石窟佛像鼻梁高隆,保留着印度佛教的风貌。有些造像,脸瘦肩溜,宽袍大袖,与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画卷上的艺术形象酷似。隋代佛像则是上身长、下肢短,方面短颈,形象质朴拙重。唐代佛像造型趋向完美,它的体态丰满,服饰华贵绚丽,表现出唐代艺术的非凡气质。

在宁夏南部的西吉县境内有一处风景名胜——火石寨。由于它的山峦呈现暗红色,尤其在绿树的掩映下,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因而取名火石寨。每当春夏时节,漫山遍野花草丛生,色彩斑斓,蜂恋蝶舞,生机盎然。在稀疏的林木间,还生长着一簇簇箭竹,为北方山水增添了几分南国姿色。

在火石寨方圆百里之内,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兀立山峰,其中著名的有扫竹岭、石寺山、照壁山等,尤以天然石城最为奇特。火石寨不但有令人神迷的自然景观,还有十多处石窟建筑,它是和须弥山石窟一脉相承的。

位于西吉县火寨乡蝉窑村的禅佛寺石窟,因其与固原县须弥山相连,又称“须弥山禅佛寺”,为唐朝佛教禅宗派流传圣地。石窟凿造在一座尖顶宝塔式的石峰上,石峰高约120米,犹如长矛刺天,四壁悬空,奇特异常。若攀上峰顶,云雾飘然脚下。石峰东西现存石窟10孔,残存壁画、石雕须弥座等。其中最大石窟在距峰顶15米处,呈长方平顶式,当地居民供泥塑神像三尊。在石峰下半部有一石窟,深15米,宽4米,高5米,洞内能容纳百余人。石窟主峰四周奇峰怪石或崛起凌空,或沉落幽谷,形态各异。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