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教传播与发展

洪洞广胜寺里的《赵城金藏》历经战火而重生

2023-12-09 04:07:33

洪洞广胜寺里的《赵城金藏》历经战火而重生

原标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抗日烽火篇之抢救《赵城金藏》

【核心提示】在霍山的南麓,有三件稀世珍宝,洪洞县广胜寺藏了八百年的一部《赵城藏》就是其中之一。

在霍山的南麓,有三件稀世珍宝,洪洞县广胜寺藏了八百年的一部《赵城藏》就是其中之一。

《赵城藏》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全的大藏经。它是一部完全由老百姓集资雕刻印刷的佛教大典,因为它刻印于金代,又收藏于赵城县广胜寺,所以,称其为《赵城金藏》。现如今,它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宝之一。

“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各路军队不仅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对于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国宝文物,更是明争暗夺。在山西省洪洞县的一座古寺中,藏有一部震惊世界的佛教经典,名为《赵城金藏》……”央视《国宝档案》栏目中播放的真实、鲜活影像,记录了抗战时期发生在洪洞县的一场佛经争夺战。

日寇觊觎 设法抢夺

1933年,范成和尚在广胜寺发现《赵城金藏》,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

“《赵城金藏》是金代民间雕刻的一部藏经,在佛教发展高峰期,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已经成为海内孤本,特别珍贵。它从金代起,就保存在广胜寺……”在临汾著名作家苏胜勇的介绍下,足见此经卷的历史价值。

1936年,赵城县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来人隶属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借着考察的名义直奔广胜寺而来。他提出收买《赵城金藏》,开价22万银元。结果遭到了广胜寺僧人以及护法居士的断然拒绝。几天后,又来了一些日本僧人,他们先后几次窜入广胜寺,仍然想用高价买断藏经,同样没有得逞。

然而,动荡的时局不再容许经卷过安稳的日子。1938年2月,日军占领赵城,广胜寺正处于日军占领区。日军的一个中队在赵城县城驻扎,距离寺院西北15公里,而寺院西南15公里外的洪洞县则驻扎着一个日军大队。南面的苏堡铺也有日本兵,那里距离广胜寺有7公里。霍山脚下的道觉村一个日军驻点离寺院只有2公里。为防止藏经遭遇不测,寺里的僧人把5000余卷经卷由霍山南麓的广胜下寺迁移到山顶上寺,吊运进13级琉璃飞虹塔,并用砖石固封,进行集中保管。

侵华日军占领中原后,就开始在占领区大力搜刮文物。

1942年春,日本占领军欲借游览广胜寺飞虹塔之机掠夺《赵城金藏》,日军企图被赵城县抗日民主政府获知后上报,经太岳区第二地委汇报太岳区党委书记安子文、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及政委薄一波上报延安党中央,决定抢救《赵城金藏》。

周密部署 深夜转移

“广胜寺的住持是力空法师,他负责看护《赵城进藏》。在抢救经书过程中,他是最关键的人物。”苏胜勇说道。

1942年春天,道觉村据点驻扎的日军通知力空法师,说日本东方文化考察团要到广胜寺考察,并特意提出要上飞虹塔观光游览,日子特意选择在农历三月十八。自从僧人们将《赵城金藏》藏于塔内之后,力空法师便以战乱为由,宣布飞虹塔不再向游人开放,更不得上塔观光。可是按照旧例,每年的三月十八举办一个大型庙会,在这期间,飞虹塔要对外开放,游人可以登塔参观。

“闻知此息,日夜焦急,坐卧不安,数夜不能成眠。”力空法师曾在回忆手记里这样写道。

于是,力空冒着被日军发现的危险,深夜下山跑到数十里外的赵城县抗日政府驻地兴旺峪,找到时任县长杨泽生,提出要将经卷交给抗日政府,并要求转运延安。经周密部署,1942年4月27日,在太岳区第二区委安排下,赵城县军分区、游击队统一部署,派一百多位战士和民兵,在寺僧配合下,夜间行动。

为了这次行动,军分区派出了基干营一个连的兵力,带队的是副营长罗志友和王万荣。县游击大队作配合,负责抢运现场和周边对敌警戒。县长杨泽生坐镇郭家节村转运站统一指挥。等天一黑,连队马上行动,悄无声息地来到广胜寺周围。这时,配合行动的游击大队也部署完毕,他们埋伏在通往广胜寺三条必经之路的两旁,密切注视着几公里之外的日寇据点。此次,连队前往的目的地便是5公里开外的郭家节村。

大约凌晨2时,原来隐蔽在广胜寺附近交通要道旁边的八路军开始撤退。而在郭家节村的转运站,最后一批物资也已抬上驴背,毛驴驮着满筐的经书,往大山深处、地委机关驻地――安泽县亢驿村进发。

原本打算一场恶战的经卷转移,不费一枪一弹,未伤一人一马,在敌人不知不觉中悄然完成了。

颠沛流离 几经辗转

1942年4月28日,经卷安全到达地委机关所在地安泽县亢驿村,由地委秘书长曾远安排,暂时存放在机关院内的北房和西北房里。

尽管《赵城金藏》顺利地从广胜寺里抢运出来了,但在此后几年的烽火岁月里,抗日战场上“扫荡”与“反扫荡”的斗争艰苦卓绝,《赵城金藏》辗转颠沛的命运才刚刚开始。按照原计划,《赵城金藏》将马上转送沁源县太岳区党委驻地保存,然而,还没来得及转移,敌人就发动了“五一”大扫荡,地委机关被迫转移。

“那年我12岁,亲眼看见八路军把经卷背到了后山的龙王庙。两天后,他们又把经卷往山里运,村里的民兵、干部都跑去帮忙。”根据当地老人的讲述,经卷运到兴旺峪村的龙王庙,应该是敌人“五一”大扫荡期间,地委机关转移途中的一次临时寄存。

就这样,地委机关的同志们,在“反扫荡”斗争中,背着经卷在太岳山区的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把经卷当做自己的生命一样地呵护着,1942年7月初,“反扫荡”战斗结束后,经卷才终于送到沁源县太岳区党委驻地。

敌人的大规模“扫荡”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对根据地的骚扰仍然非常频繁。太岳区行署主任牛佩琮考虑到沁源县是太岳区党委和军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容易受到敌人的骚扰,于是又秘密地把全部经卷运到山势更为险峻的棉上县,藏在一座废弃的煤窑里。

《赵城金藏》就这样在棉上县的煤窑里存放了三年之久。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存放在棉上县煤窑里的经卷交北方大学保存。因为北方大学西迁,经卷运到太行山区涉县温村后,就地存放在该村的天主教堂内,北方大学派历史学教师张文教负责看管。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根据中央政府指令,华北局书记薄一波电令将《赵城金藏》运至北平,交北平图书馆收藏,《赵城金藏》终于告别了颠沛流离的日子。(段小婷 卫亚楠)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