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教基础知识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1.逢必相识

2024-10-02 04:03:0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1.逢必相识

僧问云居山昌禅师曰:「相逢不相识时如何?」

(识起迷情於见性时若何,怕见性时错过。既逢本性,应识之;若不相识,必未相逢。)

昌禅师曰:「既相逢,为什麽不相识?」

(不相逢始不相识,乃因微细习气未断,狂心未歇故。既然狂心歇止,微细习气净尽,本性自显,何不相识。)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若对佛陀开示的修行层次,没有一个完整概念的修行人,不管是教内或教外,不管是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等境界,持有此境界时,都会认为自己所遇到的境界,应是最美好、最高的境界。也因为这样的无知,小者自认为”就是这样”,大者排斥他人的修证,哪怕人家修证得比他高,也因为他的知见局限无知,反而毁谤其他人。我一直强调的是德行是不通商量的,而法门有八万四千都可入道,故方法不是顶重要,契合自己的根机与兴趣即可,但修行的戒律与德性,是与证得的果位相对的。若一个有修证的行者,他不会落於贪、 、痴、慢、疑等五盖中,还受世间的一切名利、享乐所迷惑,还超越不了世间的一切相。

外界常在诤议的是何谓「见性」?见的是什麽?初禅境界现有一觉知心,能观一妄想心,故住有觉有观之境界,他也有所悟,悟知真妄之别。二禅是喜俱禅,行者一入定中,法喜充满,见诸光影殊胜,他也有所悟,以为自性应若是。叁禅是乐俱禅,色身充满气感,一毛孔一世界,他也有所悟,以为色身与世界一如,以为自性亦若是。四禅是具有一境性的境界,对境能无碍,他认为此定境能久远不失,以为这就是见性。诸境界不同,所见亦不同,当然有所诤论。

《大般若经》云:要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当空一切相,所谓过程中所用的法门,所遇见的境界,都当空却,如是才能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当您空掉一切法,空掉一切相後,始能悟得「空」相,始真的悟知本性,得知本来面目。故要能学习空观智,当是地上菩萨的课程、境界,开悟以後的行者,才是登地菩萨,也才能有般若智来修习「空」、「无相」、「无愿」等叁叁昧。当您修得此叁叁昧时,也才真的所谓与自性「空」相逢,当相逢时必能相识。相识此「空」能解一切业缘,此「空」能度一切苦厄,此「空」能生妙有,此「空」能映一切境,此空能办一切佛事。若非达此叁叁昧行者,所相逢的都是天花乱坠的世间禅境界,当然所认知的也非真实,故说非相识,此境界非真佛子所要修证的。

2.释题

本公案名为「逢必相识」,本性显露时,当相逢此自性认不认识它?若真自性空显露时,当能认知它的形相。我们说要见性,佛性本是自性的两面,「空」与「有」的两面,自性空中会生起一切法。自性包括见、闻、嗅、味、触、心等这麽多的自性,各自有法性、法相,这一切法是生灭法,动是生灭,还没有生灭以前或是生灭的时候,有一个不动的不生灭法,这是我们的空性,空性会依他(外在诸缘)起自性,空心本不动,就无所谓生灭。

在真空中会产生妙有,妙有就会显出法相。如果说我们见一些相後,去执着一切相,一切的善、恶境界都去执着的话,我们的佛性即不见了。如果空性现而执空,如是即偏於空,那就是小乘的自我解脱;如果偏於有,就执一切境为真,那就不能解脱了,一执着的话,就随缘而转,所以要练到不随缘而转,那就要有禅定的功夫。

如何才能有禅定的功夫呢?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四空处定等四禅八定,都有它的禅定层次,但这些非佛教所谓的解脱道,因未能脱离叁界故。若真要有禅定解脱能力,就要悟到真正的空,如果没有悟到真正的空,只有佛心的觉知,却转不了境的,那还会随缘而流转、轮回去了。

如果是悟到空以後,还是一直执着空的话,那就是太顽固了,也就是入顽空境。顽空的结果会怎麽样呢?会造成我们的佛性有的部份掩盖掉了。佛性本来是可知可觉的,也能知而无碍、不黏的。若悟空後,犹执空不放,佛性的觉知就不见了。只留有一个空体,基本的佛性是空的体,但不会有灵知灵觉的妙有。此佛性的妙有不是妄有,妙有是从空间,能观十方因缘所现的法相,超越了见、闻、嗅、味、触等,而用「心」去感应,超越一切五根的识用,所以心能够依一切因缘而现一切的相,进而不执着的话,这就是佛性的本来,不落於「空」与「有」的边见。要认识那一个呢?要见性有很多层次,认识你的空体、空性,那是要悟「空」,如果让一切境不起,我虽有个觉知历历的心在,但一念不起那个境况,你可以体会到该境吗?另一层次是外境虽然有,但佛性却不被外境所粘,主观意念能不去理它。

为什麽你的空性不会全现?问题是色身没突破的人,只有妄念境界,色身不破是在四禅以下的境界,只讲二禅、叁禅、四禅等行者,虽有见、闻、嗅、味、触这些体性为依归,所以依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作用生识,眼睛可以看到虚空一切妄缘,耳朵可以听到虚空一切声音、…等等,但这还是诸根随因缘而起识的。

如果你要认知佛,不是去看他的外在形相,如果看他的形相,表示有觉有相,那还是以色身为主。西方极乐世界有九个次第,也就是九品莲花次第,上、中、下叁品,各品中又分为上、中、下等叁生,你能想像说级数越高的,如上品上生一定所住的西方极乐世界更殊胜,那你就错了!他是能生在「常寂光净土」中。

下品下生是住方便有馀土,「有馀」是有馀依,有馀依的身体,有馀依的业缘。那就生在方便有馀土,不是真正的清净庄严土的极乐世界,还有一个身体,没有真正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清净庄严土,第叁是没有世界的世界,也就是常寂光净土。上等上生而往生极乐世界是悟空性的人,「空性」是永远的,「空」才能永远,故说「常」,「寂」是以空体去面对一切境界有所知,但是不执着,也就是寂寂然的面对一切境界,「光」是无量无边清净的。

没有修证到色身破者,所证得的禅定 是色身、气的问题,此种禅定力是会退失的。为什麽色身不破,会错认境界呢?没有破色身的一念不起的空,不是真正的空,那什麽叫做真正的「空」?就是你打开了本来,里面有很多的垃圾,要有一种真正的真空就要清垃圾,刚刚讲过了,真空才能产生妙有,现在你不是有真空,现在那些垃圾还被盖住,色身没有打开,气又把它压住,就不会起心动念,所以你认为这样是空了吗?

真的空就应该可以照一切境,所谓「可照一切境」就是说,可以清楚的观十方虚空的一切因缘,虽然我色身不去感知,但是你的真心可以清楚,可以不知道这个人做了什麽坏事,但是你可感觉这个人的心坏了,害人去了,这是不起所有的色根去认知,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看他,没有看到什麽,要是有看到什麽相,那还是世间凡夫,以佛法来讲都是世间凡夫,人的形、人的相是四禅以下所知所见,还没有超过叁界,就是给你破了色身,但还没有空掉,不去修解脱道,没有真空的就没有真正的解脱。

真正佛法讲了好多,是没有什麽可学的,只要舍到不能再舍的话,就能够认识它,故相逢必能认识,不会不相识的。若是以有相去认识它,当然会失去它。因一到空性时,它本来就没有,你怎麽舍呢?偏偏你具有的能力,是你去修来的,当然这不是本来面目。修行只要您能回到本来,以前您迷失掉了,不认识它。现在舍一切法,相逢了,当然能相识它。

认识後,你有没有得?无所得!若有所得,都是在这里做文章,现一个天宫或现一个佛像,即使是真的佛化身来,也不要执着它,魔化成佛,让它浮现,也不要执着,佛也好魔也好,没有忧喜,不要看到佛像,就说我很喜欢,看到这个相怎麽那麽难看呢?是不是魔呀?魔不会变得很难看,不用担心,有时候是天龙八部,他们的长相就是那个样子,他们也是佛的弟子,你说看到不好的,好像看到坏人一样,坏人他会伪装,他会化成很好看的佛像,你不要说:哦!我看到佛!然後就没有戒心,这样的话,你就完了!他刚好趁虚而入,所以不能有这些执着,要舍一切法,回到真正的空,才能够从空中产生不可思议的妙有,你不懂但也能够了知一切因缘,那是从自性生起的一切法相,所以这个公案的意思很深,「相识」是什麽?「不相识」是什麽?要去修证。

3.语体文解

僧问云居山昌禅师说:「相逢不相识时如何?」这个僧人修行中,真有很多的境况,也很怕错失良机,如果真的碰到了本来的佛性,但还不认识它,该怎麽办呢?佛性具有两面,一个是空,一个是不空的,还没有完全见性以前是什麽?现在相逢的是那一个?

若是相逢,这个是有相,就是怕认识的不是真的它。若是这个空起,那什麽都没有,要如何去认识它?懂得修行的道理後,你还想认识什麽?认识一个没有东西的东西,所以这个心入灭的话,刚好等於虚空,那你怎麽去认识它?如果认识的有相就说是真,就不认识看不到的真正空相,如何去认知。若相逢这个是有相,相逢也不对,不相逢也不对,但是如果真正的佛性跑出来,不认识它怎麽办呢?

我们按语说:相逢(证得)自性的空体是本体界,既逢本性空性,应认识它,若不相识必未相逢。我已经讲了,真正的空,悟了以後再回到原始点的时候,什麽都没有了,但是有一个了了的知觉在,如果是在二禅境界,眼、耳、鼻、舌、身五根都不起功用,所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没有感觉,五识、五根都不起作用,剩下来的是意识,若心不起心动念的话,就是住在空中,就如虚空也是不动的,但有一个了了的觉知在。

色身所具有的意根是很主观的,它是第六意识,想或不想都在它,现在若不起想,眼、耳、鼻、舌、身等五识都不见了,但我还有一个了了的知觉,这个不是它,又是谁?什麽也没有,但还有一个觉知在,这跟我们刚刚讲的还没有破色身的人,一个念头都不起被气压抑住,压住你的念头,那种功夫不一样,那你会说有什麽不一样?就像隔一道墙一样,此心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像那迟迟钝钝没有感觉,像七、八月睡懒觉,昏昏沈沈、迷迷糊糊,那种是「空」吗?那不是空!「空」应该是觉知历历,但就没有一觉可用,没有一心可求,都清清楚楚,所以你还觉得什麽都没有,其实那个还不是空,虽有个清清楚楚的觉知在,只是一念不起,但这也不是它,所以相逢不见得相识,那怎麽相识呢?

昌禅师就说了:「既相逢为什麽不相识呢?」上述修行者第一阶段要悟的是「空」,是否见空,要有过来人印证或提示。若行者破黑漆桶,八识法尘扬起(翻种子),七识脱黏不再执取此法尘,自然空性现起,此可说真悟得空。悟空後,面对一切法能「住境不生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至此境界,当可说是真的相逢。大部份至此境界的人,理法清楚,洞知世尊所说之法,相逢定当相识。就怕未至此境界,常误认自己已悟得空,但相逢某境界时,却乃有狐疑,问题不断,倒底是这样吗?故有传承的宗门,都会印证该法脉的境界。

如果你看到自性无念或自性光明,你就说:「喔!就是这个。」其实这个非那个,那个也非这个。有同学在报告中有提到:「该是这个!」我也没告诉她,其实并不是这个。

很多同学常自以为是,也不虚心参问,因她在世间禅中,也不能说她不对,只是没有进入无上菩提之路。修行的一个指标是---过程间有无翻种子,翻种子的时间是否有好几年之久,这是真开悟者,也要花好几年来调伏内心污垢。当心寂静下来时,空性才算是真的显露出来。行者此时当能面境无所黏,也无丝毫的烦恼能困扰他。

前几天有位大德写信来,他说很有幸读到我们那本《禅修的经验与体验》,他看了很多禅书,虽然不打坐,但可以坐在椅子上修禅坐,他好像脚有问题的样子,结果他看了一篇印象最深的,此位同学是在慧炬上过课的,後来也有来法尔。她在文章中写找空,说「空」是什麽?她一直找,天天就想着「空」是什麽境界,突然有一天睡觉的时候,要醒不醒之际,旁边的声音或人们的动作都清清楚楚,但没有一个分别,这是有空体面境的样子。打坐到最清楚的时候,心要清清楚楚,但又没有挂碍,不知道自己在那里,只有个了知的心。当然这位大德,也还没有突破色身的束缚,也没有禅宗所要求的开悟境界。

这位来信的大德,对这段话有很多感受,但是对於後面注解的《圆觉经》那段搞不清楚。《圆觉经》提及「已入地者随顺觉性」,经云:「有照有觉,具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此名已入地者随顺觉性。」这里行者还有一菩提觉知,有此可知的觉知,此觉碍可为碍。在六结使的动、静、根、觉、空、灭中,其真实的境况要搞清楚,有这个觉就有碍,要能觉而无碍,就要悟空。眼、耳、鼻、舌、身等根,甚至於意根,这六根所生的六识,不管超越叁度空间或是四度空间的觉知,还是有觉碍,那就没有办法解脱,所以为什麽一定要修入空观,把你的觉碍为碍的毛病断掉,这样断觉碍,才能真正入空。

《圆觉经》讲的很清楚,你连觉碍的碍都没有的话,就像你身体的头被人家砍断了,你的头会有知觉、会去胡思乱想,把它砍断的话,身体已经没有那个觉了,那才真正悟空,既然已经没有头了,还会有谁再来砍你的头呢?没有头可以被砍了,自然就潇遥自在、解脱了。

我不知道别的法师怎麽讲这一段,我们不去讲理论,讲实际的境界,圆瑛老和尚实在很了不起,以前经典上没谈到过六结使,他可以把《楞严经》里面讲的「六结使」搞懂了,因为他从观世音菩萨所讲的境界,或从释迦牟尼佛讲《楞严经》里体会,一条巾打六个结,这六结不是六个东西,而是每根都打了六个结,其实只在说一根,如耳根就具有六个结使。

释迦牟尼佛问阿难:「这六个结,要你把它打开来,让它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该怎麽解呢?」阿难说:「当然是一个一个解。」没有错!是一个一个解,但从这头解?还是从那里解呢?动静根觉空灭六结,要从何来解?当然如果以修行来讲,是由「灭」先迷失,後就是「空」迷失,再来是「觉」迷失、「根」迷失、「静」迷失、最後是「动」迷失的倒回沦坠。但你现在是要求解脱,当然是是要从这边「动」解起,对动尘不动,对静尘不执着、不喜爱,对根(眼、耳、鼻、舌、身、意)所现的六根异能要能抛开,如此就进入心的状态,就有所觉知,有觉就有碍,还是被抓住了,这个要破灭,觉碍破灭了,也就是说头只有一个,已经被砍断了,那谁还会再来砍头呢?所以要了解:真正的悟,是要悟真空;为断觉碍, 能以空来灭它。

禅师说既然相逢这本性空,就一定会相识。那为什麽会不相识呢?就是你没有相逢,您看的还是这一边,还是生灭法的这一部份,还没有找到原来不生灭的体。

我们按语说:不相逢,始不相识,乃因微细的习气没断尽,所以狂心未歇故,狂妄的心发生在那里?在觉结使上!这个「觉」,很厉害的,你很执着外境的话,什麽境界它都会喜欢去插一手,人家肚子里怀的是男胎或是女胎,你也知道,别人家大小事你也知道,但知道干什麽?你管那麽多做什麽?所以这种觉不灭的话,就会被一切因缘来转。有的人就说:这个人有光、这个人有声、…,认为不得了。在佛法里,这些都是不行的,都是凡夫相,因为他们生天死後照样要轮回的。所以你微细的习气不灭的话,就不会回到本来。

碰到因缘来,小事你说这简单,不会被转,但大的业障来的时候,还是照样迷糊,搞得人仰马翻。真正悟到空的,也就是没有一个头,虽有个觉知,但不被一切境界来迷惑。若觉而知道过去、知道未来,知道什麽的,知道的很多,如果又有个清净的心,那就是佛性的本来,那是很好,甚至可以知道八万劫以前的众生因缘,对一切法没有时、空的感觉,那是佛教圣人的境界,这当然是很好。但,若没悟得空性,知一切法有什麽用呢?所以修佛法要有正知见,要舍得放下,才能见到本来,如果觉知後,又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产生的异能上搅和的话,是无法用自己的真心佛性去感知真正的因缘,也就没有办法断去一切跟你有牵扯的因缘。

(86 年 5 月 20 日 讲於 龙潭)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